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邦搞分封制真的害人害己吗分封制背后隐藏的大智慧!

众妙之门 2023-06-27 11:03:41

刘邦搞分封制真的害人害己吗分封制背后隐藏的大智慧!

刘邦搞分封制真的害人害己吗?分封制背后隐藏的大智慧!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楚汉相争四年后,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天下。面对疆域庞大的汉帝国,刘邦推行了一个争议很大的“杂合型”制度:郡国并行制。“郡”是指郡县制,是秦始皇最喜欢、并在全国推行的制度;“国”是指封国制,又称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经典政治制度。

郡与国并行,一个挨着一个

问题就出在分封制上,要知道,分封制是一个很古老的制度了,如果从西周算起,它已经800多岁了。纵观古今中外各种制度,跟人一样,都是有它自己的寿命的,寿命的多少,要看它与生产力同步的时间有多久。很多制度的寿命不过几十年而已,而分封制持续了800年;800年中,其实只有300多年是好的,其余400多年时间,处于崩溃状态,却是崩而不溃,溃而不死,直接造成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这说明,分封制已被时代抛弃,它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可是,刘邦却依然采用了它。

这是刘邦推行封国制的理由

刘邦先是分封了8个异姓王,之后又分封了9个同姓王。分封完毕,若是从简单的历史脉络看,刘邦与他的刘氏天下似乎陷入了无休无止的麻烦之中:

先是异姓王反叛,刘邦亲自带兵镇压;虽然逐一平定,但公元前196年,在镇压淮南王英布时,刘邦不慎被射中一箭,次年死于帝都长安。

接着是同姓王犯上作乱。这些同姓王也非善类,他们成了刘邦儿子、孙子们的心腹之患,最终酿成“七国之乱”的弥天大祸……

综上,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刘邦搞封国制是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历史,真的可以这样简单推论吗?

要知道,经国之大事,绝非儿戏,刘邦会犯蠢吗?就算刘邦智力不足,蠢了一回,那他身边的谋士呢?张良、陈平之辈,萧何、曹参之流,不会给他把关吗?

刘邦

其实,一个国家建立后,实行什么制度,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时的实际是什么呢?当时有两个实际:

第一个实际:生产力发展了,汉民族早已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统治者完全有能力直接统治全国了。换言之,刘邦完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以取代分封制。

第二个实际:刘邦出身不好,家族势力单薄,打天下靠的是“丰沛派”功臣及各方势力的鼎力支持。这"各方势力"并非善类,他们只愿做分享天下的诸侯王,并不愿做一般的臣子。比如“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东进灭齐之后,他上书刘邦,要做齐王。刘邦恼怒不已,却惧怕韩信势力,只能答应他。像韩信这样拥有重兵的“实力派”还有彭越、英布、张耳、臧荼、吴芮等等,个个都不好对付,个个都要分封,不分封就可能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所以,在汉朝建立之前,刘邦就已经被迫分封异姓王了。注意,是被迫的。汉朝建立后,又分封了一些。

韩信

很显然,如果根据第一个实际全部实行郡县制,必然要承受第二个实际——各方势力反叛的结果,如此则国家分裂,刚刚统一的局面会被打破,会重新回到诸侯纷争的乱世中去。刘邦能容允出现这样的结果吗?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只能是两者兼顾,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在地方势力强大的地域保留分封制,分封异姓王,作为权宜之计,别的地方则采用郡县制。待时机成熟,再逐渐消灭异姓王,废除分封制,统一为郡县制。

刘邦正是这么做的。

郡国并行制推行后,政权逐趋稳定,一直在积聚力量的刘邦感到消灭异姓王的时机成熟了,便从韩信开始,挨个下手,几年时间内就消灭了异姓王,将其封地易为郡县。刘邦用古老的分封制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而且解决得非常好,不能不说,他是个聪明人。

汉武帝彻底解决了难题

不过,刘邦在分封异姓王之后,又分封了同姓王,以对抗异姓王并防止刘氏天下旁落。这一招,留下了后遗症,引发了后来(前154年)的“七王之乱”;“七王之乱”的破坏性很大,但最终有惊无险,汉景帝成功平叛,后来,汉武帝又采用柔道之术——"推恩令"解决了这一难题。

结语:从整体上说,刘邦的“郡国并行制”是很好的,它以不算太大的代价解决了汉初地方势力威胁皇权的问题,使刘氏天下得以维系、壮大,为之后的大汉盛世奠定了基础。刘邦的聪明就体现在3个字:灵活性!不是说一个制度过时了,就永远都不能用了,也不管旧制度还是新制度,只要能解决问题,都可为他所用。

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为何没有效仿项羽分封诸侯?

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历史上对它们地评价是相当不统一的。有的人认为分封制好一些,有的人认为是郡县制好一些。即使是我们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也曾经因为丞相等人一起反对,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正义于伪反。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而产生动摇。但是最终,他还是在李斯的劝谏下下令: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虽然,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罢休。等到秦朝后来的项羽和刘邦,有一次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选择上面起了争议。比如项羽,他就是分封制的坚定支持者,他先是连哄带吓得让楚王给自己封了个西楚霸王,然后还觉得不过瘾,索性把义帝一脚踹开,然后自己分封天下:

“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他打天下不就是为了自己占有土地吗?可是最后却非常热切的把自己打下的土地分封给别人,这也真是一个历史奇特现象。不仅仅项羽对于分封诸侯有着迷之兴趣,其实刘邦对此也是有一定的向往的。曾经刘邦被项羽围攻,被打得山穷水尽的时候,郦食其就向刘邦献策分封诸侯以挣取盟友:



“食其欲立六国后以树党,汉王刻印,将遣食其立之。”

刘邦想都没有想,就把印都刻好了,然后准备让郦食其带着自己刻好地印去出使别人,然后封别人为侯。好在刘邦这个人很谨慎,他想来想去,还是准备问一下自己最靠谱的谋士——张良。于是他就跟张良说了一下这个事儿。张良听了之后大惊失色道:“这是谁给你出的馊主意?我请求您杀死他!”

然后张良就用筷子做工具,详细地跟刘邦说了分封制对于他的坏处。听得刘邦当场把嘴里已经嚼了一半的米饭给吐了出来,大骂到“这个臭儒生差点儿坏了我的大事!”因为郦食其是儒生。骂完了还不算,刘邦赶紧把自己连夜赶造出来的印信给烧掉,免得让人拿出去冒充自己分封诸侯。



为什么刘邦一听张良的分析,马上就改变了这个立场呢?因为分封诸侯的坏处,就在刘邦的面前,只是郦食其在与刘邦讨论时没怎么体现出来而已。何况郦食其本来就是说客出身,他想要别人相信他的话,就把这件事的好处说得没边没际了,以刘邦好大喜功,喜欢出奇制胜的性格,肯定很容易就相信了。

那么,分封诸侯

的坏处有哪些呢?其实都不用张良给刘邦普及周朝的历史,只需要看一看项羽分封诸侯之后天下的情况就很清楚了。项羽进入秦国,在鸿门宴上把刘邦逼走之后,觉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于是把天下分封给各个诸侯,自己号称西楚霸王而还。接下来,天下则开启了新的大动荡:

“田荣闻羽徙齐王市于胶东而立田都为齐王,大怒,以齐兵迎击田都。都走降楚。六月,田荣杀田市,自立为齐王。时彭越在巨野,众万余人,无所属。荣与越将军印,因令反梁地。越击杀济北王安,荣遂并三齐之地。燕王韩广亦不肯徙辽东。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




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互相伤害”。不仅仅诸侯之间互相攻伐,连诸侯内部都在不停的互相杀害。这一点齐国最突出,田荣、田都、田横等人,因为权力分配不满意,内部不停的残杀,还从外面邀请外援来迫害对方。其实说到这里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太公可能要说了:咱们齐国自姓姜,你姓田的凭啥来这里抢王位呢?我姜姓后代还没说话呢!

但是田氏当然不会管这些了,从田氏代齐之后,他们就把齐国看成了自己的私产。但是实际上田荣等人也算不上田氏齐国的正统后代,他们只是田氏齐国的小宗,只是田氏齐国的大臣的后代。但这个时候其实大家已经不讲究这些了,跟后面的“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差不多,真正的田氏齐国的后代根本不敢跟田荣这样的权臣争。

所以,看到这里,刘邦心里就豁然开朗——分封诸侯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按照周朝旧制分封那些曾经的诸侯的后代为诸侯王,那么那些实实在在掌握诸侯权力的权臣们必然对刘邦不满了。他们冒着天大的干系一起起义反对秦朝,不是为了反对所谓的暴政,本质上就是为了逆天改命,做一回真正的王。



现在大事已经完成,他们当臣子的还是臣子,曾经的王族还是王族,那他们还奋斗个什么呢?不如再反一次吧!他们对项羽就是这样的,由于对分封结果不满意,直接再来了一次起义。反之,如果刘邦分封那些诸侯国的权臣们为诸侯,他们就能够安分守己吗?也不会的,反而会更加混乱。

因为王族的力量虽然衰微,但是王族的名号还是响当当的。而刘邦分封诸侯国的权臣,也不可能把所有诸侯国的权臣都封一个国,总有人对自己的封赐不满意的。所以这个时候,曾经的王族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那些不满意的权臣可以打着王族的旗号起义,要求刘邦再次分封。

总而言之,就是由于800多年的运行,周朝的分封制在权力上面已经完全失控,真正的王族实力衰微,而权臣们则势力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刘邦想要分封诸侯,他也不敢分封了,免得“斗米恩,升米仇”。这么一来,搞分封制还不如直接把分封制这个制度成为历史,让王族和权臣都没话可说。



反正,郡县制也不是我首先提出来的,诸侯们要是不满意,就好好骂一下第一个全面推广郡县制的秦始皇吧!刘邦如是想。

解郡县制的好处这么多,为何刘邦还是坚持分封制?

因为刘邦觉得分封的都是自己人,可以更好的巩固皇权。

郡县制的好处固然很多,但是刘邦不这么认为,一切都是白搭。我们应该看看刘邦当时所处的环境,才能够更好的知道为什么他非要分封。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了六国,完成了封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但刘邦为何都逃不开分封制呢?要知道,秦始皇可是在统一之后废除了分封制度的。这是因为从商代开始就已经有分封制了,他们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制度。加上之前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斗争中,所以,刘邦也没有发现分封制度的缺陷。加上本身当年项羽也给刘邦分封了,所以,没有尝过分封制的苦,自然还是愿意坚持分封制度。

加上刘邦觉得秦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暴政和郡县制,所以,自然不想再去走老路了。不过刘邦的分封制度和商周的分封制度还是不同的,商周主要是嫡子和庶子以孔雀开屏的方式进行分封。而刘邦的西汉的分封制度则是郡国并存,因为害怕异姓王,所以土地都给了自己的孩子们。但是刘邦的分封制度,不过区区几十年,就已经自尝苦果了。毕竟,皇权和血缘亲情相比,根本就是压倒性的优势。

总的来说,刘邦坚持分封制度,就是因为不想重蹈覆辙,自认为血缘关系可以稳固皇权。但是他忘记了,皇权可以让任何的血缘关系变得面目全非。之后的吴楚之乱,不就是正好向世人展示了刘邦分封制度的弊端已经开始初见端倪了吗?

所以,没有哪一种制度是特别完美的,历史上的帝王们,和许许多多的人,不过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罢了。制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汉朝初年,刘邦究竟听到了什么,最后抛弃了分封制?

首先要说一下西汉初期刘邦并没有完全抛弃分封制,而是采取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进行的方式,统称郡国制,真正分封制完全退出汉朝历史舞台是在汉武帝时期。分封制,其实在商朝就已经有了雏形,并在周朝成为了一种管理制度,而王公贵族这类特权阶级就是其受益者,可以世袭,使得阶级固化,特权在握的目的。郡县制,是秦始皇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之一,一方面为了遏制那些不听话的王公贵族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是日后中央集权的有力保障。

刘邦本身出身低微,只是一个县的泗水亭长,又是农民起义的受益者,是忠实的郡县制拥护者。刘邦为了与项羽对抗不得不联合起来各诸侯,在项羽被击败以后建立了汉朝,建国初期国家政治和经济都很不稳定,为了安抚人心,不得不分封了七位异性王。他们的势力太过巨大,不仅拥兵自重,而且封地占据了汉朝的一半疆土并都是富庶地区,这对于刘家来讲是决不能坐视不理的。

为了扫除后顾之忧,刘邦以谋反之名铲除了六位异性王。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刘姓家族的政权对分封制做了调整,只允许分封刘姓诸王的制度,即同性分封制。再加上刘邦绝不会允许政权旁落,所以开始了郡县制这种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手段和同性分封制并行的新体制。然而这种新体制并没有保障大汉江山的永固,还埋下了七国之乱的隐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3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