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辛辛苦苦统一北方,原本是想让曹氏子孙安富尊荣,能够永远的治国平天下,结果倒好,曹丕享年39岁,曹睿享年35年,都是英年早逝,没能培养出优秀的继承者,导致曹睿最终不得不让司马懿来辅佐年幼的曹芳。
不要说继位时才刚刚8岁的曹芳,就连曹氏宗族的曹爽、夏侯霸、夏侯玄,甚至卧龙诸葛亮都折在司马懿的手上,因此当时的魏国,根本没有谁是司马懿的对手。就这么的,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斩杀曹氏宗族数千人,自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彻底落入司马家族之手。
稳定曹魏内部,司马家族便将目光投向了南边的蜀国和吴国。那么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下,为了灭掉蜀国和吴国,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家族,都做了哪些准备?
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就注意到经济的重要性。当时司马懿发现,由于战乱,曹操的控制区域内至少有二十多万人脱离农业生产。
如果能将这些闲置劳动力聚集在一块,那每年所生产出来的粮食将会是一个巨大数目,因此司马懿力谏曹操实行屯田制,大力开展农业生产。
在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的时候,洛阳以南荆州以北这片区域的老百姓们纷纷逃往。一开始曹操是准备将这些人迁往北方进行安置,但司马懿阻止了曹操,理由是,关羽的攻势只是一时的,早晚会败退回去,到那时这些老百姓们还是可以回到家乡耕种的。
如果让他们迁往别处,不仅会伤害老百姓们的积极性,还会让前线变得十分空虚。
事实证明,司马懿的建议是正确的,没过多久关羽就败走麦城,曾经因为战争离开家乡的老百姓们得以再回到家乡进行农业生产,直到司马炎进军东吴的时候,这块区域都依旧保持着繁荣。
另外,司马懿还有一项措施赢得了民心,那就是对户籍制度的看法。
一直以来,曹魏都想建立起严密的户籍制度,这样就能够清清楚楚地掌握每一家每一户,就可以更容易的征取税收。
但司马懿认为,吴国和蜀国就是因为建立起严密的户籍制度,并征收严苛的税收,这才导致蜀国和吴国内部民怨不断。
因此曹魏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可以了。只要百姓富足,税收自然而然就有了。不然的话,老百姓家中没有粮食,即便建立起户籍制度又能有什么用?
不仅是司马懿,他手下的邓艾,也是一位搞经济的好手。邓艾曾经写过一篇《济河论》,其中说到,战争到最后一定是财政的比拼,谁能够在财政上拥有绝对优势,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那个农业经济时期,财政实力的比拼,拼的就是粮食。根据邓艾的估算,要想灭掉吴国和蜀国,十万大军至少要准备五年的时间。而要是供应十万大军五年的粮食,就意味着,必须要有三千万石的粮食。
于是,邓艾盯上许都以东的寿春区域。
当时的寿春区域,正位于魏国和吴国的交界处,尚是一片没有被开发的区域。由于缺乏水利设施,这边的粮食产量一直不高。但如果合理地开凿运河,产量增加个3倍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根据邓艾的估算,五万人参与耕田,配上合理的灌溉,每年就至少可以上缴五百万石粮食。
积攒个六七年,囤积三千万石粮食完全可以。为此邓艾开始修建水利,兴兵屯田。寿春地区,不仅人民在耕种,军队也在耕种,一时间官田和民田交错在一起,一片热闹的景象。
等到邓艾灭掉蜀国,司马懿也早就去世了。这个时候司马氏取代曹魏,新上位的司马炎也是一位重视农业生产的人,甚至亲身参加耕种,再这中皇帝亲自带头的情况下,晋朝的实力怎么可能会发展不起来?
在司马氏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下,司马氏的财政实力远超蜀汉、东吴。当时的蜀国,诸葛亮忙着六出祁山,姜维忙着九伐中原,都没有时间发展内部经济。
而东吴呢,孙权后期,朝野动荡,光是太子就废了好几个。再到后来君主昏庸无能贪图享乐,那会有发展经济的念头?
这么一分析,天下三分终归晋,是有他的道理的。
“三分天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平分了天下。
三分天下,开始时间,历史上有不同的见解。
第一个时间: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确立了益州根据地。
之前,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在北方建立了根据地,孙策也统一了江东。
自此,魏蜀吴三国疆域雏形形成完毕;
第二个时间: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公元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
之前,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
至此,魏蜀吴三国,正式建国;
第三个时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这场战役是东汉末年“三足鼎立”战略态势正式形成的标志。
“天下归晋”
时间为:公元280年,晋大将王浚,从益州出发,顺江而下,攻灭东吴。
其他参考材料:
魏,指的是曹魏,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蜀汉(221—263年),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二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吴国(229年5月23日 —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为孙权所建立,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公元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共5帝。
春秋末年,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的变革,大权渐渐旁落到几个大夫手里。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这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可就是在选择继承人上犯的致命的错误,导致了智家的最终覆灭。
开始的时候,智家族长智申指定儿子智瑶当他的继承人。族人智果提出异议:“智瑶其人一表人才、精于骑射、通晓各项技能、文章流利、坚决果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就是性格上胸襟狭隘,刻薄寡恩。五项优点加上毫无容人之量,谁能跟他和平相处。如果智瑶作为继承人的话,智家一定会覆灭。”可智申还是固执己见。
智瑶执掌晋国政府大权后,咄咄逼人,侵吞其他三家的土地,他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为中原霸主,后被吴、越夺去霸主之位。为恢复往日盛景,我主张每家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于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可到了赵襄子这里却行不通了。
智瑶一怒之下,发动魏、韩两家联合攻打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智瑶亲率三家联合兵团,攻击晋阳,四面包围,密不通风。然后掘开汾水,水淹晋阳。波浪滔天,水面距离城头仅仅有三块木板的差距没有灌进去,城内艰苦支持,然而民心坚决,没有人投降。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到今天我才知道,水可以忘人之国。”听了这话,魏桓子用手肘轻轻地碰了一下韩康子。他们惊惧的是,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这些被谋士看在眼里,他警告智瑶:“韩魏两家,可能叛变。”智瑶刚愎自用,不相信谋士所说,还把谋士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以为笑谈。后来发生的事正如谋士所说,韩魏两家唇亡齿寒,与赵家密谋里应外合夹击智家,生擒智瑶,当场斩杀,接着把智姓家族,全部屠灭。自此,赵魏韩三足鼎立,瓜分晋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2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