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清朝最后一位闽浙总督:唯一为大清王朝殉国的封疆大吏。
闽浙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归闽浙总督管辖。此后,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
清朝最后一位闽浙总督叫松寿。
松寿,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作为一名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松寿没有走科举考试的道路,而是以荫生的身份,到工部做了一名笔帖式。
笔帖式是一种将满文翻译成汉文,或者将汉文翻译成满文的翻译官员,但又不仅是普通的翻译人员。笔帖式的升迁速度非常快。清朝时期许多将相大僚,如清朝早期的达海、额尔德尼、索尼等人,雍正年间的鄂尔达,乾嘉时期的松筠、和琳(和珅的弟弟)等人,都是由笔帖式起家。松寿做了笔帖式没几年,就升为工部郎中。
在那以后,松寿历任陕西督粮道、山东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工部右侍郎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热河都统、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察哈尔都统、闽浙总督等职。
松寿任职闽浙总督,是在1911年。当时,前任闽浙总督丁振铎告病返乡,松寿继任闽浙总督,步入官场生涯的巅峰。当然,那时候踌躇满志的松寿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个位置上为大清王朝殉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受武昌起义的影响,在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5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松寿主政的福建是什么形势呢?
武昌起义爆发之前,革命党人彭寿松就已经在福州四处活动。彭寿松是湖南长沙人,他利用自己与哥老会的关系和在湘军中的影响,团结了一批湖南籍驻防新军。武昌起义爆发后,彭寿松又获得了福建新军协统许崇智等人的支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彭寿松决定仿效武昌起义,于1911年11月12日在福州发动起义。
11月8日,松寿就收到了革命党人即将在福州发动起义的消息。福建谘议局议员劝告他顺应时势,交出政权,体面下场。
平心而论,松寿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但他作为八旗子弟,保皇思想根深蒂固,根本就接受不了革命党起义。他决定,集结八旗福州驻军,对革命党起义顽抗到底。
从兵力上来看,八旗福州驻军共有2500余人,比革命军略多。而且八旗福州驻军装备精良,拥有1000多支德国造毛瑟枪,在火力上强于革命军。于是,松寿将八旗福州驻军整顿备战,在旗营以外大街小巷设置栅栏,征集13岁——50岁的男子编进八旗巡防营训练射击,并给妇女发放刀具,还让旗营各户准备煤油,预备与革命军同归于尽。
鉴于这种情况,彭寿松等人决定提前到11月9日发动起义。9日凌晨拂晓5时,随着一声号炮鸣响,革命军正式发起起义,向福州旗营发起进攻。由于旗营大多数人主张和平解决,革命军立即集中炮火对福州将军署进行攻击。松寿组织旗兵拼死抵抗。双方竟然激战了一个晚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局面朝有利于革命军的方向发展。清军伤亡惨重,不得不于当日下午打出白旗,请求停火投降。
到这时候,松寿哪怕再愚蠢,也知道大势已去。他来到闽浙总督署后门的盐道前高开榜画像店,吞叶子金自尽。
松寿因此成为辛亥革命中,唯一为大清王朝殉国的封疆大吏。
改朝换代,不仅仅是皇帝、后妃的命运转折,对于高官大臣们来说,这也是难逃的一劫——要不隐名埋姓解甲归田,要不劫后余生被明主赏识再度重用,要不惨死刀下,要不以死殉国……今天要说的这九位封疆大吏便是清朝的总督,他们在面对清朝灭亡之时,也有着不同的命运。
东三省总府赵尔巽,他本人是非常反对共和的,也是一个有骨气的清臣。辛亥革命之后,这些高官大臣王公贵族们都选择前往青岛,赵尔巽已经做了挺久的高官,虽然有些本钱,但蜗居在青岛小宾馆的生活让他透不过气。后来他便联合其他几个官僚组成了“十老会”,常常聚在一起回忆过往,互相安稳。
这个时候袁世凯也在尝试着到处拉拢人才,于是就派人找到了赵尔巽,赵尔巽不愿当袁世凯的顾问,但当袁世凯邀请他主持修订《清史》之时,他却同意了。他对清朝廷有着深厚的感情,一心编书,不作他想。但由于常年忧郁,积劳成疾,赵尔巽死于任上,第二年清史出版。
云贵总督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因为支持袁世凯称帝,所以在袁世凯死后不得不退居天津。后来因为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政治斗争升级,他也曾做过一周时间的国务总理。晚年他住在苏州,宅邸名为“蜕庐”,可见他在这一场场朝堂风雨之后终于还是想通,最后他病逝在上海,人们都称其为短命总理。不过李经羲还有一事值得说道,他曾经对朱德元帅和蔡锷有过知遇之恩。
四川总督赵尔丰和赵尔巽是兄弟,赵尔丰在位之时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他曾经镇压了西藏的叛乱军,粉碎了英国操控西藏的计划,阻止了西藏的分裂。因为武昌起义之时,他下令屠杀革命人士,所以后来被公审处决,算是极为总督之中下场最为凄惨的一个。
直隶总督张镇芳是袁世凯的亲戚,也是因为家族关系,等到袁世凯离职之后,他才坐上了这个位置,也算是一心一意跟着袁世凯干事业的。袁世凯去世之后,他依旧不死心,还在联络张勋搞复辟。失败后被判重刑,后来借钱消灾逃过一死,也算是安安分分度过了下半生,一直活到了七十几岁。
两江总督张勋是极为旧臣之中最忠于满清的忠臣之一,清朝灭亡之后,他到死(1923年)都留着辫子,并且不允许部下剪辫。他对清朝的复辟始终不死心,一次次失败之后,他最终只能躲在天津。去世之时,他叹自己无力回天,只得独善其身。张勋固然固执保守,但是也算是忠臣了。
闽浙总督松寿是个悲壮之人,他出身满洲贵族,对清帝忠心不二。在清朝灭亡之时,他还在誓死抵抗,在无力回天之时吞金殉国。
陕甘总督升允的命运就比较复杂了,他在光绪帝时就已经是陕甘总督,因为反对维新变法被强制撤职。在武昌起义之后,清帝又想起了他,将他重新找了回来,继续做他的陕甘总督。即便清王朝如此待他,他还是极为忠心的,一直在为清帝寻找出路,试图辅佐清帝复辟。九一八事变之后,升允忧心过度而亡。
以上两位总督的事迹还是比较触动人心的,但也有胆小无能之辈。湖广总督瑞澄就是大清的掘墓人之一。他出身满洲正黄旗,少年时就是出了名的京城恶少,在起义前,他明明得到了起义者的名单,却敷衍了事,加速了武昌起义的进程。事发之后他丢盔弃甲逃到日本,等到风头过了才偷偷回到上海。
两广总督张鸣岐是个左右摇摆的汉奸,晚清两广地区本就是多事之地,张鸣岐以钱财向袁世凯买了这官做做,在袁世凯复辟的时候溜须拍马无所不作。袁世凯死了之后,他躲在天津安分了一段时间,九一八事变之后迅速投靠日本人,为人所不齿。
清朝灭亡之后当时的9位封疆大使的下场分别如下,第1位是东三省的总督赵尔巽,在清朝灭亡的时候,袁世凯本来是想拉拢赵尔巽的,但是被赵尔巽给拒绝了,不过袁世凯也没有过多的去为难他,而是让他去编写清朝的历史记录,之后赵尔巽就一直从事这个事情直到他病逝。
第2位是张镇芳,张镇芳和袁世凯本身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的,可以这样说张镇芳是接袁世凯的班,本身这个直隶总督的位置是袁世凯的,袁世凯退了下来就让他接了班。也正是这样在清朝灭亡之后张镇芳就投奔到了袁世凯这边,袁世凯死了之后,他就因为复辟失败,被判了一个无期死刑,后来通过钱财的疏通,释放了出来就跑去经商了,享年70岁。
第3位是两广总督张勋,张勋他始终是忠于清王朝,所以到死他都流着自己的辫子,他一直在坚持搞复辟,直到1923年去世。第4位是闽浙总督松手,松寿也是忠于清王朝,在最后的抵抗中,松寿自尽殉国。第5位是湖广总督瑞澄,他在当时发现局势不对的时候,就已经逃了,去躲避风头,途中去过上海也去过日本,风头过后又回到了上海,1915年在上海去世。第6位是两广总督张鸣岐,张鸣岐在清政府灭亡之后就投奔袁世凯去了,而在袁世凯死了之后,他逃到了天津,之后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他又做了汉奸,死于1945年。
第7位陕甘总督升允,他在清王朝灭亡之后就一直在搞复辟,并且还试图借日本人的力量,但是很可惜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侵略中国,他的想法泡汤了,就抑郁而终。第8位是四川总督赵尔丰,因为在武昌起义的时候赵尔丰杀了很多革命党人士,所以清政府灭亡之后,赵尔丰就直接被公开处决了。第9位是云贵总督李经羲,在清政府灭亡之后也投奔了袁世凯,1925年在上海去世。
在历史上,清承明制,有设立总督的习惯。而且清朝吸取了明朝的经验,以更加利于统治的原则,把总督制发扬光大,在全国共设有9个总督,他们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替六岁的溥仪宣读《清帝逊位诏书》,标志着清朝正式灭亡,中国两千年的君主制结束。那么,作为君主制时期最大的地方官,清政府任命的九位总督,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一、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虽然东三省总督设立最晚,在1907年4月20日才设立,但后来居上成为各土封疆大吏之首,最后一任为东北人赵尔巽。武昌起义后,他曾阻止革命,后又和张作霖等人反对清帝逊位,以及实行共和。在反对无效后,袁世凯请他组织编写《清史稿》,他一边宣称“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一边赴京组织整理编修清史,1927年因病去世后,次年《清史稿》发行。
二、两江总督张勋。辫帅张勋在扶持溥仪复辟时,遭到段祺瑞讨逆。面对通缉,他逃到天津租界死活不出来。民国没有办法,索性以爱惜人才的名义对其进行特赦,但他害怕有诈,仍然没有离开租界半步。还搞起了多种经营,办起了当铺、电影、银行、金店等大大小小70多家产业。后来他的亲家张作霖替他向总统徐世昌要官,张勋也死活不要,直到1923年9月12日病逝,还保留着辫子,可谓对大清忠心耿耿。
三、直隶总督张镇芳。张镇芳是项城人,和袁世凯既是老乡又是亲戚,又是袁世凯嫂子的亲弟弟。借着这层关系当上了直隶总督,可惜才署理十天清朝就灭亡了。对于共和制,他也是一百个反对,但他支持亲戚兼老乡的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死后,他和张勋一道,扶持溥仪复辟,结果遭到段祺瑞讨逆,失败后的张镇芳坐了三个月的牢后被特赦,出狱后他历任银行和盐业公司董事长,直到1933年病故。
四、闽浙总督松寿。松寿是满族人,也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反抗革命失败后自杀的唯一一位总督,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11月8日时福建议员劝说松寿向革命党和新军交出权力,保全性命。但松寿不为所动决定先下手为强,结果消息走漏,双方发生战斗。虽然松寿的兵勇一度占据优势,但最终被新军击败。松寿见大势已去,不愿被俘受侮吞金自尽,清廷赠其太子少保,谥忠节。
五、两广总督张鸣歧。张鸣歧颇有文才,年轻时仕途得意,清朝灭亡后他携款经香港逃往日本。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他返回国内,仕途再次飞黄腾达。袁世凯有称帝之意时,他连忙劝进。袁世凯死后,张鸣歧再次失势,他住进天津租界,每天吃斋念佛,不问世事。九一八事变后,和日本人素来有染的他成为大汉奸,替日本人做事。日本投降后他在民众的怒骂中忧愤而死。
六、湖广总督瑞澄。1911年10月9日,汉口俄租界缴获革命党人名单,交到最后一任湖广署理总督瑞澄手中,瑞澄命令手下按名抓人,前后抓了32人,杀掉3人。结果第二天就爆发了武昌起义。瑞澄一看这声势,连镇压的命令都没有下,直接携款躲进上海租界。后来怕清廷治罪,又跑到日本,等到清廷灭亡后才回到上海,直到病逝都没有离开过。瑞澄之后,清廷先后派袁世凯、魏光焘、段祺瑞等任湖广总督,不过他们都没有到任。
七、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陕甘总督管辖的面积最广,多罗特·升允是蒙古族,一生官运亨通,晋升极快。不过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深受民众爱戴。1905年正值慈禧大寿,各地总督都给慈禧送贺礼,只有他不仅不送,还劝大家以国事为重,也不要送。武昌起义时,他主动请缨去武昌平叛,被清廷拒绝。当他听说溥仪要逊位时,非常生气,还要清廷到陕西建都东山再起。为了支持清廷,他率军反扑革命军,可惜寡不敌众,最后成了光杆司令。此后他为复辟东奔西走,却未能如愿,郁郁寡欢中于1937年7月23日病逝。
八、四川总督赵尔丰。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亲弟弟,能力出众,曾率兵收复西藏。1909年入巴塘平叛,一连收复江卡、贡觉、达江达宗。1910年又和钟颖会师查木多,收复三木崖等地。1911年升任四川总督,保路运动爆发后,赵尔丰为民请命,要求清廷严惩盛宣怀。但清廷却要镇压民众,暴乱发生后,川军平叛消极,清廷只得调武昌士兵前往,导致武昌城空虚才引发武昌起义。后赵尔丰被免职,由于新军和旧军哗变,赵尔丰招抚旧军时遭到新军误会,竟然被斩杀,他也是清朝未亡就以身赴死的总督。
九、云贵总督李经羲。李经羲是袁世凯的侄子,对朱德和蔡锷有知遇之恩,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十分矛盾,既不愿负清廷,也不忍杀新军。清廷灭亡后,他曾在1917年出任国务总理和财政总长,可惜总理只当了七天,最终于1925年在上海病逝。不难看出,在清廷最后的九大总督中,不乏德才兼备,忧国忧民的清官和能士,只是在滚滚的时代历史洪流中,他们也无法掌控自己的未来和命运,或效忠清廷,以身殉国,或随波逐流,郁郁而终,实在令人唏嘘。(参考资料:《晚清史》《清史稿》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1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