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实力雄厚,为何走向败亡?看看他的人际关系就知道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东汉末年的诸侯混战时期,南阳太守袁术曾经也是中原地区不可小觑的一支割据力量。尽管袁术在于袁绍的斗争中落败,不得已转型为雄踞江淮一带的地方性势力;但论实力来说,袁术的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的。可奇怪的是,在短短几年之内,袁绍集团便开始四分五裂,最终被曹操所吞并掉。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袁术落败的根本原因,其实只有一条——那便是他没有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显然,这与袁术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袁氏乃是四世三公,有百余年的历史底蕴;而作为家中的嫡幼子,袁术自小便养成了骄纵、自大、好淫奢的习惯。《后汉书袁术传》有记载:“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正是因为这个致命性格,袁术先是失去了袁氏门生,而后遭到盟友和属下的背叛,最终在天下人的唾骂中悲惨去世。
袁术这个人,向来以自我为中心;面对自己的手下,他也经常猜忌和打压。江东小霸王孙策,便是袁术错失的一员虎将。孙坚战死在荆州以后,其子孙策接替了父亲的职位,并带领着孙坚的千余人部曲,继续为袁术效命。《后汉书袁术传》提到,袁术衰败的一个根本原因,便是“兵弱,大将死,觽情离叛”。
孙策作战勇猛,袁术是承认的:“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刻即便如此,袁术却始终无法对孙策放心。这就导致了袁术在需要孙策为自己所用时,便会许诺他很多好处;而一旦孙策完成了任务,袁术不再需要他时,便会背信弃义,假装忘记自己的诺言。据《三国志孙策传》记载:“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不仅如此,当袁术得知孙策手中有传国玉玺时,他还用孙策的母亲威胁于他,迫使孙策无奈,只好极不情愿地交出玉玺。试问袁术此举,孙策又怎么会甘心为他效命?不久之后,孙策便脱离了袁术,回到老家江东发展。
另外,袁术对自己盟友的态度,也让人觉得寒心。早在陶谦出任徐州牧之时,袁术便觉得自己这个盟友软弱可欺。在退回雍丘之后,袁术率军攻杀了扬州刺史陈温并取而代之,同时他还自封为徐州牧,以便对徐州随时展开攻击。
徐州牧陶谦虽然老实,但也不想让袁术得逞。就这样,仁义的刘备反而暂时成为了徐州之主。袁术深以为恨,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向徐州发起了进攻。与此同时,他又引诱吕布进攻徐州要塞下邳城。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深知袁术翻脸不认人的脾气,他对手下这样说道:“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果不其然,尽管徐州已经落入了吕布手中,但袁术在第二年还是毫不犹豫的向徐州发起了进攻。吕布不甘示弱,先后联合刘备、杨奉等势力,将袁术的军队驱逐出了徐州。
袁术集团迅速衰落的一个原因,正是袁术愚蠢的僭越称帝。想当初,董卓权倾朝野,他也没敢生出谋逆之举。可袁术竟然相信了一些汉代流行的一些谶言,认为自己天命在己;加之袁术又从孙策那里抢来了传国玉玺,可谓是“信心满满”。 《三国志袁术传》注引《典略》云:“(袁术)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不久之后,曹操将汉献帝挟持到了老巢许都;袁术见此情景,也终于忍耐不住了,遂在寿春登基为帝,改国号为“仲”,时年为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三国演义》中提到,袁术第一个称帝后,被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而事实上,袁术称帝以后,虽然没有那么多诸侯围攻于他;但他此举,也算是失去了天下人的民心。原本袁术可以效仿哥哥袁绍,利用袁氏家族的影响力徐徐图之;可他却选择了这种极端又愚蠢的方式,导致天下世人对他口诛笔伐。在此情形之下,袁术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也自然可以理解了。据《后汉书袁术传》记载:“(袁术)乃烧宫室,奔其部曲陈简、雷薄于灊山。复为简等所拒,遂大困穷,士卒散走。”
种种事迹表明,袁术是没有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早在他和袁绍兄弟二人并起于中原之时,世家豪族多数原因归附袁绍,便可见一斑了。即便是袁术后来称雄于江淮地区,乃至称帝之后,他也没能改掉身上好淫奢的风气:“及窃伪号,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粱肉,自下饥困,莫之简恤。于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
袁术的行为,充分说明了世家豪奢的本性。哪怕是在袁术自己的“帝都”寿春,下层百姓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过着水深活热的生活。反观“皇帝”袁术,则是吃着山珍海味,穿着绫罗绸缎,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最为讽刺的是,为袁术出生入死的士兵们,也过着同样凄惨的生活。他们因为长期吃不饱饭,所以战斗力大减。短短几年之内,原本富饶的江淮地区,便在袁术的肆意挥霍之下,从而出现了财政赤字。
纵观袁术一生,他虽然靠着家族名声,才迅速积累了一份庞大的家业;但袁术自始至终都没有认识到“人和”对自己的重要性。袁氏门生、盟友、麾下大将、治下百姓和军队,最终都因为袁术的自我离开了他。可见袁术众叛亲离,是必然出现的结果。
董卓暴而不仁,与天下为敌,必亡。
袁术不识天时,妄自称帝,与天下为敌,必亡。
袁绍,天生奇才,败孔融、公孙瓒,拥冀、青、幽、并四州的领土,成为雄居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
建安三年(公198年)年底,袁绍采纳郭图、审配的意见,策定了“立即进攻,集中兵力,直捣许昌”的作战方针,并进行了战略部署。曹操采纳郭图的意见,指导思想是在以弱抗强总形势下,发挥作战指导优势,以智取胜,决心率精兵二万,抗击袁绍。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在建安四年(199年)八月,进军黎阳,先发制人。
尽管史书记载曹操兵不足1万,但事实绝非如此,就拿曹操灭黄巾来说,就招降20万,而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也是几乎全胜,那他的兵去那了???(搜下网站能看到许多相关信息,这里我不多说了)
袁绍命颜良、文丑进攻白马和延津,先后被斩,但幷没有因此而伤其筋骨,随后袁绍领兵直扑官渡,与曹操决战。
看了地图就会明白,袁绍的这个决断不是很好,很无奈,于官渡决战袁绍的补给线几乎是曹操的4倍长,尽管史书没有记载袁绍缺粮,但我想这是一定的。而曹操是不可能缺粮的,曹操的屯田制给曹操储备了大量的粮草,196年,曹操在许下(今许昌市南)“始兴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官渡之战前,曹军屯田地有史可查的达十多处,然而从“州郡例置田官,征战四方,无运粮之劳”这句话看,曹军作战,后勤供应是以屯田地就近取材为原则的,而官渡距许昌不足一百五十里,这里又是大平原地带,无运粮之劳的。就算我们仅以许下一地至200年五年的屯粮计算,应五百万斛,也就是说曹军五年积谷仅许下一地就可达三千万斤,若曹军仅万人,每个士兵每天以 食二斤计算,可吃四年多时间。怎么可能缺粮。
随后就是许莜叛变粮的问题,曹军直扑乌巢,这时就有了个问题,乌巢该不该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袁绍的这个决断是不正确的,那我们来看。
前面分析过,袁绍是缺粮的,就算出重兵救了乌巢得到的也不过是空壳罢了,还很可能因重兵救乌巢而受到曹军的攻击。曹军(尽管是在突袭的情况下,一战灭了袁军一万多人,似乎轻而易举,给人的感觉都会认为那是曹军主力,想夺下乌巢,不派出主力怎么能做到,况且粮已被烧毁,现在摆在袁绍面前的只有1:撤军,会受到曹军追杀;2:救乌巢,主营空虚,很可能受到曹军的攻击,而且救了乌巢得到的也不过是空壳罢了;3:出主力攻打曹军大营,再派小股部队挡住乌巢曹军的归路,袁绍取了第3条,可是张合叛离袁绍,破灭了袁绍一统天下的梦想。。。。。。
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不能说明袁绍无能,是曹操太过英明。
痛哉袁绍!惜哉袁绍!悲哉袁绍!
袁绍兵力强地盘大,他的失败主要是哪些原因导致的?东汉末年最激烈的时期,即三国初期,曹操和元素的势力像中天一样互不相让,南北各以一方为基础。同时,刘备、孙策等也蓄势待发,各路诸侯都望着能隔岸观火,受益于渔民。曹操作为甘雄的一方,让世人又爱又恨。与曹操兵马的数量和实力相比,袁绍的兵力显然比曹操领先一手,但精兵强将、曹操的士兵都可以一劳永逸。官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即使袁绍率领70万大军攻击不到20万人的曹操,但他还是扫兴而归,可见曹操当时实力很强。但是元素周围有很多天赋,为什么输得那么惨呢?
邵氏家族世代当官,4岁三公,其父是东汉时期的重要大臣,家族是诸侯中的佼佼者。但是与自己的弟弟袁术相比,元素是嫡长子,受到了父亲的冷落。小时候受了不少罪。说起来,元素曹操和小时候的玩伴,两人从小就认识了。但是,家人袁绍多小时候为了欺负曹操的乐趣,从韩莎出生的曹操来看,被袁绍兄弟欺负了好几次,心里很不愿意。但是没有办法,自己没有背景,没有能力,只能屏住下一口气,但曹操和袁绍兄弟之间的怨恨从此埋下了伏笔。
关挑战是元初和曹操之间决战的高峰期,袁绍率领自己的70万大军主攻只有20万将士的曹操。论兵力,曹操显然没有胜算。但是随着局势的巨大变化,元素以失败告终。其重要原因是,袁绍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周围张载的潜力。曹操的兵力很小,但曹操可以很好地利用他人的智慧和能力帮助自己实现大业。这是元初和曹操的巨大差异,也是曹操成功的重要原因。
另外,元素性格又冷又热,又晴又阴。许瑜说:“周公有时会明州,有时会模糊,优柔寡断,下棋是常事。”可见元素的品性变化无常。但正是因为这一点,元素最终不能在重大决策中理性地决定战略计划,不能更准确地认识人。也就是说,元素有性格上的弊端,但对自己的亲人特别照顾,特别是自己的儿子。但过分的依恋最终导致三个儿子互相残杀。不得不说,正确的宠爱和关心才是元素的教子之道。
与曹操展开殊死搏斗的前一天,田丰一再劝告曹操不要贸然进攻,但许瑜极力反对,两位谋士各自坚持一句话,说得都很有道理,一再劝告袁绍反复下棋。当然,最后徐瑜的花言巧语战胜了天丰的看法,由于袁绍可疑的性格,忠臣天丰被杀了酒泉,最后只好投靠曹操,使他在官渡战争中败北的种子在混乱中,袁绍保存了实力,可以逃到自己的营地。然而,在元绍去世之际,由于三个儿子,无论他父亲的生死,只有权力之争,争夺三个儿子的位置,最终在元绍势力之后死亡。三国时代元素雄居一方,兵强马场,为什么惨淡收场?
很多人说小吴的失败是命运和预想的结果。曹操忍辱负重的同时,埋下了两人之间的战火。在邵宇天生的性格条件下,这导致了军心涣散、无依无靠的绝境现象。但是,加速该势力灭亡的原因是,他最喜欢的三个儿子,过分的依恋和疏于管理,放任不管,导致该势力彻底灭亡,结局惨淡。
袁术是东汉末年极为重要的军阀之一袁术也是被三国演义和光荣游戏低估和黑的最惨的枭雄之一。
我们逐个分析下
袁家之战背景讨董联军,在逼迫董卓逃离洛阳,挟持天子去长安之后。就开始分化。而且主要分为两大阵营。
这也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厉害的地方,竟然能让袁家的内斗演变成蔓延全国的军阀混战。大仙也丝毫不怀疑,如果袁绍袁术一开始就放弃内斗,合作共赢,袁家说不定真的会改写历史,夺取天下。
当时的阵营,一边是,袁绍为首,包括曹操和刘表。
当时曹操还只是刚刚做了东郡太守,连兖州都还没完全控制。袁绍则囤兵河内还没正式吞并冀州,刘表只是一个单骑入荆州,靠荆州世家大族帮忙掌控的儒生。
另一边是,袁术为首,包括孙坚、陶谦、公孙瓒、刘备,还有匈奴于扶罗,黑山黄巾张燕等(后续还有吕布)。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袁术阵营的势力,怎么看都是超过袁绍一方的。
袁家之战结果后来的形势却急转直下变得不利于袁术。
江东猛虎孙坚,这个打败渔阳张纯,也打败董卓的强大的人物,竟然惨死在讨伐刘表的战斗中,孙氏的战斗力,也随着孙坚的死去,变得四散飘零,沦为只能投奔袁术求存了。
公孙瓒这么一个打服北方乌桓和鲜卑异族的白马将军,三千白马义从应该是所向无敌才对。起初确实很强。可是袁绍自从吞并了冀州之后,实力越来越强,而公孙瓒在杀死了自己的上司刘虞之后,人心也散了。终于被袁绍部将曲义给破了白马义从,公孙瓒也走向败亡了。
至于曹操,本来被董卓部将徐荣打的都快灭了,勉强逃亡回兖州的,竟然趁着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杀死的机会,控制了兖州,还吞并了百万青州黄巾军,随后打的陶谦落花流水。
这个形式的大变化,着实沉重打击了袁术,袁术自己也被刘表击败,后来又在匡亭败给了袁绍和曹操联军,连南阳郡也没有保住。193年,袁术逃亡淮南。
可以说袁家之战的时候,袁术也曾经势力非常强大,几乎是半壁江山,结果被袁绍方的势力给打的几乎团灭。
袁术的东南半壁江山袁术在和袁绍争雄中落败之后,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在扬州又重新开辟了一番新的基业。
袁术在淮河流域开始重新经营自己的势力,不断吞并扬州的郡县,而且还开始图谋徐州,和原来的盟友陶谦开始交恶。当时袁术的成功之处在于,东南一带的军阀实力普遍较弱,如刘繇、王朗,严白虎,给了他开疆拓土的很大空间。
193年,袁术部将吴景夺取丹阳郡
194年,孙策投奔袁术,袁术派孙策攻打庐江郡,但是围攻了很久才攻下,历史记载为(受敌二年),并不是影视剧里面神速攻下的。从这个差距可以说明,袁术没有任命孙策为太守也很正常,因为他的战绩还远比不上其他孙氏的大将。
195年,袁术派吴景和孙贲经略扬州,遭到了刘繇的阻挡。孙策主动请缨助战,加入了吴景军。最后袁术军击败了刘繇,孙策也在此后成为这支军队的首领,此后的变故是完全出乎袁术意料的(并不是影视剧里面,孙策自己创业啊,也不是只有几个家将这么简单,而是直接带走了袁术一支南征大军)。
刘繇逃往豫章郡之后,和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诸葛玄(诸葛亮的叔叔)发生争夺,197年,诸葛玄死于民变,而豫章郡最后被袁术手下华歆拿下。同时,孙策带兵夺取了会稽郡和吴郡。
196年,袁术趁刘备刚刚接手徐州,夺取了徐州的广陵和下邳。
袁术全盛时期这期间,袁术的手下分别控制着这些地盘
汝南太守孙香(汝南本来就是袁术大本营)、沛相舒仲应、广陵太守吴景、庐江太守刘勋、丹阳太守袁胤、九江太守孙贲、吴郡太守朱治、豫章太守华歆、会稽郡孙策(还未任命)
袁术拥有扬州的豫章郡,丹阳郡,会稽郡,吴郡,庐江郡,九江郡。还有徐州的广陵郡和下邳国,豫州的沛国,陈国和汝南郡。合计11个郡国。辖区人口有800多万。
这里要说明2点。第一点,袁家之战时,各阵营主要是以盟友的形式存在,并不是直属,也就是即使是袁家之战胜出,也还没迎来真正胜利。而此时的袁术,是真正自己打下的这些郡县,是直属领地。
第二点,孙氏家族,一直都是以袁术部将的身份存在,并不是独立的势力。直到孙策背叛袁术,宣布独立开始才脱离袁术集团。
当时袁绍还没有彻底消灭公孙瓒,曹操刚刚迎接到天子,还在整顿消化朝廷,而且还遇到粮食危机。此时的袁术当之无愧为天下第一大军阀势力。
197年1月,曹操还遭遇了宛城之败,曹昂和典韦、曹安民死在宛城。
这个时候袁术集团进入了最强大的时期。
袁术的破灭197年春,袁术僣号,自称仲家。
从此袁术开始落败。
孙策第一个跳出来宣布和袁术断绝关系,江东数郡宣告独立。
徐州的吕布本来已经是袁术结盟,也和袁术翻脸。
袁术此前在经略江东的时候,对孙氏族人比较重用,结果孙策一旦反叛,除了汝南太守孙香没有背弃袁术,其他孙氏家族的太守全部响应和归附孙策。袁术一下子失去了半壁江山。
198年,周瑜看袁术气数已尽,正式归附孙策(注意又和演义影视剧不一样,周瑜不是一起陪孙策打天下的,而是198年才归附孙策的)。
此后袁术屡战屡败,淮南又遭遇了严重旱灾。袁术集团也终于崩溃了,但是也分几个步骤。
袁术策反孙策部将陈瑀,但是被孙策平定。
袁术进攻吕布,却被吕布击败,随后又被吕布和曹操联手打败,丢失大量地盘。
淮南因为旱灾,导致粮食减产。此后部将纷纷离去,雷薄、陈兰落草为寇,汝南刘辟脱离了袁术的掌控。
袁术想投奔袁绍,奔赴青州和袁谭汇合,却又在徐州遭到刘备的阻挡。在返回寿春的途中,终于早又气又病中去世。
袁术死后,孙策夺取了庐江郡,并接收了袁术的家眷,袁术大部分的地盘和基业都被孙策所继承。
曹操则夺取了沛国、九江两个郡。
大仙对袁术事迹的一些说明
袁术的很多事迹,都和三国演义,还有影视剧,以及光荣游戏里面,有较大不符的地方。真可谓被黑的体无完肤。
孙策是借用袁术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打下的江东数郡,并且趁着袁术失去人心的时候,以自立的方式脱离袁术控制,并夺取了袁术大部分郡县。
袁术做的最失败的决策,并不是僣号,而是没有对手下太守做足够有力的控制,尤其是给了孙氏家族太大的权力,导致自己遭到孙氏在关键时刻的反水。
袁术的部下还是有猛将的,可惜败军之中,这些人都被埋没了。
比如曾经和关羽战平的纪灵,在败军之中被张飞斩杀。此类的武将还有好几个,比如张勋曾经和张辽交战过,陈纪和雷薄的实力和乐进差不多。
我认为,一个武将,正常对决和败退的时候状态自然是不一样。因为袁术强盛,所以他们发挥了强大的实力,又因为落败,他们在败军之中黯然战死。
还有,真正击败袁术的,并不是他僣号之后,被曹操讨伐才失败的。首先是他内部,一半多的郡县被孙策坑走,淮南又发生旱灾让他元气大伤。随后他又被吕布击败。后面才是曹操击败了他。
再说一个可叹的地方,袁术在落难之后,终于要投奔袁绍了,却不能在一开始就和袁绍联手。否则历史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的确难说。
可以说,当袁术落难的时候,四面诸侯一起合力把他给对付了。
袁公路即东汉末期袁绍的堂弟袁术,袁绍的事迹我们都有了解,那场三国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北方霸主之战就是在他和曹操两个势力的较量,甚至由此引出了甄后,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暂且不提。虽然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曹操,但能够跟曹操相抗也可看出袁绍的实力,袁术成名在袁绍之前,甚至孙权兄长孙坚一度在其手下任职。实力雄厚如此,为何及早就败亡,以致很少有人知道呢?
首先,袁术实力强大之时,正逢东汉虽已没落,但仍有部分实力犹存,民间仍然公认东汉为正统政权,百姓虽然潦倒,但仍然骨子里认为自己是汉朝子民;同样的,一些有能力的文臣武将也是如此想法。但袁术在此时迫不及待称了帝,失去了民心,也让他手下部众惴惴不安,毕竟此时汉朝虽腐朽,但仍可以号召众军阀清君侧。因此,袁公路称帝太早,以至不得人心,是他及早败亡的原因之一。
其次,袁术当时是国内势力最大的诸侯,曹操与吕布势力都弱于他。故而曹操想要设法联合吕布一起对抗袁术。恰逢袁术此时志得意满,轻狂起来,派人去了吕布那里声称要吕布的女儿去做他的太子妃;这样一来,可是捅了马蜂窝。吕布当即将袁术派去的人绑了送给曹操以示结盟。所以,袁公路太过轻狂间接促成了曹操和吕布的联盟也是他及早败亡的原因。
再次,袁术势力很强大没有错。但所有的势力一旦坐大,内部矛盾就会暴露出来。而危及到一个势力存亡的往往不是外敌的强大,更多的是势力内的分崩离析。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和苏联冷战时期,苏联的解体并非是美国的破坏,而是苏联国内的各种分歧导致最终苏联的解体。同理,袁公路的及早败亡也有他势力内部的内讧而造成的原因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8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要善待自己的杀兄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