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燕昭王封乐毅为王为何他却拒绝了呢,看看前车之鉴就知道了

以史为鉴 2023-06-27 13:19:54

燕昭王封乐毅为王为何他却拒绝了呢,看看前车之鉴就知道了

燕昭王封乐毅为王为何他却拒绝了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乐毅坚决不接受燕昭王的封王,一是不能接,二是不敢接。

背景

乐毅伐齐期间,在即墨受阻,三年无功。燕昭王身边有一小人进谗言,说乐毅现在攻城一点儿都不主动,还在齐地大做善事,收买人心,恐怕是不想回来了,自己要在那边当王。燕昭王听了,二话不说,在一个宴会上当场把他宰了,之后送乐毅的妻子、儿子到齐国,封乐毅为齐王,乐毅感动涕零,坚决不接受。

乐毅伐齐

不能接

为什么乐毅不能接受燕昭王的封赏?很简单,燕昭王诚信待人,对他仁至义尽,如果乐毅真要是做了齐王,部下会怎么想,齐国的百姓会怎么想,天下人会怎么想?

燕昭王

俗话说,诚信是人最大的资本。人在利益面前是会变得,何况是巨大的利益?乐毅率领燕国全国精锐伐齐,如果真的要反叛,燕昭王是拿他没办法的。既然没办法,与其扣押他的妻和子,最后弄得反目成仇,还不如顺水推舟,就封他个齐王:如果乐毅接受了,两国以后就结盟;如果不接受,乐毅以后必会死心塌地的为燕国效力。

燕昭王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这一招太妙了,不仅感动了乐毅,还感动了国内那些大臣,顺便还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很多时候人在大事面前容易犯糊涂,不妨学学燕昭王的妙招,以诚感人:拿出最大的诚意,让他去选择。

不敢接

下面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乐毅受不了燕昭王的封王。

本来呢,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可战国时期那些超级大国比周天子实力大得多了,觉得称公、称侯与自己的身份太不匹配,就纷纷僭越起来,也称王了。

称王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几个超级大国搞个聚会,互相称王,比方说魏王和齐王就是这样来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自己的国家实力很强,自己称王,其他国家也不敢说什么,比方说秦惠文王。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国王是被另一个国王任命的,何况还是实力很弱的燕王!要是其他国家觉得不爽,起兵来攻,依乐毅手上的那点儿兵力是抵挡不了多久的。

还有一个原因:齐国为什么被打?就是之前齐愍王太嚣张了,惹了众怒。乐毅微弱的兵力就敢称王,这不就是第二个齐愍王吗?前车之鉴啊。

教训深刻啊

总结:乐毅不接受燕昭王封王,原因很简单:一是不能接,二是不敢接。通过这件事,我们能学到哪些道理呢?

1、诚信是做人最大的资本。

2、做人要知足,要知道自己的斤两。

谁能介绍下战国时期艳国的军事家乐毅?

战国时艳国没有,燕国到有一个军事家叫乐毅。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生卒年不详,战国军事家,汉族,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政变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制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于上卿的高官)。 当时齐国非常强大,齐愍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愍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愍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愍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四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愍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参见济西之战)。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愍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点评:史书上虽没有记载乐毅在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建树,但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不凡业绩,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他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覆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一句话: 乐毅,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伐齐这段历史你们对乐毅最后打不下齐国的两座军事重镇有什么看法,为什么打不下?

乐毅伐齐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也加入联军)。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不下。昭王死后,刚刚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撤掉乐毅,由骑劫掌军攻城。久攻不下,却中田单的火牛阵,身死军败。齐国趁势收复所有失地。乐毅伐齐之功尽失。 乐毅解职后,燕惠王企图将他召回都城,而乐毅担心被杀,遂投奔了赵国。 乐毅墓位于房山区官道乡富庄村东。整体呈圆形,土宝顶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墓两侧现存民国4年(1915)碑记一座。碑上刻有馆阁体“望诸君墓”4字。

衷心无二,一心为主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37

衷心无二,一心为主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37

本周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和《乐毅报燕王书》

“上有明君,下有贤士大夫,佞者可忠,柔者可彊,天下岂患无人材哉!”君明臣贤,君臣才可一心。在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衷心为主的臣子,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一是因为有君王的信任,二是全心为了国家的利益。

秦国在灭掉魏国之后,想着以“易地”为名,夺取魏国的一个附属小国安陵。突然想起秦王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的事,当时的蔺相如不畏秦王的强暴,愿意和和氏璧同归于尽,最后保住了赵国的宝贝。历史在这时又重演了,不过这次秦王碰见了唐雎,一个和蔺相如一样有胆量、有担当的人。正是在唐雎的这种不屈的抗拒之下,秦王不再打安陵的主意。唐雎衷心为主,绝无二心,为了自己的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唐雎的衷心是表现在英勇无畏的行为里的,而乐毅的衷心则表现在一封长长的书信里,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燕国的爱,对燕王的衷心。

燕国在子之之乱之后,燕昭王即位后重金求士,觅得乐毅为上将。乐毅不负燕昭王重望,率领大军横扫齐国,一举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但是后来燕昭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燕惠王没有像自己的父亲那样信任重视乐毅,乐毅只好去了赵国。但是燕惠王又害怕乐毅领兵攻打燕国,就派使者去向乐毅表示愿意让乐毅回国,但是乐毅委婉的拒绝了,并且表明自己事不会攻打燕国的。

在这封书信里,乐毅首先陈述了燕昭王对人才的渴求,对自己的重视,对自己的信任以及自己事如何回报燕王的知遇之恩的。当燕昭王要给他缝上的时候他也拒绝了,由此说明自己不是一个贪图高官厚禄的人,所以请燕惠王尽管放心,自己很珍惜自己的名声:坚决不会做对不起燕国的事。

这封书信写得入情入理,情真意切,就是不知道燕惠王看到这封信后会作何感想。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燕惠王一方面怀疑乐毅,一方面又害怕乐毅,像这样的君王又怎能留下人才呢?靠君臣之间的知遇之恩来建功立业,互相成就是古代不少人君人臣的美好愿望,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圆了这样的心愿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6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