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藩王造反无数大多失败,朱棣为什么能一举登上帝位?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一说起造反这种玩命的危险行为,从史料之中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凡是造反的人不是成为一代帝王,就是沦为阶下囚其名声也遗臭万年。在历朝历代的造反大军里,尤以和平年代的藩王造反最为引人注意,藩王造反有一个大优势就是有很好的政治资源。生在帝王之家,作为帝王的儿子,却被分封就藩于诸地,政治经济上有着一方大权,所以造起反来比那些临时组建的农民兵要容易的多。但就算有着这样的优势,藩王的造反也不一定会成功反而经常失败。虽然历史中藩王的造反有很多,但是成功的却唯独朱棣一人。这是为什么?
朱棣为什么能够造反成功成为一代帝王?其实他造反成功是有原因的,这几个条件缺一个都会让他失败的。首先驻地这个人有着很厉害的军事能力,作为明太祖的第四子,他在17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燕王就藩于北平了。在他21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终极爱好,那就是对抗蒙古人。在朱棣做藩王的时候,他就曾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深入漠北追杀北元的军事行动,蒙古人听到他的名号,没有一个不仓皇逃窜的。也就是因为朱棣的战功,朱元璋对他非常的看重,所以也就放心的把北部的边防交给了他,但对于他本人,这是一场最好的历练。
第二点就是建文帝的软弱无能,靖难之役爆发后,燕王朱棣经常带头冒着箭雨冲锋,本来作为南军最高统帅的建文帝有着很多次机会来杀死他的叔叔朱棣,但是懦弱的建文帝却说不要让他背负杀他叔叔的罪名,结果导致每次冲锋在前的朱棣毫发未损。第三点就是建文帝用人不当,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竟然将朝廷大军的最高统帅,交给了指挥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最终导致在李景隆的指挥下,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的南军却一败再败。李景隆在战场上失败先不说,当面对朱棣的大军时,李景隆竟然开城门迎燕军进城了。
第四点就是朱棣本人的运气非常的好,每一次带头冲锋的时候都没有死,而且在一次白沟河决战的时候,本来双方打的非常焦灼,眼看燕军快输的时候,天地突然变色,狂风四起,大风直接把南军的帅旗刮断,导致南军人心惶恐,之后被朱棣抓住机会打败了。第五点就是朱元璋建国之后大肆屠杀功臣,导致建文帝无将可用。因为朱元璋的原因,大部分武将都被他处死了,因此到了建文帝时期,朝廷中也就没有几个能用的大臣了,所以他才任用了李景隆等人。
最后就是地形的原因了,因为北方的地势是比南方高的,所以就导致南军攻打燕军的时候,只能仰攻燕军,而且北方的气候干燥寒冷,南军一时无法适应,所以战力也就会大大衰减。总结以上几个原因,朱棣能够反叛成功,除了双方的领军人物的才能较量之外,还有这天气地形,以及运气等各方面的原因,因为这些因素放在一起就成就了这位千古一帝的永乐大帝。
我们都知道朱棣是继朱元璋之后的第三任明朝天子皇帝,而他的皇位是通过掠夺的手段得来的,是在自己的侄子手中夺取的。那么朱棣原本就不是朱元璋钦定的皇帝,那么他又凭借着什么得到了皇位?难道仅仅只是通过战争强取豪夺得来的?今天编者就跟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朱棣可以在这一次非正义的造反行为中取得胜利。
首先朱棣一开始所打着的旗号是正义的旗号,他向全天下说自己是接了皇帝即建文帝的密诏铲除逆党,更是借此招兵买马做了不少打战的准备。而我们都知道这封密诏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他借口培养自己实力罢了。这时候的建文削弱了不少的藩王,大多数都是借着这些藩王要造反的理由。而朱棣借着帮当朝天子起兵的这一个借口,天下人也很难看出是假的,因此自然是有不少人加入这支谋逆的队伍。这对于朱棣后来取得胜利的作业是十分大的。
再者朱棣是朱元璋的嫡子,按照当时的礼制他也是可以成为君主的,因此很多追随他的人都不认为他是造反。而到了后期,天下更是觉得这一场战争无论谁胜利,都不过是主家内部的事情,丝毫没有联系上这是一桩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是他能成功的一个原因,天下人对他的发兵认为是具有合理性的,因此反对他发兵的人自然就不多。
战争的胜利还与他自身有关系,他深知若是想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那么就必须让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百分之百的敬重与服从。他对待自己的下属向来是十分重情重义的,在自己带领的军队陷入困境的时候,他将自己的粮食分发给士兵,做到同甘共苦。有一次在军队前行过程中,他看到了一名生病的士兵倒在路旁,立马让人把这士兵带到专供自己使用的马匹上,更是说这士兵是为了帮自己打战才生的病。这样子的他自然是得到了军营士兵的爱戴,而士兵们自然也愿意为这样子的人冲锋陷阵。
而对于那一些被俘虏过来的士兵,更是以礼相待,于是在社会上就出现了一种燕王是正义人士的说法,很多军队都纷纷来投奔他。相反建文帝的军队就没有得到这种待遇,那么作战时的激情也就没有朱棣军队的高,因此这一场战争在还没有发生正面冲突的时候,其实胜负就已经定了。
这种种的理由都是朱棣最后造反成功的原因,当然他的胜利也还跟其他的原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过这些是他成功的关键,其他的不过是起锦上添花的作用罢了。
关于藩王造反,咱们首先看看藩王究竟是什么物种。
自秦统一中国以后二千多年的帝国时代里,藩王分为皇室近支宗亲或异姓功臣勋戚,基本上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有爵位,有封地,甚至还有收税铸币权和兵权,为天下瞩目。所以历代以来对于藩王的诟病和忌讳也是充斥史册。
历代藩王的制度集锦。
秦朝。秦始皇灭六国本就是为了消灭分封,秦始皇又来去匆匆,所以秦朝根本就没有藩王。
两汉。汉高帝刘邦认为秦之亡恰恰就在于没有很好的动员嬴氏宗室子弟,以至于咸阳城破竟无一宗族勤王支援。于是西汉初年,刘邦一口气封了八个异姓王和九个刘姓王,有封地,有人马,希望可以避免秦朝的问题,而能起到关键时候拱卫朝廷中枢的奇效。时事弄人,只能说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却出乎刘邦的意料。汉武帝一纸《推恩令》,便宣告了藩王制度的破产。
东汉时代其实更为强势的不是藩王,而是地方豪强。光武帝立国靠的就是豪强的支持,所以终东汉一朝,可以说是成也豪强,败也豪强。至于藩王,因为《推恩令》制度化的威力,基本上都逐渐被平民化了。
魏晋南北朝。一个自由散漫的时代,可以说是乱自藩王始,乱亦由藩王收,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异姓还是同姓藩王,无不窥伺皇权之上,玩弄权柄示下,前仆后继纷扰人间。这一历史时期的藩王制度最是生猛血腥变态。
隋唐五代。随唐初藩王也分封且兼任各州刺史,有兵有钱也是问题多多。为防止玄武门之变重演,太宗以后,藩王都取消了封国,不就藩,实任各州刺史总管也改为遥领,另择官员实任。这样藩王逐渐都圈养起来了,如十王宅,十六王院等,且不得结交外臣。天宝之后反而各地异姓藩镇直接拥有地盘和掌控财政,从而掌握了帝国最强大的军队,事实上成了最具威胁的“藩王”。
两宋。由于宋室大哥二哥得国过于离奇,他们对唐五代以来的教训格外敏感。所以宋朝的藩王定位只是一个身份荣誉,没有什么特权。除太宗一系作为皇族居留京城,其他包括太祖、秦王廷美的后裔都只能以宗室子弟的名义迁居外地,如太祖四子赵德芳的后裔就被“赐第”浙江湖州。
宋代重文轻武的环境对于藩王掌兵权是严重的禁忌。另外一方面要提到王安石变法的条款中有一条是专门“裁汰宗室冗员”减轻财政压力的(具体看官们可以查阅《裁宗室授官法》),这样藩王就没有了财政权。为了生存,得想办法养活自己,也不至于让藩王无尽繁衍了。
还有一方面,得“感谢”大金国。靖康之变,北宋宗室被一网打尽,一键归零。这个更狠,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宋室藩王明朝化的转变。而南宋一代的藩王也就剩下太祖一系,基本上都已经是平民了,做官的做官,经商的经商,有吃有喝有工作,造的哪门子反呢。所以朱元璋建国后才会感慨:宋室之弱,面临元军来犯,竟无一宗室藩王勤王来援?!
元朝。享国虽然短暂,但藩王制度比较复杂。
草原时代分封的藩王。比如四大汗国,辽阳、岭北等处的藩王都是有地盘、有军队、有财政权,活脱脱的独立王国,天高皇帝远,管不着。这批人最后都独立化了。
出镇各地的元宗室藩王。有守卫军事边塞的,多为军事目的临时性质;也有世代镇守某地的,如梁王世镇云南。其他如地方行政、财政都由当地的行中书省机构专职管理并直达元廷,藩王是不能插手的。
因此元代藩王造反大多是来自草原方向,或者是权臣发动勾引宗王参与,如策划“南坡之变”的铁失勾引晋王等宗王参与密谋。
清朝。大约是明朝的惨样看多了,在藩王制度上大清表现最好。藩王居京师,给予丰厚待遇和美好的称号,赐予深宅大院,无旨不得离京,非诏不得进宫,不得干预政事,不得结交官员。只有长子袭爵,爵位降等,其余自谋生计。各种漏洞都堵上了。
好了 ,回到大明朝的燕王朱棣。
论造反成功的三个先决条件:军队、财政权和时机。
军队。朱棣夺取了宁王的兀良哈三卫蒙古铁骑后 ,军力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因为朱棣本身就是一个穿军装的藩王,战斗值不俗,且有勇有谋。
财政权。坐拥北平、大宁等地,同时迅速的占据了周边地区,明初财政状况良好,得以支撑朱棣的军事行动。
时机。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
1、朱棣就藩北平几十年,与北方蒙古各部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保证了他的靖难行动没有后顾之忧
2、过了朱元璋时代的清洗和自然淘汰,建文时期明军良将所剩无几,在军事打击上 有些力不从心,给了燕军相当的喘息时间。
3、建文集团对于朱元璋时代分封的藩王实行激进的无差别打击政策导致了大部分与朱棣同辈份的藩王倒向燕军一方,他们只要按兵不动就是帮助了朱棣。
4、建文帝军事打击燕王的不坚决、用人的不正确、策略的不得当,这是建文削藩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朱棣成功的根本原因。
除了以上三个先决条件外,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条件:朱棣虽然是藩王,但却是当时仅存的朱元璋嫡子。这也是他造反后能为官僚集团迅速接受的主要原因。此后的历次藩王造反都无法复制燕王的经历。
这要看对手啊。
汉七王之乱时,对面是谁?一代贤君汉景帝,细柳营千古名将周亚夫。反倒是七国没听说有什么大将。靖难时候呢,对面是小学生朱允炆,大草包李景隆,我方是开国一代后最强之将朱棣。
清三藩之乱其实是有那么一点希望成功的,奈何吴三桂老了不行了,但朱棣正是年富力强,带头冲锋的年纪,朱允炆估计都活不过他。
宁王之乱就别提了,一个没有正规军的笨蛋王爷,对面是大明第一圣贤六边形战神王守仁,打个锤子。
西晋八王之乱其实从结果来看,不能说是失败的。第一大反派贾南风死了,第二晋惠帝变成傀儡了。司马越在先后击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的势力之后开始掌控西晋政权,并在晋惠帝死后立太弟司马炽为皇帝,自任太傅辅佐朝政。他只是没有篡位,但客观来说,已经掌控朝政立皇帝,这个勉强可以算成功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1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