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封名将章邯为雍王,阻入关之路,刘邦如何仅四月复夺三秦之地。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鸿门宴上,刘邦表达了对项羽的臣服。
对于项羽来说,这是最后一个臣服的诸侯。
鸿门宴
很快,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大封天下。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三郡。
四月,尽管刘邦一万个不情愿,但还是带着他的人马,来到了汉中。
刘邦来到汉中的日子可不好过,军心思归,将卒逃亡的势头拦都拦不住。
不久,齐地的田荣发来一封信,刘邦本不平静的内心更加烦乱。
田荣希望刘邦能和他共同起兵,反对霸王。
此时,刘邦刚选拔了一个大将军韩信。
韩信与刘邦的就职谈话时谈到,要夺取天下,先收复三秦。
项羽在原来的秦地分封了三个诸侯,分别由秦朝的三个降将担任,所以关中之地又被称为了三秦。
田荣同时发出去了好几封信,还没有收到刘邦的回信,就已经按捺不住当王的迫切心愿。
因为已经有其他人给他回信了,彭越同意了田荣的主张。
还有人主动给田荣写信的,赵地的陈馀。
这些人的反应,大大鼓舞了田荣反对项羽的勇气。
不等刘邦回信,田荣就造反了。
田荣动手杀了分封在齐地的三个诸侯,除了项羽封的齐王和济北王,他连自己的侄子胶东王——自己曾经立的齐王都杀了,田荣自封为齐王。
田荣的动作引起了一系列反应,那些认为自己该封王的人,纷纷在自己的属地造反。
刘邦拿着田荣发给自己的短信,感觉时机已到,决定出兵关中。
刘邦一边做着准备,一边在反复琢磨着如何拿下三秦,还不把项羽给招来。
刘邦找几个老铁商量夺取关中的形势,和他对项羽救关中的担忧。
张良想了一个办法,把项羽愤怒的火焰引导别处。
想来想去,把项羽的怒火引导齐地是最好的办法。
很快,密切关注天下大势的刘邦,做好了夺取关中的准备。
韩信明修栈道,迷惑着关中的雍王章邯。
名将章邯正是项羽安排来封堵刘邦入关的。
张良用刘邦的口气给项羽写了封信,说明了刘邦在汉中的确憋屈,只想拿下关中,当好关中王,绝不会对其他任何地方有想法。
更要命的是,张良向项羽转发了田荣发给刘邦,邀请刘邦共同反楚的短信,短信还有田荣已经与其他人联合造反的内容。
天下大乱,是对霸王不敬啊!项羽哪里容得,决心武力规范秩序。
项羽顾不得刘邦觊觎关中的心思,决定先对田荣这个始作俑者下手。
曾经田荣被秦军所围,项羽的叔父项梁,二话不说,救田荣于危难。
定陶战役,项梁被秦军所围,田荣见死不救,项梁力战而亡。
一想到含辛茹苦带大自己的叔父,项羽恨不能手撕田荣。
大封天下之时,项羽硬是忍了这口气,给田荣立为齐王的侄子封了胶东王,算是够容忍了。
田荣原想把天下搅乱,让项羽无处下手,但他把自己对项羽的伤害,估计得严重不足。
一是对项梁见死不救,严重伤害项羽的感情;
二是对项羽分封不服,严重冒犯项羽的尊严;
三是齐地与霸王的都城彭城(徐州)近在咫尺,现实的军事威胁。
田荣更没有想到,刘邦会向项羽转发自己致命的短信。
项羽果断对田荣出手。
西楚霸王流传千古,岂是浪得虚名。
可惜田荣只有想当王的心思,却没有扛打的本事,没出一个月,便兵败被杀。
本来这事算是完了,只是,如同霸王分不清“秦”朝与秦军将卒的区别一样,霸王也分不清田荣与齐地百姓的差别。
霸王对齐地百姓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齐地的人民再次拥立田荣的弟弟为齐王,项羽陷入齐地的反抗斗争中抽不出身子。
可惜一代名将雍王章邯,被韩信“暗度陈仓”一举击溃,苦等项羽援军不至。
刘邦趁此大好机会,仅四个月迅速拿下三秦,为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解析还定三秦之战于韩信到底有没有关系?于韩信到底与三秦之战关系重不重要?
韩信说的汉中对,韩王信也说出同样差不多的汉中对,而萧何也说类似的定三秦之策。而韩信说的汉中对最不可信,完全可能司马艺术创造把韩王韩信的事移花接木到韩信头上。
萧何的定三秦对策;“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刘邦对这一战略是接受的。
韩王信的汉中对;“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 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韩王信说完汉中对后,刘邦拜韩王信为太尉,太尉也就相当于大将军职位,而高祖时根本没有大将军职位。而韩王信拜太尉后有带兵记录,而淮阴侯韩信没有带兵记录,说明韩信拜将的事,明显是司马迁把韩王韩信拜太尉的事用移花接木扯到淮阴侯韩信头上,把太尉改成大将军而已,而高祖时根本没有大将军职位。
而韩信说的与萧何、韩王韩信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并没有什么还定三秦的战略、战术。而还定三秦战略全都是刘邦自己布置与淮阴侯韩信有什么关系?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韩信献的是走故道还之计,还是汉中对?但刘邦率军出汉中走故道后,赵衍献他道,说明刘邦用赵衍之计”他道”克陈仓。而汉王用韩信之计就是所谓的“汉中对”,并不是从故道还之计。而且陈仓道当时是汉中通往关中道路之一,基本是人尽皆知的道路,所以根本没有必要献走故道还之计。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须昌(赵衍)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后为河闲守,陈豨反,诛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户。
刘邦走故道入陈仓,章邯军队在陈仓坚守阻挡难以通行,刘邦准备退回,是赵衍指出另外一条路,汉军绕过陈仓,赵衍应是当地人,所以对汉中地情较熟悉,故能在进军道路问题上向汉王献策,只是这条道尚不知名,故有“他道”之称。大军果然绕过陈仓,从背后攻下陈仓,由于陈仓是汉军北定三秦的突破口,陈仓之役的胜利,使汉军主力跨入三秦地界,赵衍因其献道有功而被封侯,可以看出赵衍献的他道才是汉军还定三秦的关键路线。而根本不是所谓韩信的暗渡陈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正史根本没有,只是出自元杂剧等文艺作品。韩信本身又不汉中人,怎么可能知道他道呢?
刘邦偷袭陈仓城,关键是什么?
一支奇兵。范目为刘邦招募了一支天性劲勇、善于攀山涉涧的賨民作为“前锋”、“陷阵”。
《华阳国志·巴志·总叙》:“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
范目人称范三侯,生活在秦、汉之际,是阆中一带的大姓,巴人的部族长。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和勇敢,向刘邦提出组建巴渝劲旅、还定三秦的战略。刘邦委任范目董其事,范目迅速为汉王组建起7000人的军队。北定三秦。使刘邦得以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被刘邦先后封以建章乡侯、慈凫乡侯、渡沔县侯。
韩信说完【汉中对】后,刘邦【遂听信计】,汉中对说白了就一句话,三秦好打。但怎么打是刘邦的事,【部署诸将所击】都是刘邦布置的,而且韩王信和萧何说出类似的话,而韩信汉中对根本没有对三秦战争什么战略规划。
韩信说三秦传檄而定,三秦真的那么好打吗?,按功臣表,在还定三秦刘邦战死了两个侯(纪通和奚涓),而后来的汉楚之战三年亦不过死了两个侯(杜恬和周苛) 。奚涓不但其母代侯,并且位列十八功侯,可见刘邦的三秦战役多困难。连章邯就誓死不降抵抗七八个月之久。
还定三秦其实是刘邦率领曹参、周勃、樊哙等名将以及八十个列侯打下来的与韩信一点关系也没有。
刘邦: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曹参:初攻下辩、故道、雍、斄。击章平军於好畤南,破之,围好畤,取壤乡。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破之。复围章平,章平出好畤走。因击赵贲、内史保军,破之。东取咸阳,更名曰新城。参将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赐食邑於宁秦。参…
周勃:攻槐里、好畤,最。击赵贲、内史保於咸阳,最。北攻漆。击章平、姚昂军。西定汧。还下郿、频阳。围章邯废丘。破西丞。击盗巴军,破之。攻上邽。
樊哙:别击西丞白水北,雍轻车骑于雍南,破之。从攻雍、斄城,先登击章平军好畤,攻城,先登陷阵,斩县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级,虏二十人,迁郎中骑将。从击秦车骑壤东,却敌,迁为将军。攻赵贲,下郿、槐里、柳中、咸阳;灌废丘,最。
如此重要的战役,刚刚被任命为“大将军”的韩信却没参加,不奇怪吗?在记载韩信事迹的本传《淮阴侯列传》中,只有短短13个字的记载:“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不仅没有韩信随军参谋的文字,连韩信的名字都没提,可以看出韩信在还定三秦时候恐怕职位最大也就是个小将领,与还定三秦根本没什么影响,登台拜将完全是司马迁艺术创造。
《史记·郦商传》记郦商从沛公攻取南阳诸地后,别将一军“攻旬关,定汉中。”旬关在今陕西省洵阳县城之东,扼洵河之口,自洵河口沿汉江上溯至南郑(今汉中市),整个沿江一线的大片土地,皆为郦商所占领,从而与刘邦入关中遥相呼应,特别是穿越秦岭天险的几条要道,皆为汉军所控制。刘邦挥军北上,自可从容选择进军之道。也为日后的北定三秦免除了后顾之忧。什么是后顾之忧?这里不妨以诸葛亮伐魏的战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提出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军的攻魏计划,后因关羽失荆州而未能实施。刘备去世后,他任蜀相,仍不改早前之初衷,曾于蜀汉建兴六年至建兴十二年(228~234年)先后五次举兵伐魏,而在建兴五年(227年),司马懿平孟达之后,魏军已占领了鄂西至西城(今安康市)的沿江之地。诸葛亮攻魏,北有强敌拒守,东有魏军之侧翼,不得不有东顾之忧,权衡利弊,只好兵出祁山,攻魏国的西陲之地。虽精神可嘉,而最终未能实现其“兴复汉室”之夙愿。诸葛亮北伐无果,虽有多种原因,而受制于地理因素,亦当为其一。
刘邦北定三秦,由于郦商早已攻旬关,定汉中,秦岭以南沿汉江一线,皆纳入汉王巩固的版图之中。根本无须有东顾之忧。这一地理优势,是诸葛亮所无从得到的。
韩信有没有拜为大将军?
“韩信拜将”不过是司马迁文学出来的一个虚假传说。
破绽一,张敞给汉宣帝上了一封奏章。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记载张敞给汉宣帝上了一封奏章,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萧相国荐淮阴累岁乃得通”
“累岁”,至少近一年。也就是说萧何推荐韩信至少长达一年韩信才得到重用,但《淮阴侯列传》从萧何开始向刘邦推荐韩信到韩信最终被封为大将军,都发生在刘邦入汉中之后到还定三秦之前这段时间。 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入汉中,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还定三秦,其间一共4个月,还要掐头去尾去掉一段时间,从萧何开始推荐韩信到韩信被封为大将军,最多也就2个月时间,即使满打满算,也就4个月时间。 如果按《汉书》记载,是公元前206年5月就开始攻击三秦了,也就是说最多也就1个月时间,即使萧何从第1天就开始推荐韩信,刘邦到第31天才封韩信大将军,也不过就1个月时间,如何谈得上“累年”? 张敞是个有学问的人,上书皇帝是一件严肃的事,不可能杜撰历史。那么,韩信真正得到重用是什么时候呢? 时间是公元前205年8月,“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刘邦这时才提拔韩信为左丞相,派他率兵攻打魏国。 这时距离萧何第一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公元前206年4~8月),过去了刚好一年,正好符合“萧相国荐淮阴累岁乃得通”的记载。也就是说,所谓韩信在汉中就登坛拜将被封为大将军的说法完全是虚构的。
破绽二,萧何怎么就断定韩信能够胜任大将军
打仗是立刻就能断出胜负的硬功夫,而且胜负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和大伙儿的性命。同时打仗又不仅仅因为你有一个好主意,你把兵法倒背如流,就一定能打胜仗。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在3年多亡秦战争中韩信毫无建树。不经过战争的检验,萧何怎么就能断定他一定能够担任大将军这样重要的职务呢?
更何况刘邦集团中并不缺乏能征惯战的将军。从亡秦战争到现在,一路攻城略地,并没有受到阻挡,能打大仗胜仗的将军有的是,像周勃、曹参、灌婴、郦商等都是能独自统帅大军百战百胜的名将。
破绽三,刘邦亲赴前线,“大将军”却后方赋闲
韩信拜将这件事情最大的破绽是与实际战事不符。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却没有参加随后刘邦发动的三大战役,三秦战役、东进战役、彭城战役。
破绽四,萧何言为大将军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韩信:“兵初起,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萧何言为大将军,别定魏、齐,为王,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 韩信大将军就大将军还言为大将军,说明韩信大将军言不符实。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司马迁写的对吗? 不对!鸿沟协议很可能又是司马迁为了把项羽塑造成英雄而撒下的又一个弥天大谎。
(1)急于求和的应该是项羽
无论从当时楚汉的战略态势考察,还是从鸿沟协议的内容分析,急于求和都是项羽,而不是刘邦。 战略态势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项羽远离封国作战,粮道和后路已经被切断,汉军刘贾部和韩信部已经从南北两个方面形成对西楚国的包围。项羽大将龙且被杀,西楚国的北面完全暴露在灌婴的攻击之下。项羽固守荥阳孤城,兵员和粮草枯竭,随时有可能被汉军围歼。即使是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也不得不承认,“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刘邦却成功地利用荥阳、成皋阻击战,吸引住了项羽和楚军主力,乘机夺取了赵、魏、齐、燕、楚等大片国土。成皋、巩县两道防线坚守两年零四个月,可谓固若金汤。背后是广大的关内根据地,兵员粮草源源不断,前面是强弩之末的项羽。即使是再拖下去,对刘邦毫无损害。 因此,只能是项羽急于求和,而不会是刘邦。 我们再从鸿沟协议的内容来看。 司马迁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订立了鸿沟协议,以荥阳东面的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 而且,司马迁还特别说,订立这个协议是刘邦求着项羽。第一次项羽不答应,第二次刘邦派了个举世无双的说客侯公,经他游说,项羽才答应。为了怕侯公再替别人游说,刘邦从此便把侯公藏了起来。神乎其神! 可是,既然是刘邦急于求和,是刘邦求着项羽,那应该是刘邦做出让步这才合理。此时项羽占领着荥阳,刘邦占据成皋,那就应该是刘邦向西退却,让出成皋。怎么会是项羽让步,反而是项羽向东退却,是项羽既把荥阳让给了刘邦,又交还了刘邦的家人。不合情理呀! 如果是因为隔水为界比较方便,成皋以西,巩县以东有一条伊水,以此为界不是挺好吗?为什么没有? 退一步讲,即使刘邦占据成皋不愿退出,那也应该是维持现状。刘邦占据成皋,项羽占据荥阳,以荥阳西面的汜水为界,这也说得过去。万没有项羽退出荥阳的道理。 为什么是项羽退出荥阳? 很显然,是项羽急于求和,急于摆脱被动危险的局面,因此做出退让,交还刘邦家眷,让出荥阳,这样才取得了刘邦的同意,以换取安全撤退的时间和承诺。 如果一定要说有鸿沟协议,这才是双方正确的心态。请参见图鸿沟协议质疑图。
(2)鸿沟协议根本无法执行
在公元前203年这个时候,如果项羽和刘邦真的订立了一个协议,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那将是一个根本无法执行的协议。 因为此时,鸿沟以西都是刘邦的土地自不必说,鸿沟以东却不可能成为西楚霸王项羽的疆域。 此时曹参、韩信已经南渡黄河,占领了齐国的全部土地。这其中包括原济北王的都城博阳,胶东王的都城即墨,齐王的都城临淄,以及离项羽都城彭城不到 200公里的城阳,除此之外,位于西楚国东面的高密也已经被汉军占领。从城阳到高密连成一条横线,以北的土地均被曹参、韩信占领。 向南则是彭越。彭越占领着西楚国西面梁地的广阔地域,其中包括谷城、巨野、昌邑、定陶、虞县、睢阳、下邑等广大地区。其最近距离彭城不到100公里。 彭越向南是黥布。黥布率军回到自己的封国,和汉将刘贾一起攻城掠地。他首先占领了几个县,又攻入当年楚国的都城寿春,后来名为九江城。接着又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 此时,曹参、韩信、彭越、刘贾、黥布已经将项羽的西楚国四面包围。 刘邦还有一员骁将被人们忽略,那就是灌婴。在曹参、韩信平定齐国之后,灌婴单独率军去鲁北攻打楚将公杲的军队,获得全胜。灌婴挥师南下,在彭城北面160公里处,打败了薛郡郡守所率领的军队,亲自俘虏骑将一人。接着又攻占了彭城东北面60公里处的傅阳城,接着沿彭城东面60公里向南进军,占领了僮城、取虑和徐城一带。 随后灌婴渡过淮河,全部降服了淮南的城邑,一直向南到达广陵(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这个时候,项羽派项声、薛公和郯公又重新收复淮北。灌婴于是北渡淮河,在下邳击败了项声、郯公,并将薛公斩首,拿下了距离彭城东面只有70公里的下邳。 又在在平阳击败了楚军骑兵,兵临西楚国都城彭城。请参见本文第一幅图,红色箭头为灌婴征战路线。黄色区域是项羽的势力范围。 时间、地点永远比精彩的文学描写真实可靠。上述战事时间地点的记载告诉我们,项羽和刘邦订立鸿沟协议的时候,鸿沟以东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曹参、韩信、彭越、刘贾、黥布、灌婴等占领,只有彭城一座孤城还在苟延残喘。要想执行鸿沟协议,除非曹参、韩信让出黄河以南所有土地,灌婴撤军,彭越自杀,黥布重新归附项羽,否则,鸿沟协议有也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执行。 一个显然不符合当时双方实力对比的协议,一个根本无法执行的协议,说它是子虚乌有最为合理。一定要死认书本,我们只能说,那是刘邦为了换回家人的性命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如果是这样,刘邦随后追击项羽,则是项羽不仁在先刘邦不义在后,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3)项羽不是遵守协议东撤,而是仓皇逃命
鸿沟协议订立之后项羽的撤军路线,也揭示了鸿沟协议的真相:要么根本没有鸿沟协议,要么就是刘、项都没拿它当真。因为项羽也没有遵守协议返回都城徐州,而是仓皇南逃。项羽从荥阳撤军的路线,暴露了天机。 如果项羽是如约东归,那他离开荥阳后,应该向东经陈留、外黄、睢阳、砀郡,回到彭城。这条路最近。陈留、外黄、睢阳、不久前刚被项羽占领。走这条路可以得到楚军的接应。项羽在粮草断绝,将士疲劳的情况下,走这条路,最为便捷,也最安全。 可是,实际的情况却是,项羽并没有走这条路。离开荥阳之后,没有向东往陈留方向退兵,而是突然向南,奔阳夏而去。请参见项羽向东撤退示意图。
项羽为什么不向东回封国,而是向南撤退呢?他要去哪儿呢? 合理的解释只能是项羽根本没有打算回都城徐州,他知道大势已去,应该赶紧南逃,甩开刘邦的追军。项羽的撤退路线暴露了项羽对鸿沟协议的态度。如果项羽真的相信鸿沟协议,真的认真执行鸿沟协议,鸿沟以东都是你项羽的地盘,现在陈留、外黄被彭越占了,你应该把它夺回来。夺不回来你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找刘邦算账。不能善罢甘休! 可是,项羽却没有攻打陈留、外黄,而是绕道避开了。为什么呢? 很显然,项羽也不相信鸿沟协议。鸿沟协议不过是项羽安全撤军的幌子。同时由于军队战斗力的下降,连年的战事、奔波、攻城伤亡,再加上都城告急,此时项羽已经无心无力与彭越作战,对于在短时间内攻占陈留、外黄毫无信心。饥饿难耐,丢失成皋、被汉军围攻在荥阳城里多日的楚军,现在完全是在仓皇逃命。 如果不赶紧乘机远遁,如果在陈留与彭越发生战事,则前有彭越,北有曹参、韩信,南有刘贾、黥布。背后,恐怕项羽自己也清楚,刘邦不可能就此罢休,背后的追兵一定已经在路上。如果攻打陈留,必然会被包围在陈留城下。 所以,项羽此时要用刘邦家人换来的时间,赶紧夺路而逃。
(4)不是小人挑拨,刘邦真的打算守约?
按照司马迁的描写,似乎楚汉订立鸿沟条约之后,刘邦是打算遵守协议的,只是因为张良、陈平等人的一番不能养虎遗患的劝谏,才使刘邦改变主意,背约击楚。 这样一来,背信是毫无疑问了,只不过背信的责任主要在张良和陈平,刘邦只是从犯。然而,我不这么认为,理由是: 刘邦从来没有信守过诺言。在自己弱小的时候没有信守过,现在自己强大了,项羽已经在仓皇逃命了,怎么会突然正人君子,要信守这样一个显失公允,毫无操作可能的鸿沟协议? 大封诸侯刘邦被封到南郑,心里不满嘴上不说,一本正经地率军开赴南郑,一路还烧毁栈道,断绝道路。可是到了南郑后,立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回关中,夺取三秦之地,设郡县以为自己的封地。 这之后项羽发兵征讨,刘邦去信保证,只要亡秦时的约定,一旦达到目的,立刻罢兵,绝无东进的奢望。就在信发出的同时,刘邦的进军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一面攻占其它诸侯的土地,一面抓住项羽诛杀楚怀王的由头大做文章,转移其它诸侯的注意力,掩盖自己吞并其它诸侯土地的事实。 刘邦已经拥有了荥阳以西,黄河南北的土地之后,也并没有满足,而是挟持五诸侯一直向东打到彭城。其吞并天下的雄心已经昭然若揭。 现在,刘邦已经今非昔比,已经发展得十分强大了,已经实际上占有了秦帝国的全部天下,只除了那个自己曾经占领过的,现在还属于项羽的彭城。这个时候,刘邦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地率军西归?
为什么刘邦得到三秦之后还要继续东扩呢?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愿意为什么称呼秦始皇为千原因。也是为什么后世千百年所有的帝王将相都以统一天下为最终目标的原因。
1、刘邦远大的志向决定其不可能畏缩于区区三秦之地。
但凡开国之君,皆有极其长远的人生目标,他们不会拘泥于一时的成败,以达到最终目的,也即统一天下为人生目标。
刘邦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在他年轻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浑浑噩噩,在沛县当个小地痞,混不吝一辈子。但是在他见到秦始皇那一刻起,刘邦的命运便彻底发生改变。在一次护送徭役前往咸阳时,刘邦遇到了秦始皇车架出行,面对壮观的出行队伍,刘邦留下了他的第一句千古名言:?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秦始皇是什么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的帝王,他功盖三皇,德披五帝自号皇帝,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两千多年的文化根基。以这样身份之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刘邦为何为满足于区区三秦之地。
当听闻陈胜吴广起义后,躲在芒砀山当土匪的刘邦立即拉起一支起义队伍决心反秦,从一名小小的泗水亭长,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名震天下的沛公刘邦,再到率先入秦,意气风发准备登上汉中王位的刘邦早已被历史的车轮推向了时代的浪头,如何会放弃最后的角逐天下机会?
2、项羽的分封实在太不公平。
项羽在灭秦后,因其在诸侯中的威望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将曾经的上司义帝熊心抛之脑后,主动担任起分封天下的职责,但是项羽的分封之举可谓是任性十足。
刚一开始就违背了熊心与诸侯:?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将刘邦的封地从富饶的关中平原改为巴蜀之地,还在其外围分封以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作为监视,却又将其手底下近20万的秦军坑杀,这不是留着口水看着马儿跑么。这一下子不仅失去章邯三人的人心,同时就还把刘邦得罪的死死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5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