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为什么还珠格格里面总是提起大明湖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朝文字狱非常严重,这件事已经有很多人考证过。因为文字狱,无数文人被牵连,全家造罪。
文字狱的顶峰,从顺治皇帝开始,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四个朝代。而这四个朝代中,乾隆王朝又要比之前发案更加严重。据统计,中大型案件,就有二百多起,其中乾隆时期占了一百三十多起。
对于文字狱的例子,我们恐怕听到许多,比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案;再比如,年羹尧被查办,也是因为错写一句话。当然,皇帝不可能只是为了几个字就想大动干戈的杀人,文字狱背后,是对那些疑似反对者的打压。但是,这个今天我们不讨论。
描述乾隆年间故事的一部非常有名的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反复在说着一句话:大明湖畔的夏雨荷。难道,在文字狱高峰的乾隆时代,没有忌讳吗?答案总结下来,一共有三种:
1.琼瑶在作书时没有想那么多
我认为,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纵观《还珠格格》整个剧情,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于“清朝文字狱”是有多方面考证的。你一定不会忘记,小燕子为什么成为孤儿,箫剑为何行走江湖?因为他们的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遭遇了文字狱。小燕子原名为方慈,其父亲为方之航便是因为无意间写了一首诗,而被人诬告入狱的。可见,作者并不是忘记了文字狱这回事。(方之航,历史中没有这个人,但是他的案发方式,有许多原型)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还珠格格》无数次可以说出那句“大明湖畔”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2.
在整理了各种说法之后,笔者发现这一种很有趣:
仔细看:大明湖的石碑上,明字的左侧不是“日”,而是“目”。据说石碑是于清朝刻成,那么会不会意味着,这样的写法,刻意避讳的嫌疑呢?
由于石碑作成之时,并没有相关记载,所以这个说法还是有待考证。
3.
第三种答案是最有趣的:大明湖水最终会汇入一条名为小清河的河流。以此寓意大明终于被清取代。
当然了,大明湖与小清河清是否相连这无从考证,而且小清河在清朝经历过一次变迁,被黄河夺了河道,有没有影响到大明湖也不知。如果这个答案为真,那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了。
事实上,可能一切都没有那么复杂。清朝文字狱严重,没错,但是大部分案情是借此打压反对者,而对一个景点“大明湖”实在没有发作的必要。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第一,康熙年间,重新修缮了大明湖的湖心亭,而乾隆亲笔提字“历下亭”。可见,自从康熙开始,便没有对大明湖有过多偏见。
第二,大明湖的北岸,有一祠堂,名为铁公祠,是为了纪念明代一忠贞之臣铁铉,当年燕王朱棣夺权,铁铉力护朱允炆,不幸捐躯。而这座祠堂,正是乾隆所修建。
多次修缮,并且歌颂明代忠臣,又可见,清朝的文字狱尚未波及大明湖,清朝亦是不排斥对过往英雄歌颂的。
因此,要么像上面所说,大明湖在清朝有了“改字”或者汇入小清河的寓意,而幸免于难;又或者乾隆压根没有特别在意。
后记。
本文的三种说法,综合了网友们的观点,不是笔者独创。除了小清河之外,还有一个大清河,希望不要混淆。
对于大明湖是否汇入小清河,有这种说法,但是正像上面说的,小清河经历了一次黄河改道,本身河道受到了影响。现在还没有找到其清朝与大明湖交汇的图稿。如果有专业人士,希望指正。
大明湖的石碑,是做成于清朝。本人如果大明湖,但是当时没有注意石碑细节,石碑背后有无刻有小字,小字有无解释渊源,尚待考证。
虽然写的是《还珠格格》剧情,但是借剧情,评议清朝历史而已。看剧时,不必考虑那么许多,只要记住大明湖在山东,紫薇的母亲夏雨荷是个举着伞的美丽山东姑娘就可以了……
当年清代书法家铁保和诗人刘凤诰在小沧浪亭上饮酒对弈,刘凤诰一时兴起,随口吟出这两句诗,铁保挥毫题字,于是成了历代题咏大明湖的佳句中最著名的一句。
正如诗中所言,大明湖作为泉城济南三大名胜之一,风光秀丽、美不胜收。大明湖之所以盛名远播、历久弥新,除了其自然风景怡人,更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古往今来四方名士皆钟爱大明湖,在这里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痕迹。
"大明湖"之名,源起于何时?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大明湖之名始见于何时,为什么叫"大明"湖?要想十分明晰地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1400多年前问世的《水经注》一书谈起。
《水经注》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杰作。全书共40卷,记载了1253条水道,并且以此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每条河道的源头、流经的山川、湖泊和城邑。
同时还记述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传说、物产、水利设施等等内容。
郦道元在年轻时曾随其父、青州刺史郦范年到过济南,出于习惯,他留心考察过济南的山水风光。随后在《水经注》中,对当时的济南水道作了极为生动、真实的描述:
"其水(指泺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文中所指大明湖位置在今五龙潭一带,而现今大明湖一带水域则名"历水陂"。
另有史料记载,那时的大明湖称历下波或历水波,南至濯缨湖,北至鹊山和华不注山,也就是说大明湖、五龙潭和北园是相连的一个大湖,湖阔数十里,平吞济泺。
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隋唐时它既名"莲子湖",又名"历水陂"。宋代时又有"西湖"之称。
而与今日相重合的"大明湖"称谓,最早是出现在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中。
"大明湖"之名,为何在清朝时没有因避讳而改掉?清代顺治年间开始,朝廷大兴文字狱,那么为何"大明湖"这个名字可以安然无恙呢?其实这个事情有答案,那就是清朝的文字狱是"对人不对物"的。不过还有几个有趣的解释,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种说法是:黄河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有一次大改道,之前自南宋一直是从河南开封兰阳(今兰考县)附近向东南夺淮河入黄海的。
而现今自河南济源市到济南市一段的黄河其实便是古济水。重点是,在此之前,山东段的济水叫做"大清河"。
瞧见了没,大明湖的水主要自趵突泉流进,然后再汇集到北水门向北经洛口汇入"大清河"。
第二种说法:大明湖的牌楼和旁边的石碑上,可以看到"明"字的"日月",写成了"目月"。
不过立马有网友指出,"眀"和"朙"可不是通假字!书法上却有这两种写法,而古人所写的现存于世的各种字迹中"眀"的出现频率非常的高。
不仅明朝当时这么写,更远的唐宋也是这么写的。现代人练书法学得最多的欧阳询的楷体书法,明都是写成"眀"。站在简体字的立场上说,"眀"和"朙"最多算异体字。
其实,大清皇帝还是能分得清什么是"含沙射影",什么是"本就如此"的。要不然,康熙的宠臣明珠,就该有麻烦了。
在第1部里边,刚开始的时候,紫薇和金锁对小燕子的信任度并不高,但是却将自己的信物交给了小燕子,明明知道私闯围场是一件特别危险随时会掉脑袋的事情。其实紫薇并不像别人形容的那样善良,可以为了一个素未谋面的父亲而牺牲自己的姐妹。
80后肯定还记得,《还珠格格》这部清宫题材的电视剧曾经风靡一时,那叫一个火!
你一定不会忘记,赵薇饰演的那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小燕子原名方慈,她父亲方之航因为无意间写了一首诗,被人诬告入狱,小燕子成为孤儿,成为清朝“文字狱”的直接受害者。
清朝文字狱非常严重,因为文字狱,无数文人被牵连,无数书籍被焚烧。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四个朝代中,大的文字狱案件就有二百多起,其中乾隆一朝就占了一百三十多起。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案。
文字狱使众多无辜的文人陷入灾难,从而人人自危,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因此,要想弄清楚清朝“烧书灭史”的真相,就要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寻找密码。
01历史上的几次“文化阉割”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繁荣的国家必定屹立不倒,兴旺发达。在中国2000多年漫长的的封建历史中,曾经有几次对文化的阉割——
第一次是秦朝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实行思想上的统一,独尊法家,禁止其它各家学说的存在,对《诗》《书》等百家经典典籍进行焚烧,后又因故活埋了460多名儒生。从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不再,人文思想科技发展陷入停滞。
第二次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客观地讲,这在当时是思想上的一次进步,但也使封建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特别是两千年来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使大家思想禁锢,不能推陈出新。
第三次是始于明朝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作为明清两代选拔官吏的考试,禁锢了文人的思想,使文人陷入愚昧无知之中。
第四次就是清朝的文字狱。清朝时期,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室,为了铲除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大兴文字狱,《明史》案、吕留良案是最典型的代表。
这四次文化阉割,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和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最残忍,但是八股取士对于中国的毒害最深,使中国最应该发展的数百年内,停滞不前,实在令人痛惜!
02清朝“烧书灭史”的真相大家知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同时,他也是文字狱最严重、烧毁书籍最多的朝代。
尤其是在乾隆继位之后,深知人民的思想才是可怕的。他认为:人民有了思想,就会对朝政和社进行批评,表达不满。于是大兴“文字狱”,大兴禁书焚书之风。
例如,史书上记载的《吊时语》案:
乾隆二十一年,江苏大旱,庄稼歉收,米价瀑涨,灾民无以为生,而贪官污吏只顾自己享乐,忽视民生,不予救济,常熟人朱恩藻十分愤慨,乃将"四书"成语凑集成文,题为《吊时语》,批评贪官。乾隆知道后,认为这是"侮圣非法,实乃莠民"。朱被杀,看过《吊时语》未告发者,也被严惩。
乾隆时一共禁了多少书呢? 据不完全统计,禁掉、烧掉的书一共有3000多种,15万部以上。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武英殿前的火炉就没有再熄灭过,军机处的人全天监视着烧书。
都是哪些书被禁掉、烧掉了呢?
一是关于清朝真相的史书。比如说《扬州十日记》,作者是当时的幸存者。这本书记录了清朝的暴行,整个清朝都是禁止的。
二是宣扬民贵君轻的书。比如,明末顾炎武和黄宗羲的书,乾隆认为他们的书太有煽动性了,会启发民智,不利于清朝的统治。
三是反对清朝的书。当时汉人都认为清朝不是正统,为遏制这种观念,有关书籍都会被禁止,毕竟满族人口太少了!
道光五年(1825)冬,龚自珍写了一首《咏史》诗,其中有一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大意是,友朋聚会,本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但席间有人谈到文字狱,因不忍听、不敢听,只好退席,落荒而逃。
没有人再敢说国家不好,没有人再敢对政府发表评论。因为每个人都学会了自我审查,不必政府来查,自己已经先阉割好了自己。
结语:“焚书灭史”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清代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焚书灭史,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1、清代确实是叫大明湖 但最终湖水归入小清河中 大概让人感觉 明清更替符合天道 所以没有改名 也没说因为这个兴起文字狱
2、乾隆皇帝对铁铉也是极力的推崇,并为铁铉修建铁公祠,也就极有可能为纪念前朝的忠臣,保留大明湖的称号。
这既宣扬了忠君精神,也显示了自我的胸襟,最后也是给大明朝伤口上撒了把盐,昭显大清朝皇帝比大明朝皇帝圣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4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隋末大变局的贵族游戏,最大赢家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