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刘大夏烧航海资料是真的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到郑和那么小编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绝对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就是这样的一次行动在中国航海史上真的是史无前例,那么郑和究竟为什么要下西洋呢?很多人认为是为了要宣扬大明国的威风,还有人认为是要找寻消失了的建文帝,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们都不能忘记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的时候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行动,消耗时间非常多,也是这次郑和的这次下西洋的行为,比欧洲的航海时间要早50多年,郑和的这个举动远远超过伽玛,麦哲伦,哥伦布等人,这也是真正的“大航海时代”的领头人,他和朱棣两人第一次提出了“海权”的理论,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船还有军队,去在自己的海域巡逻,这样才能震慑周围国家的人!
于此同时最早发现“新大陆”可能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一行人,等到哥伦布发现南极洲,美洲,澳洲的时候,可能“新大陆”已经不是“新大陆”了,只是一个已经被发现的“旧大陆”!至于为什么会这么讲,那时因为这个观点十倍英国的孟席斯提出来的!这记载在梦席斯的《一四二一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在绘制于明永乐16年的名为《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复仿制品《天下全舆总图》中,在图中已经画出了美洲。地图上标注有“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意思就是说虽然没有命名,但是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图中还标注有对美国土著的描述。
虽然有一些证据证明发现新大陆的人并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只是可以作为证明的证据并不是很多,所以说发现新大陆的并不是郑和而是哥伦布!那么究竟是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还有证据都去哪里了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都是因为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明弘治三君子刘大夏。传言中刘大夏一把火直接把资料给烧没了,据说在明宪宗的哪一个时代,宫里面有人劝明宪宗说要和明成祖那个时候一样下西洋,一次来弘扬我国的国威,虽然郑和下西洋虽然可以使得各个国家都知道我国的厉害,但是下西洋也不是意见小事情,其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国家来说又是一件很打的消耗!
就在明成祖的那个年代,这个想要远航的想法方才被实现,为什么要等到明成祖时期才被实现呢?因为在明宪宗的时候国力并不是那么的强大,如果真有那样的远航肯定会为国家增添一种负担,刘大夏也是明白这种道理,所以呢在当时就阻止了当时的活动!为了阻止这个活动,所以呢这个刘大夏就一把火把这些资料全部给烧没了,有传言说郑和发现了美洲大陆的资料也是被刘大夏烧没了。也是有后人说并不是刘大夏烧毁了资料,而是刘大夏再为清朝皇帝抗住了这些事情,后来呢就有学者研究不是烧毁了而是藏起来了!
熟悉明史的朋友大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与杨一清和李东阳被时人并称为“楚地三杰”,又与王恕和马文升被后人合称为“弘治三君子”,他清廉高古,政绩卓著,整治军备,辅佐明孝宗朱佑樘成就了“弘治中兴”,他就是刘大夏。
但是在后人的评价中,虽然有不少人将他视为大明弘治年间居功至伟的功臣之一,但是也有不少人将他视为大明王朝的罪人,甚至将他称为中国华夏民族的罪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缘由,详细讲述一下刘大夏此人的功过是非。
一、刘大夏的生平刘大夏的出身就不简单,刘大夏的祖籍应是山东东平,而他的十一世祖刘宝曾经在宋朝宋高宗时期担任都统制,曾经跟随着岳飞平定了杨么起义,由此可见刘大夏在弘治十五年升任兵部尚书也是颇有渊源的,不过刘大夏的十一世祖刘宝在岳飞被冤死之后辞去了官职并定居于华容,但是按照古代宗族族谱记载的尿性,这样的族谱可能也会存在一定的水分,但依然掩盖不了刘大夏的家族背景。
刘大夏的父亲名叫刘仁宅,曾在永乐皇帝时期,及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考中了举人,并曾经担任过瑞昌知县,又任职过浙江道御史,后来又做到了广西按察副使,而刘大夏则是出生于正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436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使得你没听错,好像是西方的圣诞节,而幼时的刘大夏名字还叫瑞昌保,尚且年幼的刘大夏就体现出不少的聪颖和灵性来,六岁的时候曾经和父亲进京,时任大学士的杨溥见到了年幼的刘大夏就曾经啧啧称奇,并且说:“这孩子日后说不定可以做到我这个位置上”,并将他的名字定为“大夏”,并把自己家族中的女孩子许配给他。
杨溥的预言应验了,天顺三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459年,刘大夏中了当年湖光乡试的第一名,紧接着在天顺八年的时候,刘大夏又考中了进士,并当选为庶吉士,第二年,也就是成化元年,翰林院希望可以留刘大夏在翰林院间任职,翰林院在当时也算是比较“养老”的部门,虽然油水不多、实权不大,但是胜在稳定,基本上当官的在翰林院混几年不错的待遇,基本上到老了就可以衣锦还乡,待遇不错,而且毕竟是京官,政治地位还是不错的。但是刘大夏拒绝了安逸,选择出任吏职,于是出任了兵部职方司主事,之后不久便又调升为职方司郎中。
二、居功至伟,忠直敢言刘大夏精通兵事,整顿了军饷制度,为边军的防务整顿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不断革除兵政的弊端,一度阻止了不少不必要的战士,减轻了百姓和边军的负担,并改良军备使得边防趋于安定。
刘大夏调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后,后黎朝的圣宗黎灏被当时的老挝打败,好战且邀功心切的汪直想趁机攻克黎灏,但是毫无疑问,在当时如果放任汪直去攻打,一来粮饷不济,二来祸及百姓,三来又会使番邦属国寒心,于是在汪直上书明宪宗并讨要明成祖朱棣南征安南的文书,但是当时的刘大夏则是冒死将这文书藏了起来怎么要都不给,并私下劝当时的兵部尚书余子俊说:“一旦这场兵祸开始,西南立刻就完了。”余子俊这才醒悟,急忙叫停了此事。
虽然刘大夏忠直敢言,但是他这一性格和作风也使得他的仕途充满了波折。当时的朝鲜李朝向大明朝入贡一般都是从鸦鹘关进入大明国境,但是突然有一次请求从鸭绿江进入,原本朝廷是想同意的,但是敏锐的刘大夏立刻感觉到其中的蹊跷:“祖宗们制定入境路线时对于鸭绿江的通道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依然让朝鲜从鸦鹘关进入迂回好几个大镇,肯定是有深意的,现在李朝这时候要求从鸭绿江进入,一定有什么蹊跷,绝对不能轻易答应。”虽然刘大夏据理力争获得了朝廷的许可,但是不少大臣因此失了颜面,对刘大夏心怀不满,而宫中宦官阿九的哥哥曾经担任京卫经历,因为犯了罪而被刘大夏处以笞刑,阿九怀恨在心,趁此机会向明宪宗进了谗言,使得刘大夏被抓进了诏狱,经过东厂审讯之后也未得出什么结果,最后还是经过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相救才保全了性命,刘大夏被判处杖二十之后才获得了释放。
三、功莫大焉,罪莫大焉虽然刘大夏居功至伟,忠直敢言,曾经为大明王朝的行政与边备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本人的思想过于守成持重,极为保守,对待很多边防战事都是以“能不打就不打”为原则的,对待很多边备事务也总是想从行政方面下手,尽量的避免战事,但是好的军队毕竟都是打出来的,刘大夏这种过于保守的思路虽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军克扣、吃空饷和兵权的问题,但是一系列免战政策也使得边防军日益松懈,并极大的削弱了一些武臣势力,使得军队缺乏经验老成的良将。
另一方面,在明宪宗时期,有一些太监劝明宪宗去效仿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估计是有些太监也开始做起了“郑和梦”才想方设法劝明宪宗也搞一搞“下西洋”,但是当时的大明很难称得上是“强盛”,“下西洋”无异于是劳民伤财,明朝的一些史籍,比如严从简所撰写的《殊域周咨录》和万表的《灼艾余集》就曾经记载说刘大夏为了避免“下西洋”的劳民伤财而藏匿了“郑和海图”,而在顾起元所写的《客座赘语》中则是说刘大夏将“郑和海图”付之一炬——烧毁了。
1、起因不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因为路上交通被阻隔,君主为了通往梦幻的东方派遣哥伦布寻找新航路,郑和下西洋起因是永乐皇帝的安排授意。
2、意义不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西洋各国的友好交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则证实了地球是圆的这一伟大科学语言。
3、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营造不朽功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只是为了殖民掠夺,完成国家和个人的财富积累。
扩展资料:
在公元1405~1433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
在这30年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
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
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100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1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钮祜禄氏,康熙后宫唯一有谥号的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