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备手下的将领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时,战争不断是那个时期的常规操作。打仗就有输赢,而有的人愿意光荣战死,而有的人却选择了投降,这些也都是那会儿的普遍现象。很多将领本来只是个打酱油的龙套,结果在换了老板后就变得所向披靡,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将。这里就来看4个本来不受待见的人,后来投靠了刘备就瞬间成为名将。
刘表活着的时候,他手下有不少的良臣猛将,然而由于刘表兄的不作为性格特点,结果导致了不少的人才在他麾下过着“打酱油”的日子,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黄、魏2将了。黄忠是后来刘备手下的五虎将之一,而魏延则是蜀国仅次于五虎的猛人。
但不幸的是这2人在刘表手下一辈子也没有混出个名堂来,直到他们遇到了刘备兄才赢来了“新生”。在《三国演义》里,魏延最早亮相于刘备携民逃难之际。那时刘备一行人向江陵逃跑,路过襄阳;可蔡帽却不准百姓入城,甚至还下令射箭对付他们。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魏延带着几百人冲了出来,并迎接刘备入城。看到没有,堂堂的猛将魏延兄竟然只有带着几百兵的权力,由此可见他在刘表账下混得多么惨。再后来他投到了韩玄麾下,结果一样每天受到别人的冷言冷语,非常不受待见。
但魏老板投降刘备后就彻底“解放”了。魏延兄跟着刘备立功不少,而且很多战役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平定西川时,魏、黄等人最早跟随刘备去了西蜀。到了诸葛亮北伐之际,魏延大将军几乎一直是蜀顶梁柱一样的大将。魏老板镇守汉中多年,多次击败了来犯的魏兵。总结一句话,魏延大兄弟跟着刘备才从一个小卒成长为名将。
三国老将看黄忠。老黄直到60岁才算正式出道,而且同样是在跟着刘备以后才获得了名声。长沙一战,老黄刚出场就与关二爷斗成平手。后来到了刘备收川时,黄忠频频立功,一路揍得敌人节节败退,特别在定军山还上演了秒杀魏名将夏侯渊的精彩好戏。
再后来,老黄忠直接入选了五虎将行列,并与关、张、赵、马齐名。然而老黄忠再厉害却在前几十年里默默无闻。当年老黄一直在刘表的大侄子手下当武将,但几十年也没混出个名堂,这其中不可能是老黄能力的问题,应该是刘表不会用人所致。
因为刘表老板好像一副不作为的样子,因此也对手下的大将不怎么待见,而年轻的黄忠正好不幸被圈了进去。所以这位老将在年轻时一直没有什么表现机会,也基本处于打酱油地位。汉中争夺战时,刘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当时王平还在曹操手下为官,不过并没受到重要,尤其被徐晃不待见。
徐晃与赵云对战时,徐晃兄竟然把赵云当成了傻子来对付,结果他自己却被赵云打成了傻子。但比较有趣的是,徐老板不检讨自己的智商不足,反而怪罪于好心提醒他的王平,最后徐硬是把王给逼得投降到了刘备一方。而王平在跟随刘备后逐渐成长为了一代名将,也是诸葛亮的北伐主力大将。
蜀第1次北伐时,王平负责协助马谡镇守街亭。那时王平提出来坚守要道的主张,可马谡大兄弟却坚决反对,最后还把兵摆在了山上。结果街亭丢了,马谡被诸葛给斩了,但王平依然为蜀国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年轻的姜维在魏国基本上没什么名气,也在天水没有掌握大权。
但诸葛亮第1次北伐时,小姜维一下子显露出了惊人的本领。天水城外,20几岁的姜维与老赵云打成了平手,还赢得了老赵的夸奖。此外,诸葛亮的计策也被小姜识破,同时姜维的领兵能力得到了卧龙先生的认可。最后诸葛孔明一高兴就收服了姜维。
诸葛亮尽力点拨姜维,并将其培养成了蜀国的栋梁之材。诸葛孔明死后,小姜维继承了师父的遗志,并且独撑蜀20多年之久。后来姜维还在缺兵少将的不利情况下揍得魏国输了好几次。即使蜀已灭亡,但小姜仍然在运用智谋准备恢复汉室河山,结果时运不济最终惨死。也正因为如此,小姜维后来成了历史上的一代名将。
姜、黄、魏、王4人本来默默无闻,后来跟随了刘备才成长为一代名将。
这个人就是刘备手下的马超,他是五虎将中的一员,他的综合实力其实是可以和关羽一较高下的。马超从小就练习武术,可以说他的武功也是能排的上名号的。但是马超因为一场战争,将自己的父亲置于危险的境地,所以他在正史中的名声并不好,很多人都对他带有一种不看好的眼光。
马超在年轻的时候就和其他的大将在武功上一较高下过,只是两人的功力不相上下,最后也没有分出个胜负。但是当时马超还是很年轻的,由此也不难看出他还是个很强劲的对手。在投奔刘备之后,刘备也是看中了他的能力,放心让他领军作战。马超也没有辜负过刘备,在曹操看来,马超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为马超的存在,让曹操备受挫折,损失了不少。
在和曹操对上的时候,马超总是能及时看出曹军的弱点,并且及时予以回击。为此,曹操也曾经说过:?如果马超一直在,那就没有我的翻身之地了。?不管这句话真不真实,起码说马超的实力真的对曹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马超还曾经带领军队偷袭曹操的大本营,导致曹操差点来不及逃跑,差点丢了命,由此可见马超是个大无畏的人。马超在带领自己的兄弟们投靠刘备的时候,刘备当时非常高兴,因为马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马超的加入简直是锦上添花。
只是在正史中,马超却不是这样的形象。每一场战争之后,总有些将领为了保命选择投靠马超,但是马超看不起这些将领,直接杀了他们,他的这个决定使得他在军营中的名声并不好。加上马超为了展开潼关之战,导致他的父亲处于危险之中,最后也是被曹操杀了。而马超的这些行为直接注定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不会好。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能在混乱之中选择明主跟随,是一个有眼光的将领应该做的事,这直接关系前途与未来,一旦选择一个糊涂的主公,很有可能会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作为将领,光有才能是不行的,还得会站队。
有句话叫“选择大于努力”,选择对了,加官晋爵、封侯拜将那是常有的事,选择错了,郁郁不得志,甚至有可能身死族灭,那么三国时期有哪些名将站错了队呢?
第一位:庞德
庞德是员猛将,最初是马腾和马超的部将,曾在一场战斗中亲手斩杀敌方主将之一郭援,庞德作战常常冲锋陷阵、勇冠全军,后来跟随马超与曹操作战,马超战败后,带着庞德投靠了张鲁,后来马超又投靠了刘备,而庞德则留在了张鲁那里,后来跟随张鲁一起投靠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立义将军。
庞德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而且忠心耿耿,在襄樊之战中,庞德为了证明自己,在战前发誓要杀关羽,在战争中与关羽殊死决战,并且亲自射箭射中了关羽的额头,要知道关羽可是三国正史上的第一猛将,庞德尚能让关羽忌惮,可见庞德之勇不亚于关羽。
后来关羽利用暴雨涨水的机会,用水军打败了于禁和庞德的军队,庞德和于禁全军覆没,但庞德誓死不降,庞德手下的部将董衡、董超想投降关羽,却被庞德所杀,庞德边战边退,想到樊城投靠曹仁,结果因为小船倾覆而被关羽所俘虏。
庞德不愿意投降关羽,关羽迫不得已杀了庞德,谁也不可能留下一个不愿意投降的敌将,于禁愿意投降关羽,被关羽押送到江陵城,所以活了下来。
庞德站错了队,他的哥哥庞柔就跟随马超一起投靠了刘备,如果庞德投靠了刘备,其成就绝对不亚于魏延,曹操这里本来就人才济济,庞德很难有一个发挥的平台,而且曹操这里外姓将领得不到重用,投靠刘备就不一样了,刘备这里庙小,缺少人才,就容易重用庞德,庞德就能发挥更大的能力,很可能成为魏延那样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至少比投靠曹操地位要高多了,所以说庞德站错了队,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不过就是虚名而已。
第二位:太史慈
太史慈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骑马射箭非常熟练,尤其是他的箭术,不亚于吕布,吕布有辕门射戟,太史慈有楼梁射贼,更为关键的是太史慈的胆识过人,黄巾军重重包围之下的都昌城,太史慈进出自如,而且是单枪匹马,这种胆识在当时称得上冠绝天下。
太史慈为了帮孔融拉来援军,单枪匹马出城使用计谋骗过黄巾军,并以射箭的方式射杀了几个追赶他的黄巾军,然后跑到平原郡请刘备出兵救援,刘备当即派了三千人给太史慈,然后成功救出了孔融。
太史慈在早期一直郁郁不得志,最主要的是没有投靠明主,救了孔融之后,太史慈投靠了扬州刺史刘繇,两人是同乡,但刘繇一直没有重用太史慈,只让他担任侦查情报的斥候,也正是如此,太史慈带着一个小卒遇到了孙策,正史上明确记载了这次太史慈与孙策的单挑,两人不分胜负,后来刘繇被孙策击败,太史慈就投靠了孙策。
即使投靠了孙策这样的明主,太史慈也没有什么作为,孙策只是让太史慈镇守一方,负责抵御刘表的从子刘磐,直到206年太史慈去世,太史慈实际上还是被埋没了,本来可以有更多的作为的,孙策实际上并没有重用太史慈。
太史慈临死前说了一句话:
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 明显是不受重用,如果太史慈投靠刘备或者曹操,都会比投靠孙策的命运要好得多,太史慈很早就认识刘备了,可惜失之交臂,刘备虽然势力小,但正因为势力小,正是缺人才的时候,才会重用太史慈,正史上的赵云军事能力应该不如太史慈,也得到了重用,太史慈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曹操曾经专门派人给太史慈寄了当归,希望太史慈归顺自己,但是很显然,太史慈是一个忠义之人,不会随便背叛自己的主公,只可惜其一生没有太多发挥的平台,站错了队,要不然也是如同关羽、张飞一样响当当的名将。
第三位:朱灵
朱灵最初是袁绍的部将,与公孙瓒的部将季雍作战时,公孙瓒抓了朱灵全家作为人质,但朱灵毫不为所动,居然不顾自己家人的安然,一点也不影响自己打仗,虽然打败了季雍,攻破了城池,但朱灵的家人全部被杀。
从这件事来看,朱灵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是一个过于理性的人,是一个过于看重事业的人,能够不在意自己家人的性命,在这一点上,朱灵与马超很像,马超也是不在乎自己整个家族的性命,执意起兵反叛曹操,结果引发曹操杀了马超全族,一般人难以理解这种行为。
朱灵曾与刘备一起率军截击袁术,迫使袁术无法投靠袁绍,呕血而死。没多久刘备背叛曹操,而朱灵则率军回到曹操那里。
当时曹操是依附于袁绍的,袁绍派了朱灵率军协助曹操作战,作战结束后,朱灵认为曹操是明主,于是率军投靠了曹操,但是朱灵这个人很有个性,有自己做事的风格,就连曹操的话也不太放在心上。
曹操让朱灵率领新军守卫许南,并告诫朱灵要以宽治军,但朱灵不太听,结果军队发生了叛乱,朱灵斩杀了叛乱的将领,并写信报告曹操,曹操责备朱灵没有听从自己的命令,于是对朱灵有了意见。
赤壁之战时,朱灵归赵俨节制,从襄阳顺汉水南下准备参加赤壁之战,但是曹操在赤壁已经战败了,于是军队退回,朱灵后来还参与了曹操西征关中及张鲁的战争,215年后,曹操命令于禁夺了朱灵的兵权,不再启用他,就这样朱灵失去的前途。
按理来说朱灵性格是有些毛病,但以他的能力,成为一名有作为的名将还是能做到的,只能朱灵站错了队,跟随曹操之后失去了前途,朱灵如果投靠刘备应该前途会更好,可惜那个时候的刘备,没人认为他将来会成为一方霸主。
第四位:沮授
沮授最初是冀州牧韩馥的别驾,袁绍占了冀州后,沮授成为袁绍的谋士,其人文武双全,向袁绍提出过很多有建议性的战略意见,比如劝袁绍迎接汉献帝,但袁绍不听,沮授向袁绍提出了打败公孙瓒的整体战略,袁绍听了,后来打败了公孙瓒。
沮授还反对袁绍把自己三个儿子分别派到地方做官,这会造成分裂的,但是袁绍还是不听,后来的结果印证的沮授的判断,官渡之战前,沮授给袁绍提出了三年疲曹的战略,袁绍还是不听,急于发动战争。
沮授在官渡之战时还是袁绍的监军,手握兵权,而且威望甚高,这居然也成了郭图等人诬陷沮授的理由,袁绍分了沮授的兵权,袁绍派颜良攻打刘延,沮授认为颜良有勇无谋、性格狭窄,不能单独率军出战,袁绍不听,果然颜良被曹操手下的关羽所杀。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11万大军只带了800人逃回北方,沮授被曹操俘虏,曹操劝沮授投降,但是沮授不愿意投降曹操,而且还暗中想逃走,又被曹操抓了回来,眼看沮授不愿意投降,曹操只好杀死了沮授。
曹操曾经感叹:要是早点得到沮授,那天下现在应该大定了。沮授这样的文武全才在袁绍那里得不到重视,如果跟随曹操,那曹操的五大谋士就会变成六大谋士,以沮授的能力,不亚于荀彧这样的战略大师和荀攸这样的战术大师,只可惜他站错了队,跟随了能力不足的袁绍,要是跟随曹操,沮授的成就要高得多了。
第五位:高览
高览在正史上是袁绍的部将,与张郃齐名,因为他俩的名字一同出现在史书中,在官渡之战时,曹操成功打败淳于琼,烧了乌巢的粮食,于是袁军军心大乱,张郃与高览原本是被袁绍派出攻打曹军大营的,但是无法攻下,他俩没有完成任务,不敢回去,又怕郭图等人陷害,于是直接投降了曹操。
但是,张郃投降了曹操,就一直步步高升,那么高览呢?默默无闻,史书上从此没有记载了,这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么是高览是曹操杀了,要么是曹操没有用高览,按道理来说,高览能与张郃一起率军攻打曹军大营,其地位与张郃应该不相上下的,为什么高览没有被曹操重用呢?
史书没有说,只能是个谜了,在一些评书中,把高览与颜良、文丑、张郃一起列为河北四庭柱,高览不至于一点能力也没有,但是高览的结局足够说明他站错了队,从此在历史上就不再出现了。
第六位:张任
张任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从事,史书上说张任胆大勇猛,有志向又有节气,刘备与刘璋发生战争后,张任与刘备在涪县交战,被刘备击败,张任退守到绵竹,刘璋派出李严出战刘备,结果李严直接投降刘备,张任与刘璋之子刘循退守雒城,刘备继续攻打雒城,庞统战死在此,张任最后也战败被俘虏。
刘备听说了张任的名声,派人劝降张任,但是张任忠心无二,就是不愿意投降刘备,刘备为张任感到叹息,只好杀了张任,张任明显站错了队,虽然他的忠心可嘉,并非变通之人,但为了忠义牺牲自己太可惜了。
当时的刘备正是用人之际,李严后来都得到了刘备的重用,被任命为尚书令,并与诸葛亮一起托孤,如果张任投降刘备的话,也会得到重用的,只可惜张任站错了队。
第七位:沙摩柯
沙摩柯是武陵郡五溪蛮夷的首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派张良联络五溪蛮夷一起出兵攻打孙权,至于沙摩柯为何要帮助刘备,应该是刘备给了他们钱财,并且许诺了某种政治利益,沙摩柯于是率领一万蛮军参战了,结果刘备战败,沙摩柯也被吴军杀死。
沙摩柯本来可以不参与吴蜀之间的争斗,但他却参与了,以五溪蛮夷的力量,根本无法跟吴蜀任何一家对抗,他只要保持中立就行了,明显沙摩柯站错了队,不仅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牺牲了一万多族人的性命,同时也给整个族人带来了灾祸,孙权打败刘备后,明显会报复五溪蛮。
孟达与法正是好友加同乡,跟法正一起投靠刘璋,后来又跟法正一起投靠刘备,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孟达攻打房陵郡,孟达杀死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并与刘封一起攻下的上庸三郡,并镇守当地。
襄樊之战时,关羽向刘封、孟达请求支援,但被拒绝,关羽败亡后,孟达叛逃到曹魏,受到重用,并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诸葛亮北伐前,引诱孟达归顺蜀汉,结果申仪把这事报告给了曹魏,司马懿率军平定孟达,8天行军1200里,突然出现在孟达面前,杀死孟达。
孟达两次背叛旧主,都是站错了队,关羽虽然被杀,但是刘备并不一定会杀孟达,刘备杀刘封并不是因为关羽的事,史书明确记载了杀刘封的原因是:诸葛亮考虑到刘封英勇刚猛,天下平定后最终会难以控制,就劝刘备趁机除掉他。
这跟关羽没有关系,所以孟达不用叛逃,刘备也不会杀孟达的。但是孟达仍然背叛了刘备,背叛就背叛吧,孟达投降了曹魏仍然不安心,又受到诸葛亮的引诱,结果被司马懿所杀,如果一心一意,孟达也不会被杀了,这正是孟达站错了队,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1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