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都是午时三刻被处死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在看电视剧或者小说演义时,时常看到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都会在午时三刻被斩首示众。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实古代犯人行刑并不是都在午时三刻的,小说演义、电视剧看多了。于是我们就认为古代犯人斩首都在午时三刻,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十分准确。
午时行刑居多,但并非一定在三刻
诚然在古代很多犯人的行刑时间会在午时,但是并非一定在三刻这样的固定的时间。事实上,除了明朝之外,基本上没有哪个朝代明确的记载了犯人行刑一定会在午时三刻。但是大部分犯人的行刑都会放在午时,这点是可以明确的。
在古代之所以会选择在中午对犯人行刑,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人比较迷信。古人对于神鬼之说还是比较相信的,在他们看来一天之中中午的阳气是最旺盛的。选择在中午斩首,可以用这股阳气来压制、化解囚犯死后带来的阴气、怨气,防止这些被斩首囚犯的鬼魂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除了害怕“鬼魂”的纠缠之外,还有一点是比较“人道”的考虑。我们都知道在中午大太阳底下站久了,人都会犯困、疲倦。这时候人会处在“伏枕”的边缘,趁着犯人迷迷糊糊的时候,一刀下去能够或多或少的减轻犯人的痛苦。
随便补充说明一下,在古代午时三刻行刑的不是没有只是很少,除了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犯人,那些普通犯人都不会安排在午时三刻行刑。因为在古人眼里,午时三刻行刑死后鬼魂会烟消云散,普通犯人的话是不会剥夺他们做鬼的权利。但是那些穷凶极恶的犯人们就一定要在午时三刻行刑,剥夺他们做鬼的机会。
古代有严格的行刑时间
事实上古代是有严格的行刑时间的,除了午时三刻之外,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应当就是“秋后问斩”。据《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这是古代关于“秋后问斩”的最早记录,而将“秋后问斩”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则是在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面说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古代犯人斩首的真实时间真的是午时三刻吗?
在之后,董仲舒的这一套“四政若四时”的理论也得到了实践。
从汉代之后,历朝历代都遵循着“秋后问斩”的这一套理论,唐、宋、明三朝的法律都有明文规定:除了情节特别严重的犯人之外,均不得在立春之后秋分之前执行死刑。清朝也规定,死刑犯要在秋季处决。顺便说一句,选择在秋季也有一点还是跟古人的迷信有关。在他们看来春夏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冬则是万物蛰伏的季节,选择在这样的季节也符合万物生长的规律。
中午,向来都是非常热的时候。而在古代,午时三刻,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斩首的好时候。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古代要在午时三刻斩首犯人呢?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揭秘午时三刻斩首犯人背后的秘密。
一、午时三刻的由来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某某人犯了大罪,于是官老爷一拍案,喝道:?拖出去,午时三刻斩首示众!?
于是,在我们的固有认知中,斩首是要选在午时三刻的,背后的原因我们后面再来探讨,我们先来说说午时三刻的由来。
古代划分时间,并不是按我们现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计算的,而是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又分8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当然,时辰和刻,与现在的时间换算,其中会有些许误差,不过,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古时的午时三刻,当于我们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左右,是一天之中温度非常高非常炎热的时刻。
二、午时三刻阳气最重
在以前的阴阳家们看来,午时三刻便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斩首又是一件阴气极重的事情。所以,午时三刻斩首,正好以阳气克制阴气。
可别当是封建迷信没人理,古人可是很吃这一套的,他们非常信奉阴阳五行,所以古人普遍觉得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刻。
那么,阳气重又和斩首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人们是怕犯人死后的鬼魂不散,来纠缠执法官和刽子手,闹得不得安宁,所以想用正午的阳气来镇压鬼魂的阴气,这样才可保太平。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午时三刻处斩的犯人,将会魂飞魄散,连鬼也做不成。所以,作为对那些罪大恶极,穷凶极恶的犯人的惩罚,把时间选在午时三刻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因为午时三刻斩首连鬼也做不成,实在太过惨烈,所以一般在这个时候行刑的.都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不仅夺走他的命,还要夺走他做鬼的权利。
就连平常祭祀,也是万万不敢在这个时候宰杀牲畜的。毕竟,不仅要人家的命,还让人家魂飞魄散,实在太不符合人道主义了,虽然是牲畜,但也不能如此残忍呀。
而且,这本就是对神明进行的祭祀,让神明看见如此残忍的一幕,自然也是不太妥当的。
三、减少犯人痛苦
其实,将斩首的时间选在午时三刻,除了前面那个比较残忍的原因外,还有一个稍微人道主义的原因,那就是减轻犯人的痛苦。
众所周知,午时三刻处于中午,是一天中温度非常高非常炎热的时候,选在这个时候,必定晒得人头晕目眩,昏昏沉沉。
而中午又正好是睡午觉的时间,犯人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况下行刑,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要不然在意志清醒的情况下目睹自己被斩首,这场面谁受得了?
并且,犯人大多是大早上被押送过来的,一路被押送到行刑地,又没吃多少东西,肯定疲惫不堪,不至于在刑场上活蹦乱跳的,也省去了诸多麻烦。
不然,要是犯人精力充沛,来个大闹刑场什么的,那谁吃得消?要是一不留神让犯人跑了,那就更要命了。比如要是来个人来劫法场,那可就难办了。
不过,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在犯人头脑昏昏沉沉,意识不太清醒的情况下,一刀结果,给个痛快,自然免去了犯人的诸多痛苦,也算是比较人道的做法了。
四、午时三刻行刑实则很少
可能是受影视剧的误导,所以让我们觉得犯人都是午时三刻行刑的。
实则不然,除了明朝有记载,犯人在午时三刻行刑,其他朝代都是没有明确记载的。
事实上,古代在午时三刻斩首的犯人很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犯人确实是在午时斩首的。
前面也说过了,午时三刻斩首的犯人会魂飞魄散,连鬼也做不成,更不能转世投胎,这种惩罚实在是戾气太重,太过凶残。
所以若非罪大恶极的犯人,一般是用不着午时三刻行刑的。
对于一般要斩首的犯人,还是会选择在午时斩首,这个时候虽然阳气也重,能够压制斩首的阴气,但是犯人死后还是可以留下鬼魂去投胎转世的。
反正,古人是很信这一套的。
古人对于行刑时间是非常严格的,除了午时三刻,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词,那就是秋后问斩。
古代执行死刑的时候大多都是选择午时三刻,是因为午时三刻的时候,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也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古人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其次,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不好,处于快要睡着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而午时三刻是现在的几点,我们要先分析午时。古时候的时间是按照时辰来计算的。一个时辰等于两小时,午时也就是11:00-13:00之间。三刻的解释就比较严谨了。古代当时计时没有钟表。用的是漏壶,滴水的那种。这种漏壶分两部分,一个管往下滴水的叫滴水,一个管接水的叫受水。受水壶里有刻度,计时就看这个刻度。12个时辰分成了100刻度,一个刻度就约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分钟。现在说15分钟作一刻钟其实来源就在这。
午在地支里属阳火,又是午门又是午时,都是阳极。午时一过四刻,就阳极阴生,往阴了转了。子时同样的道理。所以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约11:45分。午时三刻行刑也是为了执行的官员,也是为了犯罪的罪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9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