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初蒙古200多万人口为何清末只有60万人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朝后宫基本是蒙古女人的天下。“满蒙一家”也常被清朝统治者挂在嘴边,然而事实却远没有满族人说得这么美好。
作为最高统治者家的亲戚,清初时,蒙古约有217万人口。康熙后,中国人口迎来了一个爆发式增长,各族都发展的枝繁叶茂,唯独蒙古人口一路狂降。冯玉祥在自传中说,清末蒙古只有可怜的60万人。
作为名副其实的战斗民族,蒙古族曾建立过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即便元朝北归后,蒙古仍是困扰明朝各代统治者的大难题。清朝费尽心思笼络蒙古,也从侧面说明了他们对蒙古的忌惮。
满族入关前虽然是落后的游牧民族,但架不住人家皇帝爱学习。康熙借鉴明朝的经验,一招“兴黄教”便给战斗民族束上一副无形的枷锁。
“黄教”即喇嘛教。13世纪蒙古族崛起后,他们很快发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远远跟不上领土的增长速度。
为了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经验,同时也为治理不同民族的需要,铁木真对宗教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
喇嘛教与蒙古族的萨满教有许多共同之处,进入蒙区之初并未遇到太多困难。忽必烈册封八思巴为国师、大宝法王后,喇嘛教逐渐在牧区流行开来。
忽必烈重用八思巴对蒙古族有两个深远的影响:一是八思巴为蒙古创造了文字。这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水平。萨满教是蒙古的原始宗教,它倡导灵魂不灭,所以人死后要带走生前的牛羊,甚至是妻子。每月的满月、新月及初八这三天,家人还要杀马匹,以马血供养他。
殉葬和血祭极大的消耗了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喇嘛教传入后,这些陋习全部被取缔。
喇嘛教对蒙古也不是全是好处。元朝因为大作佛事,每年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用于礼佛。元顺帝更是沉迷其中,致使国内民怨沸腾,最终被赶回蒙古。
朱元璋看到元朝因礼佛而丢掉大好江山,一面在内地限制佛教的发展,合并寺院,强制僧人还俗等,同时优待元朝留下的法师、国师。朱棣更是从藏地迎来哈立麻喇嘛,封其为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于是才有了《圣武记》中“终明世无西番患”的描述。
康熙在明朝的基础上,不仅用黄教笼络蒙古,还用黄教让蒙古成为清朝北面的移动长城。
清朝用国家力量极力抬高喇嘛教的政治地位,进而获得“护法权”,同时免除僧侣各种徭役和赋税,每年还有丰厚的赏赐。
作为报答,喇嘛们将“满洲皇帝”描绘成佛的化身和保护者,让牧民对他感恩带额、唯命是从。康熙才敢宣称“本朝不设边防, 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
清朝皇帝通过控制喇嘛教,在维护边疆稳定上确实有积极作用,但对于蒙古族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财富过分集中在寺庙和僧人手中,严重影响蒙区经济发展,牧民负担越来越重,这也是历史上不断出现“灭佛”的原因。
寺庙吸纳大量劳动力,又不允许僧人结婚,又进一步阻碍人口发展。日复一日的诵经礼佛,蒙古族的骁勇之气日渐消弭,换来的是对苦难生活的逆来顺受。
总的来说,清朝皇帝只想让蒙古对外成为抵御外敌的屏藩,对内成为统治各族的工具,并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蒙古亲戚。
参考文献:《清朝政府对蒙古的宗教政策》;《清朝的黄教政策与蒙古社会》;《试论清代利用黄教统治蒙古的政策》
对于蒙古这个国家,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既陌生又熟悉,大家之所以会如此熟悉蒙古,是因为蒙古是中国的邻国,但是除此之外,大家对蒙古几乎是一无所知的状态,而当蒙古280万民众拜托中国出手的消息被大家所熟知后,这个国家也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要说蒙古发生了什么事,其实就是蒙古无力自主开采矿石资源,所以蒙古希望依托中国的技术力量,完成矿石资源开采生产,并且蒙古还希望把开采出的资源出口到中国,除此之外,蒙古还希望搭上中国“一带一路”的快车。
由于蒙古国全境被中俄两国包围,而俄罗斯也是一个矿石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因此俄罗斯不愿向蒙古国转让矿石资源开采技术,所以蒙古国就把目光投向了紧邻自己的中国,因为中国的技术手段,足以满足蒙古国的矿石资源开采需求,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条蒙古国民众求中国帮忙的新闻。
不过由于蒙古国境内的矿产资源,不能够独立进行开采,所以蒙古国的民众才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帮助蒙古进行矿石开采,同时还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大量进口蒙古国的矿石资源,因为只有中国大量进口蒙古国的矿石资源,蒙古国的经济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从蒙古国全体民众主动请求中国出手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蒙古国境内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中国拒绝出手的话,蒙古国境内将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当蒙古国和中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后,蒙古国境内的矿石资源自然不会缺少买家,到了那个时候,蒙古国的经济发展也将会变得更加稳定安全。
由于蒙古国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中国,所以在帮助蒙古国这个问题上,中国自然不会选择坐视不管,因为蒙古国一旦爆发严重的混乱,那么也自然会影响到中国进口自然资源的渠道安全,所以中国一定会派出技术人员帮助蒙古国完成资源开采生产,如果能够借此让蒙古国成为中国最稳定的自然资源进口渠道,那么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样会有着巨大的好处。
当然从目前来看,中国方面还并没有决定是否要帮助蒙古国,因为帮助一个国家恢复经济生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中国一定会在考虑了所有情况之后,再决定是否帮助蒙古国,当然我相信就算中国没有选择帮助蒙古国,中国也一定会对蒙古国进行一定程度的人道主义援助。
蒙古国如果想要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如果随意出尔反尔,那么必然会被“一带一路”政策拒之门外。
蒙古20万骑兵灭亡200多万人口的西夏,是怎么回事?
在历史上蒙古20万骑兵灭亡200多万人口的西夏,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了解一下吧。
广袤的国土,制约了西夏的调动能力,即便蒙古进犯,西夏也只能以近邻的兵力救援,而蒙古则可以全力进攻,因此两者单场战斗,往往都是蒙古占据兵力优势,西夏只能凭城固守!而且西夏通过汉化以后,平原灌溉区,迅速转为农耕文明。蒙古军经过了前四次在西夏的练兵和摸底,对西夏军队的兵力情况、战术打法、将领实力,以及西夏皇室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一清二楚。可以说打起来知根知底,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战术布置安排。西夏国的周围有一系列的对手,自己的北方是强大的辽国,南部是吐蕃的各个部落,东边是拥有巨大资源的宋朝,西边就是喀喇汗国。喀喇汗国是一个盘踞中亚地区的政权,这个政权非常强悍,最引以为傲的就是重骑兵。
蒙古一共才70万人,兵力也不过区区15万。这几十倍的人口差距,怎么可能吞掉金国呢?这种问题难不倒成吉思汗,因为蒙古人在几百年前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驯养牧羊犬帮助牧民放牧,一个牧民带领十几只牧羊犬就可以控制几百头规模的羊群。只要先找到足够多的牧羊犬,慢慢的吃掉金国这个大羊群,不是白日做梦。西夏的实力只是相对来说最弱,蒙古要灭夏,成吉思汗也必须要花点心思琢磨出对手的弱点才行。为此,他精心研究了西夏军的特点,把西夏军队的兵力情况、战术打法、将领实力,以及西夏皇室的矛盾都摸得一清二楚。真正灭亡它的不是蒙古军,而是他西夏自己的措施毁了自己。
当时的蒙古军有三万人,由成吉思汗的四儿子拖雷率领。西夏军有十万,由西夏将领阿沙敢不率领。本来蒙古军兵力居于劣势,但是拖雷由于在指挥这次大决战之前就西夏军队的打法。因此两军一交手,兵力占优的西夏军就被打蒙圈了。最后,蒙古军以少胜多,重创了阿沙敢不的十万西夏大军,把西夏北部地区的财富横扫一空,不久后,蒙古第三次征夏战争爆发。蒙古军这一次由河西地区入侵,迂回攻击西夏的腹地。而主力则从北面南下,把西夏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数万人马被歼灭,连大将高逸也被俘虏。
西夏和金国并不弱于蒙古,所以蒙古能够获胜主要靠的并不是骑射能力,而是先进的战略战术。一是此时的金国和西夏都没有强有力的君主,尤其是金国,遇到了史上最昏庸的卫绍王,屡屡出昏招。而蒙古军队征战无数,训练有序,身经百战,且士气高昂,战斗力比西夏军队高出不少,所以虽然西夏军队也是视死如归,奈何敌我差距太过悬殊,所以并挽救不了失败的结局。蒙古军用这种战术先打西夏,再打金国,包括打后来的西辽、花剌子模,都是如此。可谓是百试不爽。蒙古军的骑射本领其实并没有退化,但是战略眼光退化的厉害,可以说是毫无战略眼光可言。
经过以上大概的讲述你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乾隆皇帝自诩为“十全老人”,总结自己的一生建立了“十全武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平定准噶尔。从康熙中期开始,准噶尔就成为清朝的心头之患,一直到乾隆平定准噶尔,可以说折腾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70年之久。甚至在雍正朝时,在与准噶尔的战斗中一度损失惨重,只能转为守势。那么,这个准噶尔到底有多大的实力,会困扰大清如此之久呢?
准噶尔原本是蒙古的一部分,明朝建立后,把蒙古人赶回草原,被称为北元政权。北元政权很快也土崩瓦解了,在明朝后期,基本分为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三部分。其中漠西蒙古,在明朝被称作瓦刺,没错,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变的那个瓦刺,这就是准噶尔。
清兵入关后,基本上控制了漠北和漠南蒙古部,但是却没有精力和能力控制相对遥远的漠西蒙古。康熙即位后,把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平三藩、收复台湾上,此时的漠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开始堀起,先是统一了漠西蒙古各部,然后又开始向漠北和漠南蒙古各部扩张。等到康熙收复了台湾,准噶尔部几乎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势力范围距京城只有700里。在这种情势下,康熙不得不发起对准噶尔的反击。但是此时的大清国力并不足以彻底平定准噶尔,经过几次大战,康熙最终将准噶尔部打回到西北地区,遏制了它的扩张态势。
(现代影视中的准噶尔清一色用刀,给人很落后的感觉,但真实历史之上,他们用的是火枪)
准噶尔部人口只有60多万,军队也只有4万多人,看起来和人口上亿、常备军90多万的大清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准噶尔的部队是清一色的骑兵,在地广人稀的大西北,骑兵是最占优势的兵种,机动性强,打不过就跑,能够很好的保存实力。虽然清朝也有骑兵部队,但是作战模式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很难进行追击战。另外一个原因,当时的沙俄帝国想向南方渗透,把准噶尔当成牵制清朝的棋子,对准噶尔进行武器援助。准噶尔部使用的可不是老旧的冷兵器,他们装备了3万多火枪、火铳,简直就是一支枪骑兵,在火力密度上完全压制大清军队。
西北地区十分偏远,对于后勤供给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不是经过雍正的苦心经营,充实了国力,乾隆朝也根本没有财力支持平定准噶尔的战争。同时,于准噶尔的噶尔丹策零死后,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帮助达瓦齐登上汗位的阿睦尔撒挟功求报,两人闹掰了,开始内战。最后阿睦尔撒战败降清,愿意率部策应,这才使得乾隆找到了机会,最终平定了噶尔丹(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3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神威北府兵,淝水之战前便五战全胜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