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和珅学历不高却在文学上面颇有造诣,和珅是个怎么样的人

以史为鉴 2023-06-27 15:50:07

和珅学历不高却在文学上面颇有造诣,和珅是个怎么样的人

和珅学历不高却在文学上面颇有造诣,和珅是个怎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和珅作为乾隆晚年的宠臣,如果没有几把刷子是不可能二十余年屹立不倒的。实际上,和珅身上有不少优点,他善理财、圆滑、诙谐幽默。此外,好学也是他受乾隆皇帝欣赏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御制《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特别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如果不是他勤奋好学的话,是无法掌握这么多语言文字的。

我们知道,和珅仅是生员(秀才)出身,有一定文化,但是与同时期满朝饱学之士相比,他就显得没有多少学问了。但和珅机灵好学,他知道乾隆皇帝自恃甚高,很喜欢有才学的人,所以和珅就表现得特别好学。

《清人说荟》中就说,和珅“既贵,延吴白华省兰诸公于家,日与讲论古今,故于诗文亦粗解。有所作,私倩彭文勤元瑞、纪文达为之润色,二公恒为捉刀,独刘文清时与抗”。

也就是说,和珅虽权倾一时,却很好学,特别请吴省兰等人到家里教他学习,每日与讲论古今事,所以粗解诗文。有所作时,就私下请彭元瑞、纪昀等人代为润色,二人总会给他帮忙,唯独刘墉不买账,时时与他作对而已。

据说有一次,和珅作了一首七言诗,长达数十句,却无一句押韵,而且所用典故也纰漏甚多,但他颇为得意,便把它带到军机处值班房,请董诰代为改正。董诰不敢改动,便推给小军机王芑孙,王芑孙不得已作了一些小修正,结果很得和珅赞扬。这正说明和珅很有不耻下问的勇气。

汲县人林溥,考中会试后又参加复试,复试诗句中有“从心应莫逾”一句,不为阅卷大臣所赏识,写下批语说:“逾字入七虞,从无仄用”,意思是有用典错误的毛病,不宜进呈御览。不料和珅恰好看到此卷,遂将批条揭去,仍把卷子归入前十卷进呈御览。

大家都不知道其中缘故,以为和珅一定是受了林溥的好处,可查问林溥,林溥也茫然不知所以。后来才得知,乾隆皇帝御制诗中既有“从心不逾矩”之句,已作仄声用了,和珅得此诗为证,所以对阅卷大臣的批语不以为然。由于记性好,又好用心学习,所以才有“故于诗文亦粗解”的说法。

客观地说,和珅虽算不上文豪、诗人,但也略懂文墨,稍知经典。尤其在诗词方面嗜爱成癖,他自己以诗人、“骚人”自居,常与人有诗歌唱和,互相切磋。他多情善感,好以诗来倾诉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可惜他留下的大部分文字,在他事败之后散失销毁了,目前只有在清朝档案、故宫所藏的文物重找到他为乾隆皇帝代笔的文字,如抄写的经卷、条幅以及他书札等,再有就是后人为他刻印的《嘉乐堂诗集》。

《嘉乐堂诗集》这部诗是他的侄儿、和琳之子丰绅伊绵在丰绅殷德死后,为纪念其父和琳、伯父和珅及堂弟丰绅殷德等人,特意把他们生前的诗作经过筛选,把一些与政治有关的东西去掉后草草编就。其中有不少诗确实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比较感人。

对于和珅诗作的评论,在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叶廷绾的《鸥波渔话》与民初邓之诚的《骨董琐记》等书都有描述。钱泳认为,和珅诗作中确实有佳句可采,如“人从绝嗽如鱼贯,马入寒林列雁行”等诗句。

和珅的诗也很为乾隆帝赏识,君臣经常唱和。嘉庆元年(1796年),太上皇乾隆作了一首《重华宫茶宴诗》,并命令廷臣按其字韵和诗,许多人作的并不得体,唯有和珅的“帝典王谟三日若,驺虞麟趾五吁嗟”深得乾隆和嘉庆皇帝的夸奖。

和珅的书法也很见功力,他可以模仿乾隆帝的手笔,几乎可以到达以假乱真的水平。乾隆后期有些诗匾干脆就交给和珅代笔了。据传,东六宫就有一块和珅代书的题字。乾隆帝本爱才,在年老时又见到满族贵族子弟中有如此一个勤奋好学的后生,他如何又能不喜欢呢?

如何评价和珅?

提起和珅这个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王刚先生饰演的那位“和胖子”!不得不承认,王刚先生的演技是一流的,把“和胖子”演得坏到了极点、却让人恨不起来,反而觉得有些“可爱”。但是,“和胖子”是“和胖子”,与真实历史上的和珅根本不是一回事儿。真实历史上的和珅到底如何呢?是大奸还是大忠?亦或是……


和珅的发迹

和珅出身正红旗满洲,钮祜禄氏。钮祜禄氏出了不少清初的大咖,如额亦都、遏必隆父子就姓钮祜禄氏。但是,和珅家这个钮祜禄氏与遏必隆家那个钮祜禄氏似乎并没有太大关系,即便有,血缘应该也相当疏远了。但和珅也不是普通老百姓,他是妥妥的“官二代”,而且是“高官二代”!和珅的父亲常保曾经担任过副都统之职,武职正二品,地位仅次于驻防将军、都统和绿营提督,也算得上是清王朝的高级官员了。


只可惜,和珅命苦,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并没有沾到自己这位高官父亲太多光。不过,和珅并没有像一些八旗子弟那样,月月领粮米,提笼架鹰、游手好闲。反而刻苦读书,后来还考入了咸安宫官学深造,不仅熟读经史子集,还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称其为“学霸”也不为过。但是,和珅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参加乡试却落榜了。


就在这个时候,天上掉下一个大馅儿饼,正好砸中了和珅,名落孙山的他承袭了祖上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轻车都尉是清朝异姓功臣爵位的一个等级,正三品待遇。换言之,和珅就算什么事也不干,也可以享受正三品待遇!要知道,清朝各省的按察使也不过正三品而已。


但和珅并没有满足于此,反而自降身价、屈就谋了一个正五品的三等侍卫之职,而这也为和珅后来的发迹埋下了伏笔。在担任三等侍卫之后不久,和珅入选粘杆处侍卫,拥有了接近清高宗(乾隆帝)的机会。聪明的和珅不失时机地在清高宗面前卖弄了一把学识,因而得到了清高宗的赏识,成为了清高宗的“仪仗队”侍卫。在担任侍卫仅仅三年以后,和珅便成了御前侍卫,清高宗的“贴身保镖”!


不久之后,在清高宗的提携之下,和珅出任了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算是追平了自己的父亲常保。乾隆四十一年,和珅出任户部右侍郎。同年又入选军机处,成为了军机大臣,正式步入权力中枢,这一年和珅二十六岁!在这个岁数,现在不少人才刚刚大学毕业,可人家和珅却已经是副部级官员并且进入了权力中枢军机处!比比吧,汗颜吗?反正本人不敢比,也比不了……


和珅的崛起

如果说此前和珅多少还沾了点儿父亲常保和祖上的光,之后就全靠和珅自己了。在出任户部右侍郎短短三年之后,和珅便不断升迁,坐到了候补御前大臣(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的位置上。乾隆四十五年的“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再一次给了和珅机会,在整个查案过程中,和珅处置得法、不卑不亢,硬是把堂堂大学士、总督给拉下了马!自此,清高宗对和珅的办事能力刮目相看,愈加重用。不久之后,和珅出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处行走。旋即又正式升任御前大臣、补镶蓝旗满洲都统,全面超越了自己呢父亲常保并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过了没多久,清高宗又把最喜爱的十公主(和孝固伦公主)许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并让和珅出任了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随着自己地位的提高,加之圣眷正隆,上门送礼、行贿之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和珅沦陷了……个人对此持不同看法,和珅地位低微、急需大量银子铺路往上爬的时候没有贪污纳贿,反倒是位极人臣之后却开始腐败起来了,这显得有些不太正常了,不是吗?个人更倾向于和珅是在效法萧何,以自污求自保。


人生的巅峰往往是衰落的开始,和珅位极人臣、权力鼎盛,如果再刚正不阿、不结党营私,恐怕第一个不放心的就是清高宗了!一旦清高宗对和珅产生猜忌,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不是吗?试想,因为有了和孝公主这个儿媳,清高宗对和珅赏赐无数,他又位极人臣、不需要再花钱铺升迁之路,难道会缺钱吗?和珅不差钱,也不需要那么多钱!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他是在效法萧何,以自污求自保。


此外,清高宗对和珅贪污纳贿的态度也非常值得玩味。和珅虽然权势熏天,但却做不到只手遮天,换言之和珅贪污纳贿清高宗心知肚明。但是,他却保持了沉默,视若无睹。为什么?很简单,这本就是君臣之间的默契:“你贪心说明没有野心,你没有野心我用着自然放心!”退一万步讲,就算和珅掏空了整个国库,只要清高宗一声令下,抄了和珅的家,任他和珅富可敌国,还不都是清高宗的?后来的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不正是如此吗?当然,清高宗对和珅也并不完全放心。因此,到后期时,清高宗基本上完全收回了和珅手里的兵权,尤其是和珅的胞弟和琳去世之后,和珅在军中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力了。这就是后来清仁宗(嘉庆帝)可以轻松拿下和珅的原因所在,个人甚至认为,这就是清高宗的政治布局,他早就准备牺牲和珅了。


不得不承认,和珅是一把理财的好手!面对所谓“乾隆盛世”虚假繁荣下早已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出身户部并长期分管户部的和珅硬是东挪西借、挖地三尺,给清高宗提供了数次南巡和成就所谓“十全武功”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仅此一点,就无怪乎和珅能够平步青云了。乾隆四十九年,三十四岁的和珅升任协办大学士,这是纪晓岚临死前才被清仁宗“赏给”的职位!两年之后,和珅再度升迁,出任文华殿大学士。清朝不实行“宰相制”,但通常默认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事实“宰相”地位。换言之,和珅三十六岁便成为了清王朝的“宰相”!


再两年之后的乾隆五十三年,和珅进爵三等忠襄伯,达到了彼时文臣的巅峰。清初文臣爵位普遍偏低,雍正年间的名臣鄂尔泰、张廷玉,其爵位也不过伯爵而已,伯爵基本上是彼时文臣的最高爵位了。但是,和珅的升迁之路远没有结束……


和珅的结局

乾隆六十年,清高宗为践行早年的承诺“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清圣祖(康熙帝)”,不得已选择了“禅位”。可是,权力欲旺盛的清高宗并不打算交出权力,嘉庆元年清仁宗虽然成了皇帝,权柄却牢牢把控在清高宗手中。如此一来,父子矛盾无可避免。清高宗毕竟年事已高,八十多岁的人了,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和儿子勾心斗角。于是,和珅成了清高宗制衡清仁宗的一把利器,不仅进爵一等忠襄公,时人甚至戏称和珅为“二皇帝”!


或许有人要说了,难道和珅不知道清仁宗早晚要掌握实权的吗?他为何不及早改换门庭倒向清仁宗?不是和珅不想,而是没有机会、不可能。自嘉庆元年起,和珅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清高宗的把门恶犬,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帮清高宗牵制清仁宗。如果和珅的政治态度有些许暧昧,他根本活不到嘉庆四年!彼时的和珅虽然权势熏天,但手里却没有兵权,清高宗想杀他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一般,和珅明知是个坑,也不得不往里跳!


当咬清仁宗的恶犬,和珅好歹还能活到清高宗去世。不当咬清仁宗的恶犬,和珅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都很难说!换言之,到这个时候,和珅其实已经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所以,清仁宗后来拿下和珅时几乎没有遇到太大阻力。为什么?因为和珅早有有心理准备。说白了,清仁宗和和珅都让清高宗给算计了,他心里只有他自己,连亲儿子都信不过,和珅算什么?该舍弃时清高宗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嘉庆四年阴历正月,清高宗驾崩。随即清仁宗便以二十条大罪拿下了和珅。被拿下五天之后,和珅被赐死,从清高宗去世到和珅被赐死,前后总共不超过一个月。一代权臣和珅,就这样让清高宗父子给玩了,清高宗拿和珅制衡清仁宗,清仁宗拿用杀珅立威,父子双赢,倒霉的只有和珅……


不过,清高宗对和珅这条“忠犬”还算是心存仁慈的,因为和孝公主的缘故,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虽然日子过得并不舒心,起码人还活着!也算是清高宗对和珅这条“忠犬”的最后一丝怜悯吧,好歹给他留了后。可惜的是,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的儿子夭折了……最后和孝公主只得过继了一个儿子福恩作为丰绅殷德的嗣子,承袭了和珅祖上留下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一切恢复原状。早知如此,和珅还不如当初就守着这个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安安稳稳过日子呢,到头来他的“后代”还是只剩下这个三等轻车都尉……


综上所述,和珅早年发迹和崛起凭的不只是阿谀奉承,这个人的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清高宗可不喜欢养废人,更何况还是一个家世背景并不那么深厚的废人?如果和珅知会溜须拍马,恐怕很难在清高宗面前长期不倒、平步青云。


到达巅峰之后的和珅,实际上就已经被清高宗纳入了权力格局的布局之中,清高宗需要他来制衡清仁宗,以防自己步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尘!到这个时候,和珅基本上已经被清高宗吃得死死的了,他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明知是个坑,也不得不往里跳。可怜和珅聪明一世,最后还是让清高宗父子给算计了,活着被算计,死了还被利用、成了清仁宗立威的工具!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的家当也落得个“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到头来,和珅什么也没捞着,剩下的只有祖上留下的那个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乾隆王朝 中的和珅究竟是个什么人物

受现代剧的影响,和珅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个小丑。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是什么样的?和珅并非传说的那样不学无术。相反,他英俊潇洒,很有才干。
《和珅列传》记载,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和珅列传》记载,乾隆四十五年正月(1780年),31岁的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一起远赴云南,查办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下御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随后,和珅又向皇帝报告说,云南的行政管理混乱,许多州县都出现亏空,需要彻底清理整顿,这一报告立即得到乾隆的赞许。当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后,又进一步向皇上表述想整顿云南的盐务、钱法和边防事务的具体意见,都得到乾隆的肯定。云南的案子和珅办得很出色,表现了他的才华,和珅在回京的途中,就被提升为户部尚书。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乾隆单独给和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不怕他篡位?当年的鳌拜跟和珅比算个球呀,他都野心勃勃欲黄袍加身。而和珅呢,有谋反的迹象吗?没有。有资料显示,乾隆、和珅曾对天盟誓:君臣永不相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0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