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桓是什么样的人东吴这名奇葩武将的骚操作远不止这些

众妙之门 2023-06-27 16:07:29

朱桓是什么样的人东吴这名奇葩武将的骚操作远不止这些

打得过曹仁,撩得了孙权,东吴这名奇葩武将的骚操作远不止这些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撩”上司、爱“吹牛”、脾气暴躁、吴郡大家族之后,这些都是今天文章所说主人公身上的标签。听起来给人感觉这就是一个纨绔、任性的富家子弟,不过这个人远没有这么简单。他同时也是孙权手下的武将,作为武将,他能征惯战、善养士卒,是一个具有将才的将军。

这个人就是朱桓,一个特立独行,甚至有点奇葩的东吴将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位与众不同将领的一系列骚操作。

朱桓为人对士兵很好,自己得到赏赐都会分给部下,甚至到他病故的时候,家里没钱、还是孙权资助来治丧的,他的部下无不痛哭感念他的恩情;朱桓有一个非常过人的地方,记忆力超群,他手下有上万的士兵,只要见一次面,他都能记住,甚至是他们的老婆、孩子都能记住。所以他手下士兵的情况都能清楚掌握,对于部队掌控能力很好。由于有福能和士兵同享,有难士兵也愿意与他同当。由于上下齐心,朱桓的部队作战的能力很强。

在三国中,能做到善养士卒的人还有关羽和魏延。他们虽然对士兵很好,但是在其他同事眼里,他们很难相处。而朱桓也是如此,朱桓本身为人孤傲、崇尚自由,特别讨厌被他人随意指挥。一旦自己的行动被他人任意调度,他甚至会很生气。

而惹朱桓生气,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朱桓是一位暴躁老哥。一次朱桓的同事全琮因为作战不利改变了作战计划,朱桓知道新计划后感到生气,找全琮理论。全琮连忙说是孙权派来的胡综的意思,朱桓听后更加生气,派人叫胡综过来。胡综到了后,朱桓本来想要“教训”下他,结果有个人出去后说了点什么,胡综就不见了。朱桓大怒,怪罪于那个人,把那个人给杀了,他的参谋过来劝谏他,他把参谋也杀了。随后朱桓就疯了,不能确定是真的疯了还是假装疯了,反正孙权喜爱朱桓也没治他的罪。

孙权喜爱朱桓不仅体现在对于他的宽容,他甚至还让朱桓摸过他的胡子。一次孙权为朱桓送行,朱桓突然对孙权说“我很快就要离开陛下去其他地方了,如果能摸下您的胡子,我这辈子就无悔了”。结果孙权真的把头凑过去了,朱桓抚摸着孙权的胡子,说道“我今天可算摸到老虎的胡须了”。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撩到了孙权,孙权哈哈大笑,孙权本身也是一个有点“顽皮”的君主,对于朱桓的这一举动他很受用,这可能也是第一次有人敢对他这么做。

朱桓还有一个特点,爱“吹牛”,这里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他是通过说大话的方式,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正如昨天文中所说,曹仁攻打濡须,佯攻羡溪,朱桓分兵去救援,结果发现自己中计了。当时留守濡须的只有5000人,曹仁又进攻在即。他对士兵说“两军交战,胜负取决于主将的能力,不在于兵力多少。曹仁的能力和我没得比,而且他们人困马乏,我们城池坚固,地形险峻,就是曹丕来都不是事,何况之是曹仁之辈呢”。将士们听了朱桓的话后,士气大震,凭借5000人抵住了曹仁上万大军的进攻。后来又识破曹仁的计谋,一举击败了曹仁大军。

后来在石亭之战的时候,曹休败走,朱桓向大都督陆逊建议“曹休没啥本事,就是靠着贵族身份做了大将军。此战他已败,他必定会从夹石和挂车两条道路逃走。给我1万人,我堵在这两条路上,说不定就能生擒曹休,再趁势攻占寿春,拿下淮南,进而图谋许昌、洛阳,这是一个好机会,不要错过啊。”结果陆逊没有采纳这条建议,这一幕似曾相识,之前魏延为了分兵子午谷,和诸葛亮也说了类似的话。

在我眼里,朱桓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正经与邪性在他身上得到了融合。虽然他行为乖张、脾气暴躁、难以相处,但是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位能征惯战、深得军心的大将,为东吴的安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求东吴的人物的资料

  1、张昭,字子布,出生于彭城,是三国时期孙吴的一个重要的大臣。在《三国志》中张昭排列在吴国所有大臣之首。《三国志》对张昭的评价是“昭容貌矜严,有威风,举邦惮之”;

  2、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孙家三代元勋。《三国志》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

  3、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三国时代东吴重要将领。三国志评曰:“朱治、吕范以旧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闻,吕据、朱异、施绩咸有将领之才,克绍堂构。若范、桓之越隘,得以吉终,至于据、异无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时殊也。”;

  4、孙邵,山东昌乐西人。东汉未年,他在北海太守孔融手下任功曹,后来,孔融投曹操,孙邵便随振武将军刘繇南下江南,后孙权封他为卢江太守。222年,孙权封为吴王,孙邵为宰相。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朱桓篇(下)——名将发疯之谜

三国良将系列之朱桓(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黄武七年(228),东吴鄱阳太守周鲂连写七封密信向魏国大司马曹休请降,曹休决定趁机一举打过长江灭掉东吴,于是石亭之战爆发。

曹休集结十万大军至皖城,以接应投诚的周鲂。东吴不敢怠慢,以陆逊为总帅,全琮、朱桓为左右都督,各领三万人迎战曹休。八月,东吴的九万人也已集结完毕,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调动很难完全保密,所以曹休其实已经知晓东吴的部队动向,但仍然拒不撤军。

十万对九万,曹休似乎还略占上风,考虑到双方将在陆地进行交战,曹休更加不把东吴放在眼里,他决心主动寻求决战,把东吴主力消灭在陆地上。

曹休刚愎自用的劲头,跟关羽实在太像了,一样瞧不起东吴,一样盲目相信自己的强大。结果自然也如关羽,落入东吴的圈套之中。

作为曾经大败曹仁的悍将,朱桓对曹氏宗族将领一贯是看不起的。朱桓向吴王孙权提出建议:“曹休就是因为亲戚关系才当上将军,并没有多大真本事。如今知道我军动向还自投罗网,必败无疑。战败就要逃跑,曹休必然会经过夹石、挂车两地。这两条路非常险要,如果能分出一万兵力切断道路,则曹军能够全部歼灭,曹休可生擒,我请求分出本部兵马执行任务。如果顺利完成计划,则我们可以长驱直入,乘胜直取寿春,占领淮南,然后继续向许昌、洛阳进军。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机不可失啊。”

这番话何等豪迈!都说东吴的本地大族在对外战争中拖后腿,看看朱桓多么激进?人家不仅要生擒曹休,还要直接反推到洛阳呢。其实认为本地大族限制了东吴的扩张意愿,这本身就不成立。

注意笔者从头至尾只用“大族”的称呼,从没有用过“名门”,因为在汉末三国时代,吴郡四姓为代表的江东大族,也只是江东的大族而已,真正的天下名门,仍然是中原各地的大族。名门要讲究政治影响力,讲究“豪门底蕴”,这些都是江东大族缺乏的。要实现从土豪到豪门的质变,必须扩大影响力。怎么扩大?当然是打到北方去,把家族势力扩展到中原。

东吴的私兵继承制向来也被人诟病,认为这种奇葩制度造成将士保家卫国时战斗力翻番,对外扩张时战斗力减半。这也是不对的。因为私兵制时东吴自孙坚就开始的,如果这种制度对外战不利,那怎么解释孙家打下了江东,又打下了荆州、交州?所以这种兵制固然奇葩,但不是东吴外战乏力的原因。相反,私兵制使东吴将领们有充分动机对外扩张,因为只有把蛋糕做大,自己的士兵才会更多,自己的家族也会更加强大。

其实东吴的本地大族从不反对对外扩张,他们只是反对穷兵黩武式的消耗战,这在东吴中后期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孙权在位时,并不存在这种问题。

对于石亭之战的经过与结果,笔者在曹休篇、贾逵篇已经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令人遗憾的是朱桓全歼曹休的策略因为过于激进不够保险,经过孙权与陆逊商议后,被陆逊拒绝了。笔者认为原因也很明显,陆逊用兵向来谨慎,九万对十万大体实力相当,但陆战确实曹军能力更强,在陆逊、全琮、朱桓各领三万人的情况下,再分兵一万有些冒险。毕竟曹休对吴军动向已经知晓,陆逊也不清楚曹休会做出怎样的对策。可能陆逊把曹休想的太复杂了,谁也没想到曹休什么防备也不做,真就直接往石亭的包围圈里冲。

结果就是曹休付出了一万多士兵以及全部牛马、军械的代价,被贾逵救走了。

这场魏吴双方的正面决战,产生了两个重要后果:其一,魏国的军事一号人物、曹氏宗族的柱石,大司马曹休在石亭惨败后不久去世,这对魏国尤其宗族力量是一个重大损失。其二,孙权因为这场正面对决的大胜,信心爆棚,终于在第二年(229)称帝,严格意义的三国鼎立就此开始。

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拜朱桓为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

作为主导击败曹仁、参与击败曹休的名将,朱桓的大名在魏国也人尽皆知,魏军将士对其相当忌惮。

嘉禾六年(237),魏国庐江主簿吕习暗中联络东吴,表示愿意做内应开城迎接吴军。前将军朱桓与卫将军全琮按约定出兵,结果消息走漏,魏军已做好迎战准备。

吴军只能撤退,但里城一里处有条小河,宽三十余丈、最深处有八九尺,吴军需要渡河,所以撤退的速度不可能太快。朱桓领兵断后,让其他部队先走。

当时魏国庐江太守李膺已经做好出击准备,只等吴军渡河时来个半渡而击。但当李膺望见朱桓的旗号,始终也没下定追击的决心,结果吴军平安撤回。

都说张辽止啼,合肥一战给孙权打出了心理阴影,看来朱桓大败曹仁曹休,也让江北的魏军忌惮不已,这种记载在东吴将领中还是非常罕见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魏军非常有震慑力的大将,其晚年却非常诡异。是的,只能用诡异来形容。

上面提到朱桓是前将军,全琮为卫将军。有 历史 常识的人都明白,卫将军地位在前将军之上,所以全琮是朱桓的上司。按照更早之前石亭之战的排位陆逊、全琮、朱桓,所以全琮一直地位比朱桓更高些,这没问题。

有问题的是朱桓对全琮的态度。魏国庐江主簿吕习投降东吴败露,全琮与朱桓率军徒劳而返,孙权有些不满,认为不应该如此轻率出兵。于是乎孙权派了个叫胡琮的偏将军来到全琮军中担任参谋,实际也是监督全琮与朱桓。

全琮急于从庐江事件后找回些面子,便下令各部将领分头行动,伺机对魏国搞些偷袭。作为二把手的朱桓这时已经是六十一岁的老将,老将往往脾气大,朱桓的脾气可是非常之大。他觉得庐江这一趟无功而返非常丢人,没脸去见部下们,于是先去找到全琮,问他下令分头偷袭是什么意图。

朱桓认为搞这种偷鸡摸狗的偷袭根本没有意义,跟全琮争论起来,越说越激动,两人爆发了争吵。全琮急于摆脱朱桓的纠缠,就把偷袭的主意推到胡琮的头上,说是胡琮带着孙权的命令来的。

朱桓更加生气了。全琮还好说,是自己的领导,也是大小战役拼出来的;这胡琮是什么东西,区区偏将军,听都没听过的无名小辈,也敢来军中指手画脚?

越想越气的朱桓派人去叫胡琮出来见面。胡琮来到军门,朱桓出来迎接,对左右暗自说道:“等会我一挥手,你们就散开。”这个意思很明显,朱桓打算对胡琮下手以泄愤。不曾想左右随从中有一人散到旁边后,偷偷找到胡琮的随从透露了消息。结果朱桓扑了个空,没见到胡琮。于是马上调查,揪出内鬼立即砍杀之。

杀掉这名随从,朱桓的一名参军来劝,朱桓又把这参军给杀了,这可是真的“杀疯了”。朱桓这一连串匪夷所思的行为,只能被认为精神病犯了,于是回到建业治病。孙权爱惜朱桓的才能与立过的功劳,并没有惩罚。

朱桓从庐江断后回来,似乎精神状态就不太稳定。从跟全琮吵架,到想要干掉参军胡琮,再到杀死两名部下,整个表现确实超出正常人的范畴。

那么,这当中是否有什么阴谋论的空间呢?

笔者认为并没有。

且说朱桓回建业养病,按照东吴私兵继承制,其所属部曲由儿子朱异暂时代理。经过几个月医治,朱桓状态好转,又回到了前线。

临行前孙权亲自饯别,对朱桓说:“如今敌人仍然存在,天下尚未统一,我指望着与你共定天下,打算给你五万人独当一面,以图进取,希望你的病可不要复发啊。”朱桓答道:“陛下承上天之意,定当君临四海。既然陛下委臣以重任,定当铲除奸逆,臣的病自然也就痊愈了。”

朱桓临行前,突发奇想,竟然要摸摸孙权的胡子。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朱桓偏想摸摸老虎的胡须。孙权欣然满足,主动凑上前让朱桓摸,然后哈哈大笑。

这里有什么阴谋论的空间吗?显然没有。我知道很多人会说,朱桓属于本地大族,尤其是吴郡四姓之一,是孙权费尽心机打压的力量。说这话的人,对这段 历史 并不了解,只不过人云亦云罢了,就像笔者之前说的,本地大族根本不是限制东吴扩张的力量,持这种看法的人属于对东吴 历史 了解得太少。

首先,所谓孙权打压本地大族,这个概念就不准确。孙权打压的不仅是大族,外地元老将领们的后代也多数没有好下场。孙权打压的是对孙家专权构成潜在威胁的一切势力,不分本地还是外地。

其次,孙权并没有打压朱桓一系。其他人且不说,孙权对朱桓是真的好。朱桓擅杀部下,甚至还打算对孙权的亲信胡琮动手,这可是重罪,但孙权没有怪罪。朱桓病情稳定了,孙权让其官复原职,还准备给他分兵独当一面。朱桓要摸孙权的胡须,孙权也非常配合,还哈哈大笑。上面每一条单独来看,都可以说孙权在演戏作秀,但孙权有必要陪着一个朱桓演这么多场吗?没必要吧。

最后,孙权晚年性情大变,残酷的程度远远超出打压世家大族的必要性。但是孙权性情大变是有明确时间点的,这个时间就是太子孙登去世的赤乌四年(241)。而在此之前,孙权还是很正常的。朱桓发疯在孙权发疯之前好几年,跟后来东吴的残酷政局没有直接关系。这一条可以作为最有力的反驳阴谋论的证据。

这段记载其实已经明确,朱桓的疯病是有迹象的。朱桓为人极为高傲,绝不屈居人下。每当与敌人交战,一定要获得自由的指挥权,不自由就会异常激愤。这是极端性格的一方面。与此同时,朱桓仗义疏财,对部曲非常好,这是他的优点。而他又特别擅长记人,见过一面的人几十年都不会忘,部曲上万人,所有将士的老婆孩子他也全认识。

如果史料记载为真,那这种特殊的识人能力可能也彰显着朱桓发疯的潜在因素。越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性格方面有很大几率跟普通人不太一样,例如许多艺术家,精神世界就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朱桓如果性格极端,加上记人的超强能力,很可能精神上本来就有缺陷,年纪一大这种缺陷被放大出来,导致了发疯。

令人遗憾的是朱桓在赤乌元年(238),即疯病发作的第二年去世了,时年六十二岁。朱桓平时喜欢把财产分赏给部下们,所以家里没有多少积蓄,还是孙权赏赐五十斛盐才把丧事给办了,朱桓之子朱异承嗣。

对了,说道孙权并未谋害或打压朱桓,还有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朱异。朱异也是东吴大将,并在《三国志》中有传记。朱异官至镇南将军、假节、大都督,虽然朱异最后死于非命,但那已经是朱桓去世二十年后的事,皇帝早就不是孙权而是孙亮,害死朱异的则是权臣孙綝。二十年后的事,怎么也算不到孙权头上,而且孙綝的作为跟打压大族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至少在孙权当政时期,朱恒家不仅没有被迫害,反而得到相当的重视。

也就是说,把时间关系理顺,很容易就从“打压大族”这种简单粗暴的理解当中跳脱出来了。 历史 是有很多幕后故事,但也不是每一处都存在阴谋论。

曹操麾下第一名将竟被一东吴小将活活打死

曹操手下名将不少,比如著名的五子良将,又有曹氏兄弟夏侯兄弟等等。

但是,在将星如云的曹魏军团中,有一个人却是“天空中最亮的星”,他就是曹操嫡系将领---曹仁。

曹仁能够善守,被曹操委以重任,堪称曹魏军中第一将。

但是,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曹仁竟然是被东吴一位籍籍无名的将领击败致死。(当然,击败致死曹仁后,这位无名将领自然成了名将)

东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八月,吴军在夷陵击败刘备。九月,魏文帝曹丕背弃魏吴联盟,突然派出三路大军南下进攻东吴。

“(曹丕)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

这就是曹丕的“三路攻吴。”

在曹丕的南征计划中,曹仁是其中一路,负责进攻东吴军事重镇濡须,而东吴在此镇守的是当时籍籍无名的朱桓,孙权任命他为濡须都督,抵挡“曹魏第一将”曹仁。

曹仁,曹操堂弟,早年跟随曹操起兵,骁勇善战,长期担任曹魏集团方面级别的司令官。

在曹操麾下诸将中,唯有张辽能与之相提并论,但《傅子》曾说:“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可见,曹仁的神勇连张辽等要退让三分。

如此“神将”到了三国中期已经是无可匹敌的存在。要知道,那时候关羽、张飞、甘宁、夏侯惇、夏侯渊这些人都已经死了,曹仁无论是威望、能力、经验在三国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就是这样的“满级”曹仁,却被一位东吴无名将领击败,导致死亡。

这个人就是朱桓。

朱桓早期跟随孙权,一直未能获得较大名望,直到濡须都督周泰病故,他才接替周泰镇守军事重镇濡须。

黄武元年,曹仁数万精锐曹军大举进攻,朱桓奉命拒敌。

魏军众多,又是面对曹魏大将曹仁,吴军将士多畏惧。

《三国志@朱桓传》记载: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

朱桓临危不惧,对军队训话说:“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两军交战在勇不在多,如今曹仁并非什么智勇双全的人,他麾下将士也都心怀畏惧,又千里跋涉,人困马乏。我们却在险要的城池中以逸待劳,可谓占尽优势。就算是曹丕亲自来,我们也不怕,何况只是一个曹仁?”

朱桓言语之中明显没把曹仁放在眼中。

两军交战,曹仁命儿子曹泰进攻濡须城,分遣猛将常雕率领诸葛虔、王双等人乘船袭击中洲。所谓中洲,是东吴将校妻子所在地。曹仁又自己率领万余精锐,留在后方,随时准备总攻。

面对曹仁的部署,朱桓先示弱后退,诱敌深入,突然派遣水军攻击常雕的船队,大破魏军。然后,朱桓又击败曹泰。就这样,曹仁气势汹汹的进攻,被朱桓彻底粉碎。

朱桓

常雕所部几乎全军覆没。朱桓部队阵斩常雕,生擒王双,献于孙权请功。

对于这次战役,有意思的是,《三国志@文帝纪》《三国志@曹仁传》皆无记载!只有在《三国志@朱桓传》中有这件事。

《三国志》往往为传主扬功讳过,故此《曹仁传》不记载这次惨败。

而这次不记载,导致很多人忽视了曹仁的这次惨败。其实曹仁的这次失败绝非普通意义的战败,这次不记载掩盖了一个重要信息:曹仁就是因此战而死。

朱桓败曹仁是在公元222年,而曹仁死于223年,中间间隔仅数月,这恐怕不是巧合。

数年后,曹魏大将曹休大举进攻东吴,遭到惨败,无颜面对北方父老,忧郁而死。曹仁与曹休之死颇有相似之处。

濡须之战是曹仁军事生涯中少有的完败(江陵之战曹仁虽然也被东吴逐走,但那是赤壁败后,曹仁面对全明星吴军,力战一年全身而退,一点也不丢人)。

戎马一生,威震天下的曹大司马,晚年被籍籍无名的朱桓打的惨败,不久之后便去世,曹魏大司马曹仁等于被朱桓活活打死,可谓晚节不保。

而这一战后,朱桓声名鹊起,被孙权越发重视,终于成为东吴东线的支柱人物。

曹仁轻敌兵败东吴朱桓

222年九月,魏吴进一步交恶。曹丕不顾大臣反对亲自督三路大军伐吴。孙权也不甘示弱,积极调动部队,沿江部署,并新任朱桓接替刚去世的周泰为濡须督。

次年二月,曹仁统中路大军数万步骑进攻濡须,这也是曹仁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行动了。年事已高的曹仁已经不能亲临战场前线,只能坐在中军帐指挥调度大军的行动。也许是一生中胜绩无数,曹仁并不把年轻的濡须督朱桓放在眼里。曹仁先是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引朱桓分兵救援羡溪,自己亲率大军急攻濡须。等到朱桓明白上当后曹仁大军已经开到距濡须七十里的地方,要追回羡溪的兵力已经来不及了。而朱桓只有五千士兵守濡须。曹仁的确低估了朱桓,朱桓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从容调度士兵守城,并主动示弱引诱曹军进攻。曹仁的声东击西战术成功后可能有点飘飘然了,认为濡须没有什么防御能力,可以轻易拿下。于是派遣自己的儿子曹泰率军进攻,并且派遣部将常雕,诸葛虔,王双另率一部从水路偷袭朱桓后方家属区。自己则带一万人留守囊皋给儿子做后盾。整个作战方案看似天衣无缝,但随军的蒋济看出破绽,苦谏曹仁。曹仁不以为然,继续执行作战方案。结果朱桓一面分兵将偷袭的常雕等人击溃,一面以逸待劳突击曹泰,并且放火烧了曹泰的军营。两路人马均败,羡溪救兵也已回到濡须,曹仁的军事生涯中最后一次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濡须一役作战时机不成熟,准备不充分以及仓促进攻都是失败的关键(这都是曹丕的错),但曹仁不能逃脱轻敌和用人不当的关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的结果。曹仁未能给自己完美的军事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一年,曹仁去世,享年五十六岁。曹仁在东汉末年的军事舞台上活跃了将近四十年,亲身经历了东汉王朝的颠覆及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四十多年的战争洗礼使曹仁从一个少时行为不检点的懵懂少年转变为一个严于治军,奉公守法的军人典范,最终成为三国一代名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0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