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前后,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有哪些?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大明传承国祚二百七十六年,是继汉唐之后中原政权又一次鼎盛时期。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层面也出现了以明画和小说为代表的众多艺术形式。
明太祖被清朝康熙皇帝评价为“治隆唐宋”,《明史》则称赞明成祖的功绩“远迈汉唐”。姑且不论这其中是否有清朝出于政治目的的吹捧,单就明朝的成就而言,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强大的王朝。那么如此强盛的王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这就需要从明朝的时代背景(时间维度)和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空间维度)分析了。
气候变冷带来的内外冲击
明朝中后期,东亚大陆迎来了又一轮气温变冷的小冰期。之所以说是又一次,是因为在魏晋末年曾经发生过一次气温变冷的时期,而在那段历史岁月中,漠北游牧族群纷纷南迁内附或南侵中原,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正是在那段时期发生的。通过对气温测评复位,人们发现自14世纪开始,至17世纪初,东亚大陆的气温出现急剧下降。也就是说,生活在漠北的游牧民族和白山黑水间的渔猎、农耕等族群遭遇了环境恶化,继而不得不往南掠夺明朝的生存压力。北部边患的加剧,促使明朝不得不加大军费支出,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
漠北草原生存条件恶化,中原农耕地区的百姓也不好过。由于气候变冷,400毫米等降水线(年降水400毫米才能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因此这条等降水线是草原和耕地的分界线)出现大幅度南移,从而引发明朝(尤其是北方地区)出现严重粮荒,局势动荡。另一方面,随着气温变冷和降水量变化等影响,中原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涝灾害。水患潮湿之地和久旱之所,必然会伴随鼠疫和蝗灾(正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进一步加剧了明朝民间的灾难。不仅如此,由于明朝中期曾引入玉米、甘薯、土豆等高产作物,促使人口膨胀,此次灾害频发之后,受灾人口远超西晋末年,这也造成甘陕暴动的规模远胜先前历朝历代农民起义。
陕西爆发起义的原因,既有粮荒带来的生存压力,也有明朝政府严苛的赋税压迫。由于边关形势紧迫,明朝对辽东驻军加派了专属天赋款项,即“辽饷”,而这份负担很大程度被分摊到陕西农民的头上。这也是为何起义之初,明朝招安政策难以奏效的重要原因。明朝官方的压榨,导致在陕西已经丧失了民心。
白银外流引发经济衰落
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统治之后建立的,然而被推翻的元政权北遁之后继续以北元自居。北元后来虽然灭亡,但蒙古族群却依然占据着内亚的广阔疆域,阻隔了明朝的路上对外贸易。没有路上丝绸之路的明朝,同样无法像宋朝一样倚重海上丝绸之路。此时的东亚东南亚一带,充斥着从战国时代的日本出逃流浪的日本浪人,倭寇之患引发明朝长期闭关锁国。
其实在明朝中前期,闭关锁国之前曾出现过一次经济大繁荣,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贸易带来了高产农作物和美洲白银。不仅西班牙人在南美发现了白银,几乎同一时期处于争霸状态的日本也在其西南地区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银矿。这些白银的流入,刺激了明朝经济的发展和对白银的依赖。
白银解决了自元朝末年以来,通货紧缩和元朝纸币贬值的问题。然而进入明朝末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明朝白银开始了大规模流出。一方面欧洲自1618年起,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诸侯争霸和新教改革运动,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导致大量白银作为军费被运送到欧洲。另一方面,随着日本战国时代的结束,以及日本对朝鲜的入侵行动,日本方面的白银同样成为军费和幕府财政来源,被严加管控起来。没有充足白银货币的明朝,出现严重通货紧缩,经济开始萧条起来。明朝曾尝试过由朝廷印刷纸币来带动经济流通,但这同样遭遇了元末相似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纸币贬值的境遇而失败。
皇权集中导致政策僵化
面对倭寇、后金和内部农民起义的冲击,明朝中枢并未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甚至为此始终陷入党争和贪腐的泥潭,最终拖垮了中央财政。众所周知,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皇权集中制度的巅峰。然而相较于清朝前期源于东北和漠北草原的八旗制度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明朝始终存在一个强大的皇权官僚体系。一定程度上,明朝的皇权是由朝臣而非皇帝个人把持着的,高效的官僚体系使得即便出现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同样可以维持运转下去。但正因如此,明朝皇帝往往会通过扶持宦官阉党去对抗皇权利益代表的清流文人集团。
明末阉党与东林党的纷争,便源于皇帝个人和朝臣之间的争权。但在阉党崛起之前,明朝实际上已经存在楚党、宣党等诸多以地域抱团的党派。党争严重消耗了明朝决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甚至影响到军政大事。文官集团的忠君清谈言论和严重的贪腐行为几乎是一起出现的,这是由于明朝官僚的俸禄太低,实在不足以维系一位官员的正常工作开支,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灰色收入地带,并愈演愈烈,导致成规模的贪腐情况。
明朝官员的低薪源于祖制和道德法礼的约束,以清流自称的官僚不愿触碰明太祖定下的条例,显示出明朝政策的僵化。同样能展现明朝政策僵化的还有户口制度。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刺激萧条的经济曾设立了一项特殊的政策,即将百姓划分为四种户口,分别为军户、民户、匠户和灶户。四种户口对应四类职业,且子孙后代要永世传承、不得更改。明初设定这项制度时,是按照当时的社会比例进行分配的,然而到了明朝末年,原先的比例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严苛的户口制约了百姓的发展,当饥荒来袭之际,在明朝制度下无法改换职业生计的百姓,只好选择大破约束自己的制度,起兵造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气候变冷引发的天灾人祸和财政负担等传统王朝问题,也有外部世界的影响和皇权制度僵化等新问题。清兵入主中原之后,延续了明朝的制度。到了晚清,除了没有北方游牧族群的边患(晚清气温稍微回暖,漠北威胁由沙俄替代),但其余问题、尤其是同世界的经济关联和朝廷政策的僵化,和明朝末期如出一辙。
明朝自朱元璋开朝,本来有600年国运,但是因为统治阶层的腐朽堕落,国民的麻木不仁,最后国运折半,从明朝建立到最后南明灭亡差不多300年时间。
明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曾经给过明朝机会,这个就是万历初年开始的张居正变法,张居正变法打击了豪强权贵势力,整肃了吏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促进民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然而张居正一死,伴随着冯保的流放,张居正被秋后算账,新法施行仅仅施行十年后,就被废除,豪强权贵势力开始肆无忌惮的重新崛起,士大夫阶层开始重新贪污腐败,这注定了以后明朝灭亡的命运。
张居正的改革毕竟为明朝积累了很大的家底,然而这些家底却被后来的三场大的战争折腾光了,从而加剧了明朝灭亡的步伐。到了崇祯年间,崇祯皇帝此时才发现张居正这样的大臣的重要,然而为时已晚,最后自己只能孤零零的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明朝灭亡的影响:
明朝灭亡后,天命从中国人转向了西方人,此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几乎与明朝灭亡的时间不谋而合。明朝末年当西方所谓的列强遇到强大的明朝海军的时候,这些散兵游勇的海盗式部队,不下几个回合就被明朝海军全歼。
明朝灭亡后,失去天命的中国人,科技文化倒退几百年,军事技术上也是一蹶不振,当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再次面对几千英国海军,最后却一败涂地,签下城下之盟。
蹊跷的事情是,此时正好在北京出土了一个当年李自成缴获明朝部队的大炮,这个大炮在技术上竟然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海军的大炮。可以想见,如果明朝时期,中国统治阶层如果能够开明一点,中国近代史的悲剧都将可以避免,中国将会一直引领世界,整个世界史就会被改写。
大明朝在历史上历经了三百多年的春秋,也算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比较长的朝代。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大明朝算是呼唤内心自由,人性自由比较高涨的年代了,在当时的农业和工业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社会文化制度也比较完善。那么如此兴盛的大明王朝为何会覆灭呢?原因又是什么呢?后世对大明朝的灭亡原因众说纷纭,什么样的说法都有,也说明了晚期的大明朝存在着千疮百孔的问题。
人心的涣散是大明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如果朝廷上下人心不齐,一盘散沙,当然会导致江山不稳固,时局的动荡。明朝灭亡后,各个朝代的君王都以明朝为典型,吸取朋党勾结的教训,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
(1) 明朝的文官势力庞大,在所有朝代中都是出了名的,归根结底文官的势力庞大原因也是因为朱元璋。朱元璋在位期间取消了丞相的官职,并且朱元璋的子孙也延续了他的制度,设立了内阁,然后在发展以后,又将内阁的制度逐渐强化,使得朝廷中的文官势力慢慢扩大。以至于最后成为朝廷中最强大的一派。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慢慢造成了文武百官的分帮分派。
(2) 时间长了,这些文官知道自己帮派的势力庞大,当然不会就这样无声无息下去。看朝中哪个官员不顺眼就会参上一本,立刻会得到自己朋党的支持,即使这个被参奏的官员没有被罢免官职或者受到处罚,也会暂时杀杀他们的威风。所以朝廷对于他们不满的官员比比皆是,但又敢怒不敢言。这些文官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真的替国家和百姓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更多的是在朝中打压官员,整治大臣。
(3) 另一个庞大的权利团体就要算是宦官了。在大明朝的宦官机构比较健全,划分出多个不同的部门。他们统称为"二十四衙门"比如十二监、四司、八局等等。还是由于朱元璋的废除丞相的官职,使得朝廷中有部分政权是悬空的,所以就给了这些宦官可乘之机。他们终日在皇帝身边,更容易体察圣意,更容易暗中操作而不被发现。所以在短时间内就集合了不少的势力,分掉了部分皇权。
(4) 宦官的势力可以说是比文臣更加黑暗,他们身体不完整,多少也会导致心理的失衡,所以他们会大量的收敛财物,来平衡自己的心理。他们内部的管制非常严格,长期低声下四的伺候主子,一旦得到势力,便会反弹的很严重。并且他们大部分都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国家民族的重要,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大小。他们说到底只是皇上的奴才,并不受到文武百官一样的鉴查和监督,所以在暗中更加肆无忌惮了。
(5) 东厂和西厂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两个部门也是宦官部门的其中两种,再加上锦衣卫,他们都是负责打探大明朝各种情报的。所以如果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会在第一时间知道,更加方便私下做一些不能见人的勾当。
只有朝廷中分帮分派也不会导致根基比较稳固的大明朝那么快的覆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晚期的经济崩溃。经济是一个国家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支撑,江山当然会摇摇欲坠
(1) 经济崩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朝中的官员贪污腐败相当严重,由于明朝的天灾比较频繁,还有瘟疫和战乱,导致难民四起,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就需要朝廷拨出大量的银两。国家除了国库内的以外,皇帝还有自己的内库,这些钱主要都是由百姓和商户缴纳的各类税款累计的。国库需要大量的钱财,缺少就要再向百姓收取更多的税款,而百姓的税款交的越多,官员从中贪污腐败的就更多。如此这般恶性循环,导致百姓不断出现怨言,税款到了官员的口袋,国库依然还是缺乏银两。在各种天灾下,官员们想到的不是百姓的生死,而是自己可以从当中获得多少利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2) 影响经济收入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明朝的商人,在明朝中期的时候,实施了海禁,这大大影响到部分商人的利益。在原来没有海禁制度的时候,明朝的商人在对朝鲜还有日本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很频繁,也从中获得很大的利益。但是政策改变以后,导致以海为生的商人变少了非常多。并且和国外的商人勾结在一起,造成了明朝沿海地区的混乱。朝廷不得不派兵镇压。经过这一折腾以后,这个巨大的海上贸易蛋糕,和大量的商业税款,也就再也吃不到了。
其实导致大明朝的覆灭原因还有很多,并不仅仅是朝中政局和经济因素,这两个原因算是比较主要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的小问题在日积月累之下都会成为导致崩溃的根本问题。对于明朝的灭亡,很多人表示惋惜,甚至如今大部分的电视剧或者小说,都有穿越到明朝改变历史,使得明朝不会覆灭。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虽然可惜,但是明朝的灭亡也给后世的时代做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使悲剧不会重新上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2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杨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含冤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