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晋国的两次公族大清洗是什么韩氏是如何两次都躲过的

众妙之门 2023-06-27 09:38:57

晋国的两次公族大清洗是什么韩氏是如何两次都躲过的

晋国的两次公族大清洗是什么?韩氏是如何两次都躲过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春秋前期,晋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公族大清洗:一次是长达几十年的“曲沃代翼”,一次是晋献公屠戮曲沃旁系分支。这两次大清洗导致“晋国无公族”,为“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不过说两次大清洗导致晋国的公族完全消失倒也不恰当,因为最后瓜分晋国的三家大夫中的韩氏就是晋国公族的后裔。那么身为晋国公族后裔的韩氏为什么能躲过晋国的两次公族大清洗呢?

晋国韩氏的先祖是曲沃城第一代主人曲沃桓叔的庶子万,他在“曲沃代翼”的过程中立了很大的功劳,曾生擒晋哀侯。“曲沃代翼”成功后,曲沃武公将韩原封给了万,是为韩万(韩武子)。

作为曲沃桓叔的庶子,韩万当然躲过了“曲沃代翼”的大清洗。而同样也是曲沃桓叔庶子的身份,韩氏的血缘与晋献公较远,韩原当时也是偏远地区,在实力和礼法上都无法威胁晋献公的君位。

晋献公屠戮曲沃旁系就是担心这些公族会像先人一样“以小带大”而不是其天生好杀。既然韩氏对晋献公的君位没有威胁,晋献公自然也愿意放过乃至重用这个同样出自曲沃一系的韩氏家族。

综上所述,作为晋国公族后裔的韩氏凭借其特殊的血缘出身和当时偏远的封地躲过了晋国的两次公族大清洗。此后韩氏家族在晋国称霸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最终与赵氏、魏氏“三家分晋”。

作为一个弱势的公族,韩氏是如何从晋国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崛起的?

晋悼公八年(公元前566年),在晋国发生了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执掌晋政七年的韩厥决定要退居二线。据《左传》记载,他原本是准备传位给长子无忌的,但无忌却坚决请辞不受。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废疾”,也就是身患残疾,不适合担任家族领袖。无忌吟诵了两首诗——“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想担起大任,实在是才能有所欠缺不适合担任家族领袖。无忌并表彰自己的弟弟韩起,说他与贤者田苏常有交往,田苏对韩起的仁德赞不绝口,说他必定会带领韩氏家族走向繁荣。

等到韩厥携韩起入朝觐见的时候,悼公也很为无忌让贤的举动感动,于是就让无忌担任首席公族大夫以示表彰,后人又称其为公族穆子。不久后四军八卿的领导人大抵也内心受到触动,于是便不约而同地为韩起让路,让他担任了上军佐的职务,在八卿之中排名第四。

当然了,在悼公主政时期,君卿大夫谦和礼让的故事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无忌让贤只是这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案例。正因为有悼公这样的贤君“类能而使之”,“其卿让于善,其大夫不失守”,晋国内部的政治风气突然变得清朗起来,终于出现了“君明臣忠,上让下竞”的良好局面,以至于连楚国的令尹子囊听了都连连称叹。

可问题是,即便无忌谦让韩起的故事是真实的,可根据史料推断,韩起担任上军佐的时候还不满三十岁,而排在其后的栾黡、士鲂、魏绛等人则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如此一个初出茅庐的政坛新秀,究竟有何德何能在竞争激烈的晋国政坛脱颖而出,以至于让这些老人们都纷纷让贤呢?要想解开这个谜题,我们还要从“上军佐”这个位置的特殊性说起。

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建立了三军六卿体制,他将晋国的军队划分为三个军,每个军设一将、一佐构成了广义上的六卿。这其中又以中军将为尊,又称元帅,元帅之后分别是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在整个体制中上军佐排位第四。三军六卿体制建立初期,卿帅的任免大都由国君直接实施,并无一定之规。但自赵盾执掌六卿之后,原本灵活的军卿体制开始逐渐固化,到晋成公在位时期终于走向了世卿世禄制。

与此同时,在世卿世禄制落地成型之后,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也开始发挥作用,这便是本文所提到的“上军佐壁垒”。这个现象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的邲之战爆发前,由于担任中军将的郤缺去世,晋国对六卿地位进行了调整,郤缺之子 郤克初入六卿便担任了上军佐的职务


由于史料阙如,我们很难确知邲之战后人事调整的具体细节,但根据后来的史料,我们还是大体可以推测出其中的大致过程。首先是在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的鞍之战时,《左传》中提到:

这其中指出了中军将、上军佐、下军将的名单,但却未提及中军佐、上军将的人选。在次年的传中可见:

另外,鞍之战结束后,《左传》中又有三卿各推功于上的桥段,其中提到:

在士燮的台词中,他将战胜的功劳推给了自己上司“庚”和“克”,这两人分别指的是荀庚和郤克,由此又可推断出上军将是由荀庚担任。结合以上的这些资料,我们基本上可以推定,鞍之战爆发前后晋国六卿中排位前五的分别是:

鞍之战前,晋国六卿一共发生了三次微调。第一次是在晋景公四年,担任中军佐的先縠因勾连戎狄而受到清算,六卿之中出现了一个空缺,这个空白是由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填补。晋景公七年,荀林父在灭潞之后退休,其子荀庚进入六卿,中军将则由其下属士会担任。明年,因下属郤克使齐受辱,士会决定提前退休,由其子士燮接替进入六卿。

到鞍之战时,先后进入六卿的荀首、荀庚、士燮此时分别担任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以此反推可见, 他们进入六卿的初始位置显然都是上军佐 ,这也就使得上军佐位置的特殊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个独特的现象,其中的原因实际上不难理解。

晋国的六卿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终身制的,升迁的过程也大多执行循序提拔的规则。一个人进入卿列之后总要从较低的位置开始做起,假如有排在前面的人去世了,自己就可以顺位升迁一步;若是一直没有人离世,那便只能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干耗着。除非是遇到了特殊的情况,亦或者你个人的才能特别突出,否则这种规则便不会被轻易改变。

可人的寿命总是有限的,在医学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先秦时期更是如此,即便是你贵为六卿,能够安然活到甲子的情况也并不多见。如果你安心地依照规程步步高升,很有可能此生都无缘攀到中军将的位置上,这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来说,若是自己手中的权势无法顺利地延续到下一代,那么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都失去了意义。

为了摆脱这个让人绝望的困境,不少掌握有现时权力的人便开始寻找捷径,在现行六卿体制中设置壁垒便成了他们缩短等待时间最直接的手段。而将上军佐设置为这个壁垒的锚点,恐怕也是他们经过反复博弈后,最终找到的一个最能为大众接受的方案。

如此一来,导致的结果便是将掌握晋国最高权力的六卿班子划分为两个集团:一个是世代轮替掌握核心权力的前四卿组成的集团,他们将真正掌握实权的中军将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不允许他人染指——我们姑且将这四个家族称之为 执政集团 ;另一个则是位于四卿之外的其余家族,这些人虽然也是世卿,但只有当前四卿有人出局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进入执政集团,因此这里称之为 替补集团

执政集团的形成,意味着最高权力的进一步集中,进一步加速了晋国公室权力的下滑,同时也使得景公、厉公时期的政治冲突显得尤为激烈,这些都为后来车辕之役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当然了,作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上军佐壁垒也总有例外情况发生。

晋景公十三年(前587年),郤克谢幕之后,原本担任下军将的栾书被突然超拔为中军将。这样一来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上任元帅郤克的儿子郤锜无法依照惯例从上军佐的位置开始干起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大抵有两个,其一,是在郤克去世前,晋景公为表彰鞍之战的功臣,突然将军制从三军扩充到六军,卿位也从六个暴增至十二个,中军将本身的权威遭到稀释。其二,我们先来看一下郤克去世前的十二卿排名,分别是:

排在郤克之后的分别是荀首、荀庚,这两个人一个是荀林父的弟弟,一个是荀林父的儿子。假如郤克卸位后六卿按照循序提拔惯例递进,那么很快整个中军都会落入荀氏家族手中,这对于郤氏家族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郤克不得不寻找一个能够代表自己家族利益的人把持住执政的位置,而在他所能见到的人选中,似乎也只有栾书更适合承担如此重任。为此,他只能忍痛让自己的儿子暂居后位,将原本不属于执政集团的栾书提拔上来。

事实上,栾书执政后也的确对郤锜照顾有加。在此后的几年间,晋国发生了一场骇人听闻的事件,也即著名的下宫之役,赵氏旁支的赵同、赵括被诛杀,整个赵氏只剩下了侧室的赵旃留在卿的位置上。卿的人数减少,军制自然也会跟着发生改变,到到晋厉公三年的麻隧之战时,整个决策层又定型为四军八卿体制:

从这个名单可以看到,郤克的儿子郤锜终于如愿地坐到了上军佐的位置上;而 栾书在与荀氏集团斗法的过程中,也成功地将其旁支智氏排挤出了执政集团,使得荀首的儿子荀罃只得到了一个下军佐的位置。到晋厉公六年的鄢陵之战时,晋国六卿演变为:

中军佐荀庚去世后,其子荀偃顺利接班担任上军佐。这也就意味着,各卿家又重新达成了平衡,栾、范、郤、中行四家组成了新的执政集团。而那些未进入执政集团的其余卿族,特别是在鞍之战后进入卿列的那些人,则不仅无缘执政的地位,甚至有时连他们现有的地位也无法得到保证。比如曾位列十二卿的巩朔、韩穿、荀骓、赵旃,在他们去世之后,其原来的位置要么会被其他家族占据,要么就会遭遇裁汰——而在晋悼公时期担任执政的韩厥,早先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

韩厥最早出仕是在晋灵公时期,受赵盾的举拔担任了三军司马。然而由于各种因素作祟,他在司马任上待了将近三十年,直到晋景公建立六军的时候,才勉强进入卿列担任了新中军将,在十二卿中排位第七。此后伴随着各种艰难的政治博弈,韩厥磕磕绊绊地向前晋升,到鄢陵之战爆发时,才勉强升迁到了下军将的位置。

按照一般的套路,韩厥的政治生涯很可能会止步于此,甚至更悲观一些,他去世后所留下的位置还有可能会落入他人之手。然而生活总是会充满各种意外车辕之役的突然爆发给韩厥提供了一个机遇,让他意外地突破了界限,迅速跻身上军,成了执政集团中的一员。更让他想都不敢想的是,在悼公回国后,他又突然越过了中行偃和士匄成为晋国执政——而这一切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既然地位来之不易,韩厥自然会倍加珍惜,公族穆子让贤的故事便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从出任三军司马的晋灵公六年(前615年)开始算起,到晋悼公八年(前566年)退休,韩厥参与政事的时间已接近五十年,其时年龄至少也有七十岁了。他本可以坦然地等待着有一天让韩起接班,可他内心中从未放下的警惕和戒惧却让他始终无法安心。

首先是韩起的地位问题。如果按照上军佐壁垒来安排,让韩起直接空降为上军佐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然而这个规则在悼公主政初期却发生了变化。至于这种变化有多剧烈,我们可以从悼公回国后几年人事调整中一窥究竟。

首先是在悼公初回国时,晋国的八卿分别是:

而到是年十一月,栾书从执政的位置退出,韩厥开始担任中军将,这个序列便又成了:

悼公二年至四年左右,魏相、魏颉先后去世,赵武和魏绛替补上位,分别担任新军将和新军佐:

悼公八年十月,韩厥宣布退休,悼公以智罃接任中军将,韩起担任上军佐。八卿序列为:

从以上的变动中可以看出,悼公时期的人事变动要比以往都要剧烈。有人能够频繁越级,也有人会遭遇降级,其中最典型的莫如智莹和中行偃。悼公初回国时,智莹只是下军佐,而中行偃则高居中军佐的位置,二人地位相差悬殊。然而到了悼公八年,两人的位置则出现了巨大反差,智莹连续越级直奔中军将而去,而中行偃则被贬为上军将。——这种种迹象无不显示出悼公对卿大夫予取予夺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韩厥想让韩起按照先例直接空降为上军佐虽有先例可循,但却名不正言不顺,这就让韩起未来的地位充满了变数。因此,年迈的韩厥当务之急便是在自己还能掌握实权的时候,将韩氏家族的位置锁定在执政集团之内,而本文开头所展现的那个兄友弟恭的场景,也就是韩无忌谦让弟弟的感人叙事,便是为了达成其目的而上演的一出好戏。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人主的个人爱好无论是好是坏,都会被耳聪目明的政治家利用,这是古往今来颠补不破的真理。此时的韩厥正是看准了悼公好仁德的特点,以无忌让贤的举动来为自己的政治意图造势,以此用仁德之名堵住悠悠众口,也让悼公不得不接受他的安排,从而顺利地将韩起推到上军佐的位置上,这才是这个故事的真实底色所在。

也就是说,公族穆子让贤韩宣子的故事虽然简单,可其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却很富有想象空间。可以说,韩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平地崛起,从一个弱小的公族发展为后来可以三分晋国的强卿,韩厥此次的布局功不可没。

当然了,与那些从文公、襄公时期就已经活跃在核心决策层的老牌贵族比起来,韩厥所在的家族实在是太幼弱、太稚嫩了,仅仅依靠如此手法,并不能保证韩氏家族的长治久安。那么接下来,他们还会采取哪些手段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呢?

春秋战国——齐国

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内乱齐顷公即位,时间带走了齐桓公的五位公子,古老的齐国重新迎来内部和平。这次内乱严重削弱了齐国公室的力量,以高氏、国氏、鲍氏、栾氏、崔氏为代表的大族的势力开始崛起。齐国进入新时代。。。。。

如果说齐桓公之前的齐国是齐国国君的齐国,那么齐桓公之后的齐国就是大夫与齐君共治的齐国。齐桓公之后,大夫们在齐国政治中日趋活跃,这时的齐国故事因为士大夫们的参与变的更加精彩。透过纷繁的争斗,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齐国两条基本的国家走向:重新谋求国际霸权;国家政治向专制演进。在开启新时代前,首先得介绍出场人物:

国氏,姜姓,来源不可考,应当为姜太公后裔,齐桓公之时担任齐国右军统帅,世袭齐国上卿。

高氏,始封于齐文公重孙,齐桓公时受封卢邑,担任齐国左军统帅,世袭齐国上卿。

高、国二氏号称天子二守,在齐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左传》记载管仲到周王都“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 有些资料中认为所谓天子二守是指周天子派到齐国的监国大臣,以监视齐君。这个有点望文生义的意味。《新唐书》中记载,“高氏出自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生公子高,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桓公命傒以王父字为氏,食采于卢,谥曰敬仲,世为上卿”。

高氏和国氏在齐桓公之时才成为齐国世袭上卿,此时,周天子羸弱,齐国国力正强,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大旗,是周天子权威的支柱性力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周天子派人监视齐桓公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可以说周天子没有动机也没有能力派人监视齐桓公。而且国氏和高氏对于齐桓公有拥立之功,是齐桓公重要的政治盟友,也不可能轻易的倒向周天子。实际情况更可能是齐桓公称霸之后,周天子赐予齐桓公征伐之权,在法理上齐国军队成为了代行天子征伐之权的政府军,为了彰显尊贵,周天子对齐军统帅进行册封。亦或是,作为大国诸侯的世袭上卿和军队统帅,在封国中地位很高,必须获得周天子的册封。

鲍氏,鲍叔牙之后。

崔氏,齐丁公嫡子季子之后,齐国公室支族。

庆氏,公子无亏之子庆克之后,齐顷公的堂兄弟。

晏氏,宋国公室之后,后来迁居齐国,齐景公时期的名相晏婴即是晏氏之后。

高氏,惠公子公子祁之后,齐顷公的兄弟。

栾氏,惠公子公子坚之后,齐顷公的兄弟。

齐顷公即位时,齐国已经经历了长达40余年的动乱,国力大损。在此期间,晋国建立了对于东周诸侯的霸权。齐国周围的主要邻国鲁国、卫国、莒国全部倒向晋国。

齐国君臣无时无刻不希望恢复齐桓公时期的霸业,齐国崛起势必要和晋国发生冲突。 齐顷公二年,晋楚爆发邲(bì,音币)之战,晋军大败,晋国的盟国郑国、宋国、鲁国等相继倒向楚国。对于盟国的倒戈,晋国完全无力制止。楚国虽然占据上风,但是中原诸侯一直看不起楚国,倒向楚国完全是迫于军事压力的无奈之举。此时齐国君臣认为:恢复齐桓公的霸业的机会到了。

齐顷公三年,齐国讨伐莒国,莒国与齐国相邻,此时莒国是晋国的盟友,齐国伐莒迈出了争霸的第一步。 齐顷公六年,晋国派郤克出使齐国,郤克是晋国正卿,中军统帅。在晋国的地位相当于国氏和高氏在齐国的地位。晋国使臣郤克、鲁国使臣季孙行父、卫国使臣孙良夫、曹国使臣公子首结伴而行,一起出使齐国,来到了齐国的国都临淄。奇巧的是,这四位使臣生理上都有缺陷:郤克一只眼睛,季孙行父是个秃顶,孙良夫是个瘸子,公子首是个罗锅。齐顷公接见他们之后,把四个人的长相说给母亲萧同子听,萧同子好奇心很重,非要亲自看看。此时齐顷公玩了一把行为艺术,为四位使臣分别安排了仆人引路,给独眼的郤克驾车的是一个“独眼龙”;给秃顶的季孙行夫驾车的是个“秃子”;瘸腿的孙良夫的御手是个“瘸子”;驼背公子姬首的御手是个“罗锅”,此情此景,萧同子大笑“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大怒,回去后向晋君请求讨伐齐国,晋君没有允许。但是郤克作为报复杀掉了齐国使者“郤克执齐使者四人河内,杀之”。

只能说齐国的做法很齐国,很符合他们一贯的做事风格。而晋国的做法也很晋国。 这样一个滑稽的外交事件体现出当时齐国与晋国关系之紧张。此时齐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完全显现,开始短兵相接。而晋国正在面对楚国的压力,对于齐国的挑衅行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此时的齐国也许已经开始幻想恢复桓公霸业之后齐国将是多么的辉煌。

可是机会有的时候就是那么的稍纵即逝,齐顷公八年,楚庄王去世,楚国陷入内乱。晋国压力骤减。十年,齐顷公亲自率军入侵鲁国、卫国,两国向晋国求救。郤克终于找到机会报仇雪恨,对于两国的请求异常积极。没有了楚国压力的晋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到中原地区,晋国派郤克率军救援鲁、卫,齐晋鞍之战爆发。双方首先战于靡笄,后又在鞍地决战,齐军先胜后败,晋军一路追杀至马陵。齐顷公向晋国献金求和,晋国没有答应,“齐侯请以宝器谢,不听”。晋国的条件是:齐国必须交出齐顷公的母亲萧桐叔子,而且将田亩的方向改为东西向。第一个条件是郤克为了报仇,第二个条件是削弱齐国国防,将田地方向改变之后,便于晋国从西面对齐国进行打击。齐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保住了国君的母亲,可是却失去了与晋国争霸的资本。

鞍之战的次年,齐顷公朝见晋景公,标志着齐国放弃挑战晋国霸权。齐顷公在朝见晋景公时做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为,劝晋君称王,“欲尊王晋景公”。这个也许是齐顷公对抗晋国的最后一招,在晋景公春风得意之时让他僭越称王,将晋国捧杀。但是晋景公没有中计,婉拒了这一劝说。 齐顷公回国后对内积蓄国力“弛苑囿,薄赋敛,振孤问疾,虚积聚以救民”,对外维持与各诸侯国的关系“厚礼诸侯”。他统治的最后六年,齐国国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事“百姓附,诸侯不犯”。齐顷公十七年,齐顷公卒,其子吕环即位,是为齐灵公。

齐灵公即位后继续了其父的治国策略,服从晋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先后跟随晋国多次讨伐郑国和秦国。直到晋灵公九年,晋国发生内乱,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改立晋悼公。此时齐灵公认为晋国国力衰弱,齐国国力恢复,开始重新审视与晋国的关系。齐灵公十年,楚国趁着晋国新君即位内政不稳之时,进攻宋国,晋国会盟诸侯救宋。齐国一反常态,并未参与会盟。齐灵公十一年,晋国会盟诸侯攻打郑国,齐国不仅没有参与会盟,而且唆使周边小国滕、薛、小邾不参与本次会盟“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齐故也”。同年,齐灵公挥军讨伐莱国,十五年再次讨伐莱国并灭莱,齐国国力进一步增强。莱国为东夷一支,在姜太公立国之时即与齐国发生冲突,经过三百多年,终于被齐国歼灭。

在两次抗盟之后,齐灵公发现晋国并没有出现之前他预判的内乱,反而晋悼公即位之后迅速稳定了局势,即位当年平定了宋国内乱,次年首次伐郑大胜,将战火直接烧到了楚国境内,拿到了晋楚争霸的战略主动权。所以齐灵公及时调整了对晋国的态度,继续尊奉晋国韬光养晦。此后再也没有对抗晋国的会盟要求。但是齐国对于晋国的依附程度有所降低,从齐灵公十二年开始,他本人几乎没有再参加过晋国主导的会盟,通常都是派遣太子或重臣参加。但是齐灵公一直没有放弃争霸的念头,他在等待时机和积蓄力量。 终于机会来了,齐灵公二十三年,晋悼公病重。齐灵公判断,晋国此时政局不稳,应当无力阻止齐国的行动。在齐灵公的运作下,周灵王向他发出策命“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系伯舅是赖。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敬之哉,无废朕命。”简单说来就一个意思:当年齐桓公称霸诸侯,代天子管理诸侯,如今我让你也效法齐桓公。 拿到周天子的策命之后,齐灵公就获得了争霸的法律依据,在法律和道德上占据了制高点。之后就是采取实际行动,齐灵公从二十四年到二十七年,连续五次对鲁国发动进攻,但是晋国对鲁国的征伐活动在战果上应当远不及顷公之时。齐灵公二十八年,内政稳定的晋国率领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十二国诸侯联军以齐国背盟伐鲁为由进攻齐国。齐军大败,国都临淄被诸侯联军包围,诸侯联军大肆抢掠之后扬长而去。次年齐灵公去世,齐国进一步衰落。与三十多年前齐国败于晋国相比,这一次齐国输的更惨。齐灵公去世后,齐国再次陷入内乱。

齐灵公谥号为“灵“,乱而不损曰灵,不勤成名曰灵,就是说国家大乱但是却没有去治理,能力不足却又不学习。通俗的将就是这个国君昏庸到令人发指。

齐灵公在位时期齐国内政已经现出乱象。齐桓公将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国君率领中军,国、高二氏世袭上卿,统帅其余两军,号称天子二守。之后齐国一直沿袭这样的政治格局,虽说发生过几次严重的内乱,但是却没有对齐国的生存产生重大影响。齐灵公八年,齐灵公先后重挫高氏和国氏,打破了延续近百年的齐国政治格局。原因依然十分有齐国特色——香艳。

齐国大夫庆克,即庆氏族长,与齐灵公之母声孟子私通,庆克与齐灵公之父是堂兄弟,与齐灵公的母亲是叔嫂关系。庆克男扮女装出入宫中被鲍氏族长鲍牵发现,并告诉国氏族长国佐。国佐召庆克责问此事,庆克羞惭在家,长久不出。声孟子责怪庆克,庆克向声孟子诉说国佐责备他,声孟子为之大怒。该年六月,国佐随灵公与诸侯盟于柯陵,高无咎、鲍牵守国。柯陵之盟的主题是晋国号召诸侯出兵讨伐郑国。会盟后灵公首先返回齐国,国佐率领齐军与诸侯联军进攻郑国。 齐灵公回国后,声孟子进谗言说:“高无咎、鲍牵密谋政变,废掉你,拥立公子角。”灵公听信谗言,七月,对鲍牵处以刖刑(孙膑就是被处以这个刑法),将高无咎驱逐出齐国。于是高无咎奔莒,高氏族人高弱以卢地叛齐,卢地是高氏封地。该年冬,灵公遣崔杼、庆克率师围卢。当时,晋国率诸侯围郑,国佐正率齐师参加诸侯伐郑,听到此信,以国难请求先归。国佐率师至卢,杀庆克,以国氏封地谷地叛乱。此时齐国已经从内乱成为内战,灵公无法战胜国高二氏,与国佐盟于徐关,复国佐之位。十二月,高氏降齐。第二年春,灵公使士华免刺杀国佐于内宫之朝,国氏族人国胜入晋告难,待命于清,灵公又使清人杀国胜。国佐之弟国弱出奔鲁国。不久后,齐灵公将国弱召回。本次内战以一种近乎和稀泥的方式解决,没有任何一派被消灭,最强大的国氏、高氏和国君都受到削弱,最后只留下了重重的矛盾。

齐灵公的另一个问题是立储,齐灵公与十九年,立公子光为太子。公子光在灵公十年,齐国首次抗盟的时候就被派到晋国做人质。之后多次代表齐灵公参加诸侯会盟。这些经历为公子光继承国君之位提供了很好的政治保障。 可是,齐灵公却宠幸戎姬,准备另立戎姬之子公子牙为太子。不顾反对,将公子光逐出国都,另立公子牙为太子,命自己的堂兄弟高厚为太子的老师“使高厚傅牙为太子”。史料中对这次废立太子的时间记载不清。但是时间至少应在齐灵公二十年之后。齐灵公的选择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成为国君首先要有足够的历练才能在春秋这样一个大争之世中生存。太子光多次代表齐国参加诸侯会盟,而且当时正值晋楚争霸最为激烈的阶段,对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具有很好的认识,无论当时的国际社会还是国内,都将其视为齐国下一任国君。反观公子牙,被立为太子之后齐灵公已经年老,同时齐国已经与诸侯交恶,公子牙少有机会参与诸侯会盟,难以历练。 齐灵公去世后,齐国大夫崔杼发动政变迎立公子光即位,是为齐(后)庄公,即位当年公子牙被杀。之后崔杼杀掉高厚,兼并了高氏家产,高氏灭亡。

齐(后)庄公即位后很好的贯彻了其父齐灵公的执政思路,继续和晋国死磕。历史也给了齐后庄公一个机会,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大夫栾盈被诬告谋反遭到驱逐。栾氏一族是晋国公室支族,晋国六卿之一,受封地为晋国旧都曲沃。与齐国的国氏、高氏类似,栾氏在晋国也是世袭上卿,一军统帅。 三年,齐后庄公秘密从楚国请来了栾盈,并待以贵宾之礼,“庄公厚客待之”。早在前一年,栾盈逃离晋国之时,晋国即与齐、鲁、宋、卫、郑等国会见,商议禁锢栾盈。在齐国接纳栾盈后,为了麻痹晋国,齐国假惺惺的与晋、鲁、宋、卫、郑等国会盟,重申禁锢栾盈。四年,齐国派栾盈回到封地曲沃,齐军秘密跟随进入太行山,准备里应外合进攻晋国。齐国的计划是栾盈率领其族人进攻晋国都城作为内应,齐军在后作为支援。但是栾盈很快被晋国的范氏击败,齐国失去内应被迫撤退,在撤军时攻占了晋国的朝歌城“齐庄公闻逞败,乃还,取晋之朝歌去”。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两年后,晋国将以齐人之道还齐人之身。

齐军撤退后不久,齐国内乱再起。事情的起因依旧延续了齐国香艳的作风,崔杼从齐灵公中期开始就是齐国国相,而且对齐后庄公有拥立之功。“作为报答”,齐后庄公将崔杼的妻子东郭姜作为了自己的小三“庄公通之,数如崔氏”。而且庄公把崔杼的帽子赏赐给别人“以崔杼之冠赐人”。崔杼大怒,开始与晋国暗通款曲,密谋废掉齐后庄公。崔杼还联络了齐后庄公身边的宦官贾举,这个贾举曾经被齐后庄公鞭打而怀恨在心,自愿为崔杼充当内应“为崔杼间公以报怨”。经过周密的准备,齐后庄公四年五月,齐后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莒君,崔杼推说有病,没有参加。次日,齐后庄公前去问候崔杼的病情,说是去探病,不如说是趁机与其妻幽会。东郭姜进入内室,和崔杼闭门不出。贾举禁止齐后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闭院门。崔杼夫妻在内室闭门不出,齐后庄公的随从在门外进不来——齐后庄公落单了。此时,崔杼的部下手持兵器一拥而起,包围了齐后庄公。齐后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盟誓,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众人还是不答应。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得厉害。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他命令。”齐后庄公想跳墙逃走,有人用箭射他,射中大腿,掉在墙内,于是将齐庄公杀害。 两天后,崔杼拥立庄公同父异母的弟弟杵臼,是为齐景公,此时崔氏、庆氏分别担任右相和左相把持国政。

崔杼谋杀庄公的行动没有齐国朝野的认同,毕竟在齐国私通大臣妻子并不是什么大事,相比当年齐襄公私通自己的妹妹,并杀了自己的妹夫鲁国国君,齐灵公的母亲叔嫂通奸,引发内战,齐后庄公这样的行为已经可以评选道德模范了。崔氏和庆氏为了维持统治,极力打压反对者,“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到此时,齐国的内乱远没有结束。崔杼怕自己的力量不足,拉拢庆封一同执政,但是庆封早就想铲除崔杼,“庆封与崔杼有郤,欲其败也”。

崔杼娶过两任其子,前妻生下儿子崔成和崔疆。之后娶了另一位妻子东郭女,生下儿子崔明。东郭女应该就是和齐后庄公私通的那一位。这位东郭女的私通行为显然没有影响到她和崔杼的感情,崔杼不仅把她的儿子立为继承人,而且任用她前夫的儿子无咎和弟弟东郭偃做自己封地的国相“东郭女使其前夫子无咎与其弟偃相崔氏”。失去了继承人资格的崔成希望父亲可以将崔地封给自己,但是这两位国相却认为坚决不可以。崔成和崔疆大怒,决定报复,在庆封的支持和挑唆下,他们攻杀了无咎和东郭偃,占据了崔地。然后庆封假意帮助崔杼,派崔杼的仇人卢蒲嫳平定崔氏内乱。请注意,平定崔氏内乱的是崔杼的仇人。结果可想而知,崔氏一族被灭族。权倾朝野的崔杼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受不了打击,也自杀了。从此崔氏退出历史舞台。庆氏一家独大。

庆封掌权后贪图享乐,整日嗜酒游猎,将政事完全交付给儿子庆舍。庆氏的风光引起了其他势力的不满。终于在齐景公三年,趁庆封出外游猎之际,田氏、鲍氏、高氏、栾氏联合对庆氏发动袭击,庆舍被杀,庆封被迫率领剩余的族人逃往吴国。吴国将朱方封给庆封“吴与之朱方,聚其族而居之,富於在齐”。

此时田氏族长为田无宇。田氏本为陈国公室之后,陈国内乱,陈完于齐桓公十四年逃往齐国,被齐桓公封为工正。因古音陈与田同音,故而改为田氏。到田无宇时田氏已经在齐国繁衍了五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几个强大的家族相继出局之后。田氏开始进入齐国政治舞台。田无宇自恃有平定庆氏之功,开始谋求更高的地位。但是平定庆氏后,齐国国政由齐国公室近支,齐惠公之后的栾氏和高氏把持,田氏还是无法掌握最高权力。

齐景公十六年,田无宇联合鲍氏发动政变,将栾氏和高氏消灭,瓜分了栾氏和高氏的财产土地。在晏婴等的干涉下,鲍氏和田氏之后将瓜分的土地财产上交给了齐景公,史称四姓之乱。这次政变后,齐景公先后任命晏婴(晏氏族长)、国弱(国惠子,国氏族长)、高张(高昭子,高氏族长)为相,终齐景公一代,田氏都无法进入齐国权力核心。但是经过数次政变,田氏的实力大为增强对齐国国政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田氏第六代田乞采取施惠与民的策略稳固自己的宗族势力,“收赋税於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於民”,这样的结果就是田氏的土地人口不断增加。不仅如此,齐景公还给田乞打出了一波神助攻,与田乞让利于民相反,齐景公大兴土木,增加赋税“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这样的结果就是田氏的力量显著增强,民众对田氏的好感度与日俱增“宗族益彊,民思田氏”。田乞的做法也引起了齐国一些大臣的警觉,晏子多次向齐景公劝谏对田乞进行限制,而齐景公对此却不以为然。“晏子数谏景公,景公弗听”。这样的记载难免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味。事实上,齐景公并非对田氏没有防范,田氏在齐景公三年和十六年,连续发动政变消灭庆氏、栾氏、高氏,已经成为了齐国当时最强的一族。但是齐景公并没有允许田氏进入齐国国政核心,齐景公三年消灭庆氏后任用栾氏、高氏辅政;十六年四姓之乱后任用国氏、晏氏辅政。两次政变的发动者田氏都未能进入齐国政权核心。可以说,齐景公在位之时田氏在政治上处于被压制的地位。

齐景公延续了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与晋国死磕,谋求恢复齐桓公的霸业。齐国比晋国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齐国国君寿命都很长,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国内局势稳定。齐景公之时,晋国六卿实力逐渐增强,内耗严重,霸权开始衰落。齐景公趁机挖晋国墙角,先后与鲁、卫、郑国结盟,形成了对晋国的包围圈。齐景公五十二年,晋国爆发内乱,晋定公命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进攻范氏、中行氏。为谋求最大限度削弱晋国,齐国选择支持范氏和中行氏。五十八年,齐景公卒,此时距离晋国内乱结束还有三年。齐景公最终没能完成对晋国的削弱。相比于自己的父亲和祖父,齐景公是最接近推翻晋国霸权的人,如果再多给他几年的生命,齐国很可能会完成对晋国的肢解,实现再次称霸,但是历史不容假设。齐景公去世后,齐国迎来了内乱。齐景公五十八年,景公嫡子卒,齐景公紧急立公子荼为太子,命国弱和高张辅佐。当年冬天,齐景公卒。一年时间内,夏天齐景公太子卒,齐景公紧急立太子,冬天齐景公就去世。新太子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熟悉国政,培植自己的势力。此时齐国的稳定完全寄望于国氏和高氏。而国氏、高氏经过灵公时期的内乱实力大损,早已不是当年的天子二守。

第二年六月,田氏再次发动政变,联合鲍氏驱逐国氏和高氏。政变成功后,田乞再次发动政变,这次政变的目标是刚刚陪自己驱逐国、高的盟友鲍牧。田乞秘密从鲁国迎回公子阳生,邀请齐国各位大夫来家中饮宴,向齐国各位大夫宣布拥立公子阳生即位“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也”。鲍牧当即表示反对“大夫忘景公之命乎”,但是此时所有人都在田乞的家里,包括鲍牧。迫于压力,鲍牧被迫同意拥立公子阳生“皆景公之子,何为不可”。《史记》记载“立阳生於田乞之家,是为悼公”。田乞稍后裹挟众位大夫进入齐国王宫驱逐公子荼,并将其杀害。从此田乞成为了齐国政坛的头号人物。经过景公一世的蛰伏,田氏终于站到了齐国政治舞台的中央。其实细细考究,虽说后世都说齐景公对继承人问题处理不当造成齐国内乱,但是一年之内嫡子和国君相继去世,实在是天灭齐国。

在齐悼公即位问题上,田氏和鲍氏意见并不同一,鲍牧的目的是消灭国弱和高张,由田乞和鲍牧担任齐国国相,辅佐公子荼。田氏的目标是另立新君由自己专政。此时鲍氏和田氏是齐国政坛最强的两族。田氏开始将鲍氏视为主要政治对手。田氏指使齐悼公不断压缩鲍氏的权力。四年后,田乞去世,其子田常继承田氏族长。鲍牧借此机会发动政变杀掉齐悼公,但是驱逐田氏势力失败,被迫出逃吴国。 齐悼公被杀后其子公子壬即位,是为齐简公,

简公即位后任用田常为左相,监止为右相,以分割田常的权力。此时田常与公室的矛盾已经完全公开,双方最后的摊牌只是时间问题。齐简公寻求通过支持田氏分支从内部瓦解田氏“吾欲尽灭田氏适,以豹代田氏宗”,田常则继续执行其父收买人心的策略“田常复脩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简公四年,田常先下手为强,率军攻入齐国王宫,劫持齐简公,监止率军救援齐简公兵败被杀。齐简共出逃徐州,被田氏俘获并被田常杀死。 至此开篇所述的几个大族全部出局,齐国国政完全落入田氏之手,田氏代齐只是时间问题。

田常拥立简公之弟即位,是为齐平公。齐平公在位之时,田常进一步巩固田氏权力,对外与诸侯结好“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脩功行赏”,对内掌握赏罚大权排除异己,“田常於是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彊者,而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封邑大於平公之所食。”此时田常拥有产权的土地面积大于齐平公,齐平公土地的使用权在田常手里,田常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齐国的统治者。同时田常致力于扩充田氏的人口,自己忙不过来就找人帮忙,“田常乃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後宫,後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後宫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馀男”。但是田氏真正带齐要等到近七十年后。田常的曾孙田和通过魏文侯向周天子行贿,正式被册封为成为齐国国君。

那么这七十年间田氏在干什么?他们在等待,等待代齐的时机。从实力上而言,根据宗法制度,齐国是吕氏封地,经过数百年的繁衍,齐国几乎所有的人口都是姜太公的子孙,首领是姜太公嫡系一脉。虽说田常通过政变获取了政权,但是田氏本身在齐国人数较少,没有信心可以压制姜氏。从法理上而言,在周天子的宗法制度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出生起已经注定,从法律上田氏没有任何取代姜氏的依据,贸然出手很可能会遭到其他诸侯的讨伐。

七十年后,三家分晋,标志着宗法制度破产。束缚田氏代齐的最后一个障碍解除。田常的曾孙田和通过魏文侯向周天子行贿,取得了齐侯的封号,成为了与姜姓齐国平起平坐的诸侯国,统治着当年齐国的国土,姜姓齐国的国君被迁居到海上的小岛,继续担任齐君,“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海滨”。此时的齐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分裂成了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齐太公田和统治的田齐和齐康公统治的姜齐,前者囊括了原齐国的全部几乎全部土地,后者只有海上的一个小岛。七年后,“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田氏卒有齐国,为齐威王,彊於天下”,姜氏齐国在田氏“计划生育”政策下居然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最终自然消亡。齐国重新统一,田氏代齐完成。

春秋五霸分别是谁?我想知道晋国的历史,要详细的

春秋五霸形势图(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晋国历史:晋国的祖先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周成王时唐有乱,周公灭唐,以其地封叔虞,号为唐叔虞,在今天太原附近。后其子迁徙到晋水旁,所以改唐侯称晋侯。晋也是周朝的一个重要诸侯。周平王东迁后,宗室中晋侯成为最大的诸侯,帮助周平王镇压叛乱,定都洛阳;联合秦国收复申地。但是不久以后晋国内部就爆发了内战,这次长达六十年的内战使本来已经严重削弱的周朝宗室再次受到重创。大批贵族流散,直到曲沃武公重新统一了晋国,此时已经到了春秋争霸时期,武公被王室重新封为诸侯,但晋国的统治依然没有稳定巩固下来。
武公之子献公图谋诛灭公族,又听信郦姬谗言,谋害诸子,再次导致太子自尽,大批公族和诸子流亡,春秋时期流行的谚语:楚虽有才,晋实用之,晋虽有才,秦实用之。晋国的人才主要是流散到了秦国,著名的谋士由余就是晋国人。在晋国内乱的时候,与晋国关系最密切的诸侯秦穆公干预帮助晋惠公父子即位,以后又立在外流亡近二十年的重耳回国,这就是著名的晋文公,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长期游历在狄国和中原各个诸侯国,阅历丰富,深刻了解民间疾苦,在他的领导下晋国国力迅速增强,晋国恢复了诸侯强国的地位,晋文公二年他帅兵平息周王室内乱。当时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楚国也非常强大,控制了陈蔡等国进兵中原,打败了第二位霸主宋襄公,又与郑国、卫国、曹国结盟,包围进攻宋国。晋文公接受群臣的建议,出兵救援宋国,率领齐秦宋联军在城濮打败了楚陈蔡联军,随后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成为第三位霸主,确定了晋国在中原的主导地位,此后一直保持春秋大国的地位。
晋国和秦国的关系总体说是友好的,关于崤之战、麻遂之战、棫林之战两国交恶的记载不实,《左传》中关于两国友好的记载要比对抗真实。晋文公的儿子公子雍在秦国担任亚卿,几乎被赵盾立为晋侯。晋景公、晋平公病重的时候都是到秦国请著名的医生救治,而麻遂之战前不久,秦国医生刚刚救护过晋厉公的父亲,而当时狄国正在侵略晋国,破坏晋楚议和,晋狄爆发交刚之战,麻遂之战更有可能是晋率领诸侯伐狄。棫林之战时,士鞅得罪了栾氏逃亡到当时处于“敌对”的秦国,而秦国竟然能向晋国求情让士鞅复职,可见当时秦晋友好,所以战场棫林不是在秦国,而是进攻楚国。晋国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东方,秦国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西方,所以两国维持了稳固的友好关系。
晋国很早就把攻占的国土分封给晋卿,如晋献公把耿魏封给赵夙、毕万。晋成公元年的时候建立了重要的公族体制,他首先任命了赵氏为公族,以后又制订了众晋卿的嫡长子都被任命为公族的制度,这项民主制度虽然以后造成了众卿争权和晋国分裂,但是在当时对晋国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晋景公初期与楚庄王的争霸战争受挫,但是他赦免了荀林父,巩固内部加强团结,兼并了狄人几个残暴的国家,势力扩展到太行山东部,此时齐楚联合对抗晋国,晋景公十一年齐国进攻鲁国、卫国,两国向晋国求援,晋国出兵与齐国在鞍地交战,打败了齐军,晋景公婉言拒绝了齐顷公让他称王的请求,两国议和结盟。此时晋国重新登上诸侯盟主的地位。晋景公重用楚国大臣申公巫臣,联合南方的吴国牵制楚国。晋厉公即位后谋求向南发展,与楚国在鄢陵交战,打败了楚军,以后楚军忙于应付吴国的进攻,与晋国议和放弃了争夺中原霸权。
晋悼公的时候,他也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巩固了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扩大了晋国的领土和政治影响,重用魏绛九会诸侯和戎狄,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大的国家。以后的平公、昭公时期依然能维持晋国领导诸侯的地位,但此时的晋国的公族包括赵、魏、韩、荀(智、中行)、范、羊舌、栾、祁、张、梁等等,加上早先的贾、狐、阳、先、却、胥、吕等众多世家,规模已经十分庞大,晋成公建立的这种世家制度,不同于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尽管它比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要进步,但是依然在春秋后期显示出他的弊端:晋卿强,公室弱的情况在晋顷公时期以后日益明显。晋国没有出现商鞅式的变法,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也和晋国的具体政治、地理环境有关,他地处中原,四面受敌(与秦国还是友好的),而秦国地处西部,不受中原政治环境影响,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自身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封建专制的郡县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三晋促进和保护了秦国逐步完成了这种历史演变。
晋国后期的历史主要就是六卿争权,三家分晋的历史,晋国的分裂也为秦国最后统一中国减少了难度 。首先看看晋国封建制度逐步发展和巩固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晋国的晋卿在自己的封地大多都开始施行封建制生产关系,他们大多都在晋国的边区,在晋国的对外兼并战争中所攻占的土地大部分都被他们控制,春秋的县治不是封建制度的郡县制,尽管包括晋国、楚国在内的中原诸侯大多都设置行政县,但是基本上也都是由诸侯贵族和世家贵族操纵。这些地方的官员都是他们的子弟,直接听命于这些贵族世家。在晋国六卿中,赵氏与智氏与秦国友好,韩氏与周王室友好,魏氏与赵氏和韩氏友好,范氏和中行氏与秦国、齐国友好,他们在攻灭了祁氏和羊舌氏这两个公族后,晋国就只剩下这六家公族,晋定公十五年爆发了六卿争权是晋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当时势力最大的范氏、中行氏为了控制邯郸而与赵氏晋卿赵简子发生了矛盾冲突,韩魏两家替赵简子求情与晋君盟誓和好,晋君率领四家打败了范氏、中行氏,二子流亡到齐国,而他们的土地后来大都被智家瓜分,智氏进攻并赶走晋君,从晋出公时期开始,晋君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以后赵魏韩三家又攻灭了智氏,403年被周王室任为诸侯,从此晋国等同于鲁卫一样的小诸侯。323年赵魏韩都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中的著名的三晋之国。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左传》中关于春秋历史发展的记载最详细,晋国作为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之一,其整个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宗法制度向封建社会私有制度转变的全过程。由于《左传》中晋国的历史记载资料最丰富,是研究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基础,我们在它春秋近四百年的发展中,认识了众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认识了众多才华出众的历史人物,从中能够认识和总结出无数宝贵的历史经验。春秋时期晋国的强大是维系周朝法统得以延续的基础,在东周近五百年的历史中,在晋国直接保护下的时间近三百年,在三晋维持下的时间也有百年,晋国对华夏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什么晋国灭亡了

这就是三家分晋的故事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1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