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官被小妾侍从陷害被皇帝腰斩,死前七个“惨”字震惊皇帝!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时期,封建王朝的建立,随之而生的就是官场制度。所谓的天子就是天下人的最高领导人,但是毕竟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去管天下的每一件事情,所以他只能把事情分给官员们去做。在这个时候,能否任用到明官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了。古时的科举制决定着当时读书人的命运,它是普通人步入仕途的唯一方法,也是富家子弟想走捷径的入口。所以一些富家子弟为了走捷径,就开始贿赂考官。但是有一位清官坚决不接受贿赂,最后却被举报受贿被处死了。
这也是清朝史上最冤枉的一位官员了,自己一生非常的清白,最后被自己的小妾拉下水。这个悲惨的官员就是俞鸿图,在雍正年间担任高官。和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他也是通过科举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就是因为这样,他对待考试的态度也就非常的严谨,一直都不愿意接受贿赂为自己谋利。1732年时俞鸿图被任命为专门负责监考科举的官职。而对于当地的富家子弟来说,只要收买了这样的一个官员,那么他们在在踏进仕途的路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但是令他们感到意外的事,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对于钱财他并不感兴趣,只是想坚守自己内心中的清白。但是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他这样坚守本心,俞鸿图没有被打动,反而他的侍从和小妾被收买了。他的侍从却一心想从富家子弟手中捞点钱,所以侍从就勾结了他的小妾。毕竟如果仅凭侍从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坑到俞鸿图的。当侍从与小妾勾结在一起的时候,他也就没有办法逃脱了。所以在当时两人故意把考试的资料贴在了俞鸿图的衣服中。等到考场上再脱下来,也就能够将答案传给考生了。
虽说这一切都在暗地里进行着,但是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虽说俞鸿图被蒙在鼓里,但是外界却被传得沸沸扬扬了。可怜的是,等到皇帝知情后派人抓他时,他本人还是没有完全搞清状况。对于他来说,这真是莫名的冤屈啊。因此就算是在特派大臣的严刑拷打下,他还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接受贿赂,这并不意味着俞鸿图这个人有狡诈的特性,而是他确实是被蒙在鼓中。侍从和小妾做的坏事是在暗下里进行的,即便是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俞鸿图本人也是不知道的。
等到他的小妾招了之后,他也就完全逃脱不掉了。在古代贪污受贿是重罪,特别是作为当地的监考官,虽说俞鸿图是清白的,但是也没有逃出朝廷的处置,最终他被腰斩了,这也是当时震惊天下的冤案。而且据说当时俞鸿图被腰斩后,他迟迟的不愿意死去,正挣扎了一会儿之后便断气了。而当时他写下的七个“惨”字更是惊动了皇帝,据说在那以后清政府就彻底废掉了腰斩这种刑罚。
世人多知清官的可敬,但却不知他们也有恶的一面。清官常以廉洁刚直自诩,以身死名留为追求,说话行事但凭着一股所谓的“正气”,而绝少去考虑是非曲直、权变通达,由此所造成的恶,有时比一般的贪官污吏还深。这样的清官在历史上并不在少数,远自西汉景帝时期的中尉郅都,近至晚晴时期的山东巡抚毓贤,而最知名者,当属明朝的右佥都御史海瑞。
海瑞一生,以耿直廉洁著称
海瑞一生以峭直著称,心中但有对于皇帝的效忠,而对于上下级和同僚,绝无知恩图报、宽和相待的举动,以至于做官数十载,竟然连个朋友都没有,实在是可悲。其实不止在官场上,即使在家中,海瑞也多有不近人情之举,由此还酿成诸多悲剧,仅举三则事迹来做说明。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海瑞因上书劝谏得罪明世宗,被打入死囚牢,同僚鲜有施以援手者,只有户部司务何以尚为他冒死求情,结果也被打入死囚牢,差点丢掉性命。幸好两个月后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海瑞、何以尚才获释出狱,侥幸捡回了性命(“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搒讯。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两人并获释。”见《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
海瑞为人过于死板,以至于连朋友都没有
若干年后,海瑞调任南京吏部右侍郎,而何以尚当时担任南京大理寺丞,官阶要低于前者(侍郎为正三品,丞为正五品)。何以尚因为跟海瑞有过命的交情,便喜滋滋地去拜访他,希望对方能以朋友之礼相待。然而让何以尚大感意外的是,海瑞坚持以上级待下级的礼节见何以尚,并要求他行礼。何以尚大失所望,索性拂袖而去,余生再不肯见海瑞一面。海瑞是个内外如一的奇人,不仅对朋友不近人情,对家人也是如此。在明人姚士麟所著的《见只编》中曾记载过一段往事,说海瑞某日看到年仅五岁的女儿在吃一个糕饼,便问她这糕饼是哪儿来的,小姑娘支吾不肯说,最后在父亲的逼迫下,才说是仆人给的。海瑞听后大怒,责骂女儿随便接受男子馈赠,不珍惜名节,只有饿死才能赎罪。女娃听后大哭不止,从此断绝饮食,七天之后竟然活活饿死。
海瑞以名节为借口,竟然逼死自己的幼女
“海忠介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女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见《见只编》)。“忠介”是海瑞死后的谥号。
海瑞由寡母谢氏抚养成人,而谢氏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甚至到了粗暴的程度,一举一动都要严加要求,不许他有半点松懈(“谢氏志教育,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见明人朱国桢所著《涌幢小品?卷二?海忠介实际》)。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海瑞失去了太多的人生乐趣,性格中早早地便具备自虐和家暴的倾向,而他一生虽然妻妾甚多,但婚姻一直不幸福,未必不是源于此。
海瑞一生孤独,家庭生活也极不幸福
海瑞虽然一生清苦,但却先后娶过三个正妻,还纳过两个妾,不过她们跟海瑞过得并不幸福。结发之妻许氏给海瑞生了两个女儿,后因婆媳关系不和被休;第二位正妻藩氏进门还不到一个月,又因为和婆婆拌嘴被赶出家门;第三个妻子王氏虽然跟着海瑞时间较久,但最终也是年纪轻轻地便暴死,而此前十天,海瑞的一个小妾也离奇死亡。虽然王氏和小妾死因不明,但有很大可能是不堪海瑞的家暴,最终自寻短见而死。
海瑞一生虽然极度清廉、刚正,但由于不近人情,到最终不仅连个朋友都没有,家庭生活也是一幕幕悲剧,这样的清官,实在是不值得推崇、效仿。
王翱,字九泉,河北盐山县人,明永乐年间进士。最初,他被授任大理寺左寺正,由于办事踏实,业绩突出,很快被提升为御史。随后,他又相继担任右佥都御史、辽东提督、两广总都、左都御史,最后官至吏部尚书。> > 一> > 王翱担任吏部尚书时已年届古稀。此后,又在此任上连续干了15年。> > 当时,吏部为六部之首,至于吏部尚书,更是掌握着全国官吏的选拔、考核和升降。在腐败的封建官场上,那些投机钻营者无不将吏部视为行贿的重点。但王翱一 身正气,从来不拿自己手中的权力做交易。无论任何人,只要到他那儿“走后门”,没有一个不碰钉子的。为防止别人登门请谒,他还常常在退朝后住在官署,很少 回家。> > 王翱虽然位尊权重,却从不盛气凌人,更不打击报复。有一次,在他的荐举下,吏部主事曹恂升任江西参政。上任不久,因病回京治 疗。王翱将此情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却误以为曹恂对调动不满,遂下旨免了他的参政之职,并要他返回原籍。曹恂一气之下,迁怒于王翱。他趁王翱上朝之时,在半 路上截住了他,一边破口大骂,一连揪住他的衣领,打了他几个耳光。显然,对堂堂的二品尚书来说,这已属奇耻大辱。> > 皇帝获悉此情,大 怒,当即传旨将曹恂投入了大牢。消息传出。舆论大哗。一些平时嫉恨曹恂的、一些借机讨好王翱的,一个个粉墨登场,落井下石,恨不得将曹恂立刻斩首。王翱见 此情势,急忙求见皇帝,说曹恂确实有病,还说他那日的异常行为可能与疾病的折磨有关,一再请求皇上免去他的诏狱之苦。皇帝见王翱情真意切,终于答应了他的 请求。> > 二> > 王翱重义气而不重钱财。早在他担任了辽东提督时,有位太监任监军。他们二人情投意合,关系非常融洽。后 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那太监在为他送行时,赠给他4颗西洋明珠。王翱再三谢绝,致使那太监急得流下泪来。他坦诚地告诉王翱:这西洋珠本是下西洋时买 回的,献给了皇上;皇上又分赐给了身边的侍臣。他本人一共受赐8颗同样的明珠,现将其一半送给好友留作纪念。王翱见太监诚恳又执著,何况这明珠又非受贿所 得的赃物,才勉强收下,缝在了衣内。> > 时至王翱担任吏部尚书,那太监已经故去。王翱每想起明珠的事,心中就忐忑不安。他遍访太监的亲属,终于找到了太监的两个侄子。他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并拆开衣服,将里面的4颗明珠全都送给了他们,让他们变换成现款做生意。> > 三> > 王翱一向十分节俭。尽管薪俸很高,皇帝也常常赐他一些金帛衣物,但他平时仍穿着破旧的衣衫。有一次,皇帝召他议事,见他的袍子上磨出了两个小洞,便问他为什么 *** 件新的?他回答道:是他偶尔穿上了这件旧袍,突然得知皇上召见,来不及更换就进殿了。> > 王翱所住的房子30多年没有翻盖。有一天,皇帝微服在街上行走,有人指点道:那座破旧的宅院就是当朝吏部尚书府。皇帝走近一看,只见房上不少砖瓦都已碎裂,心中很不是滋味。一回皇宫,马上令人在盐山为他修建一座新宅。> > 王翱的夫人基于当时盛行的达官贵人纳妾风,也私下为夫君娶来一位漂亮的小妾。一直过了半年多,才将此事告诉他,以便造成事实,使他不得不接受。王翱获悉 后,很生气,责怪夫人带头破坏了家法,还硬逼着她将那小妾送回了娘家。那小妾深为王翱的大恩大德所感动,从此没再嫁人。多年后,王翱病故,她还披麻戴孝去 奔丧。> > 四> > 王翱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亲属要求也十分严格。> > 王翱有位爱女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 杰。王夫人每思念女儿,总要派人将她接回城里。天长日久,夫人、女儿都颇感不便,很希望王翱能将贾杰调入京师。而贾杰也期盼着早日当京官。显然,这对身为 吏部尚书的王翱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但他不同意这么做。有一次,王夫人准备了一桌美味佳肴,趁丈夫酒至半酣,又提出将女婿调京的事。王翱一听,顿时大怒, 竞将餐桌给推翻了。> > 王翱有个孙子才华平庸,却因恩荫而进了太学。一年秋试,其孙从有关部门搞到了一份入场券,试图通过科举考试而金榜 题名。王翱闻讯大惊,他认为: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如果孙子确有才能,也不妨一试;但孙子的个人学识,实在太差。如果让他去赶考即便自己不 出面,考官们也会为了迎合自己而高抬贵手。而让一个无能之辈中选,必然会埋没一个真才实学却无后台的人。于是,他劝孙子不去赶考。然而,孙子并不服,还搬 来其他人为他说情。王翱十分生气,当即将那入场券撕得粉碎,扔进了火里。> > 王翱享年85岁。他死后,无论朝廷重臣还是普通百姓,都竞相为他送葬。史家也赞誉他“声实茂著”。
这位监考官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俞鸿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确是这样。
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年,最长的也不过一百多年,历史这条长河,能善终的不多。
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主持变法的商鞅一度得到重用,为秦国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却被车裂;明朝时期,被尊为帝师的刘伯温,帮助草根皇帝朱元璋打下万里山河,最终却被赐了毒酒。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清朝就有一位,一生光明磊落,最终却被腰斩,他就是清朝的一位监考官,他叫俞鸿图。
俞鸿图在康熙年间参加科举,中了进士,开始了他一生的仕途生涯。他先是被任命为编修,然后被提拔为侍读,再后来去了河南担任学政。
仕途可谓顺风顺水,但是天有不测风云。
雍正年间,他被委以重任,出任科举监考官,结果他的仆人和小妾斯通,使得考题泄露。
雍正是一个勤勉的好皇帝,可是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俞鸿图主持的这次考试被人揭发,而他也理所当然被投进了牢狱之中。
经过审讯,他泄露考题的罪名成立,这纯粹是由他的仆人和小妾牵连所得。很快,他被判决为斩立决。
可怜一生清官,只是因为娶错了媳妇,招错了仆人,最终命丧黄泉。
临行那天,他被刽子手一刀刀折磨而死,俞鸿图内心充满了怨愤,用手指沾着自己的鲜血,连着写下七个?惨?字。
一场风波伴随着俞鸿图的死结束,监斩官将他的死上报朝廷。
雍正帝认识到腰斩的残酷性,于是下令废除了这一刑罚方式。
晚清小说家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时有慧语”,启人心智,比如清廉。“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书中塑造了以清廉自居但同时又刚愎自用、滥施重刑、草菅人命的酷吏形象。玉贤署理曹州不到一年,衙门前十二个站笼就站死二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刘鹗的观点,清官的毛病在于道德的绝对优越感,这种道德优越感促使他们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问心无愧,从而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甚至刚愎自用的境地。
明代的海瑞以至清、至廉、至明、至刚闻名于世,一生廉洁耿介,自号刚峰,慨然以天下为己任,虽命途多舛,仍然坚持自己的“直道而行”。事实是,他的“至”几乎到了不见容于当世的地步,万历皇帝给他的断语是:“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表面上肯定了海瑞的长处,实际上是一种批评和否定。
他的家庭悲剧为其性情做了一个绝好的注脚:他的前两个妻子被休,第三个妻子暴死,一个妾自杀身亡,致使他不得不前后九娶。而他的女儿因吃了家仆给的一个饼,就被他逼得绝食而死,可见其性情之苛刻。
清代名吏汪辉祖在其《学治臆说》中以自己为官数十年的经验提出了忠告:清不可刻。清只是治术的一端,并不足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道德洁癖、偏激的个性和强硬的手腕是其不见容于当世、不能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的病根。
康熙皇帝在一道诏书中论说清官:“清官多刻,刻则下属难堪,清而宽方为尽善。朱子云:居官人,清而不自以为清,乃为真清。”在任用清官施仕纶时,康熙皇帝说:“朕深知仕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诸生与缙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最终改授其为湖南布政使。
“天下事误于奸慝者十有三四,误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十有六七。”似是愤激之语,历史上的教训也不可不察。为官者,“清”是优秀品质,但是刻意为“清”,并以“清”自许且以“清”为最终追求往往缺少圆融,于世无补。
不可忘记,为官以济世为最终归止,人民的幸福才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7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历史上曹操是怎么对待伏皇后的
下一篇: 揭秘,隋炀帝算不算是亡国第一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