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为什么明朝官员只有十天假期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代诸皇帝中,如果要说勤政的话,大概只有朱元璋、朱棣和崇祯三人了。朱元璋不用讲,自从登基后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的为国事操劳,崇祯帝虽也是殚精竭虑,无奈时运不济,落下亡国之君的结局。剩下的明成祖朱棣不失为一位有雄才大略又终日勤政的皇帝。
朱棣自四十四岁登基,到六十五岁死于征途之中,一共当了二十二年的皇帝。如果没有雄才大略和终日操劳的勤政风格,朱棣是不会夺嫡成功并创建“盛世”的。有一个数字可以佐证,那就是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有十二次生日是在出巡和征战中度过的。
朱棣继位时已是中年,体力和精力都不能与作燕王之时相比,但他依旧每日清晨四鼓起身,批阅奏章。早朝之前,全盘考虑应该处理的朝中大事。上朝之时,有条不紊地令群臣办理。视朝之暇,也不休息。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秉烛独坐,批阅州郡图集,静思熟记。但是事情实在太多了,难免会忘却,本来晚上想好的事,到早晨却忘掉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建立记录制度,他告诉近臣说:“朕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拾遗补过,近侍之职,自今事之丛脞者,尔等当悉证之,以备顾问,所行有未合理,亦当直谏。”
从此,凡有要办之事,他当即记录下来,有时睡至半夜,忽然想起一些办理未妥的事,也立即起身,唤人记录下来备忘。若碰上没有处理好的事,常常会搅得他彻夜不眠,弄得近臣也没有办法。就这样,朱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勤持政务。
大臣们担心皇帝过度操劳,都想让他在上午散朝后休息一下,朱棣却告诉他们不要考虑中午疲倦,“盖朕有所欲言,亦欲及时与卿等商榷。”有时下午同内阁大臣议事时间过长,侍臣们劝他歇息,朱棣则说:“朕常在宫中周思庶事,或有一事未行,或行之未善,即不寐至旦,必行之乃心安。积习既久,亦忘其劳。”
朱棣勤政,不仅裁决国家大事,而且事无巨细,一概过问。就如官吏升贬、人才选择、刑狱决断、兵丁训练、军人调拨、农田灾害、海塘修治,诸如此类的事情他都关心。这大概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皇位得来不易,唯恐有所闪失。
永乐九年(1411年)二月的一天,朱棣正在右顺门看奏牍,精神过度集中,御案上一个镇纸金狮被碰到案边,险些掉在地上。站在一旁的给事中耿通连忙上前将金狮往里面移了移,朱棣这时候才发觉。也许因为刚刚阅读奏疏思索国家大事的缘故,立即同刚才的事联系在一起,“一器之微,置于危处则危,置于安处则安。”他指着那尊镇纸金狮感叹道:
“天下,大器也,独可置之于危乎?尤须安之。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不谨而积之,将至大患;小过必改,小不改而积之,将至大坏。皆致危之道也。”
正是为了天下这一“大器”,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处处勤谨,求天下之治。每每下朝归宫,他就把《大学正心章讲义》反复读上九遍,特别欣赏其中静心寡欲的道理,认为做皇帝的尤其不能有所好乐,一有好乐,泥而不返,则欲必胜理。如果能做到心静而虚,事来则应,事去如明镜止水,自然完全符合天理。对于这一点,朱棣经常默坐静思,以管束欲心为切要之事。
正因为成祖朱棣万机躬亲处理,夙兴夜寐,不知疲倦,臣僚们也就与之同甘共苦了。据史书记载:永乐时期,百官的休息日只有每年元宵节前后的正月十一日至正月二十日,共计十天时间,而且这个规矩是从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开始的。这一年正月十一日,朱棣下诏,曰:
“太祖开基创业,平定天下四十余年,礼乐政令,都已备具。朕即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民间放灯,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著不要生事搅扰,永为定例,凭官人每更要用心守著太祖皇帝法度,爱恤军民,永保富贵,共享太平。钦此。”
那么,永乐当政的前七年,百官是怎么休息的,我们不得而知。想来也是不避寒暑,操劳了一年又一年。但自永乐七年后,大明朝官员的休息制度也被确定下来了。
说起明代的官场,最引人注意的除了宦官、内阁与党争外,无疑就是?廷杖?。所谓?廷杖?就是在朝堂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员所实施的一种惩罚。
廷杖之制,始于东汉,顾炎武在考证廷杖制度时,曾说:?撞郎之事始于汉明,后代因之?。其后历朝历代皆有皇帝在朝堂上对官员实行廷杖的记载,隋代,因隋文帝性猜忌,所以时常因心情不好就随意的在朝堂上杖打官员,时任尚书左仆射高颎、治书侍御史柳彧等人就劝谏文帝:?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庭非决罚之地?。唐代,《旧唐书?张廷珪》载:?时监察御史蒋挺以监决杖刑稍轻,敕朝堂杖之?,某一日,蒋挺惹怒唐玄宗,玄宗遂下令在朝堂上杖打蒋挺,此事受到了监察御史张廷珪等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御史宪司,清望耳目之官,有犯当杀即杀,当流即流,不可决杖?。
到元代,廷杖开始被滥用,此时不但皇帝对官员使用廷杖,连后妃都开始对官员使用廷杖,同时连不是官员的人都被皇帝实施廷杖,《元史?窦默传》载:?猎者失一鹘,帝怒,侍臣或从旁大声谓宜加罪。帝恶其迎合,命杖之,释猎者不问?,话说一个猎鹰的猎手丢失了进献给元帝的鹘,元帝大怒,遂下令廷杖于猎鹰者。
当然,廷杖真正被滥用,并成制度化,还是在明代。
明代的廷杖,其实施的次数及规模的大致情况可概括为三个时期,呈现出由少增多至高峰,再减少的趋势。
一、萌芽时期:洪武至天顺时期。明代使用廷杖的大幕自朱元璋开始。洪武八年(1375年),刑部主事茹太素?陈时务累万言,言多忤旨,诏太素面诘,杖于朝?,这是《明史》所记载的洪武朝第一次实行廷杖的记载。当然,明代使用廷杖的先例虽由朱元璋开启,但是洪武一朝使用廷杖的次数并不多,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例,如洪武十四年(1381年),工部尚书薛祥因被胡惟庸案所连累,被洪武当廷杖死。
此后,建文、永乐两朝皆没有关于廷杖的确切记载,究其原因在于先是建文帝忙于削藩,无暇顾及大臣行为之妥否,且建文在位实在是太短,因此廷杖之事从未发生过。其次永乐帝,他未实施廷杖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仁慈,而是因为对于胆敢反对他的臣子,他多是用重则屠戮,轻则收狱的方法来取代廷杖。
之后,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等五朝,虽都有实施廷杖的记载,但也并不多见。如洪熙朝,仁宗在位仅有一次廷杖的记载,洪熙元年(1425年),翰林侍读李时勉上书劝谏仁宗在不要过度沉迷于女色,从而惹怒仁宗,仁宗遂命令武士扑以金瓜,当廷廷杖于李时勉,将他打得?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总之在天顺朝之前,廷杖在明代还是处于萌芽的状态,廷杖之刑的实施并不频繁,也不成规模。
二、泛滥时期:成化至万历时期。自天顺后,因皇帝多怠政,宦官多乱政,廷杖开始在明代泛滥。此时,只要官员惹皇帝、宦官不高兴,他就有很大概率被当朝处以廷杖之刑,如成化十五年(1497年),因侍郎马文升、都御使牟奉等惹怒了权宦汪直,汪直遂设计诬陷于他们,最终侍郎马文升、都御使牟奉,给事御史李俊、王睿等56人,被当朝处以廷杖之刑。再如成化十八年(1482年),御史李珊等上书万贵妃干政,宪宗怒,专门令锦衣卫从北京到南京午门前,将其每人廷杖二十。
当然,在弘治朝,因孝宗皇帝是一个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皇帝,他是明朝少有的对臣子宽厚的皇帝,因此廷杖曾一度禁用,未在弘治朝出现。但是,到了正德朝,因武宗贪玩,且不喜官员的劝谏,如此廷杖被再次起用,且无论是在次数,还是在规模上,都要比前朝来得更多,更大,此时出现了士大夫伏阙谏诤、群体受杖的情形。正德十四年(1519年),御史舒芬、黄巩等人谏阻武宗南巡,武宗震怒,下令?廷杖舒芬、黄巩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
自正德之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对于廷杖的使用,与正德朝一般无二,呈现出的是使用频繁、覆盖规模广的局势,如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仪之争,群臣反对嘉靖追封其生父为皇考,嘉靖大怒,下令将奉熙等五品以下的官员134人施以廷杖之刑,其中被杖死者达17人。再如万历五年(1577年),因张居正夺情,于礼不合,因此编修吴中行、检讨赵用贤、主事艾穆、沈思孝和进士邹元标等上疏弹劾,结果吴中行、赵用贤各杖六十,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各杖八十。总的来说,正德之后的廷杖较此前,在次数和规模上可谓都是登峰造极,尤其是在嘉靖朝,廷杖的使用频率更是达到高峰,?四十余年间,杖杀朝士,倍蓗前代?。
三、衰亡时期:万历后期至明亡。 万历后期,因神宗怠政,数十年不问政事,他厌倦了频繁上谏的官员,对于他们的奏疏,神宗是不闻不问,既不惩罚,也不过问,因此廷杖遂一度废置不用。到了天启年间,因魏忠贤擅权,廷杖被再次起用,但此时较之正德、嘉靖年间,廷杖的使用频率相对减少,规模也相对变小。
之所以到万历后期,廷杖会减少,甚至是废置,究其原因在于:首先,明后期皇帝大多都不问朝政,所谓?英、宪以后,钦恤之意微,侦伺之风炽,巨恶大憝,案积如山,而旨从中下,纵之不问,或本无死理,而片纸付诏狱,为祸尤烈。故综明代刑法大略,而以厂卫终之?。其次,明朝皇帝也逐渐认识到廷杖的危害,不想激化与士大夫的矛盾,因此廷杖的使用逐渐减少。
当然,无论明朝的廷杖的次数、范围呈现出怎样的特性,终明一朝,廷杖不绝于史,这确是事实。明代的廷杖除了在建文、永乐、弘治等三朝被禁用外,其余时期,哪怕是在仁、宣这两个明君当政的朝代,廷杖都从未停止过。
那很多人或许就不明白,明朝的皇帝为什么就那么喜欢对官员实施廷杖的刑罚呢?
一、重典治吏。众所周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起自寒微,年幼时就因贪官污吏的剥削,致使家破人亡,因此他自登基后,鉴于元末纲纪废弛,吏治腐败而导致民不聊生,国破家亡的教训,朱元璋称帝后就将?重典吏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朱元璋认为,前朝之所以贪腐遍地,究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对官吏?失之宽大而不知检?,因此对百官实施严格的监察,使用严苛的刑罚来震慑住文武百官那蠢蠢欲动的贪污之心。
而廷杖就是朱元璋实施?重典治吏?过程所使用的一种专门针对官员的刑罚,其目的就是借着廷杖这带有侮辱性,甚至是血淋淋的手段,来使百官畏法惧祸,最终变成如犬羊一样,任由皇帝驱使。洪武八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劝谏洪武要慎杀,从而惹怒洪武,被其下令当殿杖打,自此廷杖遂大行其道,愈演愈烈,被杖死者众多,如朱元璋侄子朱文正、工部尚书薛祥等皆被廷杖而死。此后,朱元璋所实施的廷杖,被其子孙当作祖制延续了下去,且使用的更为频繁,范围更为广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廷杖更加方便明朝皇帝对于官员的惩戒。廷杖非《大明律》中所包含的刑罚,也就是说它是法外之法,它的使用不受任何条款的约束,如此,正因廷杖的这种特性,所以它是十分受到想要对付不听话官员的皇帝的欢迎。首先,廷杖是法外之法,因此它对皇帝是毫无约束力,皇帝对它的使用不需要一系列的原则和依据,是否执行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是否执行,执行轻重,完全由皇帝自己自行决定。如此,廷杖的这种随机性与任意性,可谓是大大方便了那些怠政,不喜谏言的明朝皇帝的胡作非为。
其次,廷杖可让明朝皇帝直接使用。明代,其要惩戒罪犯,要先交由刑部进行审讯,然后再送往大理寺进行复核,同时在整个审讯的过程中都要接受都察院的监督,有时候遇到重大案件,还要进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此后在完成以上的过程后,才能对罪犯进行相应的惩戒。在这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是较长的,而这就不是皇帝所能等待的。如此,廷杖这种法外之刑,它自然就深受皇帝的喜爱,这种没有明文列于法律条文之上的刑罚,它无需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同意,只要皇帝乐意,它就能随时随地的实施。
三、明朝皇帝多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主。纵观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明朝是出奇葩皇帝最多的一个朝代,有喜欢奶妈的皇帝,有喜欢蟋蟀的皇帝,有喜欢做木工的皇帝,有喜欢封自己为大将军的皇帝,从这些习惯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多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主,可以说都是性格独立,肆意妄为的皇帝,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明朝皇帝会习惯性的对官员实行这样带有侮辱性的廷杖之刑。
同时,明朝皇帝自朱元璋开始,他们的关系就与百官十分紧张,多是瞧不起百官,只是将他们视为供自己驱使的犬羊,如朱元璋就曾对一位大臣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武宗朱厚照也曾公开指斥大臣:?朝臣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崇祯帝朱由检也曾在一次朝会中与群臣说过:?文武各官朕未尝不信用,谁肯打起精神实心做事,只是一味獴徇诿饰?。如此,试问就是这样瞧不起百官的明朝皇帝,他们岂能不滥用廷杖这个可以让自己肆无忌惮的惩戒百官的刑罚呢?
总体而言,?廷杖?是明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一种具体表现,一种必然会出现的刑罚。在明代这个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大明律》、《大诰》这样的法律条文虽说能起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需求,但是明朝皇帝要想保持绝对的专制统治,他就必然得依靠额外的残酷的法外刑罚来加以实现和巩固,由此廷杖这一法外之刑被明朝皇帝滥用也就不难理解了。明朝诸帝希望依靠廷杖来震慑百官,来实现让百官变成如犬羊一般,任由皇帝驱使的目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让百官畏惧自己,明朝的统治才能得到稳固,才能长治久安。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廷杖虽是法外之刑,由皇帝来自行决定是否要执行,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制度和规矩的。
首先,皇帝虽能自行决定对某个官员进行廷杖,但廷杖的实施也必须要办理相应的手续。据弘治元年,时任刑部尚书何乔新在给明孝宗的奏疏就提到:?旧制,提人勘事,所遣人员必赍精微批文,赴所在官司比号相符,然后行事?,就是一旦皇帝决定要以?廷杖?之刑处罚相应的官员,陪在皇帝身边的司礼监宦官就要草拟?驾帖?,表示依旨而行,然后?驾帖?草拟完成,再盖上司礼监的大印后,宦官就会将这个旨意交由锦衣卫官员,由他陪同着,前往刑科衙门,办理签发廷杖手续,手续办好后,方可依期行刑。
而如若没有按照以上的规矩来,则廷杖是无法正常进行的(当然碰到强势的皇帝,如嘉靖,那就无需什么签批,可直接当廷执行),弘治年间,明孝宗就重申:?提人勘事,必给精微批文以防奸宄,乃祖宗旧制,不可不遵,所司其如例行之。应给批时,毋得稽误?,若没有到刑科办理签发手续,廷杖不允执行。万历年间,明代就曾出现因锦衣卫拿不到签批,而无法执行廷杖的情况,当时因刑科官员缺额,锦衣卫掌卫事都指挥使骆思就上奏神宗:?欲奉命而行,恐谓违例,亦罪也。伏乞皇上将见在候命刑科给事曾汝召、韩继忠速赐允补,刻期任事,庶佥帖有人,明旨不稽?。
其次,廷杖的行刑的地点一般固定在午门,由锦衣卫负责行刑,司礼监宦官进行监督。负责行刑的锦衣卫会经过专业的训练,比如正德年间?南御史李熙劾贪吏,触怒刘瑾,矫旨杖三十?,但因廷杖曾有段时间处于废置的状态,锦衣卫久不行刑,有些生疏,所以当时他们要经常训练。
至于为何要训练,那是因为明朝皇帝对于廷杖的轮打的方式有着特殊的要求,明代的廷杖分为?用心打?和?着实打?,其中?用心打?基本就是必死无疑,而?着实打?虽可能会导致残疾,但至少不会死。采取何种打法则由监刑的宦官按照皇帝的密旨来决定,若宦官脚尖张开,则就是?着实打?,反之若宦官脚尖闭合,那就是?用心打?。最后,明代廷杖的对象,多以四品以下、品级低的在京官员为主,如嘉靖初年,在大礼仪之争中,嘉靖下旨?命收四品以下官?,对他们实行廷杖,而对于四品以上的官员,嘉靖并未实行廷杖,由此可知,明代的廷杖对象确是有品级限制。
总的说,在一般情况下,明朝的廷杖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制度的。首先,廷杖的执行地点并不在朝堂之上,而是在午门,由锦衣卫负责执行,司礼监宦官进行监督。其次,对于皇帝要执行廷杖的官员,遵循的是先逮捕,皇帝下诏,后司礼监、锦衣卫、刑科办理手续之后,再择日行刑。最后,对于廷杖的轻重程度,也根据皇帝的密旨进行,要死就?用心打?,要活就?着实打?。
明朝的大臣在上朝的时候,先要签到,然后再参加朝会,因为有事或者生病不能去参加朝会的话要请假,管理签到的人员会标明不参加朝会的原因。一开始为了约束大臣参加朝会,还特地设立了一个?门籍?的新职位,?门籍?就是为了管理官员上朝时的画押签到表,整理名单,标注不参加的原因,在君王想要查看的时候能及时拿出文件。
一、朝会制度
朝会分为大朝会和常朝,区别就是大朝会都是在重大节日和有特殊的日子的时候才开,而平时的朝会都是常朝。明朝的时候主要是早朝和晚朝,顾名思义就是早上开的朝会和晚上开的朝会。除了开会的时间,开会的地点也基本上是固定的,开会的三个宫殿分别是奉天殿、华盖店和谨身店。但是这三个宫殿在曾经多次遭遇过火灾,也被重修过多次,后来直接都改了名字。
二、签到制度
明朝官员在上朝的时候都会佩带牙牌,而牙牌就是身份的象征,只有出示牙牌,官员才能进入开朝会的地方,其他人都不能进去。官员也是凭借牙牌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然后在进入朝会的地方签到的。门籍是用来记录出勤的,在开朝会之前他们要把参加朝会的官员名单列出来交给守卫,等签完到之后再把信息收集归纳,供君王查阅。
三、惩罚制度
对于无故不参加朝会的人肯定是有惩罚的,最常见的惩罚就是罚俸禄,简单来说就是罚工资。不过明朝时候对于不参加朝会罚俸禄都是按月来的,一次不参加就不发一个月的俸禄,两次就罚两个月,俗话说?事不过三?,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可能就要挨打了。但是考虑到大臣的颜面,其实君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会经常去检查出勤的名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7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