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侯为什么不传位给亲儿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409年,赵献子之子赵籍继位赵君,就是赵献子在晋国的爵位和封地。
但是在公元前408年,赵封地的腹地便遭到了中山武公的进攻。赵烈侯向魏文侯搬救兵,魏国魏文侯答应了帮助赵国,还向赵国索要了智地为救赵的报酬。公元前407年,魏文侯发兵攻打中山武公,几年后便大获全胜,但是中山武公建立的中山国的土地也被魏国霸占了。
赵烈侯本想来个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可是魏国实力太强,对于中山国,根本就是压倒性的胜利,没多大损失不说,反而还得到了智地以及中山国的领土,从此便长期盘踞在赵地内部忠心地带。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了赵、魏、韩三国为诸侯国,同意了这三个国家从晋国分离出来,这样赵、魏、韩三国的独立诸侯国的地位就被确立了下来,史称“三家分晋”。
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这样,赵国便成为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赵烈侯便成为了战国赵国的开国之君。
三家分晋
赵烈侯在位时期,任用贤士公仲连、荀欣、徐越、牛畜等人。对于朝中臣子们的能力考核也极为严格,有能力的人就能得到重用。赵烈侯以仁义治国,行节俭之道,使得赵国走上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了。由于在赵烈侯在位时期就立了自己的儿子赵章为太子,所以本应该由赵章来继任赵国君位的,但是赵章的年龄过于年幼,赵国的大臣们就拥立了赵烈侯的弟弟赵武公为君。
赵武公亦可称为赵武侯,在公元前400年继位,又于公元前387年去世。历史上关于赵武公的记载极少,所以赵武公就连名字也没能流传下来。
赵武公执政时期,赵国自五原河曲至阴山一段建造军事工程长城,还在五原河西建造城池。有一面城墙倒塌了,赵武公便改为在卜阴山河曲祭祀祈祷。祈祷的时候,云层中出现了一群天鹅,它们在云层遨游,久久不散,云层下面还冒出闪亮的光,赵武公认为这光亮便是自己,于是便把城池改建在发光的地方。此地被人们称为“云中故城”。
赵武公去世以后,赵国的大臣们便拥立赵烈侯之子赵章继位,是为赵敬侯。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叔父赵武公之子赵朝反叛作乱。赵朝的身份很尴尬,可以说他和赵章继位赵君的机会是一样大的,因为他们的父亲都曾是赵国的国君。但是,赵朝父亲之所以能够当上赵君,是因为赵烈侯的儿子,赵国太子赵章年幼,若是赵章年纪足够大,赵国国君之位便和赵武公一脉没什么关系了。赵武公当过赵君,赵朝便以为父亲去世以后,自己会登上君位,没想到赵国的大臣们居然拥立了赵章,所以心生怨恨,发起了夺权行动。很不幸,赵朝的动乱被镇压了,赵朝也逃亡到魏国去,去找魏国君主搬救兵去了。
魏武侯派兵帮助赵朝争权夺位,发兵攻打赵国邯郸。赵章也派赵军应战,最终赵军打败了魏军,魏武侯便撤兵了。也是在这一年,赵章决定将赵国的都城从中牟迁移到邯郸去,为赵国的北进战略打下基础。
赵章从公元前387年继位赵君,到公元前375年去世,几乎每年赵国都会发生战争。赵章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纵情于享乐,很会享受生活。执政期间,赵敬侯的起居饮食没有节制,杀戮大臣不分缘由。即使这样,赵敬侯时期,赵国军队没有遭受巨大的挫败,赵国土地没有被敌国侵占,赵国内部没有官员闹事,赵敬侯统治国家很有手段。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对于自己都城地址的选择都是慎之又慎,要么有良好的地理条件,依托富饶之乡,要么有天险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总之,在这两者之间他们必然会选择其中一样。战国时期的赵国也是这样,他原本定都在有黄河和太行之险的晋阳,后来选择定都无天险可依的邯郸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靠近中原便于开展争霸战争和远离游牧民族,便于长期安定。
邯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赵国时期的邯郸就是如今的河北省邯郸市,它东部靠近华北平原,地处平原地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虽然接连进行兼并战争,但中国自始自终都是农业大国,以农耕和手工业为生产根基,而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广袤,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进行农耕生产,补充粮食和国力。再者,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分布的版图来看,邯郸向东可以长驱直入进入齐国,向北靠近燕国,向南与韩国接壤,交通便利算得上整个赵国的咽喉位置。
此外,邯郸物产丰富,拥有许多稀有的矿产资源,别说是对当时的赵国,就是对整个中原地区来说它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赵国定都于它,与周边各国都能进行密切交流和军事活动。
邯郸靠近中原地区,有利于赵国开展争霸战争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分裂的重要时期之一,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分分合合就是由各国之间相互展开的争霸战争促成。自从周王室没落,各诸侯自立为王开始,各国之间都在不间断进行兼并和扩张战争,以图一步步统一中原,重回周王室往日的荣耀。作为新兴诸侯国之一的赵国也不例外,他将都城选择在邯郸就是因为邯郸距离中原近,又是平原地区能够囤积大量的兵力,方便大军出征,将周边小国慢慢吞并,不断扩大自己所在地盘,再以此为基础统一整个中原地区。尤其是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实力相对于周边小国又得到大大加强,他们靠近中原,统一中原的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一心只想对外扩张的他们,对于有没有天险可依便不是那么在意了。
邯郸远离游牧民族,便于长期安定下来
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游牧民族,我们便不由得会想到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自立为王的齐桓公,尊王攘夷旗号能成,能让当时的周王室信服更是说明的当时游牧民族实力不容小觑,而晋阳在北方,距离北边的匈奴很近,他们的边界时常会遭到蛮夷的侵扰,赵国想要将他们一举歼灭不太现实,加之赵国当时的首要找略目标就是向中原扩张,一步步吞并其它国家,最终使自己屹立在整个中原地区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想分心在对付周边游牧民族身上,因此综合考虑之下,只有邯郸是最优选择。
人物生平
赵烈侯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趁三晋忙于开疆拓土之际,对赵国腹地发动迅猛的攻势。赵烈侯不得不向魏文侯求救,魏文侯同意出兵支援赵氏,一致对外,但是要赵烈侯割让智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作为回报。赵烈侯欣然同意。赵烈侯二年(公元前407年),经过几年的消磨,魏文侯认为消灭中山国的时机成熟,便向赵烈侯借道。赵烈侯与众臣商议后,同意魏氏对中山国的攻打。赵烈侯的本来的想法是让魏氏与中山相互厮杀,自己从中取利,结果没想到几年下来,魏将乐羊、太子魏击直接灭亡中山国,独吞其地。
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魏、韩、赵三国正式成为诸侯国,赵烈侯追尊其父赵献子为赵献侯。
番吾君从代地来,对公仲连说:“您确实喜好善德,但却不知实行的手段。现在您作赵国国相,至今已有四年,可曾引荐贤士吗?”公仲连说:“没有。”番吾君说:“牛畜、荀欣、徐越都是可引荐的贤士。”公仲连于是引荐三人。到朝拜时,赵烈侯又问:“赐给歌唱家的田地怎么样了。”公仲连说:“正派人选择上好的田地。”牛畜侍候赵烈侯,以仁义劝导他,鼓励他走向王道,赵烈侯欣然同意。
第二天,荀欣侍候赵烈侯,拿选拔精干举荐贤良、任命官吏使用能人等语言劝导他。再过两天,徐越侍候时,用节财省用、考察衡量臣下的品德功绩劝导他。他们进劝的道理无不充分允当,赵烈侯很高兴。赵烈侯派使者对公仲连说:“歌唱家的田地暂且停止给予。”授任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的官职,赐给公仲连两套衣服。
为政举措 赵烈侯在位时期,任用公仲连、牛畜、荀欣、徐越等人,为政待以仁义,约以王道,又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当时中山国的骑兵猛烈攻击赵国,赵烈侯联合魏文侯,打击中山,后迁都邯郸。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与韩、魏并立为诸侯。
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烈侯好音”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家族成员 祖父:赵襄子
父亲:赵献侯
弟弟:赵武公
儿子:赵烈侯
韩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之一,姬姓。春秋时,晋昭侯封其叔叔成师于曲沃,成师的儿子庄伯又封弟弟姬万于韩原(今山西省稷山县),韩万以封地为姓,称韩武子。公元前589年,韩武子之孙韩献子佐晋景公打败齐国,被封为大夫,为晋国六大夫之首。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魏、赵三家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景侯为诸侯。韩国建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
赵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开国君主为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赵籍。夏朝时,颛顼的孙女、女修生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女华生伯益。伯益在舜时为舜管理山川、驯养鸟兽,后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弗(今山东曲阜市东南),赐姓赢,故伯益又称大弗、弗伯。伯益在大禹晚年的时候被定为继承人,但被大禹的儿子夏启杀害。
伯益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商代,大廉的后代孟戏、中衍为商王驾车。中衍的后代中谲在朝中为臣,守西部边疆。中谲的儿子蜚廉在商纣时为臣,助纣为虐。蜚廉的儿子恶来也是商纣之臣,他力大、好进谗言、毁谤诸侯,周武王灭商后被杀。蜚廉生子季胜,季胜的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一次,穆王出游时,徐国(今江苏省泗洪县)叛乱侵周,造父驾车日行千里返回,给穆王赢得了时间,平定了叛乱。事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以后,造父的后代以封地为姓。造父以后6世到奄父,奄父的儿子叔带在周朝为臣。那时,周幽王无道,叔带弃周到晋国为臣。叔带5世到赵夙,公元前661年,赵夙驾车随晋献公讨伐魏、霍、耿等诸小国,事后,晋献公封赵夙为大夫,并将耿地(今山西河津县南10公里、汾水南岸王村,古称耿乡)封给他。以后赵夙的后代共孟、赵衰、赵盾、赵朔、赵武、景叔、赵鞅、赵无恤、赵嘉、一直到赵浣,10世都为晋国大夫。约公元前497年,赵鞅迁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晋源镇与古城营村一带)。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赵最强大,疆域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南部。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赵籍为诸侯,建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
魏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致之一,姬姓。魏国的先祖是西周初周文王的儿子姬高。周武王灭商后封以于毕(今陕西省咸阳市)姬高以其封地为姓,故姬高又称毕公高,毕国在春秋前已灭亡。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在晋国为臣。公元前661年,毕万随晋献公讨伐魏、霍、耿等周围诸小国,事后,晋献公将魏地(今山西省芮城县)封给毕万,毕万始为大夫,故毕万的后代以其封地为姓。魏最初的疆域在“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河西”(今陕西黄河与洛河之间),“河曲”(今芮城西南风陵渡一带)。公元前514年,魏献子代韩宣子在晋执政,是晋国权臣“六卿”之一。进入战国时期,晋室微弱,六卿争权。结果,魏与韩、赵先后灭掉其他三卿,最后于公元前453年将晋国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文侯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魏国势力这时也迅速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8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