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蒙古人为什么怕朱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为了扫除边境威胁,朱棣带兵亲征蒙古,但由于蒙古首领阿鲁台采用游击战术,方位变换不定,和明军玩起了捉迷藏,而明军粮食就快接济不上了,无奈之下,只好班师,
明军在班师途中,经过阔滦海子(今呼伦湖)时,居然撞上了正在此地闲逛的阿鲁台!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闯进来!
朱棣立刻命令军队摆好阵势,五十万大军随时准备发起攻击。此刻的阿鲁台吓得魂不附体,朱棣抓住了阿鲁台的这一心理,派使者传话,要阿鲁台立刻投降,否则后果自负。
阿鲁台十分想投降,他很清楚明军的实力,如果要强行对抗,只有死路一条,但部下们却死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阿鲁台急得跳脚,却又无计可施,在这情况下,阿鲁台和部下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阿鲁台以需要考虑的时间为理由,把使者打发走了,然后他接着回去和那些部下们讨论对策,会议中,有人提出趁此机会可以偷偷逃走,明军必然追赶不及。这个观点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阿鲁台也认为不错,便决定派遣部分军队先走。
然而就在他们调遣军队之时,外面突然传来了巨大的喧哗声和马鸣声!阿鲁台立刻意识到,明军开始进攻了!
然而此刻的明军大营也并没有接到发动总攻的命令,掌管中军的副将安远伯柳升听到外面乱成一片,大为吃惊,马上出营察看。他惊奇地发现有数千骑兵已经奔离营区,杀向敌军。柳升大为恼火,认为是有人违反军纪私自出战,但当他看清那支骑兵的帅旗后,就立刻没有了火气。
因为那是皇帝陛下的旗帜。
这可了不得,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不是闹着玩的,柳升立刻命令大营士兵不必列队,立刻紧跟皇帝,发起总攻!
这一幕混乱的发起者正是朱棣,自从他派遣使者前往阿鲁台军中后,便一直注视着对方的动向,而阿鲁台的缓兵之计自然瞒不过他的眼睛,要知道,他自己就是搞阴谋诡计的行家里手,当年为了争取时间,还装过一把精神病人,在这方面,阿鲁台做他的学生都不够格。
而当他发现敌军迟迟不作答复,阵型似乎有所变化时,他就敏锐的判断出,敌军准备有所动作了,至于是进攻还是逃跑,那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立刻抓住时机,痛击敌军。
于是他顾不得通知后军,便亲率数千骑兵猛冲对方大营!在他统率下的骑兵们个个英勇无比,以一当十,要知道,带头冲锋的可是皇帝啊!那可不是一般人,平日神龙见首不见尾,贵为天子的人,现在居然拿起刀和普通士兵一起冲锋,还身先士卒,冲在前面,领导做出了这样的表率,哪里还有人不拼命呢?
跟着皇帝冲一把,死了也值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朱棣的鼓舞下,明军如下山猛虎般冲入敌阵,疯狂砍杀蒙古士兵,朱棣更是自己亲自挥刀斩杀敌人,士兵们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得更好一点,自然更加卖命。经过两三次冲锋,阿鲁台军就彻底崩溃,阿鲁台带头逃跑,而且逃跑效率很高,一下子逃出去上百里地。他本以为安全了,可是明军却紧追不舍,一直跟在他屁股后面追杀,阿鲁台精疲力竭,跑到了回曲津(地名),实在跑不动了,便停下来休息,可还没有等他坐稳,明军就已赶到,又是一顿猛砍,阿鲁台二话不说,扭头就逃,并最终以其极强的求生本能再次逃出生天,但他的手下却已几乎全军覆没。
获得全胜后,朱棣班师回朝,经过这次打击,鞑靼的势力基本解体,大汗被杀,实力大大削弱。阿鲁台被明朝的军事打击搞得痛苦不堪,手忙脚乱,四处求援却又无人援助,无奈之下,他于永乐八年(1410)冬天正式向明朝朝贡,表示愿意顺服于明朝。
此战过后,北方各蒙古部落无不心惊胆战,因为明朝的这次军事行动让他们认识到,这个强大的邻居是不能随意得罪的,说打你就打你,绝对不打折扣。
朱元璋未建国时北方元朝蒙古人的各支军队也开始互相攻打,但却没有一支军队能取得绝对优势,结果使得元朝陷于一片混乱,日趋衰弱。朱元璋,评定南方后,攻打元大都,元朝军队几十万精锐,此时全部都对明军的进逼视若无睹,仍然一如既往的在自相厮杀!最后蒙古人回到大草原去过原来自由自在、引吭高歌、行云流水的日子去了,所以
建文帝和朱棣干仗时,蒙古人已经很习惯牧马放羊了
朱元璋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把蒙古人赶回到草原。朱元璋还多次派军队打击北元的残余势力,经过多次的打击,蒙古人已经溃不成军。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虽然明朝的内部发生了很大的混乱。但是那个时候,蒙古人根本就没有实力在攻打中原王朝,他们能够保护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没有什么实力。而且当时边境除了朱棣之外,还有宁王镇守,明朝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残余了北元势力根本就不是明朝人的对手,他们来了也是自取灭亡。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英雄,千百年来也指出了成吉思汗这么一个能够统一草原各个部落的人。蒙古人统一了内部之后,才有实力向外部发展,最后才把宋朝灭亡成立了元朝。而当时的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之后,蒙古内部已经四分五裂,各个部落还相互为战,根本就没有心思来攻打明朝。
朱棣地方势力和中央势力对战的时候,也不是倾巢而动。他们都在各自的重要关口留下了兵力,就是为了防止蒙古人进攻自己的地盘儿。而且明朝还有其他的藩王能够帮助明王朝守住边境。藩王手里都有不少的兵力足以抵抗蒙古人的进攻。蒙古人根本就没有机会战胜明朝,他们来了也会无功而返。
当时的蒙古人已经被明朝人打怕了。蓝玉好几次都已经打到了蒙古人的大本营,还把蒙古部落领袖的王妃给俘虏了。当时俘虏的蒙古人有几百万之多,朱元璋为他们的去处还专门制定的政策。让他们生活在中中原地区,和汉人进行融合。所以当时的蒙古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没有实力进攻明朝。
说到明朝的朱棣其实也真的不容易了,对外都是一些少数民族再搞事情,对内又有一些内患了,这其中就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那就是花说朱棣和朱允炆在国内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蒙古人为什么不选择乘虚而入了,难道明朝不仅仅可以一边对内,还能一边对外啊不落下风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
1.靖难时期,蒙古一方是没有实力乘虚而入的。
洪武二十一年(1388)捕鱼儿海之役,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兵败之后被也速迭儿杀死,北元陷入分裂。脱古思帖木儿一死,不仅仅是宣告忽必烈一系子孙对于蒙元帝国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蒙元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完全解体。同情脱古思帖木儿的大臣,如知枢密院事捏怯来,表示耻于向弑君篡位的也速迭儿称臣,便主动向明朝请降。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儿杀死忽必烈家族的后裔,意味着原来大家默认的汗位继承的基本规则被打破,等于又回到了一切凭实力说话,通过武力决定汗位归属的混乱状态。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传承非常不稳定。也就是说,靖难时期以及前后几年内,蒙古和明朝,各自都陷入了残酷的内部斗争之中。
2.蒙古不但没有乘虚而入攻打明朝,而且在靖难中成了朱棣一方的助力。
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朱元璋平定辽东,收降纳哈出之后,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管理而扩建成为大宁都指挥使司,统辖附近诸卫。在这一地区的卫所中,有不少士兵是蒙古降人,个体战斗力较一般汉地士兵为强。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蒙古降人对于自己作为被征服者的生活并不满意,他们不能够继续原来的牧民生活,却只能从事屯田等半强制的劳动。现在有机会跟随燕王一起给明朝政府捣捣乱,一旦能够成功,倒是个摆脱眼下无聊生活的途径,故此这些蒙古降人后来以较汉人更大的热情投入了朱棣的靖难部队。
3.朱棣通过大宁的渠道,招诱大宁、朵颜、福余,也就是后来有名的兀良哈三卫的蒙古人,将部下的蒙古兵将分为五军,解决了自己兵员不足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2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