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西汉名将!父亲羞愤自杀,自己为父报仇死于乱箭!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7 19:24:43

西汉名将!父亲羞愤自杀,自己为父报仇死于乱箭!

西汉名将!父亲羞愤自杀,自己为父报仇死于乱箭!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01

提起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许多人至今都耳熟能详。尤其是他卓越的战功,更是在青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是的,他从一名最基层的小兵做起,因抗击匈奴的骄人战绩,最后官至北部边域七郡太守,由此可见,李广的实力着实不俗。

02

作为汉代三朝元老,李广曾历经汉文帝、汉景帝以及汉武帝三个朝代。在与匈奴人打仗时,他所率领的是骑兵主力,历来都是所向披靡,战功赫赫。并且,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军事才能突出的李广,也是当时的主力和急先锋。

03

客观地讲,李广在作战时,非常善于防守,有他驻守的地方,匈奴人不敢进犯,而他率领的骑兵军团,在冷兵器时代战斗力更是异常强悍。在当时汉兵与匈奴力量的对比中,往往是后者占优势。而李广却每每以过人的奔袭作战能力,以少胜多。

04

有关他的细节,史料曾记载,公元前129年,在任职骁骑将军期间,李广曾领万余骑兵,出雁门关与匈奴作战,后他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05

得到这样的战果,匈奴自然得将受伤的李广带回去领赏。就在他们押解途中,置卧于两马间的李广,却在以佯死麻痹过敌人后,突然趁隙跃起,奔马返回。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自然会使匈奴万分畏服,纷纷称之为飞将军,且数年不敢来犯大汉疆域。

06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却在年过70岁的时候,因在后来的漠北之战中,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而愤愧自杀。对此,史学家司马迁,在评价其一生时,曾写下这样的不朽诗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07

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却发现背后隐藏着许多让人叹息的细节。事实是,李广之死涉及到其家族,与当时同为名将的卫青和霍去病之间的恩怨纠缠。需要说明的是,李广生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曾是卫青麾下的得力将领。

08

当李广因失期而自杀后,他的已经成为汉军将领的儿子——李敢,却坚持认为,正是由于大将军卫青从中作梗,才导致自己的父亲死于非命。于是,他趁一个机会,为发泄愤怒竟然将卫青打伤。这样一来,身为卫青的外甥,同样也是名将的霍去病就不干了,于是,他在围猎的时候,让人乱箭射杀了李敢。难道所有的好汉都擅长窝里斗吗?我不知道。

09

轮到后来的汉文帝上位后,当他听说李广的前朝往事后,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好了,在文章最后,让我们再温习一下著名的诗人王昌龄,曾为李广写得这首名篇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拯救达汗江山的一代名将周亚夫为何绝食而死?



公元143年,西汉前丞相周亚夫、条侯在廷尉府监狱绝食五天,最后吐血而亡。周亚夫是一代名将。治军严谨,善战。他平定了吴楚之乱,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周亚夫为什么会以悲剧收场?他是什么样的人?


他是《周亚夫》中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周勃病逝,姜侯的爵位被帝子的周生之继承,周亚夫被任命为河内的首领。有一次,他请举世闻名的相士徐福亲自走亲访友。徐福对他说:“你的生命是高贵的。三年后可以被任命为宰相,八年后可以成为宰相。但你会在九年后饿死。”


周亚夫笑着说:“我相信我不会被封杀,因为我哥哥继承了他父亲的侯爵。就算他死了,也是他侄子继承,不是我。我不能说我饿死了,因为我既然是贵族,怎么会饿死呢?”徐福指着周亚夫的嘴角说:“你的嘴角边上有一条竖线。这是一张饥饿的脸。”


我不知道这是命运还是巧合!三年后,周生之死于谋杀,汉文帝改周亚夫为后。


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北方边境,汉武帝迅速调动手下将领进行防御。有一次,中国皇帝参观了三个军营。到了柳溪军营,发现周亚夫治军有方,高度赞扬。一个月后,匈奴退守北方,汉武帝下令三路军撤退,提拔周亚夫为副将,负责兵权和镇守首都。


公元前157年,文帝病重。临死前说:“如果有急用,周亚夫真的可以去当兵。”韩晶继位后,提拔周亚夫为骑将军。三十八年前,刘邦曾说:“刘安家一定会成功!”后来,周勃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帝华没看错人。三年后,周亚夫保住了达汗的江山。


公元前154年,吴营在广陵起义,楚、赵等七国参加起义。七个叛军,人数超过500人,非常嚣张。周亚夫被任命为邱,36名将军领兵抵抗联军。吴楚东征韩晶皇帝刘武的弟弟郭亮,遭到了激烈的抵抗。有几次,王曦梁向周亚夫寻求帮助,但周亚夫仍然站着不动。甚至皇帝韩晶亲自下令周亚夫进兵增援,但周亚夫仍无动于衷。


周亚夫并不是无所事事。他知道双方相距甚远。他不得不等到吴楚的叛军筋疲力尽,一举击溃敌人。后来,叛军发现他们不能征服梁,并攻击周亚夫。一方面,周亚夫坚持不战,另一方面,他又派兵切断吴楚叛军的粮道。当吴然断粮时,士兵们饥肠辘辘,周亚夫发动反攻,平息了一战中的叛乱


公元前152年,宰相陶青因病辞职,韩晶任命周亚夫为宰相。然而,周亚夫刚毅的性格很快与韩景帝产生了矛盾。为了废除容,周亚夫坚决反对。因为王曦梁没有得到周亚夫的帮助,他对他也很挑剔。每次来北京,他都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后来的两件事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窦太后要皇上立皇后的弟弟侯。唐太宗与周亚夫商议,周亚夫搬出刘邦的《祖训》。“若无刘能为王,则无功德可待。大约,全世界一起罢工了。”如果取名侯,就是违背了祖先的誓言。景帝无言以对。


后来,只有包括许禄在内的五名匈奴将领向汉朝投降。景帝很高兴,想把他们封了,让其他匈奴人臣服于他,但周亚夫反对说:“如果把这些汉奸都封了,我们怎么惩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翟晶很不高兴:“丞相之言,迂腐无用!”然后这五个人就被封了。周亚夫因病辞职。


之后,翟晶设宴,把周亚夫叫入宫,但他故意不肯在他面前放筷子。周亚夫向管家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那不是让你很开心吗?”周亚夫羞愤交加,不愿下跪向景帝道歉。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走出皇宫,汉景帝说:“这个心怀不满的人简直就是大臣!”


周亚夫的儿子邢星,看到他越来越老,偷偷买了500个盔甲盾牌,在他死后使用。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盔甲和盾牌。周亚夫的儿子短期内不想给钱给他的帮手,心怀不满的帮手举报他偷偷买了国家禁止的物资,想造反。景帝立即派人追查此事。


周亚夫对此一无所知,却被押上法庭受审。丁伟问:“你为什么要造反?”


周亚夫回答:“我儿子买了殡葬用品。怎么能说是谋反呢?”丁伟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造反,恐怕你也得在地下造反!”


周亚夫受此羞辱,不忍卒睹。起初,当政府召唤他进入朝鲜时,他自杀了,被他的妻子阻止了。这一次,他被羞辱了,更受不了。于是他开始不吃东西,开始抗议。五天后吐血而亡,一代名将谢幕。南宋诗人许筠说:“如果你在吴楚成功,如果你怀疑,你会被冒犯。自然国王有过多次,与消极的书精神无关。”

1、阅读《三国演义》关于庞统的内容,概括其生平事迹,并分析庞统的性格和他悲剧结果的原因。(300字以上

一,难得的奇才谋士

一开始司马徽就向刘备荐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①在文本中我们看到庞统的奇才大智早已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其大名,而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也是久闻芳名却未得一见,鲁肃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②可见庞统的才智谋略非比常人。

(一)才智谋略 可谓奇才

第一次出现庞统这个名字是在刘备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庞统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曹操80万大军压境,直逼东吴时。周瑜使鲁肃问策于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周瑜顿时茅舍顿开,深服庞统之计,并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最关键的连环记。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要想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但庞士元却游刃有余,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③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鲁肃也深深折服其才,多次向周瑜论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周瑜死后又立马推荐给孙权,孙权以貌相人,用看周瑜的审美标准来取才而冷落庞统。鲁肃深感惋惜,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极力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足见鲁肃对其能力的肯定。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也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可见天下名士对其推崇备至。
在赤壁之战中,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计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耒阳县庞统理事”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能力、干炼果决的理事能力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目睹此情此景张飞惊叹道:“先生大才”。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喷发。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帷幄,巧言善辩。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使刘备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终于下定取川决心。
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借得荆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但刘备集团处于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庞统虽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际,壮志未酬身先死。但其却在短暂的时间里为刘备集团开创西川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表现的才智谋略可谓奇才。

(二)刚正不阿 敢于直谏

庞统不仅才智谋略可谓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人才。天下之才或因机遇、或因个性等原因被埋没、被误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屡见不鲜。庞统则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于襄阳,或屈沉于江东。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事实上,统已充当着东吴谋士,但却始终未正式授于任何职位。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吴主孙权时,却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意见相左视为“狂士”而遭到冷待。

庞统第一次求职对孙权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和骨气,被孙权指为狂士。《三国演义》第57回中: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当庞统见到孙权时:“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孙权注重的是专长。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学识观、人才观的挑衅。“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同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没有任何谦卑之词,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孙权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不识时务”、“狂妄”。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当孙权又以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文中写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最后,孙权给庞统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古往今来大凡求职者总会千方百计迎合上级,投其所好,以搏得好感而被重用。庞统仿佛不通世情,只一味按自己“欲以才气动之”的主观愿望行事,敢于在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君面前坦陈己见,锋芒毕露。历代君主宁用听话愚钝之人也不会重用聪明而难以驯服之人,统一身傲骨,其不被吴主所用也是必然的。
庞统投奔刘备之时。刘备久闻庞统大名,立即请入相见,由于庞统始终抱着以才学动人的思想,所以无论投奔何处,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姿态 “统见刘备长揖不拜。”④这对奉行礼仪的刘备来讲无疑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小说又写道:“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庞统不拿出鲁肃、孙明两位大贤的荐书投呈,也无恭维、嫌卑之词,仅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刘备便以托词将统派往一偏远小县任县令。统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叹曰:“玄德待我何薄?”统上任后,终日饮酒为乐“尽废县事”。张飞、孙乾受刘备之派前往视察,统立即唤来公吏将百日所积之事,不到半日处理完毕,且“分毫不差,民皆叩首拜服。”而后,投笔于地曰:“所废县事何在?曹操、孙权,我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⑤此处庞统恃才狂放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刚正不阿的贤士的真实心声。有识之士面对昏庸之主、偏狭之君唯刚正狂放方可保其人格魅力,有所建树,实现人生价值。否则,唯唯喏喏,会锐气尽堕,一事无成。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系列诤臣谏士形象。他们多因诤言语获咎,乃至结局悲惨。袁绍手下的田丰、许攸、沮授如此,刘璋手下的黄权、王累、李恢、刘贵、冷苞、张任、彭漾等也如此。尤其是黄权口衔刘璋衣衫而谏竟被扯落门牙两颗,王累因谏阻刘璋引刘备入川而自断悬索撞死于城门之下。袁绍因拒谏毁贤而失败于曹操,刘璋因怨诤拒谏而江山移主。诤臣因忠于所事君主,出于公心而冒险进谏,甚至不惜以生命用代价。而这在专制主义的封建时代,在某些专制者的心目中会被视为“狂”而不能相容。封建时代愚忠之臣颇多,诤谏之臣难得。庞统为刘备手下难得的诤臣,有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刚正之气。在刘备西进取川的进程中,庞统曾数次进谏使形势或转危为安,或加速发展 ,从而为刘备开辟建立西川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庞统在促使刘备决策取川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刘备在张松、法正议献西川表现出犹豫困惑时,庞统以明锐之语坦言道:“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使刘备主动向庞统请教取川之策。统又以“宜以权变”“逆取顺守”“汤,武之道” 的思想使刘备疑虑顿释,“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从而下定了取西川的决心。如此一谏,奇功也。其二例是刘璋到涪州来接刘备,统再三劝刘备在筵席上杀掉刘璋,以图其西川之地,而刘备却以“季玉是吾同宗”不忍杀之,在筵席上庞统设计准备杀刘璋时却被刘备阻挠并问责于庞统。刘璋回川,刘备失去了进川的最好时机。小说的第六十二回写到:在镇守葭萌关时得知魏、吴将于濡须交兵的消息,预计胜方将吞并荆州。刘备纳庞统之言,声称拟勒兵回荆州,救援东吴。遣使赍书致刘璋,请求“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刘璋仅拨老弱军四千人,米一万斛。刘备得此信息大怒,扯毁回书,大骂而起。刘璋使者见状逃回成都。在此因刘备不冷静行为而导致取川形势恶化时刻,庞统直言道:“主公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若无庞统之谏,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顺利发展的取川形势很可能半途而废。刘备在庞统的帮助下,立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求策于庞统。最后,用庞统之计,才使形势转危为安,并在张松事发,机密尽泄的被动情况下,随机应变,巧施计谋,智取涪关,强夺雒城,为最后夺取益州扫清了道路。例三,在刘备取涪关后的劳军公宴上,刘备酒酣,醉意朦胧地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乎?”庞统又直言道:“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统面刺君王之语,使刘备这个声称以仁义取天下的所谓贤德之君顿时恼羞成怒,立即为自己进行辩解,并对统下了驱逐令。刘备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与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⑥
二,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阐释悲剧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⑦庞统作为《三国演义》中“智绝”诸葛亮最重要的陪衬人物,虽然他怀抱着安邦定国,渴望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一直缺少机遇,反而过早地陨落了。纵观庞统的一生,他是悲剧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他的悲剧来自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性格悲剧,事业悲剧。

(一) 性格悲剧

庞统被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哲人、隐士司马徽称作“南州士之冠冕”,死时才36岁。庞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性格的形成紧紧地与当时的背景、环境连在一起。庞统的性格是孤傲、清高,不入俗流,但又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希望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宏图伟志,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缺少诸葛亮那样的谨慎、严于律己的性格,反而自视甚高,易猜忌。
庞统被作者安排在小说第三十五回和诸葛亮同时出场,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是司马徽向刘备举荐经伦济世之材时提到的。那时的刘备落魄不堪,处处寄人篱下,求贤若渴。司马徽郑重地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正式露面是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茅庐,可见其求贤若渴,诸葛亮出场的盛大,而庞统自三十五回之后则一直未露面,直到第四十七回赤壁之战时才出现。他的出场一开始就是暗淡的,天下三分轮廓已定,况刘备在得龙之后并未去访凤,这使庞统失去了最初的机遇,暂时寓居江东。
庞统的第一次求仕是为施行连环计而去,并非真意归顺。曹操是当时头号霸主,以用人唯才著称,手下智能之士都得到重用,荆州名士降曹操者授职封侯的也大有人在。又是三巨头中唯一不以貌取人,对统礼敬有加,堪称“知己”。如果功名心切,转而投靠,那是求之难得的机遇。因为庞统只要把孙刘盟军的虚实和火攻之计说出,则胜负立判,成败倒转。他还可美其名曰“心向朝廷,志在促统”,从而功成名就。但他视曹为篡权夺位汉贼,终非正统,坚持联军抗曹是正义一方的政治原则,失去了求仕的最佳良机。周瑜去世之后,鲁肃曾在孙权面前竭力保举庞统,他有鲁肃的举荐,自己还为破曹有献计之功,庞统去见孙权求官本是探囊取物,而且他对孙权性格和周瑜之间关系肯定了解,只要在应对中投其所好,分别奉承一番和赞美几句,再讲点帝王之术,料想不难得到一个好差事。但面对孙权他却恃才傲骨,不注意个人形象而且与主子的意愿大相径庭,孙权以貌取人,见庞统长得“浓眉掀鼻,黑而短髯,形容古怪”,便心中不喜,交谈也是处处不尽他意便把庞统打发了。庞统的第二次求仕失败了。此时,庞统虽然与诸葛亮共立奇功,而两者的境遇却大相径庭,孔明成了神而庞统却未谋得一官半职。庞统在吴得不到重用,改投荆州刘备,刘备势力虽小,民意指数却高,是理想的明主;鲁肃于备有恩又大力推荐,孔明也修书大加赞赏。基于这三层原因,庞统自然是志在必得。但他只想凭自己的才华打动刘备而不愿因人成事,既不先与孔明通关节,又不拿出鲁肃荐书。对这位重礼的君主却长稽不拜,单单想以才学打动刘备,殊不知此时的刘备已是兵多将广,粮草丰足远不是当年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刘备了,以落魄之身,倨傲之态出现的庞统能有好结果吗?庞统的举动在刘备心里这是何等的无礼。对这两封荐书庞统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暗示了庞统固有的性格缺陷。他见刘备,并不将荐书拿出来,其原因无非两个:一,试刘备是否礼贤下士;二,试试自己的实力,看看凭借名声是否能被重用,结果大材小用。刘备慕其名让其做耒阳县令。“耒阳县庞统理事”当张飞吃惊的意识到庞统乃“大才”时,庞统才将鲁肃的荐书拿出;而当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劝告不可屈才,主动地请回庞统时,庞统才拿出诸葛亮的荐书,可见他为人过于清高,敏感。这种性格导致了他人际关系的某些失误,更导致了悲剧性的死亡。
在进军西川的路上庞统的性格显然影响了君臣之间的默契。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方式与庞统大大不同,前者缓,后者急;前者以慎,后者以断。君臣配合以诸葛亮略胜一筹。《读三国史问答》中写道:“或问士元,孔明优劣。答问:“但看士元劝昭烈取荆州事,的是大有胆略,大有手策之人,与亦兄弟间也。独孔明与昭烈计议,事事迫而后起,必为昭烈所先,而后应之。士元则不免先昭烈耳,盖养不足也。’”⑧途中因不满孔明的插手而采取了逆反的行动,结果折翅落凤坡走完了他短短的一生,令人扼腕。然这个结局是必然的,这原因又正是庞统的性格:对诸葛亮的疑忌和急功近利之心太甚造成的。
在当时,即使是诸葛亮这般人物尚没有逃脱悲剧命运,庞统虽有才智,但他自视甚高、过于狂放。性格远不如诸葛亮这般乖巧,那么他的悲剧也是必然的了。

(二) 事业悲剧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这样盛赞庞统。诸葛亮也折服庞统才。庞统虽然相貌丑陋“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性格上自傲清高,但也仍然博览群书,深黯兵法,庞统与诸葛亮同怀经天纬地之才又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不过凤雏先生却没有卧龙先生幸运。他没有被徐庶回马推荐,也没有被刘备三顾茅庐相请出山。当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之时,庞统尚避难于东吴。一直等到三分天下大局将定,魏蜀吴三大集团初具规模,文武班子基本齐备,求贤之心渐趋淡薄之时,才四处投靠,他能过江向曹操献连环计,完全是出于周瑜对他威望名声的仰慕,和他的连环计确实可行。曹操能够听他的计谋,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军事上有一定的帮助。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回北方,周瑜又病死。刘备也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了荆州。而当立首功的庞统却是一无所获,曹刘孙三家势力都没有接纳他。鲁肃掌管东吴大权以后,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对凤雏先生的大名也是很仰慕的,但真正见到庞统,就不高兴了,因为卧龙先生的风采他是领教过的,但凤雏先生的外貌却不敢恭维。加上他又对周瑜有些藐视。使得他为东吴集团效力的愿望落空。后来庞统又来到荆州的刘备集团,因为相貌原因,受到了同样的待遇,被刘备安排了一个偏远的县令之职。而跟他并驾齐驱的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比他幸运多了,诸葛亮早遇贤主,受到了刘备至高的礼遇,三顾茅庐也早已传为佳话,建立功勋,扬名于四海之内使寄居于篱下的刘备站稳脚跟,刘备集团把诸葛亮奉若神灵。而庞统之所以能进入刘备高级智囊团的核心,全赖鲁肃和诸葛亮的极力引荐,庞统一向自视甚高,靠裙带关系走后门这在他看来是君子不耻的。在刘备集团,诸葛亮早已是神,而此时的庞统并未给这个集团带来什么利益。卧龙,凤雏得其一可以安天下,但一山容二虎必然会失去平衡,自然地庞统急需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生平所学必须有所建业。不然就会屈居诸葛之后,被世人看轻。当庞统的征西大业顺利进行时,马上就要建功立业了,此时刘备收到孔明书信一封“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⑨此时叫他小心,他如何能住手,功名唾手可得。只觉得是孔明在嫉妒他。庞统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文人,他们运筹帷幄是其强项,而深处前线,决战两军阵前,就是他们的弱点。刘备曾劝阻庞统,但他还是一意孤行换乘了刘备的白马,按照自己的意图抄近道上险山,本来该刘备的劫数他却来承担了。此处地名落凤坡。似乎早已注定,可怜一代谋臣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眼看就要功成名就时,却“雏凤坠地,成就卧龙升天”。也铸成了他悲剧性的人生。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一)庞统自荐遭冷落的原因

1)庞统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却遭遇坎坷,究其庞统三次自均荐遭冷落的原因,有其客观的原因——貌不惊人。庞统的相貌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正因为如此,孙权见了“心中不喜”,刘备见之“心中不悦,”这是庞统自荐遭冷落的客观原因。
2)庞统自荐遭冷落的主观原因。(1)骄傲自大,是庞统自荐遭冷落的主观原因之一。在孙权召见时,问其所学,“以何为主”他不正面回答,而是“不必拘执 ,随机应变”,问其才学,与公瑾比何如,庞统回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而不是正面陈述自己的才学和特长。庞统在回答问题时有轻视孙权平生最喜欢的周瑜之意,引起了孙权的不满,落得“狂士也,用之何益”的结局。而在刘备召见时,“长揖不拜”,并未拿出荐书,既是对君主无礼,又反映了庞统自傲,意气用事,欠缺自我修养。在任耒阳县县令之职时,自认为大贤小任“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充分反映了庞统自傲自大的思想。(2)不饰容貌,是庞统自荐受冷落的又一个主观原因。适当的修饰外表形象,一方面凸显自我素质和审美观和欣赏水平,也是对礼召对象的尊重,是做人的基本礼节。但庞统自以为有才,“道袍竹冠,皂涤素履”,不饰容貌,这是对君主不尊,自然得不到君主重用。(3)未及时呈上推荐信。在见刘备之前,庞统身上有两封推荐信,一封是鲁肃写给刘备的:“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另一封是孔明:“言凤雏到日,宜即重用”。但是庞统见刘备时,没有呈上推荐书,只是自己简略陈述,错过了推荐良机,因而只得到了“百里之外的耒阳县令之职”。

如果庞统不死,蜀国或许会苟延残喘很长时间,但是灭亡是不争的事实,蜀国终究会灭亡。(历史的角度啊)
首先,一个国家的存在与否与个人的关系有,但是并不是最直接的;一个人是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的,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也是积年无成,除了杀王双,张合,夺取了武都、阴平,其他的基本上是徒劳无功。我们并不是说诸葛亮不努力,而是说蜀国灭亡有它的必然性:
一、曹魏不会立刻灭亡
曹魏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老说啊,什么篡汉啊之类的,但是曹魏的实力依旧很雄厚,三分天下有其二,无论是人力,物力,蜀国都远远比不上;我们仅从兵力上说,曹魏60万,蜀国10.2万,东吴20万,这就是极大的差距,仅凭一两个人,是无法消灭这个差距的;
二、益州不是进取之地
益州虽然易守难攻,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你连军队出去都很困难,更别说粮草啊,辎重啊什么的了;对于刘备来说,进了益州,等于进了保险箱,因为不用再到处乱逃了,但是同时也进了死胡同,蜀国的未来也就那么大了;
三、与士族的矛盾
刘备的政权有三股势力,在之前的刘璋集团,益州本土居民,还有刘备的集团;刘备自然更倾向用他自己集团的人,但是士族们大多离心离德,不支持你;有些本土居民,要么散布曹魏不可战胜,要么大肆宣扬刘备必败啊什么的,具体的你可以在参照品三国
四、诸葛亮不是将帅之才
注意,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升华了,什么上方谷啊什么的,但是大多是子虚乌有,靠不住;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语,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治国来说,诸葛亮无敌;管理百姓,也是一等一;治理军队,也没问题;但是要说出奇谋,寻找战机,这就不是诸葛亮的强项了;也就是说,诸葛亮只能打正规战,但是战场形势一旦有了变化,他就猫抓了,不知道怎么办了。
五、庞统能力有限
庞统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只有一件大功劳,那便是帮助刘备得到了益州,而且,还有很多人的功劳也很大如:法正等等,但诸葛亮的功劳,却远没有人能比,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地位,层面,庞统远远比不了;可能你会说,庞统死得早啊,以后可能还有很多的建功的机会吗。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说,诸葛亮是政治家,一流的政治家;而庞统只是一个一流的谋士,或叫做政客;所以庞统的水平还是稍差一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4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