还不知道:南北榜事件朱元璋为何会偏心北方人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朱元璋时期,发生了南北榜争案,在南北榜争案后,实行了南北分卷取士。起因是洪武年间一次科举取士之后,录用的五十一名进士都是南方举人,北方举人无一不中,引起了满朝哗然,朱元璋更是震怒,他认为有人在他眼皮子底下进行科场舞弊,经过复查之后,榜单维持原样,于是又有人上疏,说复审官张信和主考官刘三吾勾结,朱元璋一听大怒,将张信与刘三吾处死,并亲自阅卷,最后选中了六十一名进士,全都是北方人。
按理来说,谁也不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收贿作弊,难道觉得脑袋上的脖子挂得太牢了吗?复审官也是,难道胆敢在朱元璋有所怀疑的时候明目张胆地说谎吗?谁也没有那个胆子。真实的原因是,南方人考得的确比北方人好。这是由当时的环境所决定的,北方作为元朝首都定都的地方,在元末农民起义之时,受到的荼毒最深,连年战乱,早就破坏了读书环境,而南方受到战乱的影响较小,读书成绩好,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元璋是自学成材的,他最讨厌别人欺骗他,他的性格就是喜欢将所有东西都抓在手中,他自学成材,实力也很强,不可能区分不出南北卷的实力,而且清一色的都是北方人,先是全都是南方人,再来全都是北方人,哪里会有这样的巧合?
因此唯一的可能就是朱元璋在偏袒北方人。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偏心呢?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朱元璋灭掉元朝也才短短的时间,北方离边疆很近,有一些人仍然是忠于元朝的,这就产生了一种离心倾向。仅仅洪武年间,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就对明朝发动了不下十次的反击,这对于北方人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威慑,明朝刚刚站稳脚跟,不宜再出更多的事了。
元朝将人分成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也就是说,汉人是处于南人之上的,有更多科举入仕的机会,而明初则不然,南方人几乎垄断了科举入仕的阶梯,独霸科举,而且这种现象日益严重,到最后竟然北方人无一中榜,这对于三年一次,日夜盼着科举翻身的北方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次打击之后,会不会有许多入仕的人眼看毫无希望从此灰心丧气,不再科考?这些因素朱元璋都成为朱元璋担忧的一个问题。
相对于南方人,朱元璋为什么更担心北方,要拉拢北方士子?除了边境的因素之外,也有北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想要夺天下者,必要定北方,很多王朝都是从北方往南攻取平定天下的,而朱元璋则是相反,先平定南方,再平定北方,而且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定都的所在即意味着国家对哪一方面的控制力较大,定都南方,南方一旦有什么异动,凭借中央的统治力更好平定,但对北方的掌控力就不足了,朱元璋那么看重北方,不可能不注意到这点。
况且,人们都是在有希望的情况下才奋起,科举考试本身就已经十分艰辛,如果北方士子全都不中,等于丧失了希望,这种效应会导致北方求学之风更加衰弱,陷入恶性循环。明朝产生“南北分卷”并不是偶然,是依据当时的实情,实事求是想出来的转圜办法,直到宣宗时期才形成定制。
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创立以来,成为了古代统治阶级筛选人才的主要方式。由于它对应试者真实才学考察的相对公平,成为了天下寒门通往上层官员集团的主要通道。相比曾经的荐举、查举和九品官人法,科举的考核面更加宽广,因此广受天下文人和统治者的欢迎。但是做官的诱惑虽大,勤学苦读终究太苦,所以作弊就成了很多人的救命稻草。也正因此,皇帝们对科举的考场纪律都会非常关心,生怕有营私舞弊的事情发生。中国历史上的科场案为数不少,大多数也是因为作弊和漏题。但是明朝洪武年间的科场南北榜案,却是一个例外,中间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
1368年,朱元璋带领的武装力量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由于天下大乱刚刚安定,国家的治理上存在大量的官员缺口,需要人才填补。为此,朱元璋曾经大力鼓励底层官员推荐贤才。洪武六年,朱元璋曾经下诏:“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洪武十五年以后,更是发布诏令,让“天下郡县访求经明行修之士,年七十以下,三十以上,有司以币聘之,送至京,共论治道,以安民生。”这些命令起到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来说,还是无法满足。
于是朱元璋的眼光很自然地放到了科举上。洪武三年,他曾经下诏曰:“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古通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庭,第其髙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同时,他还命令所有的藩属国,都可以派遣考生来参加科举。
但是,此次科举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即所谓的:“所取多俊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也就是说考取的年轻人居多,都没啥社会阅历,能办事的不多。所以,“乃但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停止了科举考试,使用了一阵子察举制来选拔人才。直到洪武十五年,科举考试才重开。
此次科举重开意义重大,它不仅奠定了明清两代的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形式,还给出了固定的考试范围,就是“四书五经”。同时,由明太祖和刘伯温共同定立了一种文体,即所谓的八股文。取义乃是“其文略访宋经意,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自此,八股文禁锢中国读书人的时代开始了。就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后,朱元璋唯才是举的名声被塑造了起来,大明朝的人才储备正变得一天比一天厚实。但就在此时,南北榜事件突如其来的发生了。很奇怪的是,这次科场案并不牵扯作弊、漏题等传统问题,到让地域问题成了核心。
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由翰林学士湖南茶陵人刘三吾和纪善白信蹈等主考。发榜之后,江西泰和人宋琮考了第一,为会元,同科录取51人。经三月廷试(即殿试,由皇帝亲自策问会试中试者的考试),以福建闽侯人陈安阝 (音“安”)为第一名状元,江西吉安尹昌隆为第二名榜眼,浙江会稽刘谔为第三名探花。
前几名全是南方人,这也就罢了,但是整榜看下来,竟然没有一个北方人,这就有点儿过分了!
于是北方举子炸了锅,心中不忿,难道北方人连一个够格做官的也没有吗?这太不公平了,肯定有暗箱操作!于是所有北方举子向皇帝告状说,主考官刘三吾等都是南方人,所以本次考试一定存在偏袒南人的情况,对北人不公。
朱元璋很生气,命侍讲张信等检查考卷,但是查来查去,北方人还是没有合格的。此消息一经传出,又有人告发张信受了刘三吾等人的托付,故意拿不合格的卷子评阅。朱元大怒,把主考官白信蹈等全部杀头。唯一漏网的是刘三吾,老先生这年已经八十五岁了,朱元璋认为他太老了,就把他免死充军边境(这之后刘三吾受住了发配的辛苦,最终熬死了朱元璋,在建文帝初年被召回,还活了不短日子。老先生的身体让人佩服)。冤枉的是,这年的会元宋琮也被充了军。
惩罚完主考官,朱元璋亲自出题重考。这回阅卷人揣摩上意,有了方向,于是一番操作,共有六十一人考取,这回中第的全是北方人。当时称这次会试为南北榜,也因为其考试时间的关系,称为春夏榜。以后朱元璋为了避免尴尬,索性将南人北人分开考试,事先规定录取名额,这才让中国南北的考生们都有了做官的机会。
其实,这次南北榜事件倒未必是考官的偏袒,而很有可能是当时应试举子们真是的水平体现。经过元朝的文盲统治,以及连年的战乱,北方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水平、文化的发展水平,全都是落后于南方的,考试考不过很正常。再说,此次科举的考卷照旧例弥封,考官根本不可能知道考生是南人还是北人。刘三吾等只凭考卷水平录取,尽管中第的都是南方人,倒未必是存有南北之见。
南北榜事件的发生,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朱元璋之所以罔顾事实,硬生生提拔北方文人,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笼络北方的地主知识分子。明朝的统一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从南向北的统一,朱元璋最不缺的是南方士绅豪族的支持。但是北方刚刚被平定,他也需要北方的士绅豪族俯首帖耳。而且,北方临近蒙元,他也希望这些北方人给自己看家护院。此时出现南北榜事件,北人考试比不过南人,自己法外施恩,用区区几个官员名额就轻松搞定了北方士人之心,可谓是稳赚不赔。
另外,此时明初四大案已经基本完结,淮西功臣集团和浙东文人集团虽然被剿杀殆尽,但是他们的影响却不是能一下子消除的,朝中他们的人还不少。此时,引进新鲜血液,让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搭不上的北方人入朝参政,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制衡他们的势力,让自己的统治更加顺畅。
然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并没有通过分榜考试而解决,反而是愈演愈烈。虽然大家同朝为官,但南方人觉得北方人没什么文化,粗俗不堪,而北方人则觉得南方人生性懦弱,天天讲究那些虚的,不干实事,互相瞧不上眼。永乐靖难之后,国都迁到了北京,皇帝逐渐成为北人,朝廷上当权派也是北方人逐渐占优,明英宗之时,由于他本是有攻略蒙古的意图,北人尤其受重用。但是南方人也不甘示弱,与北人明争暗斗,导致大明朝廷一片乌烟瘴气。隆庆年间,河南人高拱和扬州人李春芳险些在内阁里上演全武行,就是这种政治气象的最真实写照。
洪武以后两百多年间,不管朝廷上当权的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他们都会团结起来,各自保护本阶层、本地区的利益,而极力排挤对方。时间一长,这种结党之风成为了本能,并随着国家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中外矛盾的不断升级,演变成席卷明末官场的党争,最终毁掉了大明朝。这恐怕是当初明太祖建立南北榜时未曾想到的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长城两千多年,为何屹立不倒
下一篇: 拉开大唐盛世序幕的人真是李世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