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善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朱元璋这个人在称帝之后,嗜血之心大起,所以才有了后来不断的杀功臣。人们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对,李善长的死就不完全是朱元璋的问题,这和他自身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谈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下李善长的个人资料。李善长祖籍徽州,是朱元璋的淮西老乡。《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其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透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李善长读书不多,算不上大儒高人,顶多是个善谋实事的聪明人。至正十四年春夏间,朱元璋带兵攻打滁州,李善长穿上儒士的服装,在道路旁与朱元璋相见,并正式加入朱元璋集团。那时,朱元璋身边还没有多少高人辅佐,李善长将自己装扮成大儒策士,足见此人很会钻空子,知道当时的朱元璋需要什么。
李善长在文韬武略方面没法跟刘伯温比,但在初见朱元璋那一回,却表现得极有远见,极有谋略。说到这里,小芋君非常的有感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一件关键的事情做得好,那么将会改变一生的命运。李善长在加入朱元璋集团后,向朱元璋献计献策。声称欲图大业,应效法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更加重要的是,在讲完了这些大方面的计策后,就开始狂拍朱元璋马屁,说朱元璋的祖籍离刘邦龙兴之地不远,朱元璋身上有龙气。听到这一番话,加之又是淮西老乡,朱元璋觉得甚为难得,于是点头称”善“,命他为掌书记,从此,李善长成了为朱元璋操办后勤实事的大管家。
历朝历代,最终能爬上”居功至伟“高位的大管家,除了搞后勤保障的能耐要一流,还得有一项”优良品质“,跟老板打天下的时候要足够的忠心耿耿。李善长亦是如此。朱元璋在滁州刚起步的时候,郭子兴曾想将李善长调入元帅府做自己的助手,李善长向朱元璋哭诉,朱元璋无奈表示”主帅之命,弗可违也!“但李善长最终还是坚辞弗就,充分表现了对朱元璋的忠心。
又是老乡,又有实干,又忠心,加入的时机又早又好,李善长在朱元璋手底下”为参谋,预机画,主馈响“,职位是越升越高,到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他先被拜为右相国,后又升改为左相国。朱元璋称帝前后,其朝中大管家的角色更是突出,各种律法、官制、礼仪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制定颁布的。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特赐铁券,他可以免死两次,他儿子可以免死一次。
拿下这一系列封赏后,李善长的权势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但与兢兢业业的真萧何不同,李善长并不是名副其实的贤臣,智臣。相反,小芋君认为李善长为人实质上是典型的善耍心机、好搞权斗的官场老油条。这一点明代史学家朱国桢也给出了评价,说他”有心计而无远识“,这一句评价可以说是点中了李善长的要害。如此评价李善长究竟有何原因?他具体表现在哪里呢?纵观李善长的发家史可以看出,他十分热衷于拉帮结派,打压排挤非淮西臣僚,乡土、宗族观念极重。可以说,淮西勋贵集团就是在他极力聚拢下形成的。
这期间的钻营和权斗,涉及两个人的很有名。定远人胡惟庸在和州投奔朱元璋时,初为宁国知县,因为给李善长送了三百两黄金,后者便把他引入淮西势力圈子,先是尽力提拔,后又推荐当自己的接班人。在打压排挤异己上,说李善长和胡惟庸狼狈为奸,那是一点不夸张,早期的御史台中丞,有望当丞相的杨宪是他两人联手陷害死的,中后期的刘伯温更是遭到了他两人的全力打击,以致于刘伯温最后硬是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胡惟庸的手里。
其实李善长的很多做派早就让朱元璋不满了,可是朱元璋并没有杀他,反而在洪武四年正月,李善长久病未愈的时候,朱元璋抓住机会让他退休。此外,还给予了大量的赏赐,可见朱元璋是想要李善长善终的。可是李善长舍不得权势,总是在幕后操弄朝堂事宜,但即使如此朱元璋也一直在容忍他。直到后来,李善长的弟弟卷入了胡惟庸案,但朱元璋依然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从轻处罚李弟。可面对这种情况,李善长不但没有感谢朱元璋,还打起了冷战。这下朱元璋是真生气了。
可喜欢玩弄权势的李善长最终更加变本加厉,私自调动军队,严重的触犯了朱元璋的逆鳞。最终在李善长77岁高龄的时候将他全家处斩。所以,李善长的死也有自己很大的原因。
朱元璋杀了76岁的李善长,另外还株连李善长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长的儿子驸马李祺和儿媳临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杀,可怜!可叹!可悲!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对亲家下如此狠手呢?
李善长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夸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萧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拜迎二人相见。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书籍。李善长成为老朱的大智囊,随军作战出生入死,还亲自带领士兵打败来偷袭的元军,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当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庆!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词条,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老朱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书丹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对自己的?萧何?大赞一番,可是今日的?萧何?的结局可不比往日的萧何。李善长可没有汉朝的萧何圆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刘邦对大臣的信任。
李善长的权利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忌惮夜不能寐。
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对彼此的信任几乎消失了。
为了拉拢李善长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宝贝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李祺为驸马都尉。
李善长的府内又一次蓬荜生辉,荣誉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烧。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十几天都不能上朝。作为亲家的李善长竟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也没有让驸马儿子来问候。
朱元璋杀李善长跟他是不是已经年暮没有任何关系,重点在于在朱元璋看来,只有李善长死了,这大明的天下才能稳如磐石,万世一系~
一:李善长——朱元璋的萧何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县人,爱读书而有智谋,自朱元璋创业伊始就携家追随,因为善于调护诸将之间的关系,量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深得朱元璋器重。随着朱元璋建号开国,水涨船高之下,成了明朝初年惟一一个没有战功却被封公爵的文人,此外他还是大明朝的开国宰相,朱元璋的秦家翁,同时拥有可以免死两次的丹书铁券,风头之盛,一时无两。
但即便有此三重保险,却依旧没能保下李善长的项上人头,在洪武二十三年,因为涉嫌胡惟庸党案,满门七十余口悉数被杀~
二:祸从口出——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为“沟通宿将,意图谋反”而被株连九族,当时涉案人员多达三万余人,但案件远未就此结束。
洪武十八年,有人举报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儿与胡惟庸“通谋”,朱元璋考虑到李善长的劳苦功高,并未深究,只是将其软禁在崇明岛。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罪被抓,严刑拷掠之下,
丁
斌供称:“胡惟庸造反之前曾四次劝李善长入伙,第一次被李善长严词拒绝,第二次,胡惟庸答应事成之后,淮西之地尽数相赠,封李善长为诸侯王,李善长心动;第三次,为密室之言不得而知;第四次,李善长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让他们自行安排。”谋划既定之后,李善长和胡惟庸为了避人耳目,从此早朝相见,只是点头示意,并无言语交流。
同年,李善长又向汤和借调官兵,大兴土木,如此一来,更是严重触犯了皇帝的忌讳,雷霆震怒的朱元璋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李善长全家以及“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宋濂”等人全数羁押,或处以极刑,或流放荒蛮,自此,淮西勋贵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株连党案
在李善长被诛杀的当年,以解缙等人为首的文官就开始为其鸣冤,猜忌骁悍的朱元璋却出奇的沉默,置若罔闻~
中国古人向来强调“见机而作,功成身退”,可李善长不但不能行此良策,而且年纪越大越贪恋权势,朱元璋打天下主要倚靠淮西乡党,而李善长又是淮西勋贵集团的领袖。所谓翻身农奴做主人,原本就拙劣寡识的淮西勋贵集团,一心想着荣华富贵,荫庇子孙的他们迅速腐化,蜕变成了当年他们誓死反抗的人,为了巩固九死一生才打下来的革命果实,他们呼朋引伴、结亲媾婚联成一体,围绕在李善长的周围,牢牢把控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极力打压非淮西勋贵集团的所有人士。
深知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朱元璋,在建国之后面对势力庞大,骄悍霸道的淮西勋贵集团却显得无能为力,
当年出生入死的兄弟现在成了他最大的肘患。
为了稳住淮西勋贵集团,他刻意打压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士人集团,甚至还开设“南北两榜”的进士择取制度。
但,养虎终遗患,生性残刻且雄猜霸道的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家的天下,在忍耐和纵容之中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果断和决绝的劈向当年这帮兄弟~
四:李善长也算死有余辜
自古功高震主者身危,李善长身负不世之功,却不知进退之道。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小吏出身的李善长终究没有规模宏大的大局观,也没有把握时局的敏锐度,对帝王心术更是无从感知,以至于当止而不能止,当退而猛进。天下动乱之际尚且能够存身保富贵,可一旦寰宇澄清,当年的多谋善辩反而成了怀璧其罪,数千年的历史中无时无刻不在重复着这样的历史悲剧。
同是小吏出身的北宋赵普也是不学无术,所幸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要比朱元璋仁厚宽爱的多。所以“外饰其公,内谋其私”的赵普虽然屡遭贬谪,却终究得以善终,并且还落下“两朝宰辅”的美名。
李善长的死,固然是朱元璋残苛寡恩,豺狼心性容不得功臣名将,但细思之下,他的言行举止,放浪恣肆,无所避忌,又何尝不是遭忌人主,自寻死路呢?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这是很多中国君主的通病。家天下的弊端,就是以自己一家一族的私立,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过河拆桥者,多是害怕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哥们,保不准会起了歪心思,来动自己家天下的奶酪。再者,新朝建立后,不少功臣居功自傲、为非作歹、欺凌百姓、霸占民产等种种恶行,数不胜趁。而李善长,正属于居功自傲者。以朱元璋对贪腐的毫不留情性格看来,李善长已是罪不容诛。于是,刑场上咔嚓了断,就是李善长的最终归宿?
有人说,杀李善长是为了接班人顺利接班,这是明显的谬误论断。李善长被杀,是1390年五月,那个时候,太子朱标还活蹦乱跳,身体好的很,威信高极了。而已经七十多岁的文官,不可能对朱标产生威胁。在李善长被杀的前一个月,也就是1390年4月,朱元璋的第八子长沙王朱梓自焚而死,原因是被打成胡惟庸一党。很明显,李善长的死也是这个原因,谁让他是胡惟庸的亲戚呢。
朱元璋滥杀功臣,始于太子朱标去世后,也就是1392年以后。比如大将蓝玉,就是1393年被杀,还有大将傅友德,1394年被杀。有人会说,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陆续杀了不少大将。没错,这些人大多是1380年胡惟庸案受牵连者,属于谋反罪,跟朱老八和李善长差不多。李善长与萧何一样,搞后勤保障是把好手,带兵和治国都不是强项,这样的人,决不可能挑头造反。再者说,都77高寿的人了,李善长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了。
李善长,明开国第一功臣,论其地位,可比肩汉之萧何,洪武三年进封韩国公,洪武二十三年卷入胡惟庸案被诛。胡惟庸谋反不是冤案,牵连出来的李善长自然也不冤枉。可以说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种态度,足以让朱元璋起杀意了。他全心相信的李善长终究不是萧何。
至于说他已经是第一功臣,不可能默许胡惟庸的,是自己蠢。他在朱元璋手下,有百般禁忌,不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但换个人就不一样了,可以随意贪污、欺压良善,而且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换谁去都会觉得造反更好的,至于没有成功,是另外一回事。
朱元璋晚年时,像李善长、刘伯温、吕昶等打江山的文臣智囊以及徐达、李文忠、傅有德、廖永忠、汤合等武将也都趋于暮年。要杀掉这些能臣武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朱元璋接班人朱标的早死,皇太孙朱允文的弱小
暮年的李善长虽是暮年但影响力仍然很大,宰相门下更是遍布天下,暮年的朱元璋更担心的是后继之君震不住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这帮淮西勋贵,这帮骄兵悍将必然威胁朝廷的统治。外加上胡唯庸的乱整,蓝玉的狂躁。这些人并不年轻,若被培养了三十几年的朱标活着这些人纵然有再大本事朱元璋也是不怕的,可悲的就是接班人换了才有下来的一系列大动作,功臣良将收拾待净培养新帝的新团队。
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太子朱标,还是后来太孙朱允炆,都性格偏软,朱元璋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有一帮战功赫赫的功臣当朝,因此他要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朱家江山永固铺平道路,而李善长才能出众,堪比汉代萧何,当然不能留着了。
朱元璋方面: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同乡,皆为淮西人。建国初大封功臣,功劳最大的六人册封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战功卓绝的武将,唯独李善长是没有战功的文官。虽然朱元璋依靠淮西集团起家,但登基后,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就成为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文臣头子,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所以,朱元璋对李善长防范剧增。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可以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所以,朱元璋对李善长也十分器重,洪武三年,李善长任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然朱元璋对李善长那么信任,却为什么在李善长晚年的时候还要杀他呢?今天我就和小伙伴们聊聊这个问题。
李善长方面:洪武四年,已经位高权重的李善长以体面致仕(退休)的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权位,但他身离官场却还时常迷恋于权势,以至于在朝堂的影响力依旧很大,而且老谋深算的李善长和忠厚老实的汤和不同,李善长是以谋略起家的,他的谦退只会被朱元璋认为是一时的韬晦之计,越这样越让人不放心。所以,即便李善长退休,他依旧遭到朱元璋的猜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6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乾隆是怎么对付权臣张廷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