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吃什么主食

以史为鉴 2023-06-27 09:55:39

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吃什么主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春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这是对我国古代小农百姓的真实写照。

身为后人,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总是怀着一番遐想的。古人的生活是怎样呢?他们平常吃的什么食物?穿的衣服又是什么样子呢?

中国的史书,历来被称为帝王家谱。的确,史家们总是着重笔墨于王侯将相的征伐,而忽略对普通百姓的关注。

所幸的是,还是有不少相关的古籍流传下来,笔者整合资料,今天就来谈谈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百姓的饮食风俗与衣着习惯。

主食的种类与分布区域

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因为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故而主食也有所不同。其种类大概有黍、稷、稻、麻、麦、豆几种。

稷是指小米,这种农作物奈高寒,有很强的生长能力,是为“五谷之长”;黍是指黄米,亦是北方的主要粮食之一。《诗经·国风》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可见,这两种谷物是当时中原地区普遍种植的农作物。

小米与黄米在古代有很多的名称,小米又被称为粟,其优良品种又称为梁,根据种类的不同,又有“黄梁”、“白黍”等名。

稻,是指大米,因为需要温暖的气候与湿润的雨水,所以普遍种植于南方地区。

麻,是指一种植物,其所结的果实称麻子,古称苴。

麦,就是麦子,无需赘言。这种农作物在战国时期普遍的种植于长江黄河地区。春秋前期,周郑交恶,于是“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豆,在古代被称为菽,亦有大菽、小菽之分。

豆在古代的地位似乎比稷等农作物还要高,据《墨子·尚贤》所言:“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孟子》亦言:“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这些记载都将豆类排在了首位,其地位可见一斑。

以上几种谷物,是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食。

人们处理主食的方法大概有三:

其一,煮。这大概是最常见的百姓的做法了;

其二,炒。古代的军队,一般将谷物先炒熟,然后调和水来做干粮。因为这一类干粮往往被放在壶内,所以有“箪食壶浆”之说;

其三,磨成粉,这种粉可和面制饼。磨粉的过程称为“碾”,《太平预览》解释碾为:“石碢轹谷曰碾”。

荤菜

荤菜的种类有很多,大致以牛、猪、羊、鸡、狗为主。但在南方地区,渔猎盛行,故南方也有鱼、鳖、蚌等供人食。

除了以上几类,人们还可以去野外捕猎。《孟子》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一句是劝诫人们按时节以进入森林伐木,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便知森林山泽等地是供人们随意进入而不加禁止的,所以人们也能进入山泽进行捕猎。

对于肉类,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三种烹制方法:其一,煮成肉羹;其二,烧烤;其三,制成酱。

春秋战国时期,大抵呈西周食肉的风俗,现列周代八珍于此:

淳熬:将美味的肉酱铺在饭上,再浇上特制的油。

淳母:淳母与淳熬相似,只不过肉酱下面是用黍磨成粉后制成的饼。

炮豚:先取一只小猪,宰杀后清洁干净内脏,然后在里面塞入枣子,再用芦苇将小猪包起来,外面涂上一层泥巴后,放在火上炙烤。等泥巴烤干,将小猪取出,表面涂上一层稀粥,放入盛有油的鼎中煎炸,煎炸后再将鼎置于盛有水的锅中煮上三天三夜。三天后,在食用时用肉酱与醋来调味。

炮羊:参见炮豚。

捣珍:将牛肉、羊肉、糜肉、鹿肉与璋肉中最嫩的里脊部分取出,搅拌在一起后反复的捶打,然后放入锅中煮熟,去掉肉膜后以肉酱、醋调味。

渍:指用美酒浸泡被切细后的牛肉。

熬:指将肉配上桂皮、姜、盐后烧烤。

肝臀:将狗肝用肠脂包起来,随后用肉酱拌湿,放在火上烤。脂肪烤焦时,肝也就熟了。

西周八珍,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肉类食品的主要做法,但这类肉食却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吃得起的。

奢侈的贵族们,吃肉的方法可多了去了。吴王僚就是因吃“炙鱼”而被专诸刺杀,楚成王临死之际还想吃熊掌。对于这些“肉食者”,平民百姓们只能在诗中发出他们的愤慨: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

蔬菜水果与饮料

春秋战国之时,虽然战乱频繁,但饮品可不少。谈到饮品,酒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酒分为几类:比较淡的,清澈的,叫做清酒,也就是“澄”;还有一种甜酒,唤做“醴”;除此外还有白酒与香酒(鬯)。

《礼记·内则》记载,当时的平民百姓,还可以有饴(糖稀)、蜜(蜂蜜)、浆、水、醷(梅浆)、粥。这些饮品不仅可以供人饮用,还可以给食物调味,算得上是非常丰盛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蔬菜水果,有韭菜、苦菜、蔓菁、苦瓜、枣、柿、瓜、桃、李、梅、杏等数十类。

值得一提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的饮食差别非常之大。贵族被称为“肉食者”,平民被称为“藿食者”。《说苑·善说》记载,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晋献公曰:“草茅臣东郭民祖朝,愿请闻国家之计。”晋献公派使者说:“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曹刿论战》中也记载,曹刿欲见鲁庄公,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由此可见,即便是这个时代的食品种类再丰富,底层的受苦大众依然只能食“藿”等粗劣食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

古代的衣着有很多名称,但从总体上来说,有内衣外衣两种。

内衣有泽、襦、褰、裈之类。

《秦风·无衣》中说:“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这个“泽”貌似只是说内衣,并无上下身之分;又见于《陌上桑》中记载:“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襦”是有具体意思的,指的是上身所穿的内衣短袄;褰与裈则是指下身所穿的内衣了。

外衣的种类就更多了,上身穿的叫也叫“衣”,下身穿的裙叫“裳”,衣与裳会有一根丝带相连,这是当时普遍的穿着,有的甚至会在腰间佩戴玉或宝剑以示其身份。还有长衫、袍等外衣也是当时的穿着。

不同的地区、季节,穿着自有其差异,贵族与平民的穿着亦是如此。

孔子云:“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这是说夏天的,这个时候穿由葛布所制的单衣,但里面还是要穿内衣的;“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这是说睡衣,长约一身半;“亵裘长,短右袂。”皮裘要做的长一些,右边袖子短一些;“羔裘玄冠不以吊”,不穿羔羊皮袍、戴黑色帽子去吊丧......

孔子之所言,虽是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寻求“复古”,但礼仪是根植于习惯的,而习惯又是难以改变的,故而孔子之所言,也是可以为我们所参考的。

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也有所不同。中原地区是束发、衣服右衽,但少数民族是披发、衣服左衽。这种风俗习惯一直持续到后世,“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

揭秘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器,告诉你古人们用什么吃饭

鼎,最初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而后又以示王权。鼎,初现于夏,盛行于唐,成熟于西周,春秋之战国时,实用意义渐弱更偏重于以示权势。秦之后,鼎的王权意义渐失,伴随佛教文化延续成装饰焚香之器。
鬲,作为一种汉族古代煮饭用的炊器,烧煮或烹炒的锅,有陶制鬲和青铜鬲之分。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三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还有方鬲。
甗,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流行于商至汉代。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还出现了附耳、长方形甗。此期间,形态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甑底径小于口径,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形态也多为多为甑鬲式。
簠簋,为盛黍稷稻粱之礼器,有“簠簋对举”的说法。簋,古代汉族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流行于商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簠,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用途与簋相同,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敦,是古代汉族的食器,也是在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礼器,与鼎中盛肉食相配,是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豆,是中国先秦时期汉族的食器和礼器。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初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肉羹等调味品。用豆之数,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
鐎斗,一种古代的温器。一般是附长柄的盆形器,下附三足,便于至于火盆之中。有出土的鐎斗柄端常作兽头形。有温酒、温羹、煮茶等之争。但一般认为多用于温羹,又名“刁斗”,多军旅之用。古代军中“昼炊饮食,夜击持行”,后世有“行人刁斗风沙暗”的述说。
匕,战国时期取食器,用如今天的匙子。此匕为平勺长柄,微曲。通体饰有花纹,主体部位饰一兽纹,柄饰鱼纹。纹饰均为极细的单线刻成。考古发现的匕常常与鼎、鬲同时出土。勺子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态发展变化。窄柄舌形餐勺为主流形态。战国时,随着漆木工艺的发展,还出现了秀美的漆木餐勺。

古人的生活习惯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秋战国时期餐制及饮食方式是怎样的?

有专家曾说过,一天三餐是最好的饮食习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有益于身体消化和吸收。那么在古代,古人每天都要种稻还要干农活,不然全家都没有饭吃。早上起来的时候太阳刚刚上山,晚上回家时,天都已经黑了。这一天都是在农田里度过的,那么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餐制是怎样的呢?

一、战国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原始社会是最早的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每天都会吃肉。但大多数都是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可以说和今天的老虎狮子吃饭差不多。从原始社会后,人们就开始对食物加以重视和讲究了,当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饭桌上已经看不见?生的食物和冷的食物?,在王朝里也有专门负责,君王饮食的厨房。厨房里的厨师,每天都会研究新的菜品,和各种各样的美食糕点。供君王平常,只不过古代的食材没有今天这么的丰富,在加上古代的交通信息非常的闭塞,很多的食材都不知道,所以味道和口感各方面与今天相比肯定是差了一些。不过古代桌子上的美食,都是纯天然没有什么色素或者对人体不好的调料在里面,还是比较健康的。

二、餐制。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都是一天一惨,吃完就没了。后来才慢慢有了两餐制。早上九点吃第一顿饭,到下午五点吃第二顿饭。不过这是普通人家的生活,要是有钱的贵族或者宫廷里也是一天三餐,和我们今天差不多,?早上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吃的少?。可以说这是古人发掘出来,一步一步流传到今天被人们所使用。虽然古代普通人家都时一天两餐,但是会在两餐中间吃点东西垫垫肚子,不然一天两顿很多人都没有力气干活。

看来一天三餐,是我们生来就自带的习惯。有些想要减肥的女孩子,可能一天就吃一顿或者两顿,其实这样很容易就损害身体。

在物质严重缺乏的古代,古人的主食、蔬菜、水果一般都吃什么?

主食一般有五谷、玉米和白薯。蔬菜一般吃萝卜、大头菜、豆类的叶子、白菜、辣椒、西红柿等。水果比起蔬菜来说,就丰富得多了,樱桃、梨、桃子、柿子、荔枝、石榴等。现代人老是为吃什么而苦恼,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食物的种类太过丰富,就算想吃很远地方的东西,也轻而易举。而古代的人,他们对于食物的选择就特别单一,有时候甚至没有选择。


古人吃的食物的种类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渐渐变丰富的。在先秦时期,人们以五谷为主食。到了汉唐时期,就出现了雕胡米,这种米深受大家的喜爱,但是产量不够,成熟的时间也不太确定,所以到了宋朝,雕胡米渐渐不再作为主食。明朝过后,从境外传入的玉米和白薯占据了一番天地,缓解了古人的粮食问题。

一开始古人们所吃的蔬菜质量都不是很高,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荇菜,苦菜,其实就是现在的浮萍,藻类。秦汉时期,就有了葱、韭菜、豆类叶子之类的。汉代主要蔬菜是萝卜和大头菜,在东汉的时候,大蒜也是一种主要蔬菜。后来境外的茄子、黄瓜、莴笋传入我国后,人们才有了多重选择。西红柿原本只是装饰品,后来才被食用。

在古代,水果就不是很稀缺啦,就算没有国外所传的那些水果,我们原产的水果就种类丰富。像我们现代人喜欢吃的樱桃、梨、枣、柿子,其实古代就有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2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