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肃顺为何斗不过慈禧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承德避暑山庄,咸丰皇帝整日消沉,纵欲后宫,很快就驾崩。即将驾崩时,咸丰皇帝下遗诏让唯一儿子载淳继位(同治帝),让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为首席辅政大臣,总览一切政务。可以说,肃顺掌握了朝廷实际权力,是咸丰的托孤大臣。不过,慈禧对此不满意,于是联合奕发动政变(辛酉政变),诛杀肃顺。这就有意思了,肃顺手握先帝“遗诏”,为何在一夜之间就被慈禧干掉呢?小编认为其原因就“两字”,即是“人缘”,肃顺人际关系太差。
在以“人情”为重的中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若是人缘不好,想成就大业很难。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晚清一等一的军事奇才,在他带领下,太平军不断取得胜利,迎来军事上巅峰时期。但是,杨秀清人际关系不是一般的差,既得罪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手握重兵的实力派,又得罪掌握京师卫戍权力的陈承瑢,更得罪了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洪秀全。因此,杨秀清死期不远,而且还是被大伙联合起来干掉。
那么,肃顺的人际关系究竟如何呢?早期维新运动领袖薛福成对其评价是:“屡兴大狱,窃弄威福,大小臣工,被其贼害,怨毒繁兴。”可以说,他得罪的人实在太多,几乎整个朝廷官员都成为自己对手。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斗不过慈禧了。一起来看看。
大力反腐,手段凶狠——得罪了朝中众多官僚
经过雍正爷的“反腐倡廉”工作,大清吏治有所改善,但乾隆后期却纵容腐败,朝中大小官员无不是贪腐成风,如同蛀虫。对此,咸丰帝大红人肃顺自然不满意,他对这些贪官污吏非常痛恨,打击手段凶狠,一点都不留情面。咸丰9年,“戊午科场案”爆发,大清内部腐败之丑闻公开化,各地学子表示强烈抗议,舆论哗然,咸丰下令肃顺彻查此事。
这一查问题就出来了,京城大小官员几十人卷入此次案件,影响极为恶劣。对此,肃顺要求咸丰帝一定要严惩,绝不姑息,将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兵部侍郎李鹤龄、主事罗鸿绎等人全部处斩,以儆效尤。此外,肃顺在户部任职时,从调查五宇官号账目入手,刨根究底,涉案人员几百人,抄没户部司员、商户及满族宗室数十家。肃顺反腐工作自然值得肯定,但晚清朝政已经相当腐败,肃顺如此凌厉反腐,无疑会树立敌人。
嚣张跋扈,作威作福——得罪同僚和战友
晚清时期,满蒙贵族中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官僚少之又少,穆彰阿、赛上阿、琦善、耆英、胜保等均是有名无实之徒,僧格林沁打仗还行,但属于勇猛型而非善谋型。肃顺,晚清满蒙贵族中少有的能人,这让他无形中自信不少,同时也养成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之品性。清兵入关之后,为了体现所谓的“民族平等”,中央高级官职实行“满汉分治”,即是一个岗位有两位官员,满汉各占一席。
肃顺在担任户部尚书时,协办大学士周祖培也担任该职务,二人同堂办事。按照为官资历来说,周祖培资历比较深,他在道光年间已经在中央、地方担任要职,政绩斐然。不过,肃顺却不太看得起周祖培,甚至连周祖培签字过的文件,他都敢擅自修改,实乃欺人太甚。周祖培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中央汉人集团的利益。
鄙视满蒙贵族——与掌权满蒙集团矛盾恶化
清兵入关后,为了避免重蹈元朝覆辙,大力推行“满汉平等”政策,但事实上旗人的地位还是高于汉人,就如同旗人有津贴,而汉人却必须得劳动。正因为如此,在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人地方实力派崛起之前,满蒙贵族对汉族官僚无形之中便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才是这个帝国的主人。不过,肃顺是个另类,他虽是满人,却十分鄙视满蒙贵族,认为这帮人都是无能之辈。相反,他却十分欣赏汉人,尤其是那些能强的汉人。
自从得到咸丰帝重用之后,肃顺就经常瞧不起其他满人,他常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笔厉害得很。”此话虽不假,但却得罪了当权的满清权贵们,咸丰在世时,他们只能容忍肃顺,但皇帝一旦去世,他们立刻反击肃顺,全部站到慈禧太后这边。例如,奕、僧格林沁、胜保、桂良、文祥等,这些在“辛酉政变”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无不拥戴慈禧发动政变。
鄙视慈禧,目无尊长——直接激化矛盾,死期不远
除了得罪满蒙集团,肃顺还得罪了慈禧太后,这也是他最终难逃一死的根本原因。要知道,在辅政八大臣中,只有肃顺是被斩首的;若是他平时善于处理和慈禧关系,估计也可以像载垣、端华一样,在宗人府自尽,留下全尸。那么,他是如何得罪慈禧呢?咸丰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路途中,肃顺对慈禧想吃“肉汤”之请求无情拒绝,还说她地位低贱,不配享受如此奢侈之食物。这就不对了,慈禧当时地位低没错,但毕竟是自己主子的老婆,况且她还生下咸丰帝仅存的儿子载淳。若是不出意外,慈禧日后必定是太后,自己现在如此对待苦难中的慈禧,日后必定麻烦不断。此外,肃顺还让咸丰皇帝效仿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之故事,诛杀慈禧,以防外戚干政。如此一来,肃顺想不死都难。
从上述可知,肃顺的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差了,以致慈禧在发动“辛酉政变”时,几乎没有人拥戴自己,朝廷官员一边倒地向着慈禧,包括随身护卫咸丰梓宫的胜保。试想,若是肃顺平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尽量照顾满蒙贵族之利益,拉拢奕、僧格林沁、胜保等手握重兵之要员,慈禧怎敢在肃顺握有“遗诏”之情况下发动政变呢?就算发动政变,其成功之可能性又有多高呢!
其实归根结底,顾命八大臣为什么没有斗过慈禧,咸丰皇帝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咸丰皇帝在驾崩之前,顾命八大臣的代表,大学士肃顺就已经给咸丰皇帝提意见,建议咸丰皇帝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从根本上杜绝皇太后垂帘听政的隐患。
但是咸丰毕竟不是汉武帝,他考虑再三还是慈悲心泛滥,当了一次圣母婊,不忍对慈禧痛下杀手。
并且临终之前咸丰也为身后之事做了一番布局,向两公太后各赐一枚玉赏和同道堂的印章,命令以大学士为首的八大臣为顾命大臣,八大生拟旨必须加盖两宫太后的印章方可生效,咸丰想通过这样一种制度来制约各方势力,使权力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但是咸丰帝刚刚驾崩,两公太后就联合恭亲王发动了政变,成功的夺了八大臣的权,慈禧由此正式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拉开了统治中国半个世纪的序幕。
咸丰皇帝刚刚驾崩,顾命八大臣押送咸丰的棺材,从热河一路赶往北京,但是慈禧和慈安二人,连同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恭亲王。
恭亲王由于当年和咸丰争宠的原因,一直不被咸丰所看重,所以咸丰皇帝一驾崩,他就立马和两公皇太后想夺取政权,所以在咸丰皇帝驾崩之后,慈禧以同治帝还太小为由,从抄小路先行到达北京,联系了恭亲王的爪牙兵部侍郎调动部队,做好政变的准备,顾命八大臣刚刚到达北京,就立即被慈禧和恭亲王的部队所拿下,二人立刻以同治皇帝为名义,下旨将八大臣全部拿下,大学士肃顺等人措手不及来不及做好应急准备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当时,咸丰皇帝驾崩后,大部分的权利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上,这也就是导致顾命八大臣被端掉的直接原因。我们都知道,在咸丰驾崩的前两日,咸丰召集众臣,册封皇长子为太子,同时将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肃顺,景寿以及穆荫与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设为八大顾命大臣。
不过八大臣一方不仅自命清高,同时还目中无人,轻敌,他们始终不把慈禧放在眼里,在自己的刻板印象中,一直认为只要自己在朝堂上一发怒,慈禧肯定会败下阵,反观慈禧,恰恰是利用了八大臣这一致命的弱点,在第一次提出垂帘听政的时候,便让八大臣尝到第一次甜头。
而且在当时,肃顺等人即使势力再怎么强大,也不过是个臣子,俗话说得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顾命八大臣在当时所要对付的可是皇室成员,无论是在民间,亦或是朝堂,都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同时,肃顺等人在咸丰在位时,也得罪过很多人,因此在朝堂中,肃顺等人树敌很多,导致很多事情在实施的时候,掣肘颇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慈禧向内笼络慈安,向外联结奕欣,给顾命八大臣挖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深坑,最终发动辛酉政变,杀死肃顺,令载垣、端华自尽,?罢景寿等五大臣职,实行垂帘听政,自此,顾命八大臣,也就是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名目也就作废了。
慈禧太后在中国清代历史上,一直很有争议。为什么说很有争议呢?从国家层面来说,一方面,我们对慈禧玩弄权术,罔顾社稷深恶痛绝。其奢靡之风使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导致军费不足,国力衰落。
另一方面,近代史本身就是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侵略导致的落后挨打,不能仅仅怪在慈禧头上。慈禧发动义和团运动,保存了中国绝大部分领土。
自古以来,有争议的人物也常有其过人之处。无论是命运的选择,还是本身原因造就,慈禧在最初的夺权斗争中反映了这两种机缘的交织。
咸丰驾崩,留下权力空洞
咸丰有两位皇后,一位是钮祜禄氏,徽号为慈安,称东太后;一位是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称西太后。东西二宫个性不同,作为东太后的慈安性格较柔弱,虽是正宫,由于没有儿子,在地位上对有儿子的慈禧形成不了太大威胁。
慈禧的权力野心是在咸丰去世后滋长的。咸丰在位其间,本就身体羸弱,无法料理国事。打那时起常让叶赫那拉氏执笔批阅奏折,长期参与国事,与诸位大臣都有联系。
咸丰驾崩后,叶赫那拉氏上徽号“慈禧”,称“圣母皇太后”,由其子载淳继位,给慈禧造就夺权会。此时慈禧希望以“垂帘听政”方式掌握朝廷大权,但是遭到手握权力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反对,联合反对慈禧干涉朝政,被慈禧所怀恨在心。说来也怪咸丰疑心重,死后虽然任命了八大臣以挟制慈禧专政,却又担心这些外臣政变夺权,于是制作两枚印章,一枚交给正宫皇后,一枚交给了慈禧,以节制八大臣。八大臣为稳住慈禧,不得不常假意妥协,以谋后路。
联合奕?,执掌命运之笔
慈禧深知凭借个人力量,是很难扳倒八大臣的,这时候,她将眼光瞄向了同样被八大臣排挤的恭亲王奕?。奕?有胆有识,但在咸丰一朝却受尽委屈。
他早先就对前朝咸丰皇帝的继位感到不满,又因琐事被免去军机大臣职位。当英法联军攻击北京城,大家都四处逃散,咸丰与大臣逃亡避暑山庄之际,是奕?挡在最前线。然而咸丰驾崩,由于八大臣阻止,奕?连奔丧机会都没有。
此时慈禧选中了有勇有谋的奕?作为自己的联盟,是非常机智的。她给奕?去信,告知咸丰情况,让他快回承德奔丧。密信自然也暗示奕?,要联合除掉八大臣。奕?感到夺权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快马加鞭、不顾阻拦到达承德。
利用军权,采取分解之策
奕?来到承德,对八大臣假意麻痹,让他们放松了警惕。回到京城后,买通了手握兵权的胜保,又获取留京大臣桂良、文祥等人的支持,这样一个大圈套就在八大臣回京之前埋伏好了。
为分解八大臣联合的力量,慈禧提出让肃顺护送咸丰的灵柩从大路回京,而两宫太后与七大臣则从小路回京,这样可以早点到达,在宫内布置以迎接皇帝灵柩。肃顺不知是计,欣然同意了。
这样慈禧早早到达京城,和奕?一起联合诸大臣准备政变,设计诸大臣呼吁两宫皇后“垂帘听政”,其他文武大臣皆不敢反对。七大臣也早已被军队控制,根本无法通知肃顺。慈禧乘机控制了朝廷大局,发布圣旨解除八大臣一切职务,最后派遣侍卫捉拿尚在途中的肃顺,就这样慈禧的夺权之路一气呵成。
由于这一年是旧历辛酉年,所以称为“辛酉政变”。
政变成功后,奕?迅速升职为议政王,而肃顺则被处死,其他七位大臣也都或死或革。
这个问题问的不严谨,对于政治这项世界上最复杂的智力游戏,决定最后胜利的从来不是身高体重,也不是年龄大小,一个五十岁的老大爷未必就可以斗得过一个十八岁的小年轻。所以说慈禧虽然26岁,但这并不妨碍她拥有很强悍的政治才能。而作为咸丰皇帝的八大顾命大臣,久经官场的老政治家,之所以没能在与慈禧的那场夺权争斗中胜利,除了慈禧个人的政治才能之外,也有很多客观的原因存在。
首先,根本上是咸丰遗留的问题所致。咸丰当年一直生病,在临终前早就安排好了八大顾命大臣负责大清朝的一切朝政问题,但是偏偏咸丰又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古人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说的就是既然把权力下放了,就应该信任放开手脚让下面人去干,但是咸丰想着这八个大臣在他百年之后会篡夺朝政,于是在八大顾命大臣辅政之外,又单独加了一条,那就是所有命令必须经过两个皇太后的确认才可以正式生效。这样看似是八大顾命大臣下命令,实际上将最后的决策权是给了两宫太后,也等于说是一开始就将权力过渡给了慈禧。
满清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经历康雍乾三朝的汉化,到了咸丰时期,整个大清朝的制度其实已经是跟汉族无异了,在国家治理的伦理原则上,遵从君臣有别。两宫太后的慈安太后为正宫皇太后,从法理上来说,慈安在咸丰死后,拥有全国最尊崇的地位,在权力继承上慈安也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问题就出在慈安并不是一个热衷政治或者善于搞政治的人,政治能力缺乏,最终只能是天下第二大贵人慈禧接手。所以,从一开始,慈禧就拥有和八大顾命大臣不对等的权力。
再者,慈禧日后发动辛酉政变正是打了八大顾命大臣一个措手不及。八大顾命大臣在咸丰死后,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皇帝刚死,太后缺乏从政的经验,小皇帝又年龄小,所以最终还是他们说了算。哪知道慈禧不按常理出牌,不仅精于政治,还洞察人心。慈禧料到这些人此时疏于防范,于是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于是莫名其妙的就被慈禧抄了家。等到他们反应过来时,已经大势已去身陷囹圄了。再想回天已无可能,慈禧最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全胜而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8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