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东汉的根基为什么不稳定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入关后“约法三章”,依靠乡贤涵养民力,有效地巩固了自身统治基础,最终击败项羽赢得天下,高祖之后的汉朝统治者“无为而治”,成就了辉煌盛世“文景之治”,但从汉武帝时起,这一统治模式开始面临挑战——随着西汉社会的发展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地方豪民势力逐渐上升,最终取得了对社会底层的控制权,原有的朝廷-乡贤治理模式被架空后,土地兼并、奴婢、流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引发。事实上,王莽篡汉所推行一系列改革新政的背后,就是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次尝试。王莽人亡政息后,雄才大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也未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东汉王朝自建立起就有着覆灭隐患存在。
▲汉高祖刘邦剧照
一、豪强阶级的诞生与成长
秦汉时期,伴随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建立,地方上原有的宗族组织势力被打碎削弱,一个个自给自足的自耕农小家庭构成了封建王朝最基础的统治单元,中央政府通过向下层层任命的官员最终直接控制了天下,可以行之有效地向百姓征收赋税、征发劳役,中央政权的控制能力与动员能力也由此得到了最大保证。但是,王朝统治者也明白将社会永远保持在分散的自耕农小家庭组成的状态上是不可能的,这种状态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小农家庭自给自足的同时也意味着生产效率低下,在生态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集中大量人力。
▲古代农民耕田场景复原
如此一来,拥有大面积农田、以血缘为纽带,能够进行集约生产的大型家族,就在农业生产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如果国家不主动干预,分散的小农家庭自然而然地会趋向这些有着血缘联系的大家族,从而形成更大的地方势力集团,即所谓的“豪强”。豪族们集聚了众多人口后,逐渐发展壮大后,不可避免地动摇了封建帝国统治基础,在地方上,豪强势力宗族强大,武断乡曲,兼并土地,役使贫民,不断瓦解小农社会从而危及帝国,这也是民间社会势力变相地在向中央政府控制进行直接的挑战。
▲汉武帝刘彻剧照(陈宝国版)
自“文景之治”时起,西汉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地方豪强势力的危险性,打击豪强成为了西汉政府长久性的政治国策。为了有效打击地方豪强维护统治,汉武帝大规模任用酷吏,设刺史,直接打击不法豪强,这只起到了一定效果。为了更加有效抑制豪强势力发展,汉武帝颁布《迁茂陵令》,史载“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实行“徙陵”制度,将各地豪强迁移故地,使之不能继续发展壮大。皇帝陵园的奉陵邑虽然越来越多,然而豪强兴起的大势却已无法扭转,社会稳定加之经济发展,地方“豪强”势力也越来越多,西汉政府不得不面对豪强屡禁不止的现实。汉元帝继位后,开始对地方豪族势力进行妥协退让,迁徙豪强的徙陵制度也宣告终止,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朝廷同地方豪族之间矛盾,但同时也助长了豪族势力的发展。
▲今人仿建的汉代街市场景
二、王莽的“曲线救国”式改革
豪强发展强大后,不断兼并土地,役使贫民,瓦解小农社会,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无地佃农或者奴碑,更有甚者成为叛乱流民,这也是西汉中后期统治者所面临的最棘手问题,王莽篡汉与东汉成立也正是这一矛盾积累的最终结果。王莽上台执政后,要想长久安定地统治下去,第一要务就是解决这一严重社会问题。若是政府出手直接限制豪强兼并土地,只会引来地方豪强的强烈反对,西汉时期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历历在目,王莽只能曲线救国,采取“王田”、“私属”等措施。
▲王莽剧照
新朝“私属”制度并不是通过限奴以及直接没入的途径来解决豪强奴婢问题,而是从西汉时期已有的“私属”式放免途径进行改良,从而得出切实可行的奴牌问题解决办法。王莽沿用和推行社会上已有和西汉律法中主人放免“为善”奴婢为私属和庶人的一贯模式,同时剥夺奴婢拥有者的自主放免权,并以国家诏令形式强制放免所有奴脾为“私属”。相应地,王莽保留奴隶主人在一定时期内对“私属”的其他所有权利,如监督权、再收权和“事之如奴婢”等权利。王莽的改良是使奴婢在国家诏令的庇护下无条件地获得“私属”身份,然后再经过“私属”阶段的过渡,从而逐渐实现由奴婢向庶人的彻底转变。
▲王莽改制时期的钱币实物
为了保障这一方式的成功,王莽规定奴婢“不得买卖”,这也是对原有私属模式的一种创新,意在彻底避免庶人再次沦为奴婢。王莽的奴婢改革之所以与“王田”改革同步进行,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了土地兼并与奴婢问题的内在关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奴婢问题,必须同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王莽颁布的王田私属模式是当时群儒群策群力的结果,王田制脱胎于《周礼》,由国家颁布法令禁止土地买卖,人人都可依此获得土地,无地者也可以从国家“王田”领取,这意味着国家拥有土地所有权。
▲汉朝百姓剧照
王莽新政举措直接影响到地方豪强的切身利益,国家诏令强制放免所有私奴婢为“私属”,使得豪强失去本来作为自己私有财产组成部分的奴婢,王田制又使部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被剥夺。即使地权不受剥夺,由于国家土地禁止买卖,奴婢被放免为“私属”后又禁止自由买卖,也就出现了豪强有地而无人耕种的现象。此外,由于“王田制”规定土地不许买卖,而有土地买卖需求的又不止豪强地主,还有众多处于上升阶段的小农家庭,他们有能力自由购进土地,那些破产的自耕农家庭也需要自由出卖土地,换取钱财维持生计。“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现象的出现,宣告王莽“托古改制”并依靠儒学解决社会矛盾的想法告破,两汉之际的社会大动荡由此开始。自觉自身利益受到损失的各社会阶层如豪强、州郡长吏、百姓乃至奴婢群体四处并起,共同声讨王莽,各地豪强纷纷举着反抗大旗,招兵买马反抗新朝统治。
▲绿林赤眉起义路线图
三、后王莽时代的豪族权威
这一时期,本就掌握优势的豪强势力更加壮大。王莽倒台后,各地反军内斗夺权,地方豪族首纷纷聚众自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乱破坏性,但又更加助长了豪族实力与凝聚力。豪强势力打着保护乡里的名号,继续发展壮大。由于乡里是豪强作为社会势力的根基所在,豪族自然会对其世居乡里社会秩序进行维护,战乱时豪族往往利用其强大宗族武装保护乡邻免受战祸之苦,而这正是豪强大族在地方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表现。两汉交际之时,豪强在乡里聚落上,将宗族、宾客、乡众聚拢,利用“营(壁)”的组织形式与之结成生存共同体。乡邻民众之所以会投靠这些地方豪强,除其的确具有强大实力外,还与其家族在此地累世积累的权威有关。
▲拥有豪强身份的汉代官员(剧照)
豪族在乡里形成权威后,自然也就取得了对乡里社会秩序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豪族对其宗族成员的活动和财产具有绝对控制权;第二,战乱时豪族可凭权威号召乡里作为自身武力;第三,豪族依靠乡里支配地位纵横乡里,打着以“义”复仇的名号,可以拒绝官府干涉。豪族正是在两汉交际战乱之时,凭借在乡里的权威,对所在地方郡县官员产生巨大政治影响力。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进行“中兴”时,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即社会上遍布大大小小对各自乡里具有支配力的地方豪强,地方官员对其也无能为力。
▲汉光武帝刘秀征战时期剧照
值得关注的是,东汉创始者刘秀本身就是南阳地方豪族出身,帮助他夺得天下的武将文臣(如云台二十八将),也多是地方豪族势力代表。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南阳豪族集团与河北豪族集团的支持,刘秀能否平定各方并登基称帝都是个未知数。就以刘秀一统天下为例,也是他在征服各地豪族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刘秀为解决豪族坐大并危及统治的局面,率军征讨不服豪强的同时,也用官爵俸禄对进行招降纳叛。刘秀能够对昔日对手给予最大的宽容,这些做法虽然令东汉成立初期的中央政府军事力量强大,但实际上却组织松散,缺乏稳固深厚的社会基础,东汉历代皇帝权威与号召力因此先天不足。
▲汉光武帝刘秀剧照
自西汉中后期起,地方豪强壮大所带来的土地兼并问题、奴婢问题日益严重,西汉因无力解决被王莽篡夺,王莽建立的新朝试图用儒家理想主义“托古改制”,但也因损害到社会各阶层切身利益,导致自身信用破产。两汉交际动荡时期,本就强大的地方豪族乘机凝聚乡里,成为东汉政权统治基层的基础,而这一份先天不足的隐忧,致使东汉王朝根基不稳,最终不亡于黄巾,而亡于豪强。
参考资料:
《秦汉帝国史研究》《汉代豪强经济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的历史上,短命王朝有很多,一统江山后有瞬间走向灭亡的王朝就不多了,大家都知道的应该有两个朝代,秦朝和隋朝这两个朝代虽然很短,但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提起新朝可能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
?新朝是由王莽篡汉而建立,虽然没有一统江山,但版图也不算小,王莽建立的新朝和秦朝相比时间差不多,甚至还比秦朝多一年,但是不同的是,王莽的后世的贡献和影响力没有其他朝代大,所以历史学家根本不把新朝看作一个正规的朝代。
新朝是夹在西汉和东汉之间的朝代,他为什么会存在时间这么短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首先新朝违背了正统的皇权更替,王莽的家族一直是很显赫的,皇帝一直十分器重他们家族,特别是王莽的伯父和叔叔这两代将王氏家族推向了顶峰,家族封侯者不计其数,还有一点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是孝元皇后,所以王莽一路飙升,很快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思想膨胀篡汉建立了新朝,古代一向遵循的是父死子替,当时的西汉并没有闹到民不聊生的地步,王莽私自篡权被世人视为不耻,认为其行为是大逆不道,所以在百姓和权贵的心中也不是很容易接受,所以后期所推行的制度也没有得到支持。
?
第二王莽是改革的方法不正确,有一点不得不佩服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者,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政治家,作为西汉末年的第一大臣他知道国家存在的问题和百姓的问题,所以在他建立新朝后就开始改革,他首先要改革的就是民权主义,追求一切平等,废除奴隶制度,给百姓福利,让百姓恢复自由之身,这个措施看起来非常的时髦,简直就像穿越,但是古代可不像现代,那时候这么做就造成了国库支出太大,很快就会导致亏空,就好比现在刚刚创业的公司,上来就全国上下的做赔本买卖,最后肯定会被搞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一制度对权贵非常不利,没有了奴隶,土地也重新分配了,很多权贵造成了大量的损失,怨声载道。
?
第三过于自傲,王莽刚刚建立新朝就开始疯狂的改革,还把官名、地名等很多都给改了,就觉得自己真的是天下之主了,建立没多久就把能改的全都改了,这也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北方的赤眉军和很多绿林军一看这家伙如此的高调这还得了,在没有真正的完成统一就大搞改革等于把自己往火坑里推,最终被大名鼎鼎的光武帝刘秀重新夺回皇位,建立东汉,光武帝花了十多年将政权稳定之后才开始改革,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光武中兴。
那太多了,且看:
东汉宦官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而且其特点相当明显,即宦官在皇帝与外戚斗争的夹缝中逐步增强自身的势力进而把持朝政。东汉宦官专权开始于十岁即位的汉和帝时期。此后的历代东汉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殇帝即位时刚满百日,桓帝即位时年龄较大,但也不过十五岁。每当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幼无知,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当皇帝长大成人后,自然想亲政收权,而这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东汉宦官势力较为猖獗的时期是汉桓帝消灭外戚梁冀集团之后。由此而直至东汉灭亡,宦官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并制造一次次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梁冀是东汉后期著名的外戚。他的两个妹妹都曾先后被立为皇后,冲帝、质帝、桓帝也皆由梁冀策立为帝。梁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其跋扈之气焰无以言表,皇帝反而成了无权的傀儡。汉桓帝即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极力想摆脱其尴尬的境地,并与唐衡、单超、徐璜等五个宦官歃血为盟,决心除掉梁冀。唐衡、单超等五人在皇帝的支持下,经过周密策划,调动羽林军千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梁冀与其妻畏罪自杀,其家族成员及党羽宾客大多被杀。单超、唐衡、徐璜、具瑗等五人因诛杀梁冀有功,在一日之内同被封侯,食邑自二万户到一万三千户不等,时人并称“五侯”,朝政也随之为其垄断。
在以后的几年中,“五侯”任人唯亲,其亲属族人不仅多数升官,而且依仗其权势,排斥异己,为所欲为。如徐璜之侄看上了李氏女子,遭拒后竟然率官吏闯入李家,抢走此女戏射杀之。东海相黄浮依法处理,反而受到了桓帝的刑责。“五侯”权势日大,骄横日甚,进而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桓帝趁具瑗之兄犯罪之机,痛加裁抑,下诏贬具瑗为都乡侯,单超、唐衡等人也因此受到牵连,纷纷遭贬,五侯专权告一段落。
“五侯”失势后,侯览、苏康、管霸等又成为新的一轮炙手可热的宦官。他们与五侯一样把持朝政、盘剥百姓、任人唯亲。宦官们的亲属及其党羽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而大多数太学生及地方儒生的仕进之路由此被堵塞,朝政日趋黑暗,时人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面对宦官专权的局面,以正直官员李膺、陈蕃为首,形成了一股讨论时政、品评人物的“清议”潮流,并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李膺时任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贪残无道,以杀孕妇取乐,李膺将其逮捕后处死。宦官们因为惧于李膺的威势,行为收敛了不少,连休假时也不敢走出宫门。但心狠手辣的宦官自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而是时刻寻找除掉李膺这个眼中钉的机会。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河南术士张成纵子杀人,李膺将其处死。张成曾给桓帝占过卦,与宦官也颇有来往。张成的弟子与宦官勾结,诬告李膺与太学生串通一气,诽谤朝廷。盛怒中的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等二百余人,并在全国各地悬赏捉拿李膺的党人。宦官们趁机公报私仇,乱捕良民,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但有些“党人”自请入狱,声援李膺等人。太尉陈蕃因为上书为李膺鸣不平,而被皇帝罢官。城门都尉窦武及尚书等人也上书为李膺喊冤。桓帝迫于压力,于公元167年赦免了李膺等二百余人,但终生禁锢乡里,不得为官。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一次党锢。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汉桓帝死后,窦太后及其父窦武迎立汉灵帝即位。当时灵帝年仅13岁,窦太后临朝称制,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扶持左右。窦武与陈蕃都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因而密谋铲除宦官。在窦太后的支持下,他们杀死了在朝中专权宦官管霸、苏康二人。窦武还曾计划除掉大宦官曹节等人,但因事机不密被宦官们知悉。曹节等人见势不妙,急忙率人入宫劫持汉灵帝和窦太后,并假传圣旨,派兵捉拿窦武。窦武慌忙避入军营。宦官曹节、王甫等人纠集千余兵马围攻窦武,最终斩杀窦武及其宗亲、宾客,窦太后随之被囚禁。陈蕃得知曹节等宦官矫诏捕杀窦武的消息后,不顾年老体弱,召集属吏和学生八十余人持刀冲入承明门,正被捕杀窦武回宫的宦官王甫遇到。陈蕃因寡不敌众而遭杀害。
窦武、陈蕃被害后,宦官自行封赏、加官晋爵,完全控制了东汉的朝政。灵帝即位之初年少无知,重任宦官。成人后又耽于享乐与敛财,宦官们投其所好,朝政之混乱与腐败可以想见。宦官侯览的母亲及其家人在其家乡山东无恶不作,山东名士张俭上书弹劾。气急败坏的侯览指使无赖朱并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党,图谋造反。不明所以的灵帝下诏追捕张俭等人。张俭逃亡途中受到了多人的收留然后成功出塞。宦官们借此大肆捉拿张俭党人,凡是帮助张俭逃跑的人都被列入党人的行列,受牵连者甚众。
在第一次党锢事件中幸存的李膺在张俭事发后,没有接受亲朋的劝告而坦然受难,被捕后死于狱中,其子弟、亲戚全部削职为民。此外,杜密、虞放等百余官员及名人被诬杀,受牵连而被流放、禁锢、处死者多达六七百人。其后,宦官们又几次兴风作浪追捕党人,党人之狱遍及全国,形成了东汉时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其后,宦官把持下的东汉统治更加黑暗。朝臣上书指责宦官图谋不轨,昏庸的汉灵帝竟不知何为“不轨”。在灵帝身边随时侍从左右的中常侍有张让、赵忠等十二人,举其大数称“十常侍”。他们参预览阅朝臣章奏,把持朝政,而灵帝却心甘情愿地受制于宦官,公然觍颜称:“张常侍(张让)乃我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皇帝与宦官一道盘剥百姓、卖官鬻爵,朝政日益腐败,最终酿成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
南北朝齐 南北朝(420年-589年) 概述 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北隋灭南陈结束,共169年。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
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后,东魏为北齐所代替。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历史上把这北方的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部分学者也把隋朝作为北朝的一个朝代。
[编辑本段]南朝
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
宋:公元420年刘裕废掉了晋帝自立,国号宋。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学家长称之为“刘宋”。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其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没重蹈东晋发生大族割据的覆辙。然而,由于皇子相互间的争权夺利,最后以至与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 422年,刘裕驾崩,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从425年起,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是宋朝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这时南方的经济、文化才真正有所发展。但是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贸然北伐,两次北伐未果,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重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至此南方的战略优势丧失。此间,宋与北朝的魏国交战虽各有胜负,都损失惨重,但是南朝比起北朝来说,损失更大,败仗更多,南军无力争夺中原,从此转入了战略防御阶段。而北朝很快又陷入国内的重重矛盾之中,不久北魏太武帝被宦官暗杀。至此,南北双方无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公元453年,刘宋文帝被太子刘劭所杀。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宋前废帝、宋后废帝先后为帝,但他们四个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在此期间,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479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至此,宋朝宣告灭亡。
齐: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3年。齐高帝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提倡节俭。他共在位四年,在他临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继续统治其方针,并且不要手足相残。武帝遵其遗嘱,继续统治国家,使南朝又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武帝死后,齐国的皇帝又走上了宋灭亡的老路,他们纷纷杀戮自己的兄亲、叔侄,至东昏侯时,因其疑心过重,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这样一来齐国的江山又被动摇了。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结束了齐的统治。
梁:梁朝的建立者萧衍擅长文学,499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乘齐国内乱,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时期,北方的魏国已经衰落,再无能力对南方形成威胁。这本应为南方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武帝却昏庸无能,纵容大臣剥削人民,却又以自己节俭为借口,对梁一些忠臣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548年,投降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从子萧正德为内应,进攻梁国。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时,梁武帝早已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551年,侯景杀死简文帝,因此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公元552年,西魏于谨宇文护杨忠,攻克江陵,将梁元帝萧绎俘获、处死,至此传统意义上的南朝已经灭亡。公元557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立陈。至此,梁宣告灭亡。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 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陈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时为最广。太建五年伐北齐,得和、南司、衡、巴、罗、陈定、扬、霍、合、江、西楚、东广、淮、泾、南谯、东豫、光、建、谯、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仅恢复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复了淮北的部分州县。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陈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中国历史上朝代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陈一家。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他们的存在都不过几十年,但其作为汉族的统治,使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所以,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的贡献。
北朝
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从386年建国之初,就非常重视汉族文化,很快,在他的亲汉举措不久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又消灭各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部中国长期混战的局面。中国北方开始进入北朝时期。
按照史家的习惯,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
北魏立国一百五十年,历经9代12帝,是南北朝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王朝
公元423年十一月,北魏世祖拓跋焘(被后人追谥为太武帝)即位。在他统一北方期间,北方已经逐渐开始恢复了生产力,中原百姓民心也倾向于北魏。太武帝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先后多次引轻骑兵攻伐大漠,击溃柔然,柔西逃。后者便成为后来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灭亡了赫连夏,北燕,北凉,又西逐吐谷浑赶出中原,北方统一。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后来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迁都洛阳的同时,孝文帝将鲜卑族拓跋姓氏改为元,此外他还禁止使用鲜卑语,禁止穿带鲜卑服饰,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
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给中国历史吹入融合新风的鲜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连鲜卑族姓氏也烟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性进程。
北魏孝武帝末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是为文帝,北朝结束。最终由北方的隋朝(统一之前也叫北隋)灭南朝陈,重新统一了中国。 南北朝结束。
北朝崇尚汉族文化,为后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有一门新兴的宗教,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这就是从汉代时就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鲜卑族举国上下都信奉佛教,在中华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佛教,正是在北魏前后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人们对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行。人们相信,不需要自身的修行,而只要通过向菩萨祈祷求助,便可以达到超度的目的。北魏时,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故而有许多庙宇及石窟造像流传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我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后佛教中又加入了密宗、禅宗等新的教派。直至今日与道教、儒教一样,佛教在中国已扎入了深深的根基。
此外,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随着山水诗的出现,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 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 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 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南朝书法也名家辈出。王羲之后裔、由陈入隋的僧人智永所写千字文,是今天能看到的南朝名迹。而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南朝的科学也颇有成就。宋齐时人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南朝时,历法有所改进,炼钢技术有所提高,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陶弘景作过显著贡献,他的《肘后方》广泛流传,很有影响。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从八王之乱起,中原之地不断混战,十六国诸强不断攻伐,北朝在统一北方之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编辑本段]南北朝世系
南朝宋世系 420年-479年 刘裕 建康
南朝齐世系 479年-502年 萧道成 建康
南朝梁世系 502年-557年 萧衍 建康
南朝陈世系 557年-589年 陈霸先 建康
北朝北魏世系 386年-534年 拓跋圭 平城 (439年 拓跋焘统一北方为北朝的起始纪元)
北朝东魏世系 534年-550年 元善见 邺
北朝西魏世系 535年-557年 元宝炬 长安
北朝北齐世系 550年-577年 高洋 邺
北朝北周世系 557年-581年 宇文觉 长安
北朝隋朝世系 581年-617年 杨坚 长安
我们先不老生常谈的看东亚和欧洲,而是先从这个角度看一下地球——
图从北极视角看的地球。
那么你会发现个啥最基本的问题呢,那就是——欧洲整体纬度远高于中国,就算是最南边的希腊,也和北京差不多。不过肯定有人说哎呀你说的这个我都懂,我地理可厉害了,不过我们为啥要说这个问题呢——
那就是因为,如果这么来看的话,一直存在于高纬度地区的游牧、渔猎民族威胁,对于欧洲可就是北+东双线的巨大危机了,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
图在古文明之前的世界两大游牧民族(渔猎)体系,一个是活跃东部的阿尔泰系民族,一个是活跃在西边的印欧系民族。
而欧洲如今主要的民族组成,就都是这个“印欧系”民族,我们可以看一下他们的迁徙——
图游牧民族印欧人的迁徙,可以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了。
印欧人因为他们多分布在高纬度地区,距离人类文明兴起的中纬度大河地区较远,所以本身的文化就有着很大的滞后性。如果单纯说农业文明以及国家文明,着实是两河流域和埃及(新月沃土),然而创造或者说继承这一文明的族群,则是我们称之为“闪含族群”或者说叫“亚非族群”的兄弟。
图闪含民族里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分支,这些人也算是实打实的亲戚了,这一区域是干旱区域宝贵的——“新月沃土”,命名和伊斯兰教没啥关系,是因为这个形状。
所以这就造成,西边的印欧人的文明,从一开始就有着这几个文明的“次生文明”特性,最先发展起来的依次是上图的安纳托利亚人(赫梯)、希腊人等族群。而在东边,两河流域也极大的影响了雅利安人——这个本在中亚从事游牧活动的印欧民族,这个族群建立起的国家,就是著名的波斯。
雅利安人的一支建立了波斯,另外一支则进入了另外一个原生文明区——印度河流域,这也就是后来印度文明的源头了,也是我们为啥把这个族群成为“印欧人”。
但是不同于我们一会要说的东方的是,印欧人内部因为开化程度的不同,反倒使得造成最大威胁的“蛮族”,其实就是自己多年前的兄弟。就比如对于希腊来说,北边的凯尔特人一直就是很大的威胁,而对于波斯来讲,那些“未开化”的雅利安兄弟,也就是被称为“塞种”的游牧民,一直在中亚的大草原上成为了他们的威胁。
这之后的故事就是,希腊、波斯这两个印欧族群逆袭一般的收拾掉了那些闪含族群,但却极大地困扰与这两位之间的战争以及他们内部的骚乱走向了崩溃。我们这里就要点一下题了,那就是希腊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不是个“国家”。我们一般认为的希腊,应该就是那个很不规则的半岛,然而事实上的希腊其实是这么个玩意——
图希腊的本质,其实是在就是红圈里的爱琴海内部以及周边的小岛和破碎陆地,希腊文明的起源“爱奥尼亚”人就是在这里,而希腊主著名城邦米利都、特洛伊等,其实都在现在的土耳其,也就是地中海东岸。
所以这样的一种文明,首先必然有着很强的商业特性,因为不同岛屿的气候、土壤差别,适应各自的作物、矿产也有所不同,橄榄、藏红花、金银器的交易很快的繁荣起来。而这样一种状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种文化圈内部的城邦集合,他们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政权,甚至就算认个老大他们都不愿意,最后搞得所谓“伯罗奔尼撒”战争把希腊打了个元气大伤,虽然有亚历山大大帝暂时的统一,但是也改变不了它们各玩各的的本性。
那这么一来,不远处亚平宁半岛(意大利)的——拉丁人,就成为后来故事的主角了。
拉丁人可以说是希腊文化的好好学生,我们也能看出,欧洲文化的燃烧,是有着很明显从东到西的顺序的。拉丁民族虽然学习希腊,但是骨子里也有着重视战争、重视军功的传统,他们在城邦罗马的带领下建立“拉丁同盟”,迅速的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后,开始了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我们看一下标粗的部分,没错,罗马从一开始它就是个“地中海”国家,并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国家”,那么说到地中海,我们来看下这个图——
图地中海周边的几个大区块。
其实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你再看罗马史就非常明白了,罗马本质上其实是个“加强版的希腊”,只不过罗马凭借武力,把希腊文明从爱琴海扩展到了整个地中海,然而罗马和希腊又有不同,它不想希腊只是到处撒网殖民,而是赋予了国家核心——意大利区域更高的地位进行中央集权,但本质上罗马仍然是个商业文明,而且自己的统治范围内有埃及、叙利亚(亚述)这样的文明古国、希腊这样的文化大哥,这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帝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不稳定。
而且,北方的“蛮族”入侵仍然没有停,而东边的波斯(安息)更是成为了罗马的“帝国杀手”,不过这时候北方蛮族凯尔特人,也要更新换代了。
图罗马帝国在控制地中海后,占领了西北边的高卢(现法国)以及更偏远的不列颠(现英国),而北欧蛮族日耳曼人也开始南下占领了莱茵河东、多瑙河北的区域(上图红色区域)。我前面说的这些区域,都是曾经凯尔特人的地盘,但是却因为“一文明、一蛮族”的扩张,生生的把这群哥们给挤没了。
自此,罗马就不得不面临北、东两线的武力威胁,而且讽刺的是这两位都是他的印欧人同胞。然而你会问,是不是这两位的威胁造成了罗马的灭亡?其实还真不是,反倒是这两位的存在间接造成了罗马的统一。
究其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那就是罗马内部的矛盾其实并不小,但是却正是因为两位强敌的持续存在,导致了罗马可以通过持续的对外战争来团结内部、调整内需。所以本来以罗马这种先天条件很难成为“帝国”的存在,却能够维持400多年的国祚。
那么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提一下,我们经常用东方帝国的模式来思考罗马,认为“罗马帝国”也是个“万世一系”的存在。罗马从本质上就不是个“帝国”,它的名字一直叫做“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就是说罗马的继承制并不是父死子继,而是名义上要经过“元老院”这个贵族议会来钦定的,往往都是皇帝收一个能力强势力大的养子,然后让元老院承认他为下一任皇帝。但要说罗马没有父死子继那也不对,这个在“军政府”时代是很常见的,整个罗马帝国400来年,经历过多次“军政府”的专权,在对日耳曼、对波斯以及平内乱的各种将军里,能够当皇帝太正常不过了,所以可以说罗马除了“五贤帝”时期,内政很多时候是不稳定的。
在继续讲罗马之前,我们再来看下东亚和罗马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
图东亚的九宫格模式。
可以说,比起大陆西边两个大陆夹个大海的模式,东方显得规整很多。它上面是干燥的非季风区高原,东南都是大海,而大陆本身有着非常好玩的“九宫格”模式。
我们可以简单的介绍下,那就是这个九宫格基本都是黄河、长江以及它们的几个大支流所形成的几块平原地区,它们以中间的华北平原南部为核心,形成了一套中心、卫星的状态。而且这个九宫格的北方是大片的荒漠隔壁,荒漠的北边才是游牧区,南边又是江南丘陵区,西边是较晚才形成强权的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状态真可以说是一个农耕集权国家的天选之地了。
但是对于东方来说,难道就没有西方那种外族蛮族或者是“未开化的同胞”之类的存在么?这个答案必然是肯定的,别说九宫格的西北存在着羌(和汉人同源)、戎、北边存在阿尔泰系游牧民、南边存在苗蛮、东边存在东夷,就说九宫格内部——正中心的洛阳旁边,直到春秋时代还有著名的“陆浑戎”等蛮族存在,我们看下西周早年的封国就能看得出来——
图西周号称“八百诸侯”,其实那个时候?“国”这个词的含义本就是“城池”的含义,周无非是在充满异族、蛮族的大地上安插了各种各样的诸侯国来方便自己的统治,很有可能一个周朝的城池外面就有着游牧民的跃马扬鞭。
所以我们也知道,西周的统治后来走向的衰微,正是自己这套分封体制的崩溃,诸侯不听天子的,大夫甚至也不听诸侯的,争霸、攻伐四起。
但是却正是这样一种模式,造成了曾经较为边缘的诸侯国,如东夷地区打鱼晒盐的齐国、西北天水一带的放马汉子秦国、北方和狄族通婚的晋国、南边谁都看不上的楚国甚至东南偏远的吴越,都陆续的成为霸主,他们在为了成为霸主的陆上,拥有着征服华夏文化圈外的诸多民族的极大动力,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迅速的把东西南北大片本不属于周朝的领土给同化,成为强国,甚至“问鼎中原”,所以别看春秋混乱,但却成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伏笔。
那么到了秦朝,它和我们前面说的罗马很像,正是靠着严密的律法进行军、国一体化,一切向军功看起,以对其他诸侯国的征服来调整内部矛盾,最终越战越勇以高强的集权姿态结束了乱世,开启了郡县制度的篇章。
这套制度,实在是太适合这个国家了,从秦之后的2000年历史里,中国的政治发展脉络就可以看到很完整的延续性了,可以说如果没有工业革命,类似的周期还将继续在中国的未来延续下去。
那么其实在这之后面临的问题,无非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个,北方游牧民族的鞭笞了。事实证明,在之后的道路上,汉朝很快的建立了西控西域、东控辽东、朝鲜的反包围政策,让匈奴走向了瓦解、分裂。而罗马直接敞开的东大门,则受到了后来黑色风暴的席卷。
然而“中国”就真的不怕游牧民的入侵了么,罗马就真的被蛮族给攻打灭亡了么?那么我们就要进入第二部分了。
罗马直接灭亡的导火索,是著名的“匈人入侵”,也是被不少人脑补出来的——汉朝赶跑了匈奴,结果一波神奇的黄种人西侵打败了欧洲东部的日耳曼哥特部,哥特人怒打罗马,罗马没地方跑不说,还被匈人联合日耳曼人胖揍一顿。日耳曼人光脚不怕穿鞋的反倒战斗力提升了不少,可怜了罗马在老对手和新对手的袭击下,逐渐走向了陌路。
刚才那一段里面,后面其实是没错的。然而说汉朝“赶走”的匈奴成了匈人,确实是证据不足,一方面匈人在欧洲的出现比北匈奴西迁晚了将近200年,另外就是那个匈人的文化实在是太落后,还有把脑袋搞变形的传统,这一点匈奴也是不存在的。
不过这两位有一种共同点就是,他们确实都是以黄种人为主游牧民,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上。这个黄种人游牧民的战斗力和组织力确实强的惊人,而且我们要知道的就是,后来那些中亚的雅利安人们,也终于被来自同样属于阿尔泰系游牧民的中国北方的突厥人所征服,最终成为了一个神奇的种族——白种突厥人。
我们可以假定一个原因就是,东方这些游牧民生活的地方确实更为寒冷或干燥,一旦受到寒潮影响,他们的侵略性则会变得更高,而中亚的白种游牧民则更多的在相对温暖且充满绿洲的区域游牧,所以一直以来他们面对阿尔泰系的游牧民就处于劣势。
总之欧洲历史上不止一次的受到东方来的黄种游牧民的侵袭,从最早的匈人到最后的蒙古,可以说那个门户大开的东欧平原成为了他们最不稳定的因素。
然而你说中国虽然有诸如汉武帝一般的强人,但是汉朝却也因为后来大地主阶级的兴起变得混乱起来,造成了根基不稳的东汉乃至于汉末三国,我们都以为的那个最近被吹上天的司马家,他们建立的西晋其实仅仅有37年的国祚,就被源自南匈奴刘渊以及他的继承者给干掉,司马们一屁股坐到了东吴的椅子上,五胡乱华的时代开启。
匈奴灭亡后,他们的残部却迅速的被另一个阿尔泰系民族——鲜卑统一起来,鲜卑和现在的蒙古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个民族也是在后来五胡乱华中笑到最后,占领了汉人认为的国之根本——北方,并与南方的汉人政权对峙的。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的大致故事就是,北魏虽然是个鲜卑人政权,却不断的汉化,最后搞得鲜卑上层比那些汉人士族还腐朽。不过最终还是有宇文家拨乱反正,带着一群汉人——比如李渊的爷爷和杨坚的爸爸闹革命,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中国重新复归一统,那个出自北朝鲜卑人政权的隋唐却最终统一了中国。
隋唐的统一,自然不仅仅是武力,而是他们逐渐梳理魏晋南北朝的乱象,扭转国家权力的崩塌,把秦汉以来的制度,重新加工而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的正是这个千年的帝国。
而对于欧洲来讲,匈人因为过于落后,人口又太少,他们的胜利果实基本都被日耳曼人渔翁得利,日耳曼人给摇摇欲坠的罗马来了最后一脚,欧洲竟然出现了和东方很类似的情形,那就是——
罗马的法统戏剧性的被希腊区继承,也就是著名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而罗马的本体却被日耳曼人瓜分成了一堆小国家——
图东罗马帝国是以希腊语区为核心,并统治埃及、叙利亚的国家。反倒西欧被日耳曼人瓜分,大致如上图,尤其是曾经被匈人吊打的哥特部占领了意大利、西班牙,匈人小弟法兰克人占领了高卢。
但是你认为这个就算是罗马灭亡了,那可就完全不对了,且不说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了他们被奥斯曼突厥人彻底干趴下,就说西欧的罗马,本质上也并没灭亡。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东哥特的老大狄奥多里克是没有动罗马帝国的元老院的,甚至名义上还称东罗马为宗主,这像极了五胡乱华胡人政权和东晋名义称臣的情形。
而且这个东哥特王国和西哥特王国,包括法兰克王国,几乎在几十年的光景就被同化成了说拉丁语的民众,这几个日耳曼人里的先行者竟然成为了日耳曼人里最早消亡的存在,所以直到如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仍然是拉丁语区,他们语言之间的区别从某种程度也只是方言而已。
要说东方的北魏本身是鲜卑族政权,但是正如《花木兰》里描述的一样,他们和同属鲜卑的北方游牧政权“柔然汗国”打的不可开交,那仇恨比和南朝大多了。那么对于欧洲也是一样,西欧的法兰克王国随着自己实力的强大,后来直接号称继承了罗马的法统,和东边尤其是北边的日耳曼蛮子十分不对付,按理说北欧的兄弟那可是他们老家的老亲戚,但是整个西欧可是把他们描述成了恐怖的野蛮入侵者——维京人。
这种文化、信仰、生产方式造成的差异,早就超过了血缘上带来的认同,放眼世界各地的历史,都有这样的特性。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罗马这个帽子在欧洲人看来,仍然是正统的代名词。其实就那个五胡乱华的开创者刘渊,他就自称继承了蜀汉后主刘阿斗兄弟的法统,一个匈奴人把国号定成了“汉”。法兰克帝国解体后,东边(如今德国)的日耳曼人也逐渐开化,这群哥们在国家还没咋形成的情况下,也自称“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不过是个王子公主遍地跑,连个村都能称王的松散联邦而已。
那么我们这么来看,罗马对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且不说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仍然是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人,就说英国、德国、北欧诸国,最后也不得不大搞罗马文化学习热,风靡整个欧洲的罗曼式、哥特式建筑,都是罗马时期建筑的变种,毕竟没任何人想住在木头窝棚和猪待在一起不是?(罗马人描述日耳曼人的语句。)而如今的英语、德语,尤其是英语,它作为一个日耳曼语族的语言,却有着一半以上的拉丁语词汇,这也是造成你学英语感觉基础词和高级词汇看起来毫无关系的重要原因。
至于为啥用拉丁语,因为人家罗马修公共浴场的时候,日耳曼人还在射野猪啊,高级词根本的没有啊。
所以拉丁语直到如今,也是教会通用语,在英语兴起之前,也一直都是欧洲的“普通话”,那个时候你写个论文是不可能用本民族语言的,牛顿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拿拉丁文写的。如今的生物分类学,更是必须使用严密成体系的拉丁语。
图拉丁文原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丁名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不过你从这里也能看出来,英文多少词是山寨的拉丁语。
更何况,严格来讲,这世界本就不存在“英文字母”、“法文字母”、“德文字母”什么的,这些东西全部都是——拉丁字母。
当然了,还有个东方自称继承了东罗马帝国法统的俄罗斯帝国,俄文字母西里尔字母属于山寨的希腊字母,而拉丁字母本身也是希腊字母的变种。
还有,如果是法学专业,或者学过法学的人应该也知道,如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包括我们中国所使用的“大陆法系”,就是罗马法的直系子孙。(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下《查士丁尼法典》。)
总之,就算我们不说后来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你也应该知道,罗马在文化角度并没有灭亡,无论是罗马的建筑、罗马的文字亦或是希腊、罗马的一系列思想,甚至可以说如今欧洲的支离破碎,本身就是希腊、罗马思想的一种“继承”。
不过到了这里,我们还是最后说下,东方和西方,就政治实体和文化继承这一点的区别吧。
曾经的罗马帝国无法回归,日耳曼人的固有属性确实分不开,因为这群人政治上确实比较滞后,又不愿意放弃部落里老爸死了儿子瓜分领土这种习惯,这种在中国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传统,造成了欧洲封建体系的八百诸侯。
另一方面,我们前面也看到了,以地中海沿岸以及高卢地区为主的拉丁语文明,从罗马时代就和如今德国、北欧的日耳曼文明互不相让,这两个族群谁也没法征服谁,最终造成了欧洲众多矛盾甚至包括一战二战的根源。
印欧人本就是个次生文明集团,东亚华夏人走过的太多路他们没有走过。而作为使用表音文字的这类次生文明,并没有如中国这种,原生的农业帝国文明成体系的表意文字。这就导致本来在中国看来并不是问题的多方言甚至多语言(比如韩语、日语)的表达问题,在欧洲就会出现读啥写啥的致命弱点,日耳曼区和拉丁区的撕裂也就很难弥合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9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