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靖难之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朱棣,在史书上绝对是英明之主,在位以来一举将明朝时候的国力达到最巅峰。不过他上位的过程,也是众人皆知。而他一举夺位的靖难之役,是少数藩王胜利,反叛者翻盘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他究竟为何能够胜利呢?对此你有是怎么看呢?
朱允炆的政治理念,他刚上位的时候,就打着削藩的旗号,过于急迫的想要实施自己的政治理念,加强手中的权力。但是当时的政治局面是什么样呢?朱元璋当时靠着个诸侯王,稳定自己的政治。其理念是清洗权臣,加强自己的统治,稳定中央。根本就没有想到诸侯王到之后会给朝廷局面带来这样的局面。
削藩这一理念一出,自然藩王已经得罪很多,所以在面临战争的时候,藩王自然不会有什么表现,希望站在中立的局面,看待后续战争是如何发展。毕竟按照政治理念来说,如果朱棣真的胜利了,可能要比朱允炆当政期间对他们要更加好。
朱允炆的个性属于那种优柔寡断,无法确定自己的意见,在战争时候当断的事情却很少有决断。但朱棣的个性和他完全相反,勇猛果断,极其富有军事指挥才能。他这个人文武可谓全能,且从来不会因为自身地位之高,不去参与战役。无数次战争的前线是他带领着士兵首当其冲。
这种能够身先士卒,并且还极具军事才能的人,在战场上面起到的作用那是可想而知。
朱允炆的当政期间,政策是非常错误的。文官集团对于朝廷稳定性可想而知,而他确实是偏向文官,忽视武官,导致政治和军事倾斜度比较大,但这种政策下,他还没有完全将文官势力掌握到自己手中,只有少数几人是真正在他的掌控中,根据他的政治理念实行。
朝廷平衡打破,过度的偏信儒学思想,武官甚至得不到发展的机会,政治局面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
历史上燕王朱棣造反之后,全程百姓都跟着他的道路去走,这是什么事情,是造反,是大不敬的杀头之罪,但百姓却仿佛从来未曾对自己的王有所怀疑。而他自身的统治能够达到如此得人心的地步,自然将自己的基础之地建造成坚固的堡垒。
加上天时地利的那阵风,扭转了战争的局面,可能也预示着他更加适合成为皇帝吧。
明成祖朱棣是大明帝国的第三个皇帝,然而他当皇帝的路途非常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惊险。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
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作为朱元璋最善于谋略、善于征战的儿子,朱棣当然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一个藩王,自从他的哥哥—皇太子朱标早逝 。朱棣就动了谋权篡位的心思。
朱元璋驾崩之前,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棣他的心思就更活泛了起来。
再加之建文帝朱允炆年纪轻轻经验不足,想要削减藩王们的权利却又操之过急。
刚刚登基的建文帝根基不稳,手底下的人才不足,当时的朝廷正处在青黄不接的人才过渡阶段。
老一辈的将才只剩了耿炳文,还有一个将二代: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而青年一代的盛庸,平安,铁铉,徐辉祖,郭英,都还在基层熬资历呢。在靖难之役初期朱允炆想要凭借兵力优势击垮朱棣,结果因为当时手下将领普遍素质不高和一系列决策失误丧失了先机。
在战争中期李景隆作为大军统帅虽然尽心尽力但是自身能力平庸,燕王朱棣运用骑兵迂回背击战术炉火纯青,多次逆转战局击溃朝廷军队。而到了战争后期双方兵力差距逐渐缩小,朝廷中央军队中盛庸,平安,铁铉等将领也都投入战斗,双方战的如火如荼各有胜负。
最后朱棣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局,天下还是侄子,他可以招兵买马,消耗下去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于是他听从自己的谋士姚广孝的计策,抓住了重点,越过中央军重兵驻守的防线突然袭击防备空虚的首都应天(南京),然后以自己的手下败将李景隆为内应,占领南京城称帝。
为什么说姚广孝的计谋抓住了重点呢?
首先朱棣他是以皇帝身边有奸臣为由,起兵“清君侧”所以他的造反是“合法的” 只要朱棣攻下南京后控制住建文帝,再去祭拜自己的父亲——太祖朱元璋就可以合法地继承大统了。 所以朱棣和普通造反者是不一样的,姚广孝的这条计谋就像一支利箭,准确地击中了矛盾的中心。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朱棣的军事才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罕见的
在战略相持阶,中央军不断消耗靖难军。使得朱棣进入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山东地区的城市群难以啃下,南军的战术保守且稳定。
但是南军始终没有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没有大量歼灭北军有生力量,没有动摇北军对朱棣的忠诚与支持,为朱棣最后的绝杀埋下了伏笔。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是通过叛乱夺取政权当上皇帝的。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 ,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 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死于宫中,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时期改为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影响
1、宗室待遇变化
朱棣称帝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八日,恢复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的爵位。随后恢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明成祖令周、齐、代、岷四王归藩。
六月二十六日,成祖取消建文帝之父朱标的兴宗庙号,重新称懿文太子;七月十二日,成祖将朱允炆的三个弟弟由亲王降为郡王;十一月将朱标之子朱允熥、朱允熞废为庶人,囚禁在老家凤阳。
朱棣因为反对建文帝削藩而起兵,为了争取诸王拥戴,还改变祖制给予宗室更高的品级。如按照洪武年间规定,镇国将军(郡王之子)为三品,辅国将军四品,奉国将军五品,镇国中尉六品,辅国中尉七品,奉国中尉八品。而成祖“遂加镇国将军从一品,辅国将军从二品,奉国将军从三品,镇国中尉从四品,辅国中尉从五品,奉国中尉从六品” 。
然而由于朱棣自己是武装夺权的,为了保证中央政权稳固,他即位后先将诸边塞王改封于内地,然后逐渐解除诸王的兵权:永乐元年(1403年)削代王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1406年)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年)削岷王护卫及官属;
永乐十年(1412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为庶人;永乐十九年(1419年)周王见势不妙,主动献还护卫。洪武朝带兵的十三位亲王,永乐朝削去了六个护卫。与此同时,大封靖难功臣,将大批有经验的武臣保留下来,加强中央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和诸藩的军事力量对比 。
虽然朱棣实现了朱允炆当年的目的,但只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并没有改变祖制;其子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仍然设立了三护卫。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叛乱,再次证明亲王典兵不是办法。亲征平定叛乱后,明宣宗利用其威望,迫使绝大部份藩王交出了护卫,并从各个方面对宗室加以控制。此后,宗室与中央的矛盾逐渐由军事上对政权的威胁转变为大量增加的俸禄对中央财政的压力 。
2、强化集权统治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称帝的,对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统治。随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设立了东厂,令亲信太监掌权,加强特务统治的同时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务统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点。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3、迁都北京
由于洪武年间,北方的防务多由几位边王(如朱棣、朱权)负责,而靖难后朱棣徙诸边王于内地,导致华北防务空虚;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虚内、宋朝之守内虚外的教训,故在军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卫边界的风险很大;“天子守国门”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响较大,在政治上考虑,作为朱棣大本营的北平更加适合作为帝都。故考虑各种因素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与元朝大都区别);随后迁徙各地富民于北京 。称北京为行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准备一直在进行,如建北京城、建宫殿、疏通漕运等;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即紫禁城,故宫)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迁都,以南京作为留都 。
4、割让大宁
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全部军力(包括朵颜三卫)纳入麾下,朵颜三卫在后续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朱棣称帝后,将宁王封于南昌,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把大宁封赏给朵颜三卫作酬劳? 。
大宁位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辽东—蓟州—宣府弓形的中心,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洪武十三年(1380年)收复,并建立卫所,至此废除 。大宁可以作为辽东、蓟州、宣府等地的防卫前哨,并影响其防卫效果;失去大宁,从关内到辽东就只能走山海关过锦州。此后(尤其是土木之变后),蓟辽的战事不断。割大宁之事,多为后人所诟病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