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为什么东吴和蜀汉都被灭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曹芳离开洛阳到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坟之际,他放出了被软禁的郭太后,并以郭太后之名迅速起兵政变,控制了洛阳,而曹爽也没有听恒范的建议,妄想着司马懿能放他一条生路,从而交出了手中的大权。从此,曹魏的军权和政权尽数落入了司马氏手中,后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还逼迫了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就此让司马家化家为国。让人奇怪的是,在三国之中,曹魏占据的地盘最广,人才最多,为何魏国却成了唯一被权臣篡国的割据势力,而东吴和蜀汉却没有被权臣篡国,反而都是被灭国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蜀汉,蜀汉之所以没有权臣篡国,是因为蜀汉权力最大的臣子是忠臣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有刘备授予的“行废立之事”的权力,但他却从没想过要用这个权力。即便在诸葛亮去世二十年后,他对蜀汉的政治影响也没有减少过。只不过蜀中势力上台后动摇了蜀汉的根本,因此若不是后来刘禅投降,蜀汉也有被蜀中势力篡国的可能。
东吴孙氏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称帝之路,由于没有汉室血脉,也不是出身士族,更没有汉献帝这个傀儡,孙氏不得不依靠本土豪强维系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氏即便成为了吴国的帝王,他们依然要依靠本土豪强,而本土豪强也可以继续在孙氏身上为家族谋取利益,在这样两方势力的平衡下,东吴内部还算团结一心,因此东吴只能被灭,而很难被篡国。
但曹氏不同,曹操去世后,曹丕没有能力像他的父亲那样抢占地盘,以及对各地豪族的打压。为了稳定曹魏的格局,曹丕不得不做出让步,实行九品中正制来得到士族的支持。或许在曹丕看来,只要他活得时间长一些,他就可以逐步削弱士族对魏国带来的影响。只可惜曹丕只活了四十岁,继位也就七年时间,他的儿子曹叡比曹丕更短命,导致曹氏在还没有培养好自己的接班人时就不得不面对托孤这等大事,这才导致士族趁虚而入,最终被篡国。
笔者认为,曹魏由于帝王的短命和对宗亲的排斥,导致皇权衰落,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氏或许更符合士族的利益,因此曹魏被篡国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夷陵之战虽然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夸张的战役规模,但确实也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决定性大战役,而且还是以蜀国的大败、吴国的大胜而收尾。对于吴国来讲,经历了此等大胜,的确有继续西进攻蜀的机会,那么东吴为何没有出兵呢? 其实并不是东吴不想灭蜀,就像吴将潘璋、徐盛等一些主战派所料想的那样,吴国只要能灭掉蜀国,就相当于拥有了整个南方四州的资源,有了与曹魏相抗衡的实力,将来就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这点孙权岂能不知? 但灭蜀要面临着三个结果,而这三个结果的预想也就限制了吴国对蜀国的吞并计划。 ?结果一:攻不下蜀国。蜀国虽然在夷陵之战中死伤巨大,还被吴军俘虏了不少人,看上去元气大伤,但实际上呢,蜀汉依然有数万兵力,都驻防在了汉中和蜀中地区,刘备出征前也留够了防守汉中的精兵,防御北方最大的敌人曹丕,也预留了各州郡的壮丁,没有出倾国之兵去伐吴,所以蜀汉国内是有足以自卫的武装力量。 此外,蜀国虽然总体实力不强,但是却拥有着川蜀战略要地,四川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吴国进入四川的道路也主要通过长江水道,而如果蜀军以逸待劳据险而守,吴蜀之战必会成为持久消耗战,而吴国的兵马、粮草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取胜也殊为不易。如果攻不下蜀国,吴蜀之间必然成为世敌,永远走在战争的路上停不下来,从而两国国力都会受损,对吴国来讲损失更大。 ?结果二:攻下了蜀国。即便是吴国倾尽国力攻下了蜀国,吴国也肯定会消耗了大量的兵马、钱财、粮草,导致国力衰微,同时吴国也继承了蜀国对魏国的边防线和对南方蛮族的边防线,吴国在缺兵短粮的情况下能保卫的住胜利的果实吗?魏国难道不会趁势南下玩一手「 ”黄雀在后”吗? 另外,即便是蜀国被吴国攻破,蜀汉的残余势力也很难根除,要么他们被迫北上投奔曹魏,要么他们南下联合南蛮,总之,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蜀地将始终会处于内乱的状态。可见,攻下了蜀国会严重拖垮吴国国力,出现守不住胜利果实的情况,还会招致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吴国来讲也是没有多大实质意义的。 结果三:曹魏进攻吴。吴国如果派出大军攻打蜀国,荆州则会成为两国的主战场,从而吴国东面扬州的防守力量会大大减弱,如果在攻蜀过程中魏国突然在背后偷袭吴国,从徐州进攻扬州,从豫州佯攻荆州,那么吴军腹背受敌必然大乱,而且东部和中部战线极长,救援也极为不易,如果回师扬州,则荆州不保,如果不回师,则国都危也。 吴蜀对峙时期,一旦魏国突然出击,吴国双线作战难以招架,随时会有亡国的危险。根据吴国攻蜀的三个预测结果来看,吴国出兵攻蜀的确没有多大的价值,只会把吴国推上更危险的境地,甚至有被率先灭掉的危险,你说孙权能答应吗。
? ? ? 要说到三国演义,应该没有不知道的吧,三国鼎立时期,东吴应该是三国中实力稍弱的国家,但是东吴却成为三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司马昭在灭了蜀汉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发兵灭掉东吴呢?
? ? ? 首先,因为曹魏消灭蜀汉后,自身实力也受创不小,而曹魏又被改换成了西晋,这一切导致西晋需要很长时间来稳定内部。西晋本身内部就不是很安定,消灭蜀汉也消耗了很大一部分国力,根本不适合立刻出兵去攻打东吴,如果贸然出兵,很有可能会战败,而且还会导致刚刚降伏得蜀地发生叛乱。所以只有安稳国内形势,等待自己的实力恢复之后,有了胜算才能征讨东吴。
? ? ? 其次,西晋想要战胜东吴的话,还要解决水上作战的问题,也就是说,西晋要有一支实力雄厚得水军。要拿下东吴就一定要解决水上作战得问题,但是东吴士兵不要说水上作战了,有的甚至不懂水性。如果想要灭东吴,首先就要训练一支水军,但是培养这样一支军队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对战东吴还需要承载士兵得船只,再加上在当时那个社会,船只的制造也是很麻烦得。
? ? ? 除了上面两个问题,其实东吴当时在位的皇帝,这个人根本没有什么才能,这也就导致东吴国力因此大打折扣,所以西晋一直也在默默等待,一边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找合适的时机,等待东吴国力大大降低,攻打难度自然也会跟着降低,到时候西晋就可以轻松拿下东吴。很多时候国家的兴与衰都是历史的选择,错过了最佳时机,可能就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蜀汉之所以是第一个被消灭的国家,主要是三个原因:
一、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蜀汉不是曹魏的对手。
曹魏的人口是蜀汉的四倍多,兵力是蜀汉的5倍,城池是蜀汉的9倍,曹魏的实力是蜀汉的很多倍,所以曹魏发动灭蜀之战时,一战发动了18万大军,整个蜀汉所有军队加起来也不过只有10万人,曹魏一战就投入了快是蜀汉全国总兵力2倍的兵力,想想看,这个差距有多大。
在曹魏这样的绝对实力面前,再怎么利用天险和地形,也是无济于事,照样还是被灭亡。
二、蜀汉从诸葛亮时代开始到姜维时代,错失了可以北伐成功的机会,而且之后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所以第一个灭亡。
蜀汉在诸葛亮时代,北伐还有获胜的希望,因为诸葛亮时代,曹魏除了蜀汉和东吴政权之外,在西北还有乌桓、鲜卑和匈奴的威胁,在东北还有辽东公孙氏政权的威胁,再加上诸葛亮千年一出,又善于治国处理政务,如果诸葛亮能够以计谋取胜,北伐还是有希望的。
但是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人才也开始调零,后期姜维的北伐不是受到制约,就是失去机会,而且姜维前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虽然胜多败少,但是蜀汉国小力微,战争的损耗太大,连连穷兵原黩武式的消耗,让蜀汉到了灭亡的边沿。
三、蜀汉跟东吴比起来,比较容易打,所以就第一个灭亡了。
有句话叫:柿子拈软的捏。如果魏国想要统一天下,他肯定要先找一个弱的,容易打的国家来发动战争,蜀汉与东吴相比的话,当然是蜀汉更弱小了,蜀汉的实力只有东吴政权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是实力的差距。
此外,还有重要原因导致了魏国先灭蜀,后灭吴,这个原因就是蜀、吴两方的天险,东吴政权的天险是长江,魏国想要攻打吴国,就必须解决了水军的问题,还要造大量的战船,还要训练大量的水军,难度相对来说非常大。
但是攻打蜀汉就不用投入这么多,虽然攻打蜀汉也有天险,但主要是陆地上的山川和关隘,魏国不需要额外投入水军的,而且攻下蜀汉后,可以在东吴的长江天险上游训练水军建造战船,所以先攻打容易的蜀汉,符合魏国的利益,所以第一个灭亡的就是蜀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8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