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晋阳起兵的主谋是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这些正史中,均记载晋阳起兵的主谋是李世民。我们先简略叙述一下正史中的记载:
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之后,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太原。世民从小见识过人,有安天下之志,他看到隋朝已经日薄西山,便暗中结交了一批反隋义士,以图大事。
晋阳令刘文静满腹韬略,他认为李世民是胸怀天下之人,有汉高祖、魏武帝的雄才大略,便深相结纳,二人无所不谈。于是刘文静将自己的大计和盘托出,世民听完之后大笑道:“君言正合我意!”
他们又怕李渊不同意,所以结交李渊的好友,晋阳宫副监裴寂,利用晋阳宫宫女给李渊设下美人计,逼李渊就范。
最后,三人对李渊软硬兼施,李渊犹豫再三,对李世民说:“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驱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
晋阳起兵
难道李渊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大志,浑浑噩噩的傀儡人物?李世民是建立大唐的实际发起者?
绝对不是。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来路不正,是通过杀兄逼父得来的。无法树立他一代明君的形象,所以真相无论如何不能让子孙后代知道。贞观年间,李世民动用了权利,干预了史官对历史的记载,将自己在建立大唐过程中的功绩夸大,贬低与抹杀了很多高祖李渊、太子李建成的功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说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然而,这样欲盖弥彰是没有用的,隋唐年间的史料极为丰富,从众多史料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事情的真相。
首先,晋阳起兵的主谋是李渊。并一直是起兵的决策者,占主导地位。
早在大业九年(613),李渊就与好友宇文士及密谋过天下大事。李渊眼见各地农民起义,杨玄感起兵,战火烽烟不断,天下已然大乱,心里早已抱定起兵的决心,只是起兵时机尚不成熟,这种掉脑袋的事情不能轻易说给旁人。
特别是杨玄感起兵,短短时间就聚集了十万之众,王公子弟四十多人,声势极为浩大。但此时隋政权实力还很强,很快扑灭了杨玄感起兵。通过此事,李渊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实力还弱,还需等待时机。只是暗中布置让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各自结纳义士,做好准备。
李渊剧照
大业十二年到十三年,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实力倍增,将隋政权的主力部队阻隔与洛阳以东地区,给了李渊直插关中,占据长安的机会。此时李渊便不再沉默,迅速召回在河东扩充力量的李建成、李元吉和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宣布起兵,五个月便攻克长安。
所以李渊一直是整个晋阳起兵的决策者与指挥者。
第二、李世民是晋阳起兵最为积极的支持者与最为有力的执行者。
武德元年(618)五月,高祖李渊对晋阳起兵功臣奖赏名单中,李世民、裴寂、刘文静三人免二死,是最高奖赏,可以看出李世民在起义中所起的作用。
在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之初,就暗中安排李建成与李元吉在河东发展势力,李世民在自己身边拉拢反隋义士,兄弟三人均较好的完成了人物。
在起义的关键时刻,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的劝说与鼓励对李渊下定最后的决心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起兵之后,李渊任命李建成为陇西公,统领左军,李世民为敦煌公,统领右军,李元吉因年幼安排在太原留守。兄弟三人均很好地完成了各自担负的任务。
所以,晋阳起兵前后,李氏父子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李渊老成持重,掌控全局;建成、世民兄弟英武果敢,锐意进取。父子三人紧密配合,共同成就了建立大唐的伟业。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在登基之后勤政爱民,成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其中有一个原因不能被忽视,即玄武门之变的影响。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兄弟,然后才能在后来成为皇帝,得位不正时刻提醒着李世民,为了弱化自己的这个污点,他必须比别的皇帝表现得更好,来证明他才是被选中的皇位继承人。也因此,他非常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世人眼中的形象,甚至还干预修史。
因此,唐初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修改了的,至于在多大程度上被修改,我们不得而知,而李世民若真的是干了一件什么事情,而史书不敢记载的话,那后世如何得知呢?只能说还有别的史书记载了下来,而李世民并没有在意或者并没有阻止史籍的传播,比如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记载的主要就是晋阳起兵到李渊称帝过程中的事;另一种可能就是后世通读史书发现了其中的矛盾之处,比如玄武门之变。
应该说这两件事是李世民进行了一定的干预的。他的目的自然就是弱化父亲李渊、黑化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而高大上化自己,其实就是证明李世民政权的合法性。
晋阳起兵的过程,两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中的记载都是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的谋划,然后用美人计逼着李渊起兵,也就是说李世民是主动,而李渊是被动的。过程中的谋划和战争也都是李世民在做,而李渊只是一个比较胆小怕事的中年庸人。
而在温大雅笔下,晋阳起兵的主谋是李渊,甚至李渊的野心早就已经有了,绝对不是被李世民设计相逼才起兵的。他在晋阳起兵过程中展现出了作为一个关陇贵族之人的谋略和远见卓识,这远不是还不到20岁的李世民能比的。
温大雅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正好担任的是记室参军,是此次起兵的亲历者,记述的还是比较可信的。但有一点比较令人疑惑的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在武德年间完成的,而温大雅在太子和秦王之争中是偏向李世民的,并替李世民镇守洛阳。李世民应该不至于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更不可能不知道温大雅曾经担任的官职,何以此书会流传下来?更奇怪的是,为什么后世在记述这件事的时候都没有采纳此书的观点?
温大雅未必就没有美化李渊之言,但总体来说,单看晋阳起兵,主意应该是李渊的,李渊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直都被弱化了,而弱化他的人并不是别人,是他的次子李世民,李世民在唐初的战功不可谓不显赫,他对大唐开国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但将所有的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显然对李渊是极其不公平的。
不过,开国皇帝李渊也不可能永远被弱化,毕竟即便是将其弱化的两唐书也并不是没有说明其非同寻常的地方,比如《旧唐书?李靖传》中记载李靖在成为唐将之前的一个经历,其中一句话是:?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
李靖在跟随李渊抗击突厥的过程中察觉出李渊非池中之物,早晚有一天会起兵,于是乔装成囚徒想要到江都将这件事报告给隋炀帝杨广。李渊若果真是胆小怕事之辈,李靖何必忌惮他?
再来说一下玄武门之变,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对于这次政变记载的并不详细,即便是很详细的部分也看起来似乎不妥,比如李元吉向李世民射了三箭却都没有射到李世民,且不说李元吉箭术高明,为何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屡试不中,单就带箭进入玄武门就不妥,他们从玄武门进去,是要面见唐高祖李渊的,怎么可能被允许带着兵器进入?
另一个最大的奇怪之处就是政变这样的大事,又是在玄武门中进行,其间的过程即便转瞬即逝也不可能快到李渊毫无所察,他居然全程不知道,这就很奇怪,如果皇宫中的警戒如此之松懈,恐怕李渊早就被杀了。而史书中的记载,对于这次政变,还是尉迟敬德全副武装跑到了李渊游湖的地方报告了李渊,李渊才知道了政变的事情,才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居然已经死了。
作为从隋末动乱中起兵夺取政权的李渊来说,这自然并不是正常的一种现象,因此,玄武门之变必然有被隐瞒的事情发生,而且,既然能被隐瞒,那么必然不会是小事。毕竟李世民杀死两个兄弟都敢记载下来。当然在史书中,李建成和李元吉也被黑化,其才能完全被抹除,太子李建成在李渊起兵之前就已经快三十岁,却没有任何的记载,而后续的记载也看不出他的才能,他更多的是嫉妒李世民的战功,和李世民争权,又和李渊的后宫不清不楚。这样的记载除了两人争权是真的之外(过程自然也有不妥之处),其他的几乎都不是真的。
什么是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对当时的社会有何影响
公元618年,七月初四日,李渊在晋阳宫城东的乾阳门街军门前竖白旗誓师,并任命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郡守,让其留守晋阳。李渊在誓文中历数了隋炀帝杨广的种种罪恶,宣布要“兴甲晋阳,奉尊代邸,扫定咸洛,集宁寓县”。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师甲士3万自太原挥兵南下,直指关中。
公元618年七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霍邑(今山西霍县)、渡黄河,向西南挺进。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子进军神速,十一月间攻入长安。
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公元618年(义宁二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公元618年(义宁二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李渊率军攻陷长安,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隋恭帝任命李渊为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第二年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9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朝实施了海禁后,郑和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