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平之战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白起吗

众妙之门 2023-06-27 09:59:57

长平之战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白起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平之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60年,秦国迎来了统一六国中最关键的一战——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过程是这样的:秦派大将王龄攻赵国长平,赵遣主将廉颇迎战,廉颇坚守不出。秦使反间计,说廉颇老了,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信了,以赵括替下廉颇。秦国一看计成,立即启用战神白起替下王龄,赵括主动出击,中了白起的埋伏,结果赵军被困46天,突围不出,主将赵括战死,40万士兵被坑杀。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长平之战的基本情况,看得出来,对于长平之战的结果,司马迁特别强调主帅的作用。好像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完全靠白起;赵国的失败,则完全是因为赵王的临阵换帅。

可真的是这样吗?

赵王为什么要换帅?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真的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吗?我看不是。真实的情况是:赵国没有足够的粮草来支撑这场战争。

何以为证?廉颇为证。

廉颇在长平之战前期,曾在今天山西省高平市米山镇的大粮山屯粮。因为赵军粮食不足,又不能让秦军知道,廉颇便在大粮山西部山腰用芦席和牛皮,修筑起很多粮仓。粮仓中有一些装的是粮食,更多的装的却是米粒大的黄沙,叫着“以沙代粮,积粮成山”。当时秦军就驻扎在对面,一眼可以望见,廉颇就是想以此来迷惑秦军,让秦军知难而退。

这是多么无奈的举措!真是难为猛将廉颇了。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赵国作为一个东方强国,为什么会缺粮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赵国面积较小,地理位置又偏北,土地质量差,粮食总量提不起来;二是因为赵国一直对农业都不够重视,他们推行的是农、工、商并举的政策,还特别重视工商业。这样的政策现在看是好的,可以使各行各业均衡发展,可是并不适合战国时代,因为一旦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粮食的供应就显得捉襟见肘。粮食,可是战争的生命线啊!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王才决定与秦军进行“速决战”。

尽管廉颇的"坚壁"在战术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符合赵国“粮草缺乏”的现实,所以,赵国只能换将,换一个愿意主动出击的“速决战”将领。于是,赵括成了主帅。

那么,赵括的主动出击会有胜的希望吗?没有。因为赵、秦两国军事实力相当,赵国虽骑兵厉害,却不具备压倒的优势,如果赵国猛冲猛打暂时获胜,秦国便会坚守,把速决战拖成消耗战。一旦形成消耗战,赵国就无力回天了,因为那是它的死穴。

所以,粮食的缺乏,决定了赵国无论用哪种方式,都会败。当然,前提是秦国粮草充足。

再来看看秦国,秦国有没有粮草方面的困惑呢?

基本没有!

90多年前,秦国的有为之君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我们来看看商鞅变法中关于农业的内容:

第一,重农抑商。秦国不像赵国那样,让老百姓想干啥干啥,秦国要求他们的老百姓,要么从军,要么种田。这一政策,将秦国绝大部分人驱赶到农田,为粮食的生产提供了人力的保障。

第二,奖励耕织。商鞅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去徭役和赋税。这一政策大大调动了秦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三,实行土地私有制。你开垦的荒地,就是你的了,还不令人高兴吗?这一政策除提高积极性外,还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一言以蔽之,商鞅变法,将秦国生产粮食的潜力基本都挖掘出来了。

再想想,从商鞅变法的前356年,到长平之战的前260年,一共96年时间的积累,秦国有多少粮食?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富十倍天下”。

所以,长平之战,根本就是粮草之战,综合国力之战。而秦赵两国综合国力之差异,并非是公元前260年形成的,而是在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后,就开始形成了。

如果单单只看《史记》,我们容易形成误解,以为两军交锋,将帅第一重要。殊不知,站在两军背后的真正决定成败的巨人,是综合国力;将帅所起的作用,不过是将己方综合国力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而已。

所以,一国之军事,综合国力的建设比将帅的培养更为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白起的功劳远远比不上贡献了商鞅变法的商鞅,秦灭六国的所有战役之胜利,商鞅都应功居第一。

反过来,赵国的失败也不怨赵括,应该怨历代赵国国君改革不力,导致综合国力不强。此道理,古今无不同也。

长平之战谁赢了?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为何说秦国是损失最大的一方?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持续三年有余,最终由赵国对战武安君白起。有历史常识的都知道,“长平之战”是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赵国此战损失赵卒四十五万,赵括被杀而结束,这场战争不管是在持续时间,双方投入的兵力还是死亡的人数来看,都排在战国时期的前列。

那么“长平之战”,哪个国家赢了?如果单纯说这场战争,表面来看,是秦国取得了胜利。但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以及这场战争对于两个国家造成的潜在影响来看,貌似秦国受到的伤害更大一些。

长平之战为双方带来了什么影响。战争的起因就是由于韩国的上党郡,赵国妄想吃免费的午餐,秦国打韩国费了半天劲,就是为了上党郡,韩国眼看顶不住了,上党郡守带着城和人归降了赵国。赵孝成王与赵胜等人一合计,眼见这到嘴的肥肉,实在是无法拒绝,于是昧着良心收下了上党郡。秦昭襄王怎么能受得了这份气,于是率大军来攻,势必要讨回上党,不然秦昭襄王的老脸该往哪里放?


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双方都损失了什么: 赵国明面上是损失了45万赵国将士,然后就是多年来积攒的粮草,被这次战争消耗光了,损失了大将赵括。其他呢?好像没有什么了。

秦国也损失了数量相当的粮草,并且经过此战,秦国士兵也将近半数,拿回了本来就该属于自己的上党郡,但在长平之战之后,秦国还损失了战神白起。

这样对比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赵国用了几十万士兵加一个赵括,换了武安君白起一命。那么这个买卖做得值不值?

我觉得这个买卖做得值,因为在之后的邯郸之战,秦国本次造成的损失就被放大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武安君白起没有参加邯郸之战,不管他是有自己的理由也好,还是和秦昭襄王怄气也罢,但是结果就是他没有参加邯郸之战,并且还因此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面对秦国对于邯郸的攻击,赵国不缺大将,不缺士气,缺的就只有士兵,而士兵是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获得的。于是平原君赵胜从楚国/魏国借来士兵,邯郸之战最终以秦国的惨败而收场。

邯郸之战,秦国损失士兵三十万,并且还损失了长平之战前后秦国在对峙过程中侵占的赵国的土地,这里还要提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秦国通过长平之战拿过去的十七个城池的上党郡,也因为邯郸之战的失败而放弃了。这么一算,秦国这几年折腾了一个什么?

赵国通过邯郸保卫战,不单单保卫了国家,而且还拿回了之前的土地,并且让秦国损失了三十万士兵,赵国当然也损失士兵了,但是邯郸保卫战的士兵,大都是别的国家借来的。那么通过这两次大的战役来看,赵国赚了一个上党郡,还用赵括换了一个白起,士兵损失上,两国半斤八两。

为什么赵国最终还是被秦国灭掉赵国被秦国灭掉,到了嬴政这一辈了,客观上来讲,秦国之所以能迅速地恢复过来,而赵国不能的一大原因就是秦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赵国。

在秦赵对峙的过程中,秦国打通了巴蜀的运粮道路,源源不断的供给让秦国的战力得到迅速的恢复。但是赵国则没有这个实力,他们本身耕地面积就少,在失去了这么多生力军之后,国内的生产力更弱了,因此在战后重建上,明显慢于秦国。

这就比如两只老虎打架,其中一只虽然伤得更重,但是无奈其身体强壮,恢复能力惊人,短时间又恢复了活力,而另一只虽然伤的轻,可是恢复能力太弱。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赵国受到燕国的滋扰,燕国没事在东北角上,但是不知道为何,就是看着被打的要死不活的赵国就想欺负一下,结果被赵国一顿胖揍。这显然是让赵国没能得到彻底的喘息的机会,也就为之后的困难局面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后,赵国的国君还一代不如一代,秦国则代代明君,于是赵国与秦国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时针说单纯看长平之战这一场战争,秦国是赢了,但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看,其实秦国受到的损失更大,之所以秦国后面依旧能荡平六国,是由于其强大的战后恢复能力,以及代代明君上。

列为,不知道你们有何高见,请畅所欲言。

长平之战是真的吗

是真的发生过 只是目前具体时间和人数有些争议

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4]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5]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2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