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国实力下降之际,为什么强大的魏国没有趁机消灭秦国呢

众妙之门 2023-06-27 10:21:13

秦国实力下降之际,为什么强大的魏国没有趁机消灭秦国呢

还不知道:魏国强盛之际为何不消灭实力下降的秦国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战国前期,曾经在秦穆公时代非常强大的秦国开始走下破路,实力不断的下滑。与此同时,魏国的实力却在不断的上升,变成了一个实力强悍的国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时候都是魏国灭掉秦国的最佳时机。但是,面对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魏国却没有好好把握。那么问题来了,在战国前期,魏国实力强大,为什么不抓住机会灭掉实力下滑的秦国呢?

其实,具体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其一,魏国没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君主不明。魏国其实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因为地形的特别,为了能够在那样一个乱世当中生存下去,他们重用李理变法。所以,魏国成为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而在吴起来到魏国之后,更是让魏国如虎添翼。之前的魏国虽然强大,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只是经济强国。而在吴起来了之后,就变成了军事强国。这样一个魏国,应该足以傲视群雄了。但是,遗憾的是,魏国缺乏居安思危的思想,他们看到的只有眼前的那一点利益。当时,河西之地其实是在魏国的掌控之中的。但是,这个关键的时候,魏武侯居然将河西的吴起给逼走了。随后,又与赵国闹僵。几经波折,秦国也慢慢开始崛起。

其二,时事不允许。当时,各国之间虽然在军事实力上存在差距的。但是,也没有哪个国家说想灭谁就灭谁。魏国虽然强大,但是一旦魏国攻打秦国,其他的国家也会陷入恐慌。若是其他的国家联合起来,对魏国发起攻击。即使魏国再强大,应该也没有办法抵抗那么多国家的联合攻击。因为,魏国一旦将秦国灭了,也就意味着这时候的魏国又变得更加的强大了,其他的国家也是很危险的,随时都可能成为魏国的目标。所以,这些国家是断然不会允许魏国这样肆意妄为的。

其三,秦国自身实力还是很强大的。秦国虽然暂时没落了,但是根基还是在的。而且,秦国的士兵骁勇。即使魏国的国力再强盛,在面对充满血性的秦国将士面前,也不是百分百会赢的。就算魏国成功的将秦国击败了,也会遭受到反击。战争给一个国家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到时候,魏国的霸主地位估计也保不住了。

由此可见,以上就是战国前期,魏国实力强大,但是没有抓住机会灭掉实力有所下滑的秦国的原因。后来,秦国一步一步,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具备了吞并六国的实力,成为霸主。

少梁之战后魏国为什么不趁势灭了秦国

那时候魏国那时没那么大实力,即使倾全国之力能灭掉了嬴氏,也必将陷入秦国的泥潭,无力中原称霸,战国时期虽然相互攻伐,但确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大家不会容忍一强独大,擅自发动灭国大战极有可能招致群起而攻,齐闵王灭宋就是个例子。
所以想发起灭国大战就必须要有能同时一挑六的实力,这也是后来为什么秦国一崛起就被合纵攻伐,为什么到嬴政时期才敢一鼓作气灭了六国。而以嬴政奋六世余烈的强大国力灭掉六国之后,也面临着六国残余的反扑势力,最后也是饮恨收场。其中固然有赵高作孽,但也可看出反扑势力之强大。所以战国时期一般都是蚕食,维持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壮大自己。

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采取行动呢?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近二十多万,即双方伤亡超过六十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由此,对于长平之战来说,虽然让赵国就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但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秦国来说,也付出了20多万人伤亡的代价。在此基础上,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可谓国力虚弱和元气大伤。不过,在这场大战之后,山东六国中的其他五国,却没有趁机采取行动,比如进攻秦国,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因为损失了45万的精锐士卒,自然无法再主动进攻秦国了。至于其他五国,也都按兵不动,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就战国七雄中的韩国,早在长平之战前就遭到了秦国的重创。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由此,在长平之战中,韩国实际上也遭到了秦国的重创,不仅损兵折将,更丢失了大片的疆域。虽然秦国因为长平之战而元气大伤,但是,此时的韩国,依然没有实力去招惹秦国。 二 其次,就魏国、楚国这两个诸侯国,同样遭到了秦国的重创。在长平之战前,魏国在伊阙之战、华阳之战中连续败给秦国,不仅损失了十多万的精兵强将,更丢失了河东、河西等地。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楚国来说,同样遭到了白起的重创。在鄢郢之战中,白起率领的秦国大军攻破楚国都城,夺取了楚国在今湖北等地的大片疆域。由此,对于秦国来说,并不是贸然发动了长平之战,而是在削弱了韩国、魏国、楚国等周边的诸侯国之后,才决定和赵国一决高下的。 三 另一方面,对于战国七雄中的燕国、齐国,则因为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策略,不仅不会参与到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中,还会和其他诸侯国互相攻伐。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在此基础上,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 ”远交近攻”之计,也即在和齐国、燕国交好的背景下,同时对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国的疆域进行蚕食。在长平之战前后,齐国没有选择支援赵国,而燕国则对赵国趁火打劫。 四 最后,公元前259年(燕武成王十三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之际,诱使赵国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之后,燕国派栗腹等率军进攻赵国。当然,在廉颇等人的抵御下,赵国击退了燕国的进攻。此外,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和魏国还对齐国用兵,也即攻占齐国的疆域。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秦国暂时停止一统天下的步伐后,也即休养生息的时候,山东六国不仅没有联手攻打秦国,反而陷入到互相进攻的局面中。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各自利益的不同,加上山东六国君主缺乏长远的眼光,秦国在长平之战后不是非常担心其他五国的行动。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文/情怀历史

长平之战中,秦国险胜而国力空虚,为何其他诸侯国没有趁机攻秦?

长平之战应该算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了,前期秦国王龁与赵国廉颇在打了一段时间后进入胶着状态,秦国一番操作后,两国临阵换将,秦国白起将赵国赵括拉上了战场,两人都想迅速结束战争,但无论是赵括还是背后的赵国,都无法和白起以及白起背后的秦国相抗衡。

于是有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如果再加上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赵国死亡人数超过了45万,虽然这个数字在后世看来可能有很大的水分,但这个数字也能从侧面说明了赵国败得是何等的惨烈。

当然,虽然秦国是战胜国,但其实也算是险胜,这样一场远距离长时间作战,秦国同样损失惨重。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秦国在这一战中也元气大伤,国力出现了暂时性的空前虚弱,但东方各诸侯国却似乎并没有几次采取军事行动去攻打秦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东方各诸侯国中,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有实力与秦国一战。长平之战之前,能与秦国一战的也就只有赵国了,魏国虽然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但因为后期的对外扩张受阻,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的接连失败,让魏国国力迅速下滑。

齐国后期虽然逆风翻盘,成为能与相抗衡的诸侯国,但因为太过招摇,又灭了宋国试图独吞这块肥肉,而被其余诸侯国群起而攻之,燕国乐毅领五国之军攻打齐国,后来更是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差点将齐国给灭了,虽然后来齐国复国,但实力大打折扣,大部分时间龟缩在东边,根本不愿意参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还有韩国、楚国等诸侯国,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被秦国打的够呛,就战神白起来说,在他三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仅有记录的歼灭的有生力量就达到了百万之众,韩国、魏国、楚国、赵国都在他的手下吃了很大的亏。

所以说,在长平之战前,有能力与秦国一战的只剩下了赵国,燕国因为和秦国存在长时间的盟国关系,不用考虑。而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中就再也没有与秦国一战的诸侯国了,即便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同样很大,但东方各国仍旧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攻打秦国。

其二,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很大,但其实力仍旧不是东方各国敢挑战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其综合实力不仅迅速赶上东方六国,更是超过了东方六国,甚至于遥遥领先,尤其是秦昭襄王时期,综合国力攒到了一定程度,对外扩张愈加频繁,虽然战事不断,但秦国国力并未因此下降。

即便在长平之战中有很大的一个损失,但这种损失相比于东方六国的衰弱,仍旧是不值一提的。所以长平之战虽然结束了,但秦国对外的战事并没有停止。

当初长平之战刚结束,白起的意思就是兵分三路继续作战,由他领军攻打邯郸,试图一举灭了赵国,白起敢这样想,就证明秦国的实力是允许打下赵国的,只不过白起的邯郸之行因为一些原因被阻止。

但第二年,秦昭襄王就派五大夫王陵领兵攻打邯郸,这一战实际上已经失了战绩,注定是打不赢的,而王陵也的确吃了败仗,秦昭襄王又换上了王龁,但依旧攻不下邯郸来,而白起又不肯去攻打邯郸,秦昭襄王不得不一次次增兵,像着了魔一样试图攻克邯郸。但这样的灭国战自然激起了赵国百姓的激烈反抗,而且平原君赵胜从魏国和楚国那里各借来了十万兵马。

最终,信陵君、春申君和平原君里应外合,让秦军吃了一个大败仗,秦国这一次的损失也是相当大的,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魏国、楚国和赵国联合打败了秦国,但他们都知道,他们还是没有实力与秦国一战,所以没有谁跑去攻打秦国。

其三,柿子挑软的捏,长平之战后,东方诸侯国并不是没有出兵,只不过他们瞄上的是赵国。与秦国相比,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的损失更大,所以即便是有诸侯国想趁火打劫,瞄准的也是更弱的,大家不会傻到去攻打秦国,要知道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这个数字可是震惊了东方诸国,面对这样一个诸侯国,大家都祈祷别与他对上,根本不会去主动招惹他。

而赵国遭到了这样大的损失,自然会有诸侯国趁火打劫,不要说什么唇亡齿寒,如果各诸侯国真的考虑唇亡齿寒这件事,合纵就不会那么难了。诸侯国对只考虑自己国家那点利益,看到谁好欺负就去欺负谁,长平之战一结束,无疑赵国就是那个好欺负的国家,因此有稍微有实力的诸侯国就对赵国出手了,比如燕国。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得知赵国的壮丁都在长平之战中死亡,遗孤又没有长大,因此断定赵国兵力虚弱,就派兵攻打赵国,结果被廉颇打败,廉颇一度包围了燕国都城,燕王喜不得不割地请和。向燕王喜这样看不明白的诸侯毕竟是少数,就是赵国在长平之战后都能保有这样的实力,更何况是秦国了,所以没有哪个诸侯国真的敢去攻打秦国。

那可能就有人问了,单纯拿出一个诸侯国来没有实力与秦国对抗,那如果是各国的联军呢?要知道邯郸之难中,赵魏楚三国联军是打赢了秦军的,还收复了一些失地呢。但那时被迫营业,和主动进攻不是一个性质。

其四,东方各诸侯国无法组成一支强大的联军。赵魏楚三国联军是在赵国即将被灭的情况下对秦作战的,赵国一心保卫邯郸,信陵君和春申君虽然不敢说一心为赵,但作战的时候前期也没有别的心思,所以他们能够通力合作。

但如果让东方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去攻打秦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各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想打头阵,谁也不想多出力,而谁都想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盘散沙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合纵大多失败的原因之一。

而长平之战后,东方各诸侯国不是没有想过联合起来攻打秦国,但却没有成型。公元前256年,秦国攻打韩国和赵国,又得到了不少的土地,而西周君眼看着秦国东进之路势不可挡,遂说服东方六国合纵攻秦,倾大军出伊阙攻打秦国,阻断秦国同样阳城的道路。

最初大家都同意攻秦,似乎合纵成功了,但真正到了约定的时间,诸侯国们却都没有派兵,反倒是秦昭襄王知道这件事后,发兵攻打西周国,西周君做了什么呢?

《史记》记载:?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2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