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元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如北魏、金、清都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了“汉化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倾向非常明显,甚至在改汉姓时追溯黄帝为自己的祖先,对汉文明的认同可见一斑。而忽必烈也在开国之初进行改制,但是元朝汉化的程度却远远不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其原因之一就在于遭到了来自蒙古、色目旧部贵族势力的阻力,所以统治者改革措施态度暧昧,“汉化”改革不彻底。
政治体制汉化不彻底:元建国之初,设中书省管六部,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御史台管监察,这些措施都是效仿汉族封建行政体制的体现,而在这样一个汉族创建的行政体系中,却不允许汉人为正官。《新元史》中记载:“然上自中书省,下逮郡县,亲民之吏,必以蒙古人为之长,汉人南人贰之…一代之制,未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此外,元朝虽然效仿以往政权实行科举制,但依旧还是以世袭和恩荫为主进行选官,对待科举取士并不积极,曾一度被废止,就算元仁宗恢复科举,被录取的人也不得重视,前景渺茫。元政权虽然愿意学习汉人的政治体制,但却并不愿意以“汉人”为师,将汉人排斥在元朝权力机关之外。
经济体制汉化不彻底:元建立政权后就已经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但对奴隶制依旧有很大的宽容。叙州安抚使,家有“奴脾千指”,为其耕种良田五千亩,元将阿里海牙有家奴近四千人,这样必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元政权虽采取重农政策但仍有保留,中统二年(1261),元设立劝农司,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然而,在下诏禁止蒙古军侵占农田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时也下诏禁止侵占牧场。但农田被侵占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以及“旧有牧地,围人恃势,冒夺民田十万余顷,讼于有司,积年不能理”,这都不利于畜牧业向农业的转型。
以上“汉化”措施不彻底的原因除了元政权民族意识强烈以外,更多的还是由于统治者的阶级局限造成的。很显然,汉人掌握权力、转畜牧业为农业、废除奴隶制必然会损害蒙古贵族的利益,而蒙古贵族在军事战争上立下过汗马功劳,与皇权的关系十分紧密,甚至可以通过忽里台大会干预立储,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势力,像北魏孝文帝那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是无法实现的。元英宗就是因为推行新政触犯了蒙古贵族的利益而死于政变。
除此之外,蒙古族有相对完整的文化和信仰,以及当时受到世界帝国的威胁而无暇内顾等,都是造成元朝“汉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虽然元朝亡于内乱,但蒙古民族也因未被彻底汉化而在元朝灭亡之后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不失为一幸事。
从1271年元朝建立到1368年被赶出中原,按照主流历史观点的算法,虽说没有超过100年,但相比于秦朝隋朝这样的短命王朝来说,已然不算太短。
最关键的是,无论元朝前期的蒙古帝国,还是元朝之后的北元,在历史演进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元朝真正的延续时间,是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1402年鬼力赤篡位后取消大元国号恢复鞑靼古称,前后历时197年。
这样的享国时间,你要说他是短命王朝,那就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
不过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注定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再加上带有我国特色的历史划分方式,比如失去中原的南宋可以称为宋朝的延续,而失去中原的北元则被选择性忽略,所以元朝仍然是国祚只剩98年的短命王朝,尤其是相比于国祚达219年的辽朝而言,元朝的寿命就更加可怜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元朝国祚较短的尴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摇摆不定的汉化改革
作为少数民族王朝,元朝和我国历史上的其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一样,注定无法回避是否汉化的发展路线问题。
而元朝的汉化,从蒙古时代就开始了,在窝阔台统治时期,契丹谋士耶律楚材就多次上书请求减少对汉人的杀戮,保留汉人的农田和生产方式,通过征税实现蒙古贵族财富的增值。
但窝阔台的“止杀”仅限于掠夺汉人财富的需要,对于效法中原地区典籍制度按照汉法统治蒙古,窝阔台不可置否。
真正开启蒙古汉化脚步的是忽必烈,忽必烈重用汉人谋士,不仅按照汉法方式在开平称汗,与阿里不哥展开长达5年的汗位争夺;还仿照汉法营建大都城,以《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作为元朝的国号;最重要的是,忽必烈按照汉人传统立真金为太子。
但是因为“家天下”模式的固有弊端,汉化作为忽必烈个人意志的体现,有着明显的不可延续性。而更要命的是,在太子真金英年早逝后,忽必烈对汉族官僚也逐渐失去了耐心,汉化进程戛然而止。
而汉化标志之一的科举,在1313年元仁宗时期才恢复,而元顺帝在位时期又两度废除科举。
元朝的汉化导致了蒙古高层异常剧烈的分化和斗争,这种斗争的最直接反应就是每一次的元朝皇位更迭都是腥风血雨的攻伐杀戮。在元朝98年的国祚里,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在位36年,剩下的38年由9位皇帝分摊,足见元朝高层斗争的惨烈。
而频繁的内讧,极大消耗了元朝的元气,导致了元朝的短命而亡。
2、过犹不及的宽松政策
根据历史教科书记载,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推行了惨无人道的四等人制度,这种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的残酷压迫,使广大汉人纷纷揭竿而起。
但这种言之凿凿的史料,在历史上却并不存在,纵然蒙古帝国在南下的过程中杀戮无数,且坐上统治者地位的他们,对汉人极尽歧视,但四等人制度确实子虚乌有。
非但如此,元朝的施政方针还前所未有的宽松,这也导致了元朝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繁荣时代。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元朝历代统治者对于如何统治多元化的帝国缺乏参考和实践。
对于广大汉人群体而言,蒙古是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派,其人口少到连实施以讹传讹的初夜权都不够。
令人绝望的人口差异,使得元朝统治者最后选择了“自暴自弃”的统治方式。相比于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地主士绅阶层的笼络,元朝统治者将重心放在世家大族等大地主身上,对于地位较低的士绅阶层,则选择了视而不见。这使得元朝社会阶级出现巨大断裂,底层过大的自治权使得民众的揭竿而起成为可能。
自夏朝建立开始,虽然有“王权至于县政”的统治潜规则,但统治者对于民众人身控制的力度始终在加强,而元朝则出现了较大的倒退。
事实证明,正是相对宽松的治国政策,使得元朝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轻易被推翻,没有地主士绅阶层支持的元顺帝只能逃回蒙古高原继续放羊。
而推翻元朝的明朝奠基者朱元璋,在总结出元朝“以宽失国”的历史教训后,走向严刑律法治国的更大历史倒退之中。
1260年忽必烈于上都称汗,改元”中统“。1267年迁都“中都”(北京,1272年改为“大都”)。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大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随后北伐并与当年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1388年明军于漠北大败元天元帝,天元弟被忽必烈兄后裔杀害。至此不在沿用年号和大元国号。
大元统治中元:1271-1368(98年). 大元国号:1271-1388(108年)。元朝忽必烈主张并开展汉化,后来汉化进程反复,其中科举开始又一度被取消,后又恢复。元朝和清朝的皇帝都会说本民族语言。
元代;汉元王朝从1206年建立大蒙古到1368年灭亡,历时163年。元朝是中国古代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民族统一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它的寿命并不长。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很多大一统王朝都是内忧外患,日薄西山,而元朝则不同。元朝末年,基本没有强大的外来入侵,元朝短命而死,主要是内忧外患。由于内部治理不善,这样一个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帝国过早地崩溃了。对于元朝,我恐怕我们需要从文化背景中寻找原因。换句话说,元朝的短命灭亡,主要是因为没能弥合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中国古代北朝进入中原后受到汉族农业文明的影响,走汉化之路,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势。就元朝而言,它的汉化之路相对于北魏、晋朝、清朝等进入内地的北朝来说,尤其艰难。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易辙,推行汉法,将统治中心从漠北转移到汉,从而在汉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忽必烈美国推行汉语和法语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是不完整的。随着政权的建立大体完成,礼仪礼仪制度初步完备,进一步推广汉语法语,弥合文化差异的工作趋于停滞。此后,末代元朝的汉化进程在一些问题上有所发展,但总体上并没有超出忽必烈所画的圈子。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度,涉及到贵族的特权利益。元朝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对汉文化接受较慢,大多始终与汉区的法规、思想文化格格不入。宗教:蒙古贵族起初信奉多神教萨满教,后皈依喇嘛教,拜吐蕃僧侣为师,朝拜热情,皇帝本人也由他们祝圣。相比之下,儒家在蒙古统治者眼中的地位就逊色很多。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很难理解儒家思想的概念和体系。忽必烈早年对儒学有些兴趣,但经历肤浅。后来在理财问题上与儒官产生分歧。直到元朝前夕的去世,可以说儒家思想从未被明确确立为治国的主导政策,失去了它的独尊地位。语言:语言的使用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忽必烈下令八思巴模仿藏文字母创造新的蒙古文字,并在世界各地颁布,所有官方文件都必须用这种文字书写。为了推广这种文字,朝廷在地方上广泛设置了蒙古文字学教授。大量的汉人为了得到升迁去蒙古学习汉字。擅长蒙古语,取蒙古语名,蒙古化倾向,在汉族社会已经成为屡见不鲜的例子。但汉语对蒙古贵族的影响,远弱于北朝其他统治民族。蒙古语主要用于宫廷。忽必烈汗的历史记录对话儒生许衡说:老师每次打对了,就从自己里面选一个好翻译,然后看他。还是译者话不我没听懂意思,他已经明白了;或者语义上不伦不类,被感知为不对。可见忽必烈虽然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但还是可以不要完全脱离翻译。作为统治者,他对中文如此陌生,其执政效果可想而知。政治:元朝的政治制度呈现出鲜明的双重色彩,即所谓实践中国法律和保存民族风俗。历史学家孟森说:有史以来,元朝一直被认为是最无组织的
然而,在个别问题上文化冲突的激烈程度并不与文化差异的大小成正比。相反,这种个人冲突越激烈,统治者的心理就越严重软弱,自卑,对自己的文化缺乏信心可能是。元朝就不是这样了,文化政策的自由与宽容是当代史家所推崇的,而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意识其实是最成功的。元朝可能因此而早衰,但失其东隅,得其桑榆。因此,蒙古民族在元朝灭亡后还能长期保持自己的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很大的家族历史。参考文献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29页。徐帆。元代官制研究。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137-139。姚大力。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其社会背景1982:58-60。韩儒林,主编。元史。人美国出版社,1986:265-268。周,顾菊英,合著。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22-324。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5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