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什么是斡腹之谋让南宋无比恐惧,也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2 00:53:58

什么是斡腹之谋让南宋无比恐惧,也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每当一提起斡腹之谋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公元1234年,蒙古汗国与南宋王朝合力灭金后,原来被金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又落入了一口冢古汗国之手,双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形成了互相对峙的局面。南宋曾实施了“端平入洛”的北伐军事行动,但在强大的蒙古铁骑面前仍以失败告终。然而,此举却换来了蒙古对南宋全面的军事进攻,从此拉开了蒙古灭亡南宋的统一之战。

只是蒙古骑兵不适合于山地作战,也不擅长于攻城之战,更兼有长江之险,北方人也不习水战,因此南宋王朝才得以苟延残喘。初期,尽管蒙古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南侵,但他们将重点却放在了江淮一带,每到长江连上,在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下,都是无法破城而止于长江。即使后来忽必烈称帝后,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中,仅襄阳就用了长达五年之久才破城。后来他们又将重点放在了川蜀,想迂回包抄,但还由于纵横的水道和崎岖的山路,期结果都是一样的。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蒙古人攻城而不守城,在内部有变的情况下便撤兵北还,此时南宋都是失地失而复得。

在进攻川蜀和襄阳一带失败后,蒙古人还是总结了经验,他们想扬长避短,采用迂回作战的策略,避开长江这个拦路虎。于是他们便想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从北地进行大迂回,经吐蕃而先灭大理,再向南宋发起进攻,以达到灭亡南宋的目的,这个策略就是所谓的“斡腹之谋”。那个时候蒙古势力已经横跨欧亚大陆,他们要迂回到云南也只是多走些路而已,想来这个南宋王朝也是应该知道的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南宋人很快也知道了这个消息,至于是否属实,他们宁可信其有。对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来说,他们会密切关注蒙古人在南宋边境上采取的任何行动,他们当然明白这个“斡腹之谋”一旦实施成功,这对于南宋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其实,早在公元1236年左右,南宋人吴昌裔便对西南的防御有所担心,他在所上的《论湖北蜀西疏》中,便直言论证了蒙古人通过大理而攻宋的可能性,同时他还告诉皇帝,他在十年前就听说蒙古人有这个打算。

在吴昌裔上疏之后,接下来便不断有人给朝廷上书,希望朝廷能够密切关注蒙古人的这种动向。到了公元1246年,由于长江沿线的暂时平静,更让南宋人对“斡腹之谋”的担心达到了极点,他们怎么都觉得蒙古大军已经在进军云南的路上了,所以有越越多的人向朝廷提出了防范蒙古“斡腹之谋”的建议。但是,那个时候的南宋王朝已经腐朽到了极点,灭亡已经是没有任何悬念,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其上层还是没有十分重视。事实上,蒙古人有没有谋划过这样一个计划,但他们确实是这样做了。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长子蒙哥即蒙古大汗之位,次年即公元1252年,蒙哥汗以其弟忽必烈为统帅,正式开始了远征哈剌章(此为蒙古人对云南地区的称呼)的战争。忽必烈的这支远征军于当年秋季九月出发,十二月渡过黄河之后,便分兵三路直扑云南的大理国。他们一路过关斩将,于元宪宗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254年1月2日)抵达大理城下,大理国主段兴智弃城逃亡,蒙古大军随即占领了整个云南。

我们会很奇怪,在元的统一战争中很难看到有关来自云南元军对南宋的进攻,这个其实也并不奇怪。忽必烈在占领云南之后,元朝内部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如他返回中都继位改元,后来又有平叛战争大约花了两年多。所以,从其继位到最后大规模进攻南宋,大约有近十五年的时间,可不知在这近十五年的时间里,南宋王朝都做了些什么。虽然忽必烈最后的进攻重点放在了襄阳方向,但这个“斡腹之谋”大约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南宋兵力的牵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无疑加速了元统一的步伐。

关于南宋灭亡后百姓的反应

给你篇文章看,如果你对南宋灭亡感兴趣的话。。

遍数天下英雄(完结篇)-------论中国历史第一英雄

这是遍属天下英雄的最后一章,因为我们将讨论一位「完人」。在他之后,没人敢称英雄。

他是谁呢?这麼勇?

他是中华民族最高的注解者、实现者,儒家道统最高的继承者。在道德上、在精神上、在历史价值上,他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文章之好,好於李杜,他的武功之高,足与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相抗衡,他的殉道虔诚,宛如宗教上的救世主,但他不曾招募一个信徒,当然也不曾以此敛财聚党。

他是孔孟之后的第三圣,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超越他的「受难者」形象。然而,与历代的受难者不同,他死得并不无奈,所以------------他是自愿死亡的,一心求死,用他的话说,那叫做「求之不可得」。

死亡是人类所能做的最后控诉。在遍数天下英雄里,读者如果看过,应该记得我写了中国历史上最隐讳的受难者,「荆轲」--------为了一场与他无关的政治斗争而死。文字里如此提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荆轲的死,让燕京少了一位喝酒嘻哈、装疯卖傻的好汉」,荆轲死得无奈、不得不死,却也索性慷慨一死,在狂笑声中、向后人控诉而死,这使他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政治受难者」。但这位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不同,没错,他也是受难者,但他并不打算控诉任何人,他只想死。

荆轲最伟大的价值是,他实现了逆境下的自由,在不得不死的处境中,用自己的方式,贯彻了自己生命的尊严。这位英雄不同,他从头到尾完全可以不死,历代以来每一个人都知道,在那个情境下,他绝对有选择不死的自由,但他还是坚定的死了-------------而他的死,带来了民族的重生。

死亡,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什麼?联想到自杀炸弹客、恐怖份子、神风特攻队……这位中国第一英雄,他是这些死亡战士中的一员吗?不,都不是。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和这三种人相比,他其实死得更没意义。因为-------都结束了,像是好莱坞里的征服者大胜利,他的国家已经覆灭了,他的主上也已投降了,就现实面来看,所有的实质反抗都停止了,所有的人都成了奴隶。所以,既然如此,他是死是活都不再重要,按照西方标准,他绝对有权投降。

我要活,我理当该活。每个人都有权活下去。没错,所以他的皇帝投降了,百官也都投降了,人人都来劝降;「别傻了,一起投降吧,我们输了,永远不可能再赢的」。连他的女儿都哭了:「爹爹,救救我们,别害我们受苦。」

根据投降主义的逻辑-------许多人都降了,不差我一个;根据随波逐流自辩的逻辑,我不做,别人还是会做,所以我当然也应该跟著这样做------这是潮流,别骂我啊。

没人要他死,也没人敢建议他死,事实上,只要不反抗,他就能活,而且是活得富贵,当时的情境下,他只要点个头,将立刻出狱,成为万人之上的要人。他的家人儿女都能脱离苦海,当然,他的同胞仍将继续担任奴隶---------这一点,是所有投降者都明白的。

后世批评他的人认为,至少我听到的一种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人必须活,只有活才是人类实现自我的最高价值。因而许多宗教都反对人抛弃生命,并认为这违反了对生命的责任。

活著,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最高价值?

不,活著,并不是最高的价值,一个人生命真正的价值是,尊严的活著。

从他的诗篇里看来,他当然明白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这不需要任何人来教。但也因为明白了生命的崇高,他才必须死-------逼迫统治者下手杀他-------因为,尊严的活著,是生命理该有的对待。而比「尊严的活著」更高、更伟大的价值是--------让别人也能尊严的活著。用「我的死」,去呼唤别人,呼唤每个人都去追求尊严的生命。

生命本应尊严。在两种形式里,一个人可以选择「生」-------蔑视别人生命价值的「生」,抑或是「死」,赞扬人类生命尊严价值的「死」,毫无疑问,他选择了后者。

荆轲的死,被后代的人包了无数的糖衣,按自己的需求来解释,来鼓动更多的死亡。但这位英雄的死,却只有一种解释,但这个解释,却经历了无数的诋毁,却没人看得出来,他的「死」就是「生」,对尊严生命的赞扬。

太史公如果读到他的故事,一定会哭的,甚至会敬他以「本纪」,不,本纪都无法表述他,这位英雄绝食八日,求死而未死,数度被捕,求死而不能死,入狱第二年开始,他不再求死,他选择以文字挑战那时的统治者,「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统治者轻视他、蔑视他的精神力量,所以把笔交给了他,因为统治者只相信刀兵铁骑的暴力,他们从来不相信思想即力量。统治者把他的妻子与两个女儿送入宫中,让其遭人玷污,但他的精神力还是屹立不倒,他向妹妹忏悔,言明他是一个不好的父亲,他只能「泪下哽咽哽咽」,但他还是没屈服。

最后,他赢了。当统治者发现他已经成为全民族的灵魂时,开始提出交涉,要他让步,从各方面卑鄙的威胁他,在那一刻,他真正解脱了。

你从头到尾就看不起我,看不起我与我们继承的文化,所以你敢这样对待我、屈辱玷污我的家人与同胞,你假惺惺的不杀我,其实只是怕成全我。但你最后还是被迫低头了,你开始希望善待我的家人,吸引我的转向,可惜我并不是你的小学老师或你老母,我对你的忏悔不屑一顾,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场不能妥协的战争!

这一刻,全人类精神上的英雄,已经彻底胜利了。他不再是一位「政治受难者」,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思想家,不,思想家不足以描绘他,我该这麼描述他------------他是「民族灵魂的导师」!

这是「精神胜利法」、「阿Q万岁」吗?死人还能获胜?你仔细看看历史,看看他的影响力有多大?他身后留下的文章,「鬼神泣壮烈」、「凛冽万古存」,他直接促成了后代东林党人的崛起,打造了一位又一位死於牢狱的英雄(杨琏、左光斗、魏大中),他的诗歌改变了中国千千万万、知识份子的思想与面貌(直至五四时代西方思想入侵)。虽然,最后中国人还是屈服了,但那一刻,在那光辉璀璨的三百年里,汉人们并没有屈服。

他只要还活著一天,就足以让投降的人羞愧无地,让统治者统治不顺,民女们都因为知羞耻而向强奸者反抗。所以他非死不可。

公元1283年,他被斩首身亡,在历史记载上,统治者其实有好几年来考虑他的出路,却只用了一天就决定杀他,而杀他之后又假惺惺派出使者,「俄有诏使止之」,因为统治者根本就害怕自己会「成全他」,让他的精神更显高大。

一如二十一世纪的侵略者,无论后来怎麼狡饰掩盖,都无法减损死者的影响力。在统治者杀他后,其实不啻也敲响了自己的丧钟。因为统治者已经同意了他的论点---------「这是一场不可能妥协的战争」。在他死后第九十年,全体汉人在他的精神号召下,开始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圣战,这场战争的对手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即使是工业时代的美利坚帝国也无法与之相比,而汉人们做到了,他们在公元十世纪后开始的「北方征服千年宿命」里,完成了历史上的唯一奇迹,他们为后代留下了汉人史上最后的帝国--------------大明王朝。

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方打向北方,刘福通(红巾军)与他的追随者们,完成了两宋遗留的梦想,完成了岳飞的遗志,收复了长城,实践了人类历史上最不可能的任务----------从南方统一全中国。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一次,唯一一次以文明战胜野蛮、以南方战胜北方,而这一切,都出於这个人的思想力量。

他做到了,对比满清时代的中国知识份子,他做到了。所以后人们也做到了。公元1643年,大明朝崇祯大帝自杀殉国,他是汉人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大一统皇帝,空前绝后。他以死谢罪,向整个历史做一交代,这让我们明白,明朝是最刚烈的年代,所以有最刚烈的君王,也有最刚烈的文人(东林精神)。两百七十年过去,公元1900年,在异族的军马入侵下,满清最后的统治者仓皇逃走,留下了已成粉碎的河山,留任异族奸淫屠戮,而他们这些亡国之君还在讥讽崇祯:「亡国之臣谁用?」

没有亡国之君,只有亡国之臣。这是因为「负责的君王会谢罪,会与国家共存亡」,而臣子们只会把头剃光投降。崇祯大帝证明了这一点,也说明了大明崇祯王朝,实乃是真正之「刚烈东林精神」的时代。

东林精神,源自於谁?源自於1283年的那篇诗歌。他以完全的不妥协,改变了全体中国知识份子的面貌,直至1643。

如果没有那篇诗歌,后果是什麼呢?这里让我们来看看其可怖之后果。

公元1932年三月一日,满清统治者的遗族们选择与日本人合作,建立满州国,在他们吃香喝辣两百八十年后,他们抛弃了他们统治三世纪的汉族同胞,选择与新的入侵者合作。我们不禁想问,他们的「廉耻」呢?

明清两代的差异,就在於此。思想立基的不同,这就是「笔与剑」的高下差异。公元1283年,他以一人之死达到全体的生,唤起了民族精神的崛起。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立德、立功、立言,三道完全实现,他完成了孔子的付托,实现了儒家的梦想,这简直就是麻将里的「大三元」、「字一色」,而他真正做到了。

这一位英雄到底是谁呢?究竟谁才担得起中华民族「千古绝唱」这样的英雄美名?

尽管已经做了许多暗示,但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再来作一个提示。

公元九百零七年,大唐帝国灭亡,中国从此正式进入「北方征服」时代,北方三大政权------契丹、女真、蒙古,战争技术不断进化、文明精神则不断倒退。到了成吉思汗的时代,他以种族灭绝的方式消灭异族,以强奸的方式「融合」其他民族的血统,但他的帝国在汉人的土地上、即使是在上天如此眷顾北方征服者的时代里,他们却只支撑了不到四个世代。这一切,都是因为「他」。

在笔与剑的力量中,「他」实现了前者,他曾如张世杰一样,以剑抗击剑,但他的对手是整个欧亚世界(蒙古帝国),他注定要失败、他也被俘虏了,但他失败后,他反而胜利了。他运用笔的力量,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中,他彻底让我们意识到一件事:「必须是他,才能立言」。

原来,「德」与「言」是必须要并立的。没有他的「德」,这些「言」不过是吹破牛皮、一如政治人物传记般自我标榜。可当这些「言」自他笔下宣泄而出,我们才意识到这件事,「言」原来也是不可缺的,就是要他的「言」,才能彰显他的「德」(精神)。

猜到了吧?我说的是谁?

在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大都时,这位西方商人震撼於蒙古帝国的风华,赞叹大都的先进,在这个惯习於西方奴隶制度的威尼斯商人眼中,他对这个崭新的殖民帝国最称羡之处,是在那色目人、蒙古人、西藏喇嘛联手统治、征服的上宾帝国里,却有著多如恒河沙数、取之不竭的原住民奴隶(汉人),充当牲口劳动力,他们的生命如风中危烛,他们的地位甚且比马匹更为不如(被杀死只需赔偿一头驴)。而他们的最高精神领袖--------汉人灵魂的导师-----------正坚定的坐在牢狱之中,与整个横跨欧亚的帝国相抗衡。而每一位汉人同胞都在低呼他的姓名。

他是谁呢?

公元1283年,这位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异议份子,用耶稣的姿态结束了他四十七年的生命,统治者胁迫他的妻子女儿,将他主上的头颅斩下,漆上金漆,充作征服者的夜壶,他目击同胞们遭到屠杀、强奸,也目击同僚们一一屈服、投降,除夕夜里,在他读完女儿给他的求救信后,他毅然走到征服者之前,至死都不曾下跪,在汉人农历的团圆春节里,让人斩首身亡。

「辛苦遭逢起一经」

我曾经历经波折,考上了状元,

「干戈寥落四周星」

在那点点星光里,传来了稀落的杀伐声。

「山河破碎风飘絮」

我的家国如风絮将尽。

「身世浮沈雨打萍」

我这一生也如雨萍般的起落。

「惶恐滩头说惶恐」

在江西的惶恐滩上,面对空前强大的敌人,我曾经充满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广东的零丁洋里,我悲叹著形势与自己的孤单。

读到这里,读者感到了无比的消沈,从主人翁的出身、处境、气氛、形势、命运,我们看到了绝望、毁灭、孤独与恐惧,但在最后两句里,这首诗突如其来的写下两句话,这两句话改变了整首诗的悲郁,也为读者们凝聚了空前的精神力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类历史上最高大的英雄,征服了亿万众生的蒙古帝国,唯一不能征服的人,文天祥,东林党人的偶像--------明朝士人精神的立基、中华民族灵魂的导师。

无数的美好辞句都无法歌颂他,连皇帝都投降了(宋恭帝),他还是没降。因为他不能降。

后世那帮三流文人如此评论文天祥:「哎呀,你怎麼不投降呢?你当宰相之后,可以帮助汉人啊?像是新得乐名单那样救犹太人啊!」,这是我看过最污秽、最粪臭的语言,在那强奸杀人合法的年代里,你要文天祥支撑几天呢?看到蒙古人杀死汉人奴隶,他要说:「杀轻一点喔,要合法喔。」看到蒙古人强奸汉女,他要说:「奸轻一点,不能先奸后杀喔?」

史实记载,当蒙古军队攻破南宋时,陆秀夫(南宋三杰之一)背著七岁的小皇帝(帝昺),跳海自杀,七天之后,人们看到了整个广东深圳的海面上,漂浮了十四万人的尸体(超过南亚海啸的死亡人数),他们全部都是跟著陆秀夫跳海自杀的百姓。他们为何自杀?是被南宋军队强迫的吗?可是谁会这样做呢?连南宋的嫔妃们自己也跳下海去了啊!

为何他们选择死亡?有什麼东西比死更可怕?

当一个人,失去了人类面貌的时候。

怎麼样是失去「人类的面貌」?

蒙古人,这群征服者,拥有夺取汉人新娘初夜的权力,在洞房花烛夜里,当大家喝完喜酒,征服者走入洞房,躺到你的床上,命你的新婚妻子脱去衣物,奸淫她。而当你听到你妻子的呻吟时,你还得在房外陪笑脸。

为何他们选择死亡?有什麼东西比死更可怕?

当一个人,失去了人类面貌的时候。

在忽必烈的统治下,国人分四等,你该知道汉人是哪一等?

你真的认为我有「大汉沙文主义」吗?

为人类,为人类全体之尊严。

「比暴君更可怕的侵略者,他们懂得人类的知识,不断掩饰自己的罪行,却没有任何人类的道德,他们比禽兽更可怕野蛮。」-----------伊拉克战争的总注解。

对於文天祥的批评,后世三流文人最三流的地方在於--------没错,你可以活,你当然可以活。谁能杀你呢?杀你是犯法的啊,投降是合法的啊,请你赶快投降,去干女人、去繁殖、去交配,去宣导你的投降哲学,去享受你生命的乐趣,但提到文天祥时,请你务必闭上你的鸟嘴。因为,你从来不懂生命的价值,所以,请别再污蔑他的死。

生命之所以让人感到宝贵,不在於「我活著」这件事,而在於「我能尊严的活著」。渴望活著,并不是渴望以奴隶的形式活下去,而是像一个「人类」应该有的样子、尊严的活、尊严的被对待,尊严的对待别人,与你所爱的人,尊严的迎接每个生命里必有的死亡。

在所有的生命形式里,我们看见了两种最极端的类别,一种是「蔑视别人生命尊严」的「生」,以及「赞扬一切生命尊严」的「死」。在这生与死之间,文天祥站在了后者。

用我的死,让所有的人都能尊严的活下去。

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这一次我们有陆秀夫(史可法,殉国者),张世杰(郑成功,军事反抗者),却没有文天祥(思想巨人),这造成了什麼后果?

满清屠杀太重,而后人狡饰太过。

这一切的是非颠倒,是因为我们没有了文天祥,举国知识份子都投降了,或半妥协了(剑侠黄宗羲选择退隐)。笔与剑之中,我们没有了笔,所以没有书写灵魂的力量。

全体都投降了。每个人都享受了生命的乐趣,我们在两种极端的生命形式中-------蔑视别人生命尊严的生、赞扬生命尊严的死---------巧妙的走出了第三种形式:「蔑视自己生命尊严的生存著」。当然,这是我们的权力。所以,文天祥才被列为第一英雄,因为他做到了,在三个方面上(德、功、言)树立了标竿,而后来,没有一个人能做到。

雉发(留发不留头)、种族屠杀、种族歧视、罗织民族文字狱,而全国噤声,乃至今日。

我这是在苛责满清?制造「民族分裂仇恨」?错了,我指责的是我们自己。汉人的原罪,在於其背弃祖先,所以失去了大一统的根基,也因此,在这二十一世纪里,我们仍然没有找回一个民族应有的尊严------「尊重一切生命尊严的生」---------这些不是西方人能给我们的东西,也不是「科学万能论」、「民主万岁论」可以带来的品德---------即人类高尚洁白的灵魂姿态。

「笔与剑的力量」,我们毋宁相信前者。灵魂,必须从历史灰烬里寻找。为中国,为全体之人类,我们要寻找重商主义、金钱即灵魂之外的第二条出路。

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大儒康有为说:「不祭天、不祭祖,中国人的膝盖留之何用?」文天祥,我向他跪拜,渺小而肮脏、污秽贪财的我,今夜认明北方,向人类历史上的完人磕头致意。

「茫茫柴市风云护,两宋终收养士功。」

这是后人对文天祥的诗文纪念,意思说他是「大宋开科举以来最伟大的成果」,超过了苏东坡、司马光,以及陆游。这样夸大了吗?事实上,这还仅是限於一时之见,局限在某个时空里所作的评论。

超越民族与国家,他的正气歌书写了作为君子的八种原则。今日此时,2009年,在西方人大声歌颂「达尔文」、祭拜他们弱肉强食的思想教主时(附注,达尔文主义不是科学,而是宗教),我们再次向文天祥(1236-1283)致敬。

在此,我默记正气歌,如有错误,还请见谅。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君子成道第一条:知识份子的士人精神)

「在秦张良锥、在汉苏武节」(君子成道第二条:面对强权的立场)

「为严将军头、为嵇恃中血」(第三条:天地三纲里为人的义务)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第四条:对杀人魔道者的应有反抗)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第五条:对淡泊明志者的歌颂)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第六条: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的学习)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第七条:对履行国族义务却失败者的称许)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第八条:对实现义理而超乎生死者的惊佩)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人类这个种族,建立群居生活时应有的根本)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立定在你我作为一个人的本分义务上)

嗟於遘阳九,力也实不隶(面对蒙古帝国,时穷命尽,我失败了)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他们抓住我,把我押解到北方大都)

鼎镬甘如颐、求之不可得(我愿意一死)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我被关在昏暗燥热不见天日的地方)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猜想:关押者必有真正的犯罪者,而来探望他的那些同僚,都已经为高官了,包含宋恭帝)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脊(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如果染病死了,大概就成了沟渠里的浮尸吧)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过了一年,老子居然百病不生)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我个人认为这是嗟字而非哀字,文天祥既然已经豁出去了,他还哀啥?何况还有安乐国一词可供证明,他并不在乎)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百病不生是靠什麼呢?靠你亲爹的顽劣斗志!)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我仰望天上的浮云)

悠悠我心悲

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

典型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最后两句,我们随著文天祥的笔触,突然离开了牢狱,来到了一个画面上,文天祥坐在屋檐下读书,远方的古道生出了阳光下的光辉。这形成了艺术手法上的强烈震动。实言之,文天祥后半生的诗词,单就功力与手法而言,就不在唐宋两代任何一位大师之下。)

最后,我们再次默写那首「过零丁洋」,让我们一齐念出他的一生,呼唤他的英灵。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各朝代的更替灭亡时间 按时间排序

奴隶社会: 1.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炎黄齐名)

2.尧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 (今山西临汾) 唐帝尧

3.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济) 虞帝舜

4.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 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鄩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5.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6.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7.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前1559年-约前1300年(商) 约前1300年-约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阳)商王汤 商(殷)王盘庚

8.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

9.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发

10.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11.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12.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社会:

1.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2.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3.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4.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高祖刘邦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汉更始帝刘玄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汉昭烈帝刘备 后主刘禅

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朝:265年-420年

西晋:265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304年-420年

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刘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武帝刘裕

南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高帝萧道成

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南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东魏:534年-550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年-577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北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唐中宗李显

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武周武后武则天

五代:907年-960年 后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梁太祖朱温

后唐:923年-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汉高祖刘知远(暠)

后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周太祖郭威

十国:907年-979年: 辽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赵构

西夏:1038-1227年兴庆(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曲雕阿兰(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明朝:1368年-1644年应天(今江苏南京) 京师(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后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辽宁沈阳) 后金(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大顺:1644年-1644年京师 (今北京市) 闯王李自成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中华帝国: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宪帝袁世凯

伪满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长春)康德帝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中国的朝代都用“朝”为划分标准,区分某政权的执政时间,所以往往会有“朝代”存续时间与“王朝”的国祚重迭的情形。?

2.如秦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 这些“朝”的国祚都与朝代的时间相重迭, 某”朝”的兴亡也是这”朝代”的兴亡。

3.虽然中国很多朝代与王朝的国祚相重迭,但并不代表朝代等于“朝”的概念, “朝”在现代的角度看则类似一个治理国家的统治政府 。

4.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与现代主权国家的观念不同。

5.在家天下的观念下,中国的君王家族通过轮替成为此天下的支配者,“ 改朝换代”就是更换王朝统治政权的过程 。

6.秦朝:统治残暴,相权过大


从秦始皇打败六国,实现一统之后,秦始王就成了至高无上的人物,他在统治方面是是相当残暴的,再加上“商鞅变法”的原因,可以说秦朝的统治过程中都是离不开“严刑”两个字。

哪个人稍为犯点错误,便使用酷刑,诛连九族,而且在修筑长城,阿房宫等巨大过程时,那些被劳务的百姓在繁重的徭役下难免会出现反抗的现象。

最著名的就是陈胜、吴广两个人喊出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百姓在秦始王的暴政下,无不想揭竿而起;还有个原因就是,丞相的权力太大,虽然说是三公九卿制,但权力仍然是丞相在握,世人都说秦国的灭亡是赵高造成的。

但是赵高如果没有丞相李斯这个后台,是不会让自己的计谋成功的,做了丞相后的他,握的权利更大,滥杀无辜的大臣,众叛亲离,最终使秦朝步入灭亡。

7.汉朝:郡国并行,重用外戚

汉朝在完成一统后,也曾模仿秦朝的郡县制度,但后来为了彰显威严,而改为郡国并行制,实际上汉朝的统治制度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结合,大量的对外封侯,重用外戚。

结果不但没有得到效果,反而引发了”七国之乱“,之前对外封侯的各路人马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朝廷,后来朝廷出兵跟各诸侯连年征战,把本来强盛的国力一步一步拖垮,最终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深渊。

8.唐朝:藩镇林立,危及中央

唐朝那个时候,在世界范围里,当称得上是最强大的国家,相当于现在的美国,在科技、武器、农业等方面都遥遥领先,然而它灭亡因素就是在于藩镇,唐朝实现统一后,在全国上下设藩,将大臣册封为节度使,分派到各个地方。

后来也是这些分派出去的大臣势力变得越来越大,不听朝廷使唤,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在此之后,唐朝在多次的动乱中,比如:黄巢起义、王仙芝起义等等,一次次的把国力消耗,最终崩溃。

9.宋朝:重文轻武,兵力不足

宋朝见证了唐朝的灭亡因素,为防止再次出现藩镇割据的重现,以及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的夺权,再有就是防御辽、夏等外族的干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以最大极限的统一集中到朝廷。

建立起一整套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其中就包括职官、军事、科举、法律等制度,同时实行三司制,使我国古代从宋朝中央集权完胜地方分权,地方分权。

这样一来,各地方的官臣势力大减,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中央集权相抵抗。宋朝帝王认为,若要加强统治,就得削弱武将的兵权,因为手握重兵的大将始终是把刀,因此朝廷开始收精兵,兵权由朝廷掌握,这样一来,领兵打仗的将军没了兵权。

使得宋朝在与外族打仗中兵力弱小,士兵和将军的配合能力差,在和夏、辽、金、蒙古等国的战斗中,节节败退,经过长时间这样子耗损,最终亡国。

10.元朝:民族歧视,统治黑暗

元朝还没建立之前,还是成吉思汗那个时期,成吉思汗便率领蒙古铁骑征战中原,每攻下一座城池,便要杀光汉族平民,在成吉思汗后,统治者对汉族人民就更加的仇视,处处施加压力。

在他们看来,汉族的人连一头牲畜都不如,把汉人当作劳动奴隶,这种情况一直到忽必烈时期,元朝建立,忽必烈改革制度,要求各族平等,仇视汉人这种情况才得以缓解,但汉族人的地位始终处于最下场。

忽必烈死后,元朝的统治者更是回到成吉思汗那个时期,对汉人更加的黑暗,导致民不聊生,因而才爆发了人民起义,推翻了元朝黑暗的统治。

10.明:财政危机,用人不当

在之前宋朝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层层矛盾后,不料还有个更明显的矛盾也凸显出来,是什么呢?那就是皇权与相权。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起明朝后,因胡惟庸党案而诛杀胡惟庸,更是废掉了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明朝在各方面得到提升,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但是,在这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种种危机,由于天下良田土地比较集中,一些有心人开始出现隐匿赋税,明政府在财政收入这方面,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与倭寇之间征战,军饷开支加重。

在后来郑和七下西洋,其强大的舰队更是消耗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再步加深了国家财政危机,然而出现财政危机就要对百姓增加赋税,这样引来百姓的不满,致使农民起义。

这是其一,再有就是明朝灭亡用人不当,首先是一个奸臣严嵩,后来又出现魏忠贤,他们两人都在不同时期在朝政掌握大权,无恶不作,滥杀精忠大臣,使得明王朝的统治秩序颠倒,最终使得明朝走下坡路,一步一步亡朝。

11.清朝:闭关锁国,统治腐朽

清朝在专制主义这一块,也就是中央集权可以说用到了最高峰,为了增强效率,特设了军机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权力最集中统治,都没能摆脱灭亡的现象,最主要的灭亡原因就是闭关锁国,坐井观天,认为自己始终是霸主,时时刻刻沉醉在天朝的美梦中。

而此刻,西方发达国家的的实力不断提升,科技不断更新,西方国家经工业革命后,殖民侵略的心志不断加大,最终在1840年把侵略的方向锁定在中国。

在跟西方国家的文斗武斗中,清政府节节败退,于是就出现了:签订条约,割地赔款等侮辱之事,常年打仗,使得国库空虚,因此,清政府不得对大农民的纳税加重,导致民心不再,最终亡于辛亥革命。

从各朝代的灭亡原因不难看出,最终灭亡的原因无非就是得不到民心,导致农民起义,而百姓不拥戴的因素,无非就是统治者的政治方面,没有完善,没有考虑平民百姓的直觉感受。

从秦至清,历朝历代统治者无不是借前朝的兴盛与衰败来制定方针,然而中央集权又不断的变本加厉,越来越束缚百姓的思想,封建制度一直没有完全彻底的改掉,这就是从秦王朝至清朝不断更替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 朝代_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