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公孙氏很强大吗?为何曹操一直不对其用兵?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
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
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这首诗来自于《三国演义》全书的最后,叙事般的体裁像片尾曲一样让人回味感慨。这些英雄豪杰都曾经叱咤风云、名震天下,在汉末群雄的擂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但故事总有结局——有的羽化登仙、建立政权,更多的则是“卧龙跃马终黄土”。天下的蛋糕逐渐被曹刘孙三家分得后,群雄们大多化作一抔土、归入尘埃。
但有一支力量例外——辽东公孙度家族,他们一口气从汉末熬到了曹魏中期。
上图_ 公孙度 (150年-204年)
起家
公孙度少年时期因为得到辽东太守公孙琙的青睐得以读书、并且被推荐担任郎中,随后又前往冀州担任刺史。但冀州是世家大族盘踞之地,公孙度寒门出身,根本不可能在冀州生存下去,没多久就被赶下台。
但他有个老乡叫徐荣,在董卓手下担任中郎将。当时正值董卓执掌京师、大力扩充亲己势力的时候,因此在徐荣的推荐下,公孙度被派遣前往辽东担任太守,相较于人口众多、势力盘根错节的中原,辽东地区他还是摆得平的。
这段时期,陈寿评论公孙度“暴而不节”。
上图_ 董卓(?-192年),字仲颖
彼时的中原地区形势逐渐恶化,中央权力的崩溃显而易见。与大多数出身非世族的群雄一样,公孙度也采取了“催抑豪强”的策略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其对内的统治堪称恐怖:“(公孙度)到任后,收压昭,并杀于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的,皆以诛族,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世家大族对寒门的打压在汉末成为趋势,而公孙度的反击看来更为简单粗暴。
在疯狂催抑豪强的同时,他自己的势力也逐步发展起来,长子公孙康、次子公孙恭等家族势力分别执掌州郡军权,不断打击异己势力建立威信。他又屡次率军征讨乌桓和高句丽,并且将塞外的扶余国纳为自己的属国。
此时的中原正经历着一场又一场大戏,先前呼啸诸侯的袁术、吕布、张邈、公孙瓒等一一被灭,但公孙家族却巧妙地避开了强大势力的征服。
上图_ 吕布 白门楼
臣服
严格来说,臣服大势力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但公孙氏却因为抓得好时机,躲过了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劫难。
其实公孙度自己倒是很想称王称霸的,在位期间,他在自己的郡治所襄平屡次僭越,先是自己封自己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自己祖先、建立宗庙(这是王侯才有的规格),随后又用上了皇帝级别的车驾和羽林军——反正就是自己过瘾。
曹操曾为了笼络他,表天子加封他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却拒绝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连曹操的面子都不给。
嘴上可以强硬,但行动必须诚实。在幽州一哥公孙瓒被剿灭后,袁绍势力完全占据河北,其触角开始延展到了辽东。公孙家族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选择了妥协,表示愿意为袁氏家族处理边疆、抵挡胡人扰乱。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光认怂不够,还要有机遇。
就在公孙瓒刚被剿灭不久,中原另一个大户曹操就开始蚕食袁绍的地盘。他一举消灭了河内的亲袁派眭固、及时将势力拓展到黄河以北,像一把利刃插入了袁绍的核心地盘。因此,消灭公孙瓒后才不到三个月,袁绍便发兵南下,准备与曹操决战,为了有个稳固的后方,他便接受了公孙氏的议和。
建安九年(204),一代枭雄公孙度去世,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留给他的摊子不算太坏,但外部形势已经不容乐观。
此时袁曹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在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携战胜之余威,对袁氏家族的势力开始穷追猛打,亲袁的公孙氏当然也是打击范围之内。就在公孙康即位的第二年,曹操大将张辽率军进攻东莱地区,这里更接近中原,人口众多生产力发达,公孙度曾在这里招揽流民、开垦荒地、建立学校,惨淡经营之下,显然希望这里成为他跃向中原的跳板——但很快被张辽攻克。
上图_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建安十二年,河北的袁氏势力已经被基本扫平,曹操率军千里奔袭,又将乌桓打败,藏匿在乌桓的袁氏兄弟便投奔到了公孙康那里。
此时有人劝曹操趁势荡平辽东,曹操没有同意,认为公孙康会将袁氏兄弟头颅奉上的。但曹操没有用兵辽东的最大原因当然不只是因为袁氏兄弟的头颅——这其实并不重要,而是此次北伐乌桓、千里奇袭极为凶险,曹操自己也说,这次取胜不过是“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在后勤不继、河北人心还没归附的情况下,再征讨辽东风险是非常大的。
这是公孙家的第二个机遇,并且被刚即位的公孙康抓住了。
上图_ 公孙康(生卒年不详),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
不久他便识趣地将袁氏兄弟头颅献给曹操,表示内附。这次曹操的表彰,公孙家欣然接受:“封康襄平侯,拜左将军”。随后曹操忙于征讨荆州,也就没再过问公孙家,等于默认了他们家族世代镇守边疆的特权。
在公孙康治下,整个公孙家族开始走向了鼎盛。公孙康与其父公孙度一样,喜好拓边击胡、催抑豪强,但又注意发展生产、开垦荒地,辽东地区屡屡对外出击,士民习战,但其本土又没有遭受战争的直接摧残。建安十四年,公孙康甚至遣军攻打高句丽,直接攻破其都城,并且设立带方郡(今韩国西部、包括首尔),招揽流民、发展生产。
公孙康虽为边疆诸侯,但是文治武功不在中原诸将之下,像曹操灭张鲁那样一战而破一方的情况,在辽东是不可能实现的,再加上辽东地处偏远、战略纵深又长,使得曹魏集团不敢轻易动兵。
于是,曹魏集团与公孙氏达成了一种平衡——曹魏集团给予其相当的自治权、而公孙氏则为曹魏拓土戍边、抵御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这种平衡就是维持辽东与中原和平的基石。
但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当辽东不再愿意为曹魏戍边时。
上图_ 东吴版图
衰亡
公孙康死后、其弟公孙恭即位,等到公孙康的次子公孙渊长大,便将公孙恭下了大牢,自掌政权。此时的辽东,相比于其祖公孙度时期已经强盛许多,曾经窄小的辽东郡如今已将势力投放至朝鲜半岛、扶余乌桓部落都向自己朝贡,幽州以东全是公孙家的天下,物资充沛、人心稳定。
有着这样的家底,公孙渊开始了一波“神操作”。
在即位之初,公孙渊便有心自立,暗中以东吴为外援,打算向东吴称臣。此时的孙权已是知天命之年、再非“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的少年了,他不顾举朝反对,答应和公孙渊联合,便册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遣太常张弥以及一万多士兵、携带着大量珠宝走海路前往辽东。
公孙渊这一波操作也是奇妙,他想以孙权为外援,等孙权答应、封赏到来又害怕魏国征讨。干脆杀了吴国使臣,将首级传给洛阳,自己吞并了吴国送来的财宝辎重。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孙权莫名其妙损失了几名重臣、一万多士兵外加无数金银财宝,气得差点率军亲征(确实太冤了),在群臣劝阻之下,才没成行。但这件事也使得公孙渊谋反的消息公开化,只不过曹魏方面依然维持着表面的和平未曾发作。
景初元年,曹叡派遣大将毋丘俭率军征召公孙渊,公孙渊发兵拒绝,双方展开作战,毋丘俭见打不赢便撤退。也就在此时,眼见事情盖不住的公孙渊便自立为王,一面鼓动羌胡部落袭击曹魏边境、一面再次向东吴求援。
可魏明帝时期边境的羌胡小大小闹哪里能掀起什么波澜;东吴就更别指望了。
第二年六月,太尉司马懿,这个三国终极大boss带着四万精锐杀向辽东,假意袭取襄平、实际主力决战,在野战获胜后,又攻破襄平,斩杀公孙渊父子,并屠杀了相国以下以及十五岁以上男子上万人。随后司马懿乘势将辽东公孙氏家族连根拔起,在洛阳的公孙康长子公孙晃也被赐死,掌权辽东近半个世纪的公孙家族最终彻底覆灭。
这个家族熬过了汉末、终究没能熬出三国。
上图_ 荆州各郡划分图
有人说公孙度、公孙康的策略很像刘表,只不过刘表的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公孙家能成功生存而刘表不能。这其实不尽其然,公孙度、公孙康实际上并不愿意苟安一方,只是辽东人口稀少、物资匮乏,中原诸侯无论是公孙瓒、刘虞,还是袁绍、曹操,公孙家都不是对手。等辽东发展起来、远东地区也被吞并之后,中原已经形成统一、高效的大一统政权,他们依旧是斗不过的。
所以,公孙家的生存,一方面仰赖着地域偏僻,降低了中原的征服欲;另一方面也仰仗公孙家自身能力出众,对中原政权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故而等公孙渊即位,实力不对等又能力不足,就只能被中原政权消灭了。
三国时期,曹魏无疑“综合国力”最强,但如果只较量水军,魏、蜀两方加起来,恐怕也不是东吴的对手。我们之前介绍过东吴为什么能训练出强大的水军,今天再把眼光投向水军的基础——造船业。东吴为什么能建立发达的造船业?这与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政策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的造船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如果从独木舟和筏算起,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4000年前)的百越人。秦汉时期是我国造船业第一个发展高峰。汉朝时,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另外,东汉已经使用了布帆,这是利用风力解决船舶动力问题的重大发明。东吴正是继承了秦汉的造船技术和产业基础。
从地理条件看,吴国滨江临海,有发达的传统造船工业,造船工场规模大、分布广。如沿江的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等地,沿海的永宁(今浙江省温州市)、横阳(今浙江省平阳县)、温麻(今福建省连江县)等地都设有造船工场,称为“船屯”。东吴所造的船种除继承了汉代常见的船种外,还出现了以“勇力精锐”者充当棹夫、“往来如飞鸥”的走轲以及形体更加高大的楼船。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东吴在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
三国时期,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造船能力和造船水平远不如吴国呢?我们先看一看内河航运的形势。
从图上看,我国的内河航运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支流、珠江流域等河流,淮河也有一定的航运价值。由于水量少,季节变化大,冬季有结冰期,北方的河流普遍航运价值不高,仅东北的松花江航运价值较高。曹魏的控制区内河航运条件很差,蜀汉情况又如何呢?蜀汉位于长江上游,今天的内河航运条件虽已大为改善,但在当时,川江段(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段)滩多流急,航运条件远不如长江中下游。
我们知道,古代造船的材料是木材,东吴森林资源丰富,造船的材料无疑有保障。但木材在水中长期浸泡容易腐烂,古代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中国传统船舶采用桐油封护船体,是船材防腐的一种特殊技术。桐油呈淡黄色,半透明,具有粘性大、耐酸碱和渗透性强等特点,用于涂抹木船船材表面,有防腐、隔水、隔潮、迅速干燥、耐高温、附着力强等效果。桐油还用作捻缝油灰的调和剂。使用油漆封护木材,在中国最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船在建成下水前,都要使用桐油和油漆两遍防腐封护,以确保古船在水中的耐久性。
那么,用于生产桐油的油桐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
油桐属大戟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桐油种子(种子含油30%~41%)所榨取的油脂就是桐油。油桐喜温暖湿润气候,怕严寒。年平均温度16-18℃,10℃以上的活动积温在4500-5000℃,全年无霜期240-270天,能耐冬季暂短低温(-8- -10℃),年降雨量900-1300毫米。同时,油桐要求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油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1 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曹魏控制区油桐分布很少,仅在魏吴交界处有零星分布,这也是其造船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之一。
政策因素和市场需要是东吴造船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我们先看一下东吴的控制区示意图:
从图上看,东吴和曹魏控制区之间基本是平原,没有高大山脉阻挡,长江就成为守护东吴的唯一天险。所以,维持一只强大的水军,就是维护战略安全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东吴一直高度重视造船业的原因。
总之,三国时期东吴的造船业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在当时总体低迷的海洋事业中是一枝独秀。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派宣传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远航南洋。吴嘉禾元年(232年)孙吴为培植亲吴势力,曾先后三次派人与辽东半岛的公孙氏进行大规模的海上交往。这三次规模巨大的海上远航,开辟了由长江口至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航线,在中国古代海洋活动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而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船队浮海到台湾(夷洲),派聂友、陆凯渡海征伐海南岛(崖洲),更为台湾、海南岛自古以来与大陆密切联系的佐证。东吴造船业堪称帝国的一张王牌,不仅帮助孙吴政权存续时间最长,在中国整个海洋开发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同时又令马腾及其家属迁居邺城,减轻西北方面的压力。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率军南下,荆州在刘表新逝的情况下不仅望风而降,而且还送给了曹操急需的水军。曹操放眼天下,发现除了西凉马腾、韩遂,汉中的张鲁、辽东的公孙氏,以及割据益州的暗弱无能的刘璋,以及寄人蓠下的刘备和盘踞在江东的孙权以外,整个天下的菁华地区已然尽入其手!但是被孙权、刘备联手,以火攻击破,铩羽而归。此战过后,曹操失掉了荆州,刘备开始崛起,天下格局迈向鼎足之势。
我估计主要就是曹操膨胀了,极度轻敌,认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在水上也要和周瑜较量一下,结果吃了大亏!看看三国后期很顺利就灭了吴,也是陆战为主。:客观原因来说,一,南船北马,北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二,孙刘联盟,实力颇强;三,长江天堑,孙刘在地利上有优势。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哭郭嘉,就是因为曹操在得到郭嘉之后,经常在战略上为曹操做出明智的决策,官渡之战与北征乌桓,充分体现了郭嘉的军事才能。
所以,看三国时期的那些战争就可以知道,全是菜鸟,胜负全靠随机分配。这就是为什么随便从山沟里捞一个人就能当军师,完全没经验的人也能打胜仗。因为对方也是菜鸟,有经验没经验都一样。曹公对此有心结。曹公蔑视名门望族,喜欢刻意欺辱世家大族,喜欢霸占豪门有夫之妇,还谓之为“豪门妙妇”。因而世家大族,对曹公十分反感。所以江山还是被司马氏夺走了,当然司马氏也没风光多久,第三代司马炎以后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傀儡,也受尽屈辱,三国两晋南北朝那段历史,不堪回首。
之所以说东北亚的公孙家族被灭是历史上的一个败笔,是因为它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再一次统治了这片区域,而中原地区要对这片地区恢复统治又耗费了极大的精力。
公孙家族的祖先本是当地的一个小官,后来成了太守。此人为人较为强势,先是派兵打服了高句丽,后来又联合扶余压制住了他,之后甚至通过海战使得山东和辽东两个半岛联系在了一起。后来曹操封他为永宁侯时,他说道,我本在辽东为王,何须你来封侯,可见其霸气。
在三国里,吴国,魏国,蜀国打的不可开交时,魏国一些部落开始叛乱,而公孙家族的人也趁此加入战斗,他既想结交吴国,又害怕魏国生气。于是就将吴国派来的使臣,送给了魏国。而魏国一高兴将公孙渊进行侧册封,结果多疑的公孙渊却把魏国的使节们困住,之后才放心的接受册封,而这件事显然也惹到了魏国的皇帝。之后诸葛亮去世,蜀国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之后孙权也被为国所打败。之后,魏国就派遣司马懿去讨伐公孙家族,此时公孙渊向孙权求助,结果对方也只表面答应,最后公孙氏被灭。
司马懿在平定辽东的过程中杀害了许多汉人,因此当地汉民大量减少,也就导致对此地缺乏管辖,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再一次的进入到这片地区。而后期,隋朝因为征服高句丽来实现统一而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此而加速了灭国,唐朝时也耗费许多才重新取得这片区域的管辖权,所以说这事是历史的一败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4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