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的晋国,为何沦落到被瓜分的境地?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郑恒公、齐桓公先后称霸,齐国更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号令天下。
管仲死后,霸主的称呼曾短暂停留在宋襄公手中,很快便被晋国接棒过去。不同于齐桓公时期仅在中原东部和北部会盟诸侯,晋国的称霸是全方位的。
其实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晋国和秦国一直在西部角力和发展,齐国凭借诸侯联军的气势逼迫楚国求和,却从未真正和当时齐国之外的顶级诸侯交战过。
到了晋武公前后,天下诸侯日益形成秦齐为次一等大国,并不断冲击晋楚两大顶级诸侯的位置。然而晋文公上台,晋国实力全面迸发,城濮之战将楚国彻底击溃,而齐国经过多年内乱也早已不复当年威望。晋国成为霸主之后,鼎盛国势持续多年。
晋国的强大阻隔了秦国东进道路,亦斩断了楚国北上的期望。期间虽有楚庄王一飞冲天率楚军北上问鼎中原,却因楚国王室贵胄内部派系掣肘而难以持续霸业。楚庄王死后,晋国元气恢复,再度称霸天下。
楚国身为诸夏成员却以蛮夷自居,为姬姓晋国所不齿。尊王攘夷的名义下晋楚争霸不休,晋人入楚和楚材晋用的事例亦是比比皆是。
为制衡楚国,晋国联络同为姬姓诸侯的吴国,相互守望。楚国则扶持楚国王室别支的越国反制吴国。吴越两国在长江下游争霸的斗争可以看做是晋楚两国争霸的局部继续。
然而晋国自晋武公通过“曲沃代翼”事件夺取权位之后,一方面大力提拔自己的铁杆支持者,小族“万”的地位,并分封到韩地;另一方面为防止宗亲学自己夺权而加大了限制公族的权利。晋武公之后,晋献公虽然开疆拓土,但在限制公族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却重用外姓的士蒍、荀息、郭偃作为大夫。到了晋文公时期,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更是大力扶持同自己共患难的心腹狐偃、赵衰、魏犨。
在楚庄王死后的时期,晋国就是依靠荀家(荀息的后人,后改为智氏)、赵家(赵衰的后人)、范家(士蒍的后人)、中行家(荀林父的后人)、魏家(魏犨的后人)、韩家(韩万的后人)、郤家、栾家等协力打压楚国。所以表面上晋国再度崛起,实际上晋国国君已经逐渐被架空了。
公元前575年,楚国再度推动北上战略。楚国以割让土地给郑国,引诱郑国脱离晋国归顺楚国。目光短浅的的郑国君臣相当利落的背叛了晋国。不仅如此,郑国还举兵讨伐晋国的盟友宋国。一时间中原大地纷争再起,晋楚两国展开了规模空前的争霸战争,史书称之为晋楚鄢陵之战。
当时的诸夏世界,外交环境对晋国十分有利。齐国刚被晋国击败,遏制了其复苏的势头,迫使齐国与晋结盟。楚国背后的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开始崛起,时刻危险楚国的后方。秦楚联盟被晋国拆散后,秦国在麻隧之战惨遭重创,此时不敢东出崤函与晋争锋。天下强权或退缩不出,或亲晋反楚,所以从一开始晋国就已占据先机。
与晋国相比,楚国将领大多出身王族,内部纷争不断。
虽然战前楚国特意选择作战时间、精心勘察了战场地形,却因为军令协调、战车武器落后、军队素质欠缺等因素处于劣势。
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当时晋楚两军之中皆有对方流亡贵族成员帮助部署军阵。晋国在关键时刻临场变阵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
楚军虽然受挫却未崩溃,双方继续僵持对垒很长时间,最终晋国赢得了鄢陵之战。
晋国虽然对外取得又一次胜利,其内部问题也日益突出。公族长期被打压使得晋国内的大夫势力越来越大。再加上晋国本身与北方戎狄的联姻结合,导致晋人更加在意实际利益而非宗法礼仪传统。因此各大公族经常联合起来,向国君讨要封地,或者彼此火并。各个大夫在各自封地里,也吸收各国士人和流亡贵族。派家臣和门客作为不可世袭的官吏, 并推行自己的土地与赋税制度。
许多时候,大夫门为了吸纳人口甚至会将土地免租给人们耕种,并且还会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久而久之,大夫封地上的人们只知道效忠领主而对晋国国君反而没有多大的感情了。
鄢陵之战中,晋国的大夫们就已经存在相互拆台的情况,只是因为外患才勉强团结一起。然而晋国大胜之后,傲慢骄横的大夫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郤氏家族权势更加浩大,遭到与晋国国君同宗的栾氏诬告,最后被晋国中央消灭。然而没过多久栾氏自己也因为树大招风,被其他几家大夫瓜分。
经过一番厮杀,晋国公族大夫只剩下六家,称之为六卿。此时的晋国由六卿之中的智主持大局,在实力最强的智带领下,智赵魏韩四家消灭了实力相对弱小的中行家和范家。然而让智家的图谋远不止此,他们希望的是智取代晋,自然不能放过赵魏韩。终于在又一次压迫韩魏出让领地之后,智家在赵的面前碰了钉子。
愤怒的智家携带韩魏两家一起伐赵,却不曾想赵魏韩三家已经暗中结盟,准备联手灭智。智家的家族军师名叫智果,颇有政治远见,他识破韩魏两家的阴谋却无法说服家主智瑶,为保全智氏血脉,另立宗庙,别为辅氏,智氏兵败晋阳后,得以免遭殃及。秦灭六国后,辅姓不忘先祖,恢复智氏,智氏血脉得以延续。
赵魏韩三家很顺利的灭掉智家,三家全部升级为“侯爵”,自己将自己当作诸侯地位了。此时的晋国已经没有能力对外争雄,只能默认与秦、楚、齐的均势地位。而秦国此时再度与楚国结盟,威胁晋国。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曾经威震天下的霸主终究走向了消亡!
晋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其开国君王为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晋国最初国号是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晋国之崛起是在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
此后,晋国几乎一直都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存在,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齐一而晋四也”,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不过,这个强大的国家在并未进入到战国时代,在春秋末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都知道,周王朝采用的是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等等。在晋国独霸中原的过程中,晋国的整体实力逐渐加强,但晋国内部的卿族势力也在加强,甚至还威胁到了国君的统治。
先有赵盾弑晋灵公,后有下宫之难灭赵氏,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灭栾家,卿族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相互攻伐。
到了晋顷公时期,晋国六卿的实力更是强大异常,甚至周王室的内乱也是由晋国六卿去平定的。
后来,六卿内部出现矛盾,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晋出公很是生气,于是求告齐国、鲁国,想借机讨伐四卿。
结果四卿反扑,晋出公只得逃亡齐国,结果死在了半路上。智伯立昭公的曾孙姬骄做了晋君,即晋哀公。智伯借机占有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总揽一切晋国政务。
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杀死了智伯,吞并了他的全部土地。到了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
到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封韩、赵、魏为诸侯,从此晋国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一直到公元前376年,赵、韩、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
要说晋国的实力,在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存在,即便是分成了三家之后,也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分了战国七雄的三个席位。但分封制的弊端也在晋国体现得淋漓尽致,尾大不掉,最终导致灭国。
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称霸最久的国家,综合国力也是最强大的。甚至有句话这么说:“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史”。但是,这么强大的晋国也有被瓜分的一天,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事件,指的就是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同时,晋国的分裂同样成为春秋和战国的标志。
那么晋国被瓜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晋国继续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听命于国君,辅佐国君管理国家。诸侯国内受封的卿大夫因在领地内有绝对的权力,这样一来,封地内的将士就只效忠卿大夫,而不是晋国的国主了。当然,在分封制的基础上,晋国公室的衰弱,也是造成晋国被瓜分的重要原因。
起初晋国卿大夫的势力比较均衡,但是后来因为互相竞争后,只剩下势力比较大的四家,所以这时候的卿大夫其实已经有很雄厚的实力了。但因为晋国的势力范围很大,而一个卿大夫家族难以一口吃掉,再加上各家之间的制约,最后才会有三家分晋的事情发生。
晋国自中后期开始,卿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转折点是晋国卿大夫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击败智氏,史称三家分智。后来周天子册封晋国三位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个时候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了。而晋静公被杀标志着晋国真正的灭亡。
晋文公是能够和齐桓公并列的春秋霸主,关于他留下来的故事传说不少,但是说晋文公改革,可能后人提及的就不多了。 其实晋文公只是设立了三军六卿的制度,这也是沿用并发展了晋国之前的军政制度,如果说是改革,可能晋文公自己都不认。但是这个制度对于晋国却起到了一个分水岭的作用,让晋国彻底改头换面了一次,说是一次改革真的毫不为过。 设立三军六卿的制度,最初可能只是晋文公组建自己军队的手段。他把自己流亡时代的功臣都安插到军队里作为首脑,另外还启用了当初得罪自己弟弟和侄子这上两代晋君的家族,比如荀林父。 也许是有意为之,晋文公在组建军队的时候,把晋国的公族都给排除在外了,这可能是晋国公族首次脱离了军队,但是这一点却也是晋文公改革的全部意义。 在晋文公以前,晋国是一个有着公族内斗传统的诸侯国,从周厉王国人暴动开始,周王室对诸侯逐渐丧失了控制,晋国从此开始就突出了两个主旋律,扩张与内斗。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周厉王时国人暴动,叛乱四起,加上蛮夷入侵,到处都是敌人。晋国就借此机会开始战争并扩张领土,按照当时的习惯,公族成员都是军队的统帅和高层,而夺下的土地当然按照西周分封的办法封给子孙兄弟,于是晋国公族不是掌握军权就是管理一方土地。 春秋初期晋文侯的叔叔就是以军权夺位,晋文侯后来把自己的叔叔干掉,夺回君主的位子。晋文侯死后,他的小儿子被封在曲沃,他凭借曲沃富庶,和在首都翼城的正牌国君内战了70年,用了几代人。结果好不容易统一晋国,不久后就发生了骊姬之乱,而骊姬之乱的主因也是因为太子申生军功和权力过大,而重耳夷吾又培养了一堆私人班底,眼看内斗再起,结果被晋献公快刀斩了乱麻。谁知道几个儿子还是斗来斗去,结果重耳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流亡了十多年的重耳当然知道公族内斗的危害。于是他把仅剩不多的晋国公族成员也排除在军队之外,既不给他们获得军功封地的机会,也不给他们培植心腹力量的可能。最后还在晋国形成了太子以外所有的国君儿子都要流亡国外的传统。为了防止公族内斗,晋文公算是煞费苦心。 晋文公这一招釜底抽薪确实解决了困扰晋国近两百年的大难题,之后的晋国公族再也没有了谋权篡位的能力,而且他重用的人里面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之辈,这也让他随后与秦楚的战争中占尽优势。但是这一招也让晋国出现了一堆权臣。而晋国的公族成员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朝政旁落,无能为力。 其实三军六卿制度的建立让晋文公快速的统合了晋国的军事力量,也排除了政治上的反对声音,为称霸做好了内部基础,同时也培植了后来长期霸占六卿位置的六大世家。让三军六卿制度成了一个灭亡晋国的祸根。 其实此后的晋国和之前使用的分封制度相同,这时候晋国还没有什么郡县制。所以这些掌管军权的重臣在获得功劳,打下土地的时候,晋国国君只能用封地和奴隶奖励他们。经过百年经营,晋国的实际权力和土地都被长期担任六卿的家族瓜分了。 三军六卿制度建立伊始,参加游戏的家族有11个。随着时间推移,家族间互相争斗。后来长期霸占六卿位置的变成范氏、中行氏、知氏、以及赵魏韩三家。 范氏和中行氏强于其他四家率先反叛,结果被以知氏为首的四家打败并瓜分。最后只剩下知、赵、魏、韩在一起死磕。赵魏韩又一起灭了最强的知氏。 晋国国土被赵魏韩瓜分。晋国国君此时反而孤立无援,只能眼睁睁看着几个有兵有权有土地的权臣打来打去,而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却伸不上手。 可以说晋国从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这一刻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前一段是对外扩张加公族内斗,后半段是对抗楚国加上权臣内斗。内部的争斗伴随了晋国的始终。 虽然晋国对外表现的非常强大,一直以春秋霸主的姿态存在。但是内部的问题让晋国注定无法走到最后,晋国的灭亡其实和周朝的衰落很像,根本上都是西周留下来的分封制已经无法继续维持。郡县制的转型成为了必然。吸收了晋国灭亡教训的赵魏韩三国也成了改革先锋。 这是《历史的镜子能照出什么》第66篇连载文章,欢迎关注,评论,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2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韩信如果手握兵权造反,能不能打败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