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底蕴深厚,为何只有楚庄王时期称霸过中原?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楚国,其先祖被周室分封于商於之地,授子爵。然而到了西周昭王时期,楚国崛起,从汉水流域逐步扩土到长江流域南岸,周王数次南征,却最终沉溺汉水。再往后,楚国君主僭越称王,将自己孤立在诸夏体系之外,却有保持一定的联系。
到了春秋时代前期,楚国实力继续壮大,逐步成为威胁中原列国的南方大国,辽阔的疆域已经占据天下近半,但彼时的荆楚大地荆棘遍地,富庶程度远不如中原诸国,尤其是先后会盟诸侯、称霸天下的齐国、晋国。
尊王攘夷,是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标榜的自身的旗帜,“尊王”的本质即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攘夷”则是对诸侯盟国提供军事政治等全方位的保护,比如北方的燕国所面临的山戎威胁,但大多数中原诸侯国所面临的“夷”却是南方的楚人。
姜齐自建国之初,便对封地之中的东夷族群,尤其是莱夷进行同化和融合,并由此塑造了齐人特有的浪漫文化色彩。但“夷”也因此成为一种贬称,齐国称霸期间,收到齐国影响的中原诸国均以蛮夷对待楚国,将攘夷视为政治正确性。齐、晋的称霸促使强横数百年之久的楚国始终被阻隔北进的道路,直到一代“神鸟”楚庄王亲政之后,才出现改变。
楚庄王即位之初,三年不问朝政。面对复杂的楚廷局势,庄王选择了以静制动,以感辨奸的方式,逐渐理清了楚国内部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情况,并选贤举能,促使楚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在楚庄王的励精图治之下,楚国北上中原,与晋国争夺霸主之位,并先后在北林之役、邲之战中击败晋国。尤其是在邲之战中,晋军主力大损,造成晋国元气大伤,楚国军威大震,对中原诸国形成威慑。此后楚国凭借强势国力持续剪除晋国盟友,本属晋国盟国的诸侯国或叛变、或消亡。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楚国几代君王称霸中原的夙愿。
在楚庄王北进称霸的过程中,联齐制晋的邦交政策极有远见。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始终以泱泱大国自居,并不甘心屈居晋国之下。当楚国向齐国抛出联手制约晋国的意向之后,目光狭隘的齐国君臣急切想脱离晋国的控制,并在邲之战后进军攻伐晋国亲密盟国莒国,并策反晋国重要盟友鲁国。在齐国的频繁动作之下,晋国始终无法集中全力对付楚国,基本忙碌于在北方为了维护原有的盟友体系,同齐国周旋不休。
然而在北上称霸的过程中,楚国曾因使者挑衅而被宋国斩杀,楚军围困宋都长达九个月之久,却遭到了宋人举国抵抗,最终楚军战败罢兵言和。这场春秋时代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城战中,楚庄王看到了中原诸侯国中,坚定的抵抗意志。宋国并非晋齐这样具备丰厚底蕴的大国,但依旧让楚国耗损颇多,这也是楚庄王问鼎中原但依旧未能在中原占据绝对稳固霸主地位的原因。
中原强势文化所带来的心理优越感,让中原诸侯,尤其是淮泗一带诸侯国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楚,但却并不情愿。楚国内部同样存在隐患,名义上是一个国家的楚国,存在林立的诸多领主封地,这在其他诸侯国中同样存在,但两者之间却有本质区别。中原列国内部的封地虽多,但国君的权力足以约束封臣贵族。而在楚国,楚王则是大小封国名义上的共主,但封国贵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楚国是一个披着诸夏外衣的百濮部落联盟,无怪被管仲斥为蛮夷。
春秋后期,随着“士”阶层的崛起,在与国君联手变法压制封臣贵族之后,中原列国完成了各国内部的整合,在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再无内部掣肘因素。楚国虽为爆发类似晋国一般的分裂,但却始终存在楚廷派系林立,相互攻讦的毒化政治生态。楚庄王病逝后,尸骨未寒之时,贵族内部的新仇旧恨就已经迅速爆发。不同于战国时期变法派与守旧贵族之争,楚国的派系冲突本质上就是内部封国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
楚国内部分分化给了晋国喘口气的机会,晋景公任命在派系倾轧中失败的楚人屈巫前往吴国,教吴人以军阵之术与抗楚之策,吴国始强。此后协助吴国强大的伍子胥等人亦大多原先为楚国臣子。晋国通过和吴国的结盟,在楚地后方扶持了一股掣肘力量,
楚国的衰败同时导致晋国腾出手来对盟楚的齐国进行清算,并将其重新纳入晋国联盟体系内。此后楚共王虽再度出兵北上至鲁国,并号召诸侯会盟,但此刻的会盟十三国早已不复楚庄王时期的心悦诚服,楚国霸业已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在楚庄王死后的几十年里,楚国迅速衰落,而晋国却再度崛起并反超楚国。晋国重整中原诸夏体系,并在晋悼公时期不断会盟诸侯,声势愈发滔天。而楚国,却始终再难整合国家内部资源,楚灵王好高骛远,身死人手。楚平王时期奸臣当政,国势继续衰微。到了楚昭王时期,吴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双重加持之下,打的楚国几乎国灭,若非秦国出于同晋国争霸的考量,出手干预,战国时期也就没有楚国什么事了。
战国时期的楚国依旧维持了辽阔的疆域,却也延续了混乱的楚国政治生态。楚军在同秦军反复争夺祖地商於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各路楚军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合力而功亏一篑。楚军的军令不通源于其自身本就是贵族私兵的原因,私兵皆听命于领主而非楚王或楚国将领的号令。战国后期廉颇曾在楚国为将,就曾因指挥不动楚军而颇为感叹;齐人陈轸乃天下大才,亦因外来身份而不受楚廷重用,遭到楚国卿族与王族排挤。
楚国的底蕴虽然深厚,但因其组织结构的不合时宜,称霸宏图过分依赖君王的自身素质。楚庄王一代雄主,尚且凭借多年蛰伏才看清局势,选拔贤才。此后楚王大多庸主,虽皆有成就王霸之业的抱负,却总被朝臣掣肘,丧失良机,直至被秦国所灭。
上一篇说到晋文公打败楚国,称霸中原,双方进入在长达百年的较量,但俗话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没过多久,楚国就报了仇。
楚国建国之初其实很弱小,他不像其他诸侯都是周天子册封的,他原来是一个部落,主动归降周天子,周天子才封了他一个“子爵”。甚至在诸侯会盟时,只能在旁边和鲜卑首领一起看着,这大大刺激了楚国的臣民,发誓一定要给这些诸侯好看。于是他们众志成城,不断向四周开拓,也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优越,四周都没有大的诸侯国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已经发展成为不逊于中原大国的国家,甚至因不满自己的爵位太低,而向周天子讨要爵位,周天子没有答应,就自封王位。
到了楚成王时期,楚国终于有了争霸中原的实力,在齐桓公死后,甚至一度占领了黄河以北。但也许是上天对楚国的考验,一场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大大打击了楚国的气势,反而成就了晋文公,所幸损失不大,国力依旧强盛。到了楚穆王时期,楚国仍然不断向中原小国扩张势力,许多小国又开始臣服于楚国。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卒,子熊继位,史称楚庄王。楚国正式开启了北上称霸之路。
楚庄王刚继位时还不满20岁,当时若敖氏一族把持朝政,外部又有晋国虎视眈眈,楚国内忧外患严重。所以楚庄王决定韬光养晦,每天躲在深宫饮酒作乐,把朝中所有政务都交给若敖氏一族代理,还在宫门口挂了个牌子:“进谏者,杀毋赦”。很多大臣看不下去了,以为楚国就要完了,殊不知这就是楚庄王聪明的地方,因为当时他在朝中的亲信很少,很多政令都出不了宫门。于是他干脆把政务交给掌权的若敖氏一族,借机麻痹他们,同时暗暗观察,鉴别奸贤,开拓眼见,就这样过了三年。
三年后,大夫苏从实在忍受不了了,于是冒死进谏:“大王自继位以来,一直寻欢作乐,不理政事,再这样下去,楚国就要亡了啊。”楚庄王一听,大怒,拔出佩剑,指向苏从,厉声喝道:“你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吗,没看到门口的字吗?”苏从悲切的说到:“如果我的死,能让大王的回心转意,那就杀吧。”说好一脸的视死如归。没想到楚庄王听后一脸的激动,说到:“寡人终于找到了那个人,楚国未来的脊梁就是你了。”说完就遣散了舞女,乐队,开始认真的治理起国家来。此后,楚庄王迅速提拔了一批像苏从,伍参(伍子胥曾祖父)这样贤明的官员,又杀掉很多投靠若敖氏的官员,削弱了若敖氏的势力。楚国由此开始强盛。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楚庄王先平内乱,后灭反叛的庸国,在加上国家稳定,农业,经济都有大发展,国库充盈,基本扫除了北上的障碍,恰在此时,中原霸主晋国陷入麻烦,其国君晋灵公对内残害臣民,对外受赂无信,使得国家威信大失,又和权臣赵盾的矛盾日益加深。北上争霸的时机到了。
楚庄王4年到7年,随着楚国的兵锋日盛,楚国充分利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外交手段,联盟了一大批中原小国,还和秦国,齐国建立了关系,一起对抗晋国。
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晋国率军攻打郑国,郑国被迫和晋国订立了盟约。楚庄王随即以“勤王”的名义率军北上,到了周天子的国都洛邑附近,还在那里举行了阅兵。这把周天子吓坏了,赶紧派王孙满前去慰劳,顺便问问他想干什么。楚庄王接见了王孙满,就向他询问了九鼎的大小,重量。王孙满很尴尬,一方面他摄于楚军的强大,一方面他又不能坠了天子的威名,于是委外的回答道:“国家的强盛不在鼎而在于道德。当年夏禹铸九鼎,由于夏桀没有德行,殷商取代了夏,600多年后,纣王无道,九鼎就归了周,可见鼎的轻重在于道德。当年周成王的时候算了一卦,说周王朝能延续700年,这就是天命啊,所以鼎的轻重,你现在还不用问。”楚庄王想到周王朝现在虽然看上去没落了,可是旁边还有晋、齐、秦、吴等大国,还远没到取代的时候,于是留下一句“楚国的鱼钩的尖头搜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就撤兵了。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统大军北伐郑国,这一次是楚国那些年发动的规模最大的战争,可谓志在必得。三个月后,楚军占领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臂,还牵着一头羊向楚军请罪以求和,请求不要灭掉郑国,楚庄王看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保护自己的人民,一定备受人民爱戴,怎么能灭了他。于是下令退兵三十里,还和郑国结盟。不久,晋国的援军到了,因晋军内部不和,无心作战,很快就在作战中败下阵来。这是这些年楚军第一次战胜晋国,大大提升了楚国的威望。
过了两年,楚国去齐国的使者被宋国杀了,楚庄王怒而发兵攻打宋国,宋国据城死守,双方打了整整半年,都已筋疲力尽。宋国境内甚至发生了易子相食的事情。宋国大臣华元受不了了,于是冒死突围,向楚庄王吐露实情。楚庄王一边赞叹华元的君子之风,一边又考虑大军久在外作战,国内的田地都无人耕种,影响来年的秋收。于是和宋国结盟,下令撤兵。至此以后,中原诸侯谈楚色变,楚国由此称霸。
历史 总是惊人的相似,随之楚庄王的逝世,楚国也陷入了长期的内乱,楚国的国力被严重消耗,在那之后,楚国国君再也没有达到楚庄王的高度。
公元前595年,楚军还攻打了宋国,因为宋人杀了楚国的使臣。
楚军来到宋的国都,包围了这座城市达五个月之久。
这时,晋国看到自己的敌人楚国力量越来越大,非常害怕,而宋国又是晋国的盟国,宋国有难,晋明明知道,倘若不救,便将失信于诸侯,所以派了大夫解扬到宋国去,让他说服宋国坚持住,晋的援兵很快就到。
但是解扬在去宋的途中被楚军捉到,楚庄王亲自审讯,为他解开绳索,以礼相待,要解扬投降,解扬答应了。并且商定,要解扬到宋国,就说晋君让他们投降,晋国不会来救宋。
这一切解扬都答应了。那天,解扬坐在高高的囚车上,来到宋国的都城,走到城下时,他突然对被包围在里边的宋国将士说:“我是晋国大夫解扬,被楚军俘虏,他们要诱骗你们投降,你们不要相信,晋国正在调兵来解救你们,你们一定要坚持住。”
楚庄王气得脸色铁青,喝令兵士推出去斩了。解扬临死时毫无一点儿害怕的样子,他笑道:“我接受了我王的命令,现在任务完成了,我死而无憾。”楚庄王深受感动,就免除了他一死,放他回晋。
宋国的将士听到解扬的话后信心倍增,将士们有同一个心愿,只要他们在,宋国的国都就会在。
城中的粮食吃完了,人们就吃一切可以吃的东西,最后人们互相交换着子女来吃。城中可烧的东西也烧完了,最后就用死人的骨头来当燃料,就这样坚持着。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宋国的元帅华元在几个勇士的护送下出了城,来到楚军元帅子反的军营,他告诉子反城中的情况,华元说:“你们如果逼我们投降,我们会血战到底,直到最后一个人。”
说罢,从腰中掏出一把匕首,说:“如果你答应解除包围,我们感谢你;如果你不答应,我们就同归于尽。”
子反只好说:“我答应。”
子反放了华元,并把这事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说:“好一个君子。”就命令自己的部队解除包围。
楚庄王以他的实力、他的仁义,在诸侯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终于在中原树立了楚的霸主地位。每当他说起这件事时,他总是说:“这不是我的功绩,而是伍举和苏从的功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2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