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对闹得不可开交的冤家。双方的斗争是中国封建政治中关键的一部分——大家应该还记得三国演义中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的曹阿瞒,相权膨胀时甚至可以主宰皇帝废立;而皇权的高光时刻汉武帝时代就曾经更换或者杀掉了13个丞相,最快的甚至几个月就处死杀掉。
双方的争斗在维系国家统治的同时,实际上更多的却是危机,毕竟争斗不可避免带来的结党、政争,更有甚者很多权臣摇身一变成了新皇帝。
如何约束皇(相)权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历代政治人物上千年,直到洪武皇帝朱元璋才改变了这个局面——他掀翻了桌子,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与相权戛然而止。
是什么让老朱如此恼怒,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变更政治体制?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人,也是中国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
一、发迹
胡惟庸这个人犯事在历史上一直是被视为是一场大冤案,不过对于后世人来看,其实这个人被杀的一点也不冤。因为他确实有罪,且罪在不赦。
他是在至正十五年投奔朱元璋的,从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短短十年间,竟然从一介小吏内调九卿之一的太常卿(这放在现在基本上属于副部级的身份)。这对于他来说应该算得上的鱼跃龙门了,要是正常的升职,也许他就不会受到那么多的诟病——可惜没如果,他是通过二百两黄金向当时的丞相李善长买到的太常卿!
在看他之后的表现,不过是一个披着官的外衣,干着贼的勾当,地地道道的 “民贼”、 “官盗 ”罢了。
成为九卿远不是终点,洪武三年他成为三公预备队——中书省参知政事;次年正月更是顶替李善长成为了中书省左丞。随着右丞相汪广洋犯事被贬广东,六年七月出任右丞相,十年九月为左丞相。
至此,这个善于钻营的官油子终于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
二、大权独揽
传统的中国人有一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观点,这句话对于胡惟庸显得更是合理异常。从十年九月到到十三年正月,短短两年零四个月,胡惟庸几乎将中书省经营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在这里,只要胡大人不想让皇帝看到的,皇帝一点风声都听不到 。
利用皇帝的宠幸,胡惟庸几乎成为了当时的权力核心。“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他爱权,更喜欢钱财,金银珠宝名马古玩,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他触犯了老朱的第二个忌讳——老朱恨贪官,剥皮充草绝不是玩笑!
蒙蔽圣听、贪污受贿、遇事不奏而行,没有一条是老朱可以容忍的。 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手段懦弱的君王,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权臣;可是他忘记了,老朱是谁?那是从刀光血雨中成长起来的冷血君王。他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即使是再宠爱的臣子又如何?
权力欲望极强的老朱不可能纵容他这么放肆!早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就命令以后臣下上奏书,不许“关白”中书省(大臣奏事时,中书省不必知道),可惜胡惟庸没有听。
可能是老朱感觉丞相不好找,忍了。
三、另类作死
老朱忍了胡惟庸第一次,可惜胡惟庸没有珍惜。
不久,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在丧子之痛下愤怒的将驾车的人杀死。草菅人命的行为再次激怒了朱元璋,老朱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他这才有些害怕了;
在之后,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隐瞒不报告朱元璋。后来事情败露,朱元璋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并要将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判罪。
思前想后,胡惟庸似乎觉得自己一件事情不大,但是要是将几年的案子攒起来恐怕难逃一死。想要认罪却担心朱元璋真的顺手将自己砍了,恐惧之下,他选择了铤而走险!
胡惟庸与之前相熟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右御史大夫陈宁私下阅览天下兵马簿籍,并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之后又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花样作死的手段一步步将老朱的忍耐磨得一干二净!
四、身死族灭
洪武十三年正月(1380年),涂节便将胡惟庸谋逆之时上报,告发惟庸。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
朱元璋雷霆震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甚至到了洪武十八年(1385)这件案子都没有结束——当时,有人告发李存义与其子李佑,曾同胡惟庸谋逆。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是受胡惟庸指使。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宋濂的孙子宋慎亦受牵连被杀,宋濂本人贬死四川茅州。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
到今天回过头来看,也许胡惟庸固然有咎由自取的原因,不过老朱的顺势而为恐怕也是图谋已久!
不管原因如何,朱元璋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在他的手中,结束了中国延续1500多年丞相制度,皇帝的权力第一次没有了丞相的约束,他们第一次可以直接对话六部,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皇权真正走出了紫禁城……
最穷无非讨饭,不死终会出头——这个叫花子如何讨出一个王朝
被吓死、被逼疯,他的叔叔都挺惨,这个皇二代为何会杀叔成瘾?
二十年生聚,八伐北元,明皇朱元璋与黄金家族的恩怨情仇
宰相制度施行的年代是非常广远的,一直到了明朝建国之初依旧是沿用了元朝旧的政治制度,而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宰相制度很难为皇权所服务,反而在侧面上架空了自己的皇位。所以在他建国不久之后,就慢慢废除了宰相制。
一、宰相制利弊宰相制最初是起源于西汉时期,当时的汉高祖刘邦模仿先秦的制度建立起来的。它的本意是为了辅佐皇帝,参议国家大事。宰相制的建立其实也是为了保证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三大部门各司其职,以三权分立来互相牵制,可以抑制朝中的大臣们的日常事务。可渐渐地,这种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不断加大,这就招致了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作为决策机要的部门,在决定权上某一时刻可能还会大过于君主的权力,这就让皇帝十分恼火。
二、明太祖废宰相制明太祖朱元璋是通过纵横战斗打下天下的,所以他在上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从他的内心来说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皇权被挑战的。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并没有完全放弃宰相制,他也是先后推举了一些人去做宰相,但是并没有起到对朝政有明显的作用。而后在两党之间选择了胡惟庸来做宰相,不过宰相胡惟庸一再地挑战君权,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这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运筹帷幄中最后废除胡惟庸。
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这件事情来看,实际上项权和皇权一直就处于对立的两面。只是朱元璋并没有像先前的皇帝一般的忍让,而是选择了大义禀然地维护皇权,让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废除宰相制对明朝来说的确杜绝了朋党之争,也让国家更加的安定。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明朝之前一般都会设立宰相或者丞相这个职位,帮助皇帝处理朝政,但是明朝太祖朱元璋废掉了这个职位,只设立内阁帮助自己处理朝政,至此以后明清两代没有宰相或者丞相这个职位。那么明朝为什么要废除这个职位,是他们权利过大吗?我个人认为明朝废除这个职位可以加强皇帝集权,防止主弱臣强颠覆朝廷,还可以限制他们地权利。
一、明朝废掉这一职位是为了加强皇帝集权,不想分权给大臣。
明朝之前设立丞相或者宰相这个职位,是为了让他代替皇帝处理朝政,这样皇帝就不需要事无巨细去处理朝政,虽然分了一部分皇权给大臣,但是自己也会比较轻松。但是朱元璋为人精力比较充沛,而且他对其他人不信任,因此他借着胡惟庸案废掉了丞相这个职位,只设立内阁帮他处理朝政,加强了皇帝集权。
二、明朝这么做可以防止主弱臣强,维护皇帝的统治。
历史上很多权相能够左右朝政,皇帝也没有办法阻止这个情况,因此朱元璋当时害怕这种情况发生,就废除了这个职位,他怕自己的后代子孙过于羸弱,控制不了掌握大权的大臣,因此他认为废除这个职位可以防止主弱臣强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皇帝的统治,不会受到大臣的欺负。
三、明朝这么做可以限制大臣权力,让他们不能威胁皇帝。
明朝废除丞相这职位建立内阁,只是把内阁成员当成自己的秘书使用,这样大臣的权力就会受到限制,他们没有办法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只能当皇帝的臣子,听皇帝的话,因此明朝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后建立了内阁,使内阁凌驾于六部制之上。
朱元璋并非一开始就废除宰相的,明朝建立之初,也设有丞相,分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爆发,胡惟庸及其党羽伏诛后,朱元璋撤销宰相制度,废除中书省,六部归皇帝直属,并要求后世不许再设丞相职位。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与他的性格特点有关,更是历史的必然。
换句话说,封建王朝发展到那,宰相制度必然呼呼被废除。
相权对皇权至上的制衡。皇权并非一开始就是至高无上的,三皇五帝不过是部落首领,周天子也是徒有天下共主的虚名,本质只是诸侯国盟主,权利有限。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至高无上,但当时的宰相权利很大,是官僚集团的领袖,对皇权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后世的皇帝不断追求至高无上,毫无制衡的皇权,而相权无疑是最大的阻碍。
故封建社会的总趋势都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弱化。明朝是封建社会的巅峰,皇帝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追求更甚,在此大背景下,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锲机,直接废除宰相制度。
相权威胁皇权统治。若说宰相分了皇帝的部分权利,这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威胁到皇帝江山则无法忍受。宰相是官僚集团的领袖,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个人处在那种位置上,要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直接取而代之,要么战战兢兢,勤勤恳恳,很显然,宰相具备取而代之的条件。
朱元璋显然深谙人性,知道人对权利的欲望是约束不了的,既然约束不了,干脆废除,没有谁是名义上的官僚领袖,大家平起平坐,谁也没权利指挥谁,自然就不会出现一呼百应,带头造反的事。而胡惟庸恰好是以谋反被知罪。朱元璋为永保江山稳固,废除宰相制度,永不设立。
布衣天子对权利的掌控欲望。朱元璋是个猛人,做过和尚,乞丐,最终干翻陈友谅,张士诚,并将蒙古黄金家族赶到漠北深处,在中原逐鹿中夺得头牌,坐上宝座。这样的人是不会相信任何人的,他的天下交给谁治理都不放心,紧紧握着权利不放,要他把朱家江山交给外人治理,这不可能,那就只能自己治理。宰相是对江山威胁最大的,那自然得废除。所以朱元璋废了宰相,政务无论大小都亲自处理,堪称史上最勤奋皇帝。
像朱元璋这样雄才大略的君王是无法忍受别人和他分权的,比如汉武帝,频繁换相,启用地位卑微的人,其实也就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过朱元璋更直接,直接废除宰相制度。
胡惟庸案是直接原因。胡惟庸作为朱元璋的老战友,才能还是有的,不过他低估了朱元璋,妄图淮西将领,勾结蓝玉,妄图夺取朱元璋的天下,实在是异想天开了,没听说过谁能从开国皇帝手里夺取江山的。他的下场也很惨,诛灭九族,宰相制度也从此废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2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