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高的绿帽子到底是级别有多高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每当说起绿帽子,大家都会想到三国名将关羽头戴的绿帽子。但是关羽的绿帽子不过是一种底层身份的代表,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绿帽子毫无关系。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绿帽子类似于洪水猛兽,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一般人都无法接受,但是刘邦却接受了。作为大汉皇帝的刘邦怎么会被戴绿帽子呢?谁有这么大的胆量呢?此人就是千古第一毒妇吕雉。那么这又从何说起呢?到底哪个不怕死的竟然敢搞刘邦的老婆吕雉呢?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刘邦的老乡审食其,这个有历史记载::食其亦沛人。根据史载,刘邦被项羽打败,狼狈逃跑。他那性感的老婆吕雉和老爹就成了项羽的俘虏。但是同时被俘虏的还有一个叫审视其的人。那么此人是干什么的呢?史载这个人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照顾吕雉的生活。史书说汉王之败彭城西,楚取太上皇、吕后为质,食其以舍人侍吕后。这个侍的意思颇为耐人寻味,一方面可以按照字面理解为服侍生活之意思,一方面又可以理解为日夜陪侍之意思。总之,就是一个贴身服侍的人,可以是侍候饮食起居,也可是侍候的内容更宽泛一些。总之,审食其和吕雉建立了非同一般耐人寻味的革命友谊。这在以后可以看出来。
后来,项羽这人讲道义,觉得男人打仗,没必要老是抓着人家的老婆孩子不放,遂放回了吕雉和刘邦的老爹。而这个事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审食其,审食其被以护驾有功,被封了一个蛮大的官:辟阳侯。后来刘邦死后,吕雉掌权,审食其竟然官拜左丞相。说实话,大汉朝人才济济,能人辈出,怎么着也轮不着这个审食其来当丞相。但是吕雉让他当,谁也没办法。接着吕雉和审食其的革命友谊在刘邦死后又死灰复燃了。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吕雉和审食其在后宫中深入浅出地搞革命友谊的事,被吕雉的儿子汉惠帝发现了。这儿子大概想替刘邦爸爸出气,解决掉这个问题。但是很遗憾,汉惠帝没有解决掉这个问题,三年后就因疾病和纵欲过度而死。汉惠帝死后,吕雉和审食其的爱情故事更加肆意缠绵,肆无忌惮了。但是吕雉终于死了,吕雉一死,吕雉的族人许多都被处理,那么审食其这个男小三,好日子也不长了。但是审食其的表现不得不让后人佩服,人人都说:审食其聪明人也。为何呢?因为审食其为人低调,保密工作做得极好,在朋友的帮助之下躲过了一劫。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善终,在公元177年,淮南王刘长恨审食其没有帮他母亲,于是前往审食其府上求见。审食其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审食其,史载说审食其惨遭锤杀。
总的来说,若绿帽子也分级别的话,刘邦被戴的绿帽子绝对是最高级别了。而实施戴绿帽子的吕后,也绝对是最高级别。
因为刘邦并不是太在意自己的妻子吕雉,而且吕雉又非常强势,所以即便刘邦被戴了绿帽子他也不知道。众所周知,刘邦是一个好色之人,而且刘邦也是一个喜好独特的人,他尤其喜欢夺他人之妻,就像薄姬曾经也是他人之妻。不过让刘邦没想到的是,他自己的老婆也会给自己戴绿帽子,而且到死他都没能发现。?
说起吕雉很多人也不会陌生,对于吕雉的评价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有政治才能,一个女人撑起了汉朝,也有人说她心狠手辣手段残忍。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评论,都是突出吕雉政治上的作为。实际上吕雉在私生活上更是为人诟病,做出了很多为人不齿的事情。?
当年刘邦因为犯事所以逃亡在外,所以家中只剩下吕雉和孩子。当时的孩子年纪尚小,吕雉也是无依无靠,所以身心寂寞的她便和刘邦的同乡审食其有了私情。因为审食其长相白净而且性格软弱,所以刘邦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所以也没有意料到吕雉会同他苟合。刘邦的父亲虽然知道这件事,但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也没能说出来,就这样直至刘邦成为了君王也不知道被戴了绿帽子。
后来审食其更是在吕雉的帮助下被封为辟阳侯,而吕雉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偷偷将审食其藏入宫中。因为刘邦很少关心吕雉一心沉迷戚夫人,所以根本不知道吕雉和审食其做了什么,宫中的宫女虽然知道实情,但是为了保命也是闭口不提。就这样刘邦顶着绿帽子度过了一生,而吕雉在刘邦去世后更加明目张胆的偷情。
“我发型乱了没?”这是现代男人常用的一句台词。相比之下,汉朝男人倒不怎么关注发型,因为对他们来说,帽子远比发型重要。
汉朝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帽子设计师就是个男的,他就是汉高祖刘邦,据《史记·高祖纪》记载,刘邦当泗上亭长的时候,自己设计了一种竹皮帽,还专门派小吏到薛县为他定做。这种帽子高七寸,宽三寸,形状就像一块长板子,实在美观不到哪儿去,但刘邦要的不是美观,而是另类。他常戴着那块“板子”招摇过市,吸引眼球无数。很快,这种帽子有了个名称,叫“刘氏冠”。
随着刘邦的发迹,刘氏冠的名气也大了起来,满大街的人都戴它,没戴的人恐怕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后来刘邦当了皇帝,考虑到刘氏冠的“品牌形象”问题,于高祖八年下令,只有爵位在“公乘”以上的,才准佩戴刘氏冠。公乘是汉朝二十级爵位的第八级,“公乘”之义,就是有资格乘坐公家车的人。从那以后,获准佩戴刘氏冠的人,大小得是个领导才行。
刘邦死后,刘氏冠被作为宗庙祭祀时的礼帽,以表达对这位开国君主及刘氏冠发明人的崇高敬意,它的正式名称也改为“长冠”,俗称“斋冠”。
既然刘邦开了风气之先,以后的汉朝人对帽子都特别讲究,不但样式繁多,而且在美观、舒适程度上都大有改观。《后汉书·舆服志》里,详细列出了常见的十九种帽子,各有等级,不容淆乱。
最尊贵的一类是“冕冠”,和长冠一样属于礼帽,是皇帝及群臣登基及祭祀天地、祖宗等重大典礼时戴的。这种帽子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垂有五彩丝绳贯穿的玉珠,称为“旒”。上至皇帝,下至三公、诸侯、卿大夫都可以戴,用旒的数目和颜色来区别等级。用垂旒遮挡面目可显示戴帽者的威严,用流行词汇来说,叫“酷”。所以旒的作用,有点类似今天的墨镜。此外,垂旒将使戴帽者便于直视而不便斜视,也含有“居上位者不偏听偏信”的象征意义。
冕冠虽酷,但毕竟戴着不舒服,没人愿意多戴。皇帝平日里戴的帽子叫“通天冠”,光听名字就很霸气。通天冠高达九寸,正面竖起,展筒由翠鸟羽装饰,正中靠近额头处有一金质的山形装饰,名“金博山”,帽顶稍向后斜,做成铁卷梁的式样。通天冠从秦汉开始使用,一直到清朝才废止,其间除了元朝以外,其他朝代的皇帝都爱戴这种帽子,形式上也是大同小异。
和通天冠为皇帝专用一样,在汉朝,从王爷到卫士也都有专用的帽子。比如王爷戴的是形近通天冠但无金博山、翠鸟羽装饰的“远游冠”;公侯、宗室、二千石高官、博士及博士弟子戴不同级别的“进贤冠”;谒者、仆射这类近侍戴“高山冠”;执法官员戴“法冠”;武官戴“武冠”;宦官戴“巧山冠”;宫殿门吏、卫士则依据工作地点的不同,有戴“却非冠”的,有戴“却敌冠”的,还有戴以大将樊哙命名的“樊哙冠”的,不一而足。
最漂亮的一种帽子,当属虎贲、羽林等皇家禁卫军所戴的“鹖冠”,它将年轻的禁卫军战士衬托得威武异常。鹖冠相传是战国时赵武灵王的发明,因左右插有双鹖尾而得名。“鹖”就是褐马鸡,羽毛呈五色,尾羽尤其漂亮——当然这对它们而言并非好事。现代京剧舞台上,有些年轻武将一出场,头盔上两根长长的“翎子”,这种扮相就源于鹖冠。
汉朝人在正式场合见面,一定要戴上帽子,否则就是失礼。据《史记·汲黯传》记载,有一次汉武帝在殿里闲坐,没有戴帽子,远远看到汲黯过来,连忙躲到帐后,吩咐近侍告知汲黯,无论他来汇报什么事,一律准奏。皇帝都是如此,大臣们更是谨慎小心,不敢不戴帽子。可是就算戴了帽子,还得时不时摘下来。这怎么说?
原来,大臣们轻则说错话,重则犯了罪,哪怕只是有犯罪嫌疑,都要叩头请罪,但请罪前必须“免冠”,也就是摘下帽子来,这已成为一种惯例。如《汉书·霍光传》记载,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被左将军上官桀等人诬告,昭帝召见霍光,霍光虽然位高权重,此时也只能摘掉帽子,叩头请罪。好在昭帝明白霍光是冤枉的,请他先戴上帽子,这就等于是说:你无罪!一听这话,霍光就可以把心放肚子里了。
汉朝虽然流行戴帽子,但只是有身份的男子才戴,汉朝的女人不论尊卑贵贱,都一律不戴帽子。当时女人们流行梳高髻,然后在髻上佩戴各种装饰物,美感比戴帽子更胜一筹。平民男子则一律不准戴帽子,而代之以“巾帻”,也就是包头发的头巾,正如东汉学者蔡邕在《独断》中所说:“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不准平民戴帽子,这满足了权贵们的自大心理。清朝吴趼人在讽刺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首次用“冠冕堂皇”一词,形容某个人表里不一,而古人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即“X而冠”。比如鸿门宴后,韩生曾劝项羽定都关中,项羽不听,还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私底下骂项羽是“沐猴而冠”,讽刺愚蠢的项羽不配拥有现在的地位。诸吕被灭后,有人提议立高祖长孙齐王刘襄为帝,大臣们反对,说齐王舅舅驷钧是“虎而冠”,立了齐王,那就是吕氏复生,最后才立了汉文帝刘恒。还有昌邑王刘贺,在昭帝死后被大臣们扶立为帝,他荒淫无道,据说曾亲眼见到一只白色大狗,脖颈以下长得像人,没有尾巴,头戴一顶“方山冠”。大臣龚遂警告刘贺,“狗而冠”,这预示您身边全是小人啊!刘贺不听,果然很快就被废黜。
“狗而冠”这样的荒唐事,在东汉灵帝时期真的发生过。当时,灵帝玩狗玩疯了,居然让狗戴上文官戴的“进贤冠”,以图一乐。皇帝这么胡闹,政事自然是一塌糊涂。灵帝死后不久,汉家天下就玩完了。
古代的开国皇帝,大多都是在安身立命之后,才鼓吹自己出生的传说。《宋史》和《明史》分别记录了赵匡胤和朱元璋出生时“满屋红光”的奇怪现象。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皇帝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向世人宣告自己不是“普通人”,而是当之无愧的“真命天子”。但比起司马迁把汉武帝刘邦塑造成神龙的方法,这种把自己的出身涂上传奇色彩,声称“皇权是上天赋予”的伎俩,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刘邦,一介平民,在泗水工作,嗜酒好色,懒惰无赖,不爱读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流氓,却能够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短短几年,他不仅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还夺取了国家,当上了皇帝。刘邦的成就不仅让熟知他的人感到不解,就连司马迁也觉得不可思议。
或许是受到西汉当局的启发,又或许是出于对刘邦发自内心的崇拜。司马迁在写《史记?高祖本纪》的时候,很自然很不自然地神化了刘邦。把汉朝始祖刘邦塑造成神和真命天子,既是当时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统治的政治需要,也是当时人民对英雄传奇生活的渴望。
神化刘邦的第一步是从出生就开始,哪怕是给父亲戴上绿帽。司马迁就是这么做的。“第一,刘辉尝到了小泽的狠劲,他的梦遇到了上帝。雷电昏黄时,太公向前望去,然后看见龙在上面,他有一个身体,于是生下了他的曾祖。”司马迁不愧是大手笔,这么精彩的故事都能编出来。刘邦并不是像常人一样是父母的“爱情结晶”,而是母亲在睡梦中与小龙交合的产物。换句话说,刘邦的母亲怀的是一颗“纯种龙种”。刘邦出生后就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上帝之子。以上帝的名义统治一个国家当然是可取的。
刘邦既然是龙,那他的长相一定不凡。“龙珠和闫隆,漂亮的胡子,七十二黑子在左股。”古汉语中:准,毕叶;颜,尔也。这说明刘邦鼻梁高,额头龙,洒脱的“漂亮胡子”。仅仅长得帅并不能解释刘邦的神奇。刘邦最奇怪的是他的“七十二点”,其实和赤帝的七十二天的数字不谋而合。赤帝,也被称为中国的祖先与黄帝,是太阳神的儿子,即火神。传说,当赤帝的母亲游览华山时,她看到了一条龙,她的身体立即做出了反应。回来就生了炎帝。白蛇被斩首后,刘邦被老妇人描述为赤帝的儿子。这样看来,刘邦是神龙传人似乎是一个铁一般的“事实”。
把刘邦塑造成龙的后代,有一些龙的气象和影子来衬托和验证,总是更有说服力的。所以司马迁写道,“栖所上总有云龙”。刘邦在不成功的时候,是非凡的,是不平凡的。住所上方经常出现象征财富的云彩和龙的出现,身体上也经常出现龙的影子,强调刘邦在世间的成功不是侥幸,而是天意。刘邦能得天下,能做皇帝,是因为他是上天的命令,是上天的托付和眷顾。随着这一写,刘邦“真命天子”的形象就出现在了页面上。
刘邦毕竟不是真正的神,只是一个普通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但刘邦的神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就算他死了,总会有独特的死法。司马迁写到刘邦病危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再加上一些传奇的成分,以此来完成他所开始的事情。“我以三尺剑取天下,这不是天命吗?生活在天堂,虽然扁鹊不好!”所以不要治病。我已经死里逃生了,但在我受够了之前,我要说再见。我不相信刘邦面对死亡能做到超脱洒脱。谁没有求生的欲望?我相信当了皇帝的刘邦更惨。为什么他会拒绝治疗?把刘邦之死说成“天命”,是司马迁把刘邦从人塑造成神的又一巧妙一笔。
是为了神化刘邦,塑造一个高贵的身份。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以前中国的皇帝都是由血统高贵的贵族来做。刘邦在年轻时只是一个小混混,不学无术。性格惫懒不愿意劳作。只是因为性格豪爽爱交朋友,所以混上了村长这一职务。当时刘邦的亲朋好友谁也想不到这个胸无大志的村长,会大器晚成,翻身做皇帝。
作为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却是一个泥腿子出身,自觉拿不出手,因此编造了一个神奇的身份。有一日,刘邦的母亲出门干农活,感觉累了就在湖边的柳树下歇息,微风拂面,渐渐有了睡意,想着日头正大,就是睡一会儿也无妨,半睡半醒中,居然看到周身仙气环绕,不知身在何处,恍然之间又看到一位神仙由远而近,行到身边刘母就失去了意识。这时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刘邦的父亲想到妻子在外劳作,便过来接她回家,走到湖边,看到刘母与一条蛟龙合在一起。
刘父大惊失色,却不敢言语,便装作这事没有发生过。而刘母醒来之后,对此事全然不知,这之后不久,就发现自己怀了身孕,继而刘邦出生。因为这件事,刘邦的父亲对他心存芥蒂,从小就不疼爱他。这件事在刘邦做了皇帝之后才被揭露出来。为了使刘邦符合真龙天子这一身份,人们还捏造了不少事件将刘邦与真龙联系在一起。刘邦鼻梁高挺,眉骨圆而向上微微凸起,长长的胡须非常漂亮也被人称作龙须。
刘邦的岳父第一次见到刘邦,就说他面相高贵,不是平常人有帝王之相,于是不顾妻女反对,就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当时的百姓对刘邦是真龙天子这一身份信奉不已,刘邦也为百姓安乐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刘邦作为汉王朝的开创者,推翻了秦朝的暴政,统一乱世,是华夏的文明得以传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1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