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要在空印案上大开杀戒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我们都知道他是历代反腐下手最狠的一位皇帝,在当时贪污60两就要被处死,而且还得被剥皮实草,可以说起手断之酷烈乃历代罕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
所谓的空印案,在这里就像大家解释一下何为空印。说白了就是官府的文书事先先盖上印章,这样就在以后要用到盖章的时候,就不用麻烦的在找印章了。
所谓的空印案,就是当时按照明朝的规定,地方上每年要向中央上交税收,就是说府、县的税收需要上交到布政使司,再有布政使司上交到中央的六部户部,再由户部进行统计审核。在明朝万历之前,税后可不是你交点银子就了事,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还没有实施前,大明的税收不仅有银两,还有布匹特产和粮食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所以这个在古代路上运输是很麻烦的,比如今年的税收有个大西瓜,你运往路上的时候,古代又没高速,十天半个月的西瓜早就馊了,所以这就是损耗,但是到了户部你把税务单子拿出来人家一看,哎?我的大西瓜呢?你说路上馊了丢了,人家户部肯定不会相信,虽然这可能是真的,所以这些上交税务的官员就出发前带着事先盖好章的空白文书,等到了京城然后在把多少税务统计下来,这样就完美了。
因为要是前后不统一,人家户部一下就给你打回去,让你重新回去在统计好税务盖好章在来,这要是近点地方还好,这要是在广东广西那边山高路远的地方,那跑吧,你一年就在路上度过吧,所以这种提前带着盖好章的空白文书,能很好的省去很多麻烦。
但是朱元璋一次在发现这件事后,就大发雷霆,断定说这里面一定有猫腻,下令彻查。最后全国所有主掌印章的官员全部被杀,副手充军发配,最后牵连全国官员3万多人,主要原因是朱元璋痛恨贪污腐败,所以在发现有贪污腐败时,就不分青红皂白实行残酷手段,空印案只是个由头,表明了朱元璋对贪污腐败一杀到底的决心。
很多人在历史类文章时,喜欢从史书中寻章摘句,以此证明自己的博学。我在写历史时,虽然也会从史书中找相应证据作为佐证,但我更注重过程分析,这在书本上找不到具体证据,但稍有生活阅历的人很快就能明白我的意思。
史书上的内容,永远只是一家之言,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状况,才更贴合历史的真相。
比如说,明朝初年的“空印案”。
“空印案”大致是这样的:在明太祖朱元璋执政年间,他发现帝国的地方官员到中央报账的时候,都会随身携带盖有印信的空白书册。
之所以会这样做,官僚们给出的解释是:因为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而户部在审核各地财政报表时又非常严格,一定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稍有不合,立即作废重报。由于那个年代没有电报、电话和网络,一来一回非常麻烦,所以官员们都习惯携带盖有印信的空白书册,等户部核查过详细数额之后,再填报具体数字。
朱元璋一听到这种说辞,当时就火冒三丈,立刻指示相关部门严查此案。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早已习惯了战争时期的那一套重手法,所以朱元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杀招,直接干掉了几百个官员,连坐了数万涉案人员。
这番说辞,粗看来似乎很有道理。可实际上,这是地方士绅和官僚联手,想方设法糊弄皇帝,与政府争夺税收的博弈。
道理很简单:官僚们带着盖有印信的空白书册来到京城,你说是为了防止钱粮因押运受到损耗,可谁知道你不是为了从中贪墨呢?换言之,你如何自证清白?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一个词:潜规则。什么是潜规则?就是端不上台面,但大家都默认的规则。违反潜规则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却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孤立和排挤,而“空印案”其实就是一个经典的潜规则案例。
不管你怎么强调客观困难,都必须承认一点:“空印案”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因为任何书册都必须先写内容再盖章,这是谁也无法反对的。
客观地说:潜规则不好查更不好抓。违法行为之所以会演变成潜规则,主要原因是因为卷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争相捞好处,受损的只是国家,而非某一个具体的人。在这种背景下,潜规则就可以半公开地存在于社会之中。
再看“空印案”,官僚们真的侵害了某人的利益吗?我们好像找不到具体的受害者;可这种行为会导致国家利益受损,朱元璋发火也在情理之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领袖面对潜规则案件,也只能命令相关部门出台一套解决方案,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有关部门的官员都卷入了相关事件中?你让嫌疑人出台一套嫌疑人管理办法,这和让狼看羊圈有什么区别呢?
大多数领袖面对潜规则案件时,命令相关部门出台一套解决方案,并不是为了解决当下案件,而是为了防微杜渐。
换言之,这一次就算了。我给你们画一个圈,你们要贪要腐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只要你们敢跳出圈,我就绝不轻饶。这叫什么?这叫用潜规则对付潜规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打官腔”。
领袖这么做,就相当于他默认了自己无法杜绝这一违法行为,只能适当地加以限制。事实上,如果能把握住这条底线,我们就得承认:领袖干得还是不错的。
如果大家没看懂,那我再举个例子。
比如说造楼房,政府会默认相关官员贪墨部分,但是别弄得天怒人怨,也别让开发商搞出什么大新闻,更别把这楼造成个豆腐渣工程。
只要别出这些事,你们贪一点就贪一点吧,我假装没看见。可如果出了事,那就别怪我摘你们的乌纱帽,也别怪我送你们进监狱吃牢饭,更别怪我拿你们的脑袋平息民愤!
很无奈,但这应该是最好的办法了,“法不责众”是所有领袖都要考虑的现实状况。
可朱元璋不信这个邪,在他的人生信条里,就没有“法不责众”这一说。换言之,违法就是违法,有多少人违法,我就杀多少人,拿出我当年打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劲头,你们这点人恐怕还不够我杀的。
朱元璋乱刀剁下,大明帝国人头滚滚,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全部被杀光。
如果单看朱元璋的这番举动,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皇帝怕是野兽转世吧?
事实上,当时的社会就有这种论调:皇帝太变态,太没人性了。翻开史书看看,哪有这样做事的皇帝呢?官员又不是你养的牲畜,哪能成批地杀呢?
不要说当时的官员,就是后世的读者,也经常会对此发表议论,比如说:这是元朝旧俗,官僚们沿用合情合理嘛。再说了,所谓的“空印案”,不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坐在一起,对着一些空白书册集体做账吗?这种行为顶多就是有贪污嫌疑,又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呢?
后世读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完全是因为他们站队站歪了,习惯于从官僚的角度来看问题。
没有哪个官僚是省油的灯,他们敢这样大张旗鼓地玩潜规则,就是构建利益共同体,一旦被他们得手,整个大明帝国就要被蛀空。
因为他们的做法,就是把整个大明帝国变成一个人情社会,用各种裙带关系维系感情。长此以往,这个国家还是朱家的天下吗?
客观地说:“空印案”是大案吗?严格来说算不上,但这件事的性质及其恶劣。朱元璋之所以会大发雷霆,是因为他无法忍受有人挑战皇权的威严。
当然了,我也并不认为,我们应该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问题,朱元璋也并不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朱元璋是一个皇帝,他所想的不过是如何将自己的江山,从一世传到万世。
我只是强调,“空印案”并不是简单地谁有理谁没理,而是官僚和皇权都试图压服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官僚们选择沉默,朱元璋选择大开杀戒,都是出于捍卫自己利益的目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利益点不一致。
举个例子,大家都说汉武帝刘彻雄才伟略,打得匈奴远遁漠北,是大有为之君。但对于刘彻治下的官僚和百姓而言,刘彻是个什么东西?
整天就知道死要钱,打仗打得国内户口减半,豪门士族看到刘彻,就像老鼠看到猫一样,这种皇帝怎么可能不遭恨呢?
再举个例子,大家都说荆州牧刘表是个暗弱无能的家伙,曹操瞧不起他,刘备随时准备干掉他,孙权也对他恨得牙痒。但对于荆州百姓和当地豪门士族而言,有哪个领导能比刘表更完美呢?
从不折腾百姓,一向尊重豪门士族。刘表活着的时候,荆州大部分地区都能保持和平稳定,简直就是乱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果坐在电脑前,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刘彻这种领导;可处于现实的角度,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刘表这种领导。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敢于下狠手整治所谓的潜规则,但潜规则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为这块土地适合潜规则的生长。
所以,朱元璋在一顿乱砍乱杀之后,也只能被迫使用潜规则对付潜规则。换言之,朱元璋也被逼着“打官腔”了。
“空印案”之所以被认为是冤案,完全是因为无人敢揭露内幕。潜规则所代表的利益面太广了,如果有人敢揭发相关内幕,就等于与所有潜规则中的受益者为敌。
我们可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如果你死不招供,就意味着与无数官僚站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就算皇帝想杀你,他也未必敢动手。如果你运气不好,遇到了朱元璋这种屠夫皇帝,那你就算被杀,舆论也会站在你这一边,大家都会认为你死得冤枉,你的孤儿寡母也会受到社会普遍的同情和帮助。
明朝时期的?空印案?是一场冤案,但牵涉到的官员多达数百名,这个案子是因在空白文件上盖印子引起的。
一、?空白案?的缘由 这个案子发生在明朝时期,当时朱元璋对官员十分严苛。当时衙门隔一段时间就要向官府报缴纳的钱粮、军事事宜,户部进行核实,如果出现错误还要拿回去从新改。
当时府衙离京城比较远,公文上还要盖上衙门官印,有数目不对的地方,就需要拿回府衙重新修改再往上报。这个一来一去不仅耽误时间,还很费力。
于是有人就想出带着空白的公文,在上面盖上当地衙门的官印,哪里错了再改过来。这个办法,对于当时交通不发达时期算是好办法了。
但不知怎么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认为这样做是对他的蔑视和不尊敬,于是将涉嫌的官员全部下了监狱。朱元璋出事的方法比较严苛,对待官员也很节约。
二、案件中的冤屈 古代交通工具有限,不是船就是马,开会路程要是长些,可能要走好久。想衙门去报审计,一次就过得很少。那时候上高路少,道路不是很好走,道远的来回很可能需要数月。
这种不方便,耽误时间的办法,人们不敢违抗,只能将时间浪费在路上。有的时候刚到上门报上次的,结果下次的就开始报了,这样繁琐的过程让很多官员感到疲累。
所以就用了空公文盖上了官印,再将要修改的内容写上,这样办却被朱元璋否定了,觉得是忤逆皇帝的意思。为了彻底让这样的情况杜绝,他不惜杀害数百名官员。
而且此件事情影响的范围很广,受到影响的官员太多。朱元璋生性易猜忌,不能容忍官员期满他,就下令杀害了数百多口人。
三、言到此处 明朝时期的?空印案?是因官员图省事,在空白文件上盖官印,好方便审计事宜。
空印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因为朱元璋的巨怒,确实有很多官员被诛杀。不过没有那么夸张死了上万名官员,但所有涉及此案的地方官员都被诛杀了,大概至少也有数百名官员死于这场风波中。
年终报告空印案的起因有些无奈,主要是因为明朝每年年终的时候,中央朝廷需要各地方上交税赋收入,充实到国库中。那个时候主要的上缴收入就是粮食,由朝廷户部主导,从各地将这些粮食运送到朝廷,也就是当时的首都南京。当然光把粮食送到南京这还不算完事,毕竟是一年的国家税收,年终的时候,户部官员要给帝王上年终报告,让朱元璋知道大明一年收入如何,能否维持收支平衡。于是年终报告是否准确,就成为各地官员年终绩效考核的一种体现。
可要知道古代那个交通水平,就算从南京附近地方去南京,估计都得走上几天,更可况还有川贵滇这些偏远的地方,于是这运送税收粮食之路,少则月余时间,多则那就是大半年,这期间风吹日晒,再颠沛流离,送到南京的粮食肯定有不小的损耗。所以地方官员的年终报告肯定会与实际到南京的数据有很大的差别,要是为了准确,地方官员确实可以回地方上重新做份准确的报告,盖上官印后再回南京复命。但问题是朱元璋等着看报告,这地方官员却跑回地方上了,让朱老大在南京等着,报告是准确了,但这官也算做到头了。
对策其实这种事情不是在朱元璋时期才发生的,早在元朝时期就有这种事,当时的官员们想了个招,那就是地方官员去首都作报告的时候,随身带上几张盖着官印的空白文书,等到了首都后,直接按照户部的数据来,简单省事不说,而且还准确无误。于是这种空印报告就成为官场上一种心照不宣的对策。从元朝就开始被地方官员们频频使用,直到朱元璋建立明帝国,这种空印报告就成为了一种惯例,所有官员都习以为常。
老实说这种空印报告确实有一定的方便性,在当时那种落后的交通环境下,为官员们提供了便捷,但其背后的危害性也比较大,那就是年终报告成为了人为主观意识而撰写的了。也就是说一旦有官员心存不轨,要是在报告上动手脚,这地方上到底一年税收如何?朱元璋根本无处可查。尤其是在整个大明朝官场已经默许这种人为篡改报告的行为前提下,腐败滋生就在顷刻间。对于朱元璋这么一个深恶痛绝贪腐的帝王来说,空印报告就是在挑战他的容忍度,更是在挑战他的皇权。
于是朱元璋毫不留情地问罪了所有当时空印案的官员,这些人都被朱元璋给砍了,但也没有上万人那么多,毕竟胡惟庸案才发生没多久,朱元璋刚刚在官场来了一场肃清,尤其是在胡惟庸案后,明朝就不设宰相职位,这明朝大小事务,朱元璋都得事事躬亲。要是这时候再在官场来场万人大屠杀,朱元璋就算立刻马不停蹄地培养明朝官员,他也来不及一下子填补这么多空缺,那朱元璋还不得被政事给累死。所以空印案确实影响巨大,但也没真的上万名官员被杀,只是数百名实施空印报告的官员都被诛杀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2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安禄山为什么反唐背后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