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韩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经过背水一战,韩信成功地斩杀成安君陈馀于沚水,虏获赵王歇。而后,在韩信的报请后,原被项羽封在赵地的常山王张耳被刘邦封为新的赵王。
也就是说,张耳名义上和韩信一起平定赵地,实际上基本上是靠韩信的雄韬伟略才拿下赵地,张耳则在韩信平定赵地后捡了个大便宜,成了赵王。
拿下赵地之后,韩信又凭一纸书信降服了燕王臧荼,又在汉齐达成联盟之际发兵攻齐,拿下齐地后,韩信为自己请封假齐王,理由跟为张耳请封赵王时的一样,都是要镇服其国。
韩信子晴为假齐王的事,历来为人所诟病,很多人认为,韩信之败亡,在请封假齐王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韩信辛苦拿下赵地,张耳得了赵王,没什么人认为不妥,韩信辛苦拿下齐地请封的假齐王,为什么就不妥了呢?张耳做得了赵王,韩信就做不了齐王吗?
确实,韩信和张耳不一样。
投奔刘邦之前,张耳已有做王的经历,张耳投靠刘邦时虽没什么兵马,但张耳在赵地所经营的影响力还在,韩信之所以能迅速地平定赵地,一方面是因为张耳在赵地的巨大影响力。
在韩信平地赵地不久,韩信的兵马就被汉王刘邦收走了。接着,韩信凭借汉王刘邦的旗帜和张耳在赵地的巨大影响力迅速地招募到数量相当可观的新兵,韩信也凭着这些在赵地招募来的兵卒完成了对齐地接管。
而韩信投靠刘邦的时候,说是无名小卒也不过分,刘邦直接提拔韩信做三军统帅,给韩信巨大的声名,给韩信兵马,给韩信独立的指挥权,也就是说,在韩信什么成绩都没做出来的时候,刘邦已经给了韩信许多许多。
若是用雇佣关系来比方,张耳属于先干活再拿工资,韩信则属于先拿工资再干活。刘邦已经把工资提前给韩信开了,怎么韩信干完活有朝刘邦要一遍工资呢?
再次,拿下齐地和拿下赵地的背景不一样。
拿下赵地是汉国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拿下齐地则是韩信的私自行动,而且,韩信的这一行动是和汉国的战略部署相悖的。
本来,汉国已和齐国达成联盟,汉使郦食其已和齐王田广齐相田横签订友好的和平的互助的盟约,韩信却在这个时候突然用兵,给刘邦安了一个出尔反尔的罪名,也使汉使郦食其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也就是说,韩信事实上摆了刘邦一道,反过来还让刘邦给他封王,刘邦心里会怎么想?
再者,拿下赵地和拿下齐地时,刘邦所处的境地不同。
韩信拿下赵地之时,刘邦虽在荥阳做钓饵,但此时的刘邦尚有余力发兵攻赵,和韩信打配合。而在韩信拿下齐地的时候,刘邦已被困荥阳,动弹不得。
韩信拿下齐地的时候,刘邦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并不是韩信攻齐,而是韩信能回师荥阳,和他刘邦合兵一处,共同对付项羽。
然而韩信不顾君王的安危,擅自发兵攻齐,拿下齐地后又急火火地要做齐王,刘邦这心里能痛快吗?
最后,别人帮你请封和你自己请封是两码事,别人帮你请封,说明大家都认可你应当得到某一封赏,你自己请封就好像是在逼迫君王了,故而,韩信自请为齐之假王的事,被很多人认为不妥,被司马迁认为是市井之志。
很多人觉得,秦亡之后的楚汉争霸,刘邦之所以胜利,项羽之所以失败,除了刘邦会用人,项羽不会用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刘邦顺应的历史潮流,实行郡县制,而项羽违背历史潮流,实现分封制,开历史的倒车。
刘邦项羽
但历史哪能这么简单呢?
首先,分封制不是项羽想不想实行的,而是无论项羽想不想,都不得不实行的。
原因很简单,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六国故地纷纷反秦。史记记载,单单是楚地,像最早的刘邦那样,拥有几千人队伍的小军头数以千计。经过一两年的整合,六国故地形成了几股比较大的势力,燕地的臧荼、韩广,赵地的陈余、张耳,魏地的魏咎,齐地的田儋,楚地的项梁、吴芮、英布、共敖、刘邦等势力。
项梁死后,项羽继承了项氏集团,地盘大体上也就是吴郡、东海郡、砀郡、薛郡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一带。其他势力都有各自的地盘、独立的军队和行政系统。
项羽分封十八诸侯
巨鹿之战,项羽虽然取得了胜利,由此赢得了诸侯联盟的盟主地位,但是依然不可能干涉其他势力,更加谈不上控制了。所以诸侯联军进入关中后,天下的形势本就是各个军头控制着各自的地盘和军队,项羽不承认他们的独立性,又能怎样呢?所以项羽分封的十八诸侯,不是项羽的思维停留在贵族分封时代,而是不得不承认十八支势力的合法地位,以此来换取诸侯对自己盟主地位的认同。
其次,项羽并非因为承认分封的现状而失败,恰恰是因为项羽试图打破分封,干掉其他势力,引发了诸侯的集体围攻而失败的。
项羽分封,本身就是给自己留了最大的地盘。除去岭南三郡和河套的九原郡外,秦朝原本有三十六郡,项羽一家就占了九个郡,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还都是中原人口密集的富庶之郡。而其他十八个诸侯,分占剩下来的四分之三,平均一个诸侯不到两个郡。
项羽一人独占九郡
如此一来,虽然秦国故地被诸侯们拆分成四份,不必担心西方的威胁了,但是东南方却又站出来一个更大的西楚,对诸侯的威胁不亚于秦国。这就相当于,西部的老秦国倒下去了,东南方的新秦国站起来了。项羽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架到了火上。
偏偏架到火上的项羽,还不注意掩藏自己的削藩意图。齐国故地因为三支势力的存在而一分为三,最终相互火拼,被田荣统一。对此项羽亲率大军攻打齐国,杀死了田荣,这一举动让天下诸侯非常惊恐,因为齐国被项羽吃掉,燕赵魏以及秦楚故地其他的势力,还会远吗?
所以,与此同时已经打回关中的刘邦,振臂一呼,天下诸侯纷纷响应,群起围殴项羽,直接捣了项羽的老巢彭城。但是在刘邦东出时,刘邦已经整合了秦国故地,显然已经成长为可以与项羽匹敌的西部大国,楚汉两极格局形成。
这一格局符合诸侯的利益,因为两强相争,形成均势,最有利于诸侯维持各自的独立性。所以在项羽反攻时,诸侯联军的战斗动机就大大降低了,刘邦单挑项羽,自然只能落荒而逃。
再后来,刘邦与项羽一直对峙在荥阳、成皋一带,形成均势。刘邦无法取得诸侯支持,转而展开政治攻略,向南说服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与刘邦结盟,向北派出韩信开辟第二战场。
韩信开辟第二战场路线图
韩信在第二战场,一路攻破魏国、赵国、齐国。刘邦除了把西魏纳入郡县外,赵、齐都扶持各自的国君,赵地交给张耳,齐地交给韩信。此外,刘邦还把韩国故地交给韩王信,让张良等韩国贵族彻底倒向刘邦;把东魏故地交给彭越(梁王),让东魏故地的势力倾力支持刘邦;支持英布打回淮南,帮助英布复国,让淮南地区的势力也彻底站到刘邦这边。
反观项羽,一直压制韩王信,把韩国旧贵势力逼向刘邦阵营。一直压制彭越,不承认彭越的合法性,把彭越也逼向刘邦阵营。攻打九江王英布,得胜之后更是直接吞并了九江王的地盘,并没有册封自己的手下将领或者友好势力主宰九江王的地盘。项羽削藩的意图非常明显,而且咄咄逼人。
韩信被后世誉为“兵仙”,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在井陉之战中他出率军渡过绵水,背水列阵“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一举灭赵,却为何请立张耳为赵王?
井陉之战是公元前204年汉军与赵军之间的战役,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击垮项羽在国内的割据势力,在刘邦的许可下,韩信和张耳在井陉口一带和赵军交战,韩信以不到3万的兵力在井陉口背水列阵,奇袭赵营,最终以少胜多一举歼灭20万赵军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
韩信作为井陉之战的汉军主将,斩杀赵军主将陈馀并擒获赵王歇,一举灭赵功不可没。但是他却向刘邦请立张耳为赵王,很多人认为这是为他人做嫁衣十分的傻,其实不然这恰巧体现出了他的睿智,看的深远透彻。首先,张耳在赵国的根基极为深厚,曾为赵国之左校尉、右丞相,更是在赵将李良叛乱中拥立赵国苗裔赵歇为赵王,左丞相邵骚被杀后,被封为赵相?。
其次,从法理上讲,张耳也是名正言顺的赵王。项羽分封诸侯时因赵相张耳素贤,曾立张耳耳为“常山王”即实际上的赵王。现在陈馀已死,赵王歇被擒,张耳理当被立为赵王。最后,现在楚汉相斗正酣,刘邦急切需要可以稳定赵地局势的盟友。韩信虽在井陉之战中一举灭赵,功不可没,但赵地残余势强大。如果强立他人为赵王必会引起赵地残余势力对汉军的不满与反抗。那么唯有在赵经营多年,根基深厚的,又曾在赵地为王的张耳是刘邦再立赵王的不二人选。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用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韩信、吴芮、彭越等人好比是刘邦的盟友,他们以刘邦为盟主;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好比是刘邦的家将,他们以刘邦为主公,把刘邦看做主人。就卢绾一人比较特殊,既像是盟友,又像似家将。由此看来,他们的封爵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渊源而不同的。
韩信、彭越、吴芮等人之被封为王
公元前206年八月,项羽征得楚怀王的同意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等十八位诸侯为王:
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以及后来所封韩王成等十八个诸侯王。 衡山王吴芮跟九江王英布、常山王张耳、燕王臧荼等人一样,与刘邦同时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楚汉战争时,吴芮在洞庭湖巡视期间,结识了张良并成为好友。张良劝导吴芮拥立刘邦。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吴芮以吴王后代的身份,与韩信等人拥立刘邦登基为帝,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
彭越(?-公元前196年),字仲,砀郡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彭越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在秦末时就在魏地举兵起义,项羽进入关中,分封诸侯后,各自回到封国。此时,彭越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一万多人,既没有得到分封,也没有具体的归属。
楚汉战争期间,彭越率兵归顺刘邦,拜魏相国,封建成侯,很快就平定梁地。
刘邦兵败彭城后,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
韩信灭掉齐国,就想自立为王,但不好直接提出,就派遣使者向刘邦请求代理齐王(假齐王),刘邦不情愿的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撕毁鸿沟协议,约定韩信、彭越一起进攻项羽。但韩信、彭越没有按照约定出兵,刘邦被打败退守荥阳,被项羽围困。刘邦陷入绝境,征询张良的建议。
张良说:“齐王韩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放心。当初您与彭越、韩信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齐王韩信的家乡在楚国,他的本意是想再回到自己的故乡。如果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封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便不来,事情发展也不至于绝望。“
张良这一”指山卖磨“的伎俩,还真把二人给忽悠来了。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就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改封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
由此看来,韩信、彭越、吴芮等人被封为王,都不是出自刘邦的本意,是不得已而为之。
卢绾之封王
卢绾(前256年-前19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市丰县)中阳里人,西汉时期异姓诸侯王之一。 卢绾的亲戚与刘邦的父亲交好,两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出生的时候乡民曾经持羊酒共同祝贺两家。因而,卢绾与汉高祖刘邦,是发小而且是同窗好友,深得刘邦信任。
刘邦为平民时,因为吃官司到处躲躲藏藏,卢绾常常追随左右。刘邦起兵于沛县,卢绾以宾客的身份相随,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由于卢绾与刘邦这层关系,他得以出入刘邦的卧内。他的衣被、饮食、赏赐,都是群臣莫敢相望的。若论亲疏关系和被宠幸的程度,都无人能比得过卢绾,甚至卢绾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汉五年(前202年)七月,已经归顺刘邦的燕王臧荼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此时刘邦已经称帝)。九月,灭掉臧荼。卢绾被封为燕王。
卢绾这个王,似乎有点“一字并肩王”的意思哦。刘邦登基后,再封异姓诸侯王,这是很特殊的情况。这个时间节点,刘邦称帝不久,还没有分封功臣,也有安定功臣之心的意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7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邦杀功臣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虑
下一篇: 吕布临死前大喊7个字,可惜曹操没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