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爆发了天京事变,由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那么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天京事变导致的吗?太平天国一共存在了14年,在天京事变之后还延续了8年,如果说是因为天京事变导致太平天国的覆灭显然有些牵强。
太平天国在鼎盛时期一年多就有几十万人加入,并非是拜上帝教有多大的魅力,洪秀全有多高的威望。事实上,在洪秀全起家的时候,就已经对民众承诺过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理想国度。民众的争相加入也就是冲着这个美好的诺言而且并非是因为信仰而去。当时的生存环境确实太过恶劣,民众的加入无非就是为了寻找一条活路。
“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袱回家去,还是当长工。”天京事变之后社会上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这句话充分暴露了民众加入太平天国的实际目的:跟着洪秀全万一推翻了清朝,那么就可以享受富贵荣华,这是典型的投机行为。因此,太平军战斗力并不是很强,尤其是后期的太平军,一味强调人数和规模,真正面临死战的时候便一波波的向清朝投降叛变。然而太平天国之所以能支撑14年之间,与内部的一些优秀将领关系很大如: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等。但是要谈及太平天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帮知识分子做智囊。因为太平天国高层人物都是清一色的农民出身,洪秀全稍好一点是个不第秀才。没有知识分子太平天国就不能建立起一整套合理的统治制度和正常运转的领导机制,以至于太平天国内部一片混乱,各自为政。
那么,知识分子为何不投奔洪秀全呢?从曾国藩的《讨粤匪檄》一文中可窥知一二: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太平天国提倡信上帝信耶稣,压根搞的就是一套山寨版的基督教,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完全格格不入。此外,他们砸烂孔庙,销毁儒家典籍。要知道当时的知识分子从小在儒家教义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太平天国这一系列离经叛道的恶劣行径,知识分子可谓对其恨之入骨。怎么可能去投奔太平天国呢?后来洪秀全找来受西方熏陶的知识分子洪仁轩来总理朝政,可惜为时太晚加上洪秀全本人对其也多方面掣肘,病入膏肓的太平天国必然走向灭亡。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另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西方诸多列强均不看好洪秀全,帮助清朝镇压太平天国。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就能看出,就算不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也根本无法推翻清朝。
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后,由六王“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石达开,韦昌辉”形成的领导团队功不可没。他们一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先后占领永安,长沙,武汉,又无法调和儒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观念之间的矛盾,使领导人之间、领导层与民众之间形成了无法解决的内部障碍,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
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两湖地区人口过剩,土地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而且还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再加上天灾频繁。当这些人看清洪秀全的能力后,“天京事变”这样的惨案不可避免。就算按题目中“若无天京事变”,藩镇至少一直是在唐王朝大旗下成长起来的,谈不上什么对唐王朝的忠诚,唐王朝中央政府既无权威、亦无力量,只剩下一个皇帝的名分。也会发生其它的政变,因为底下人根本不服洪的领导,迟早要进行权力洗牌。
咸丰皇帝将再次上演元顺帝北遁之一幕。清朝逃往关外之后,咸丰帝将无法继续对群雄发号施令,中原大地群龙无首,各地正在办理团练的地主豪杰将会另立旗号,纷纷割据一方。洪秀全自己在天京的十年时间没有出过宫门一步。到处搜罗美女供自己享用,洪秀全用的生活用品多是纯金的。
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基层依旧穷困,而高层却极度奢靡,长久以往,必将被大众看破而倒戈。综合上述三点,太平天国即便未发生天京事变,也不可能灭掉清朝,实现统一。不思一为之所也”,太平天国因此没有吸引到知识分子的加入,人才匮乏,难以维持长久统治。
天京事变,无疑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转折点。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运动就走下坡路了,并且迅速就灭亡了。
(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对太平天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天京事变主要杀掉了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杨秀清实际上是前期整个太平军的总指挥。正是在杨秀清的领导下,太平军才能在江南打开一片天地,并且能够挑破清军围堵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杨秀清被杀,太平军相当于被斩首。韦昌辉是杨秀清的副手,同时又是天京城防司令。虽然韦昌辉的作战能力比不上杨秀清,但是也是太平军元老派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有很大的分量。杨秀清和韦昌辉被杀死,对太平军战斗力的打击是致命的。
二是严重影响了太平军的团结。天京事变之前,虽然天王、东王、北王、翼王、燕王等一直勾心斗角。但这只不过是高层的秘密,中下层的军官都是不知道的,普通的士兵更加不知道。他们内部是相当团结的。这种团结,让太平军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因此才会发展得那么快。
三是严重动摇了太平军的信念。太平军是依靠“拜上帝教”立国的,宗教要求的就是神圣,决不能怀疑。但是,天王杀了东王,“天父的第二子”杀了“天父”,这叫什么?还有人能相信这个“拜上帝教”是神圣的吗?没有了这个神圣信仰,太平天国将士就没有了理想,因此他们的战斗力肯定大为降低。
可见,天京事变对太平天国的影响,确实是致命的。
(杨秀清剧照)
那么,如果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是不是就可以成功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没办法讲的。因为历史似乎是不能假设的。一段历史已经发生了,想要时光倒流,让它重新发生一次,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过,虽然不可以假设,但我们依然可以按照当时历史的现状,对“那时候的未来”进行一番分析。只要是合乎逻辑的分析,结论应该是不会太差的。
我先抛出我的观点。我认为,就算不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从清政府与太平军两方面的情况来分析。
先说清政府。很显然,清政府内部并未分崩离析。
历史上,当王朝末期发生农民起义或者其它暴动的时候,如果王朝气数已尽,那么,不会仅仅爆发农民起义,更重要的是,各地的地方势力都会拥兵自立。或者打着保护朝廷的口号,或者打着保护当地老百姓的口号,或者打着推翻腐朽朝廷的口号,或者打着报仇雪恨的口号,然后拉着部队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分崩离析了,朝廷也都控制不住局面,这个朝代一下就灭亡了。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候,清朝还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朝廷军队力量很弱,但是地方武装并没有拥兵自立。不但没有拥兵自立,而且这些地方武装还自觉地站起来,组织军队与太平天国作战。如果是别的时期,这些地方势力一旦有了自己的武装,就会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但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地方武装,当他们平定太平天国动乱以后,却并没有拥兵自立,反而自动地解散了自己的武装,或者把地方武装变成朝廷的一部分。
(镇压太平军)
这一点,说明太平天国的时候,整个清政府还没有完全分崩离析,还能苟延残喘很长一段时间。
同样的,我们看看辛亥革命爆发后,当时几乎全国各地都纷纷宣布独立。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清朝才算走到尽头了。
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即便没有曾国藩的湘军,太平天国运动依旧会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京事变”是因为湘军的存在而发生的吗?很显然不是。天京事变的发生是太平天国内部权力争夺和统治阶级生活日益腐败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太平天国运动注定会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古以来农民起义都有它的局限性,即农民阶级的守旧,贪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这种局限性在起义的初期可能不回暴露太多问题,可一旦起义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到一个高峰,如果不能及时改变,那么这种局限性便会为失败埋下一个隐患。
就像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当年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口号确实吸引了大量底层老百姓的前来参加,可是这种太过理想化的口号怎么能实现?封建王朝的更替是阶级的重新划分,阶级的重新划分说白了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重新划分,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是地主,被统治阶级是农民,洪秀全提出的这个口号无疑是告诉所有人,以后再也没有地主与农民之分。由此我想到了明末李自成起义,洪秀全这个口号与当时的李自成提出的“迎闯王,不纳粮”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是建立王朝后,不懂得及时转变思想以做长远打算,只知道一味的贪图享乐。洪秀全永安建制,攻入南京后,便不思进取,这便是农民阶级最大的思想局限性。
二,特权阶级的腐化生活。这个就纯属洪秀全自己打自己的脸了,当年他提出“有田同耕”的口号,如果他真的有如此超前的思想,那么太平天国未尝不能打败清朝,可是洪秀全本身就是一个小农思想,连个秀才都考不中的人还能有什么超前思想,天京称帝建国后,颁发了《太平礼制》,里面规定了各封王的等级和特权,当年尤其要突出的是自己天王的特权,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大造天王府,广纳后妃,更是规定了各封王不能随意进出天王府等各种前所未闻的规定,一边是平等一边是大搞特权,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洪秀全和太平军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更是打击了底层士兵的士气。
从此洪秀全和他的封王们开始享受奢侈腐败的生活而不思进步,错失了北伐,推翻清庭的大好时机,给了清朝政府以喘息的机会。
三,太平军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内耗严重。自古以来“钱”和“权”是最让人把持不住的,太平天国的这些王们钱有了,便开始夺权了。东王杨秀清自称“天父”,开始跟洪秀全争夺权力,最终杨秀清及其家眷部属两万余人被杀,韦昌辉及其心腹二百余人被处死,石达开率众十余万被迫出走,从此太平天国走向衰落。
四,遭到外国军队的夹攻。由于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初期面对西方列强投来的橄榄枝予以坚决决绝,导致后期西方列强转向再次支持清政府,太平军遭到了清政府和西方国家军队的内外夹击。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声势浩大,但终究还是无法走出历史的局限性,及时转变思想,调整战略,因而注定要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起义活动遍及17省,历时14年之久,最终在曾国藩建立的湘军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绞杀中宣告覆灭。那么如果没有曾国藩和湘军,太平天国能否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呢?答案是即使没有曾国藩,太平天国依然无法推翻清朝。诚然太平军将士作战勇猛,战术灵活,即使在失败前夕,太平军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依然值得褒奖,例如被围17个月的安庆保卫战和围困26个月的天京保卫战,太平军将士忍受着缺衣少穿,弹尽粮绝的困难,跟湘军死磕到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从推翻清朝来说,主要在于战略决策失误、内部矛盾加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战略决策失误
1852年12月,太平军攻占湖北省城武昌,洪秀全和罗大纲等人主张进兵河南,兵锋直指北京。不料执掌军政大权的东王杨秀清听信蒋老水手之言,选择顺江东下,直捣南京。这项战略失误让清王朝获得喘息之机,从而举全国之力敌江南一隅,结果不言而喻。定都南京后,林凤祥、李开芳率孤军北伐更是损兵折将,得不偿失,被李秀成认为是?误国之首?。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青州之败; 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青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李秀成自述》
如果太平军进兵河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兵锋势不可挡之机直扑北京,很可能推翻清朝,改写中国历史。退一步来说,如果攻占金陵后,杨秀清能够率主力北伐,也有一定概率能推翻清朝。即使定都南京,如能妥善经营,先定江南,徐图中原,也不是没有机会像朱元璋一样取得北伐大业,只可惜太平天国无论哪一条都没能做好。
内部矛盾加剧
这是历代农民起义运动的通病,但在太平天国凸显得尤为严重。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为基础建立的农民政权,是洪秀全模仿西方基督教义形成的一个宗教信仰体系。拜上帝教所宣扬的?男女平等?和?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贫苦农民推翻清王朝的奋斗决心。
五、误应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李秀成自述》
但洪秀全自称天父次子,杨秀清、萧朝贵又取得代天父、天兄传言的特权,使得拜上帝教偏离了正确轨道,也为后来的内讧埋下重大隐患。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西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及一大批广西老兄弟死于非命,翼王石达开率部西征,太平天国陷入四分五裂,人才凋敝的窘境。
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
太平天国尊奉天父为独一真神,太平军沿途毁庙灭佛,把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劈开当柴烧,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对立,从而将知识分子推向清王朝。曾国藩《讨粤匪檄》称?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号召广大读书士子挺身而出,剿灭叛乱?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朱元璋起兵后四处延揽人才,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因此而加入军中效力,李自成有举人牛金星、李岩辅佐。反观太平天国,洪秀全、冯云山考个秀才都屡试不第,石达开?自幼不喜读书?,杨秀清则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最有学问的是《资政新篇》作者洪仁玕,其次是靠捐纳获得监生头衔的韦昌辉。这里并不是说古代科举取中的一定就是人才,但却可以肯定其中不乏当时的社会精英,是推翻清朝的中坚力量。历史学家钱穆说?他们又到处焚毁孔庙,孔子的书被称为妖书,他们想把民族传统文化完全推翻,即使当时没有曾国藩、左宗棠,洪杨还是要失败。?又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个人认为是极其中肯的一番评价,即使没有曾国藩和湘军,太平天国还是会失败,依然无法推翻清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1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