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田畴,择主眼光比诸葛亮还毒,袁绍请了5次他都不去

众妙之门 2023-06-27 06:34:19

田畴,择主眼光比诸葛亮还毒,袁绍请了5次他都不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田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自古明主求贤若渴,其实贤才渴求明主的程度也是一样。

不过论说中国古代史上的贤才,最难求的很多,但名气最大的却莫过于诸葛亮,原因是他被刘备三顾茅庐才求得,一方面说明了刘备的求才心切和心诚,但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择主的要求比较高。当时三国雄主好多个,诸葛亮却选了最没势力甚至是最落魄的刘备,但最后的结果,显然诸葛亮是成功的,刘备做了皇帝,诸葛亮被拜为丞相。

不过说起诸葛亮被三顾而出山的事,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大贤才,若没有他,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很可能无法彻底实现,亦或者要晚实现,更或者要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但因此人的出现,让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加快或节省了很多时间。

此人才能出众,22岁就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奇人,他择主的眼光比诸葛亮还毒,当时最大的雄主袁绍请了他5次都不去,不是大名鼎鼎的荀彧和郭嘉。那么此人是谁?有何功劳?本期分解。

此人叫田畴,不熟悉三国的人,对这个名字,可能觉得有点冷。

田畴是右北平无终人,在三国时期,属于袁绍的地盘。

其人文武兼备,文是博览群书,聪慧过人,武是极善剑术。

少年时期,已有才名,22岁时,已被当时人称之为奇人。

他的人生比较短,跟蜀汉的法正差不多,法正45岁而故,田畴46岁而终。但田畴对于曹操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法正对于刘备。

田畴的生平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初出茅庐。

董卓进入洛阳,原本想通过手段控制朝廷,但却因遭到天下诸侯的共同讨伐,经过几个回合的混战之后,董卓感到十分不安,就强行迁都到自己的地盘长安。

这时候,作为皇家宗室的刘虞,就为皇帝担忧,想去长安拜见皇帝,但刘虞自己又不能去,所以就想找一个可靠杰出的人士去,方不辱使命。身边的人,就向他举荐田畴。

刘虞去见田畴,经过交谈后,刘虞十分惊讶田畴之才,所以就要准备隆重的车马依仗给田畴用。但田畴却拒绝了,说如今世道混乱,盗贼四起,以官员依仗出行,多有不便之处,我愿以自己的个人身份前往。

刘虞只好同意,田畴乃回去后,召集了慕名而至的壮士20余人,从小路绕道前往长安,并且顺利到达,面见朝廷。

朝廷认为田畴是个人才,想封其为骑都尉留任朝廷,但田畴婉言谢绝。之后,三公府也招揽田畴,但田畴也拒绝了。

第二个时期隐居一方。

公元193年,公孙瓒攻击刘虞,田畴得到信息后,即快速前往,但等他赶到的时候,刘虞已经兵败,被公孙瓒所杀。田畴到了之后,因到刘虞墓地祭奠,让公孙瓒很愤怒,但因田畴之名而不敢杀害,就将他给软禁了起来。

可是公孙瓒身边的人,对公孙瓒说:“田畴乃义士英杰,不加善待,反而囚禁,如此做恐怕会失去人心。”

公孙瓒就只好把田畴给放了。

田畴北归之后,有数百壮士和仰慕其名的百姓来追随他,田畴就带着这些追随者隐居到了徐无山中,选择一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的地方居住下来。不久,慕名而来者甚多,有5000多人。为了管理方便,田畴就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学堂、训练士兵,民风淳朴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因其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连边境的乌丸、鲜卑部落都来给他送来贡物。

逐步强大的袁绍,听闻田畴之美名,慕名来请田畴出山,可是袁绍来了一次,田畴拒绝了,再来一次,田畴又拒绝了。袁绍前后请了田畴多达5次,但田畴次次都拒绝。后来袁绍死了,袁绍的儿子袁尚也来请田畴,但田畴也拒绝了。

第三个时期为追随曹操。

公元207年,曹操击败袁绍势力之后,出兵乌桓。

但曹操尚未到达的时候,先派遣使者去拜见田畴,说明求才之意。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田畴不但没有拒绝,反而立即就命人收拾行装,跟着曹操的使者走了。

田畴身边的人不解,问道:“袁绍每次都带着厚重的礼物来请你,你却不去,为何曹操只派使臣来请了一次,你就迫不及待要去?”

田畴神秘一笑,说了一句话:“这其中的奥妙就是你所不懂的了。”

田畴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对待田畴的态度也非常不同,曹操甚至认为自己不配为田畴安排官职,而是以朝廷的任命方式和名义对其封官。

田畴也不辜负曹操的厚爱,他一来就为曹操立了巨功一件。

当时,曹操的征讨大军走到无终县,适逢夏季大雨冲毁了道路,有些地段泥泞不堪,有些地段积水成谭,大军无法通行,而且这种情况常年如是,曹操陷入了苦恼之中,遂问计田畴。

田畴说:“此路之阻,盖因天气所致,人力不可破。”于是,他给曹操献了一计,借汉光武帝时所开通、后来断绝荒芜200余年的一条道,可从卢龙塞直达柳城,突袭敌军后方。

曹操依计而行,就在道路遇阻的地方立木牌写出告示,说大雨毁路,无法行军,等到秋冬天寒路干再进军讨伐。然后,就令全军撤退。乌桓的侦查兵看到后,回去报告首领蹋顿。蹋顿就放松了警惕和防备。

而曹操的大军则在田畴的引导下,过了卢龙,来到了白狼山。此时,距离柳城已经只有二百里,蹋顿接到军报后,大为吃惊,急忙整军去迎战。蹋顿大军刚到,阵脚不稳之时,曹操即令张辽统帅三军发动猛攻,蹋顿全军惨败,其人也被张辽阵斩。乌桓消灭,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基本完成。而这最后一步,田畴的作用至关重要。

结语:田畴,因其志节过人,受到时人的高度赞扬。但他却是一个矛盾的人,犹如荀彧,心里装着汉室,却辅佐曹操。田畴是辅佐了曹操,却只愿出力,不肯做官,原因是他心里装的是第一任主子刘虞。因此,他一直不接受曹操的封官,后来曹操让田畴的好友夏侯惇去劝说,也没有用,曹操只好不再勉强。但曹魏方面,对田畴的德行信义却始尊崇,后来曹丕称帝,册封田畴的侄孙田续为关内侯。

三国演义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了.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后来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了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了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助他;算到了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可以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三国演义读后感2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经过了桃园三结义,王司徒巧定连环计让吕布来刺杀董卓,曹操大战吕布,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袁本初败兵折将,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战,最后刘备打下四川,就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人物有:孙权、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在这上表现了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任正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的明君任正,社会安定的愿望。

  我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赵云。我先说诸葛亮吧!他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聪明过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瞒不过他,像火烧新野、捉张任、大破魏兵、空城计、草船借箭,这都是谁精心策划的?是孔明先生!据说孔明没有打过败仗,真是太聪明了!再说赵云吧!他姓赵,名云,字子龙,赵子龙勇冠三军,超过关羽、张飞。他的银枪上下翻飞,武力过人,像曹兵认识到赵子龙的厉害,有的都从马上掉下来了!赵子龙外号小霸王。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也太勇了!一个人去救刘备的夫人,超过想象!

  读完《三国演义》我觉得诸葛亮非常的聪明,赵子龙很是勇敢,一个智,一个勇,这是奇才呀!我们要尽量的去学他们,虽然我们是比不上他们,但是要努力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怀着激动的心绪,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出名著作《三国演义》。

  曹操的狡诈,刘备的谦虚恭谨,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怀狭小,每独自一个人物都具备不一样的性情,笔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细细品尝,让读者似乎进入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是以智和勇来顺次展开的,不过我觉得智永恒是胜过勇的。譬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徒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承担不了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合适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阿斗,整日饮酒取乐,不理朝政,甘心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终竟至演出了让天仆人耻笑的事物,乐而忘返。谁会想到一个国度的统治者能做出这么的时移俗易的事物来呢?

  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通宵、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获悉故主消息儿,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觉得虽降了敌,但最终仍然归来了,不惟仍算忠,并且还要算一种不容易得到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达关羽的办法也极简单:“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惮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三国演义读后感4   暑假里,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三国演义》。故事里波澜壮阔的情节,回味无穷的典故和两查多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深深地打动了我。

  一时间,我的思想穿梭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虎牢关之战、官渡之战、长坂坡之战……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细细品味良久。

  关羽忠肝义胆千里走单骑、张飞长板桥怒喝退曹军、赵子龙单骑救少主、马超勇猛追孟德、黄忠定军山大败夏侯渊……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如此的狭肝义胆,智勇双全。

  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足智多谋、谦虚谨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借东风、智料华容道、稳摆八阵图、七擒孟获……一个连一个的故事中诸葛亮表现出的非凡智慧看得我热血沸腾,对这位完美的蜀相是崇拜之至。

  读《三国演义》除了故事情节的巨大吸引力外,也让我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刘备都会我遇事冷静,礼贤下士,曹操都会我做事要雷厉风行,要大智大勇。

  《三国演义》中每位英雄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每个英雄都振憾人心。他们在历史长河上演绎了永不磨灭的英雄事迹。正是这些原本平平凡凡的人物:卖草鞋的刘备、懦夫出身的张飞、推车卖绿豆的关羽,还有隆中种地的诸葛亮等等,他们本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却成就了一段辉煌的丰功伟绩。

  不由得,我想起一句话:英雄不论出身,是金子总会发光。要拥有美好的明天,我必须从眼下的努力开始。

三国演义读后感5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这一大气磅礴的巨作,塑造了近200人物的形象:狡黠奸诈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仁厚爱民的刘备……都说“读书滋味长”,经过反复品味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我还是最欣赏最敬佩卧龙先生——诸葛亮。

  我崇拜诸葛亮之才。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华,神鬼莫测之机,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他一烧博望坡,二烧新野,三烧赤壁,三把大火烧出了三分天下,奠定了三足而立的政治格局,周瑜,陆逊曹操众枭皆在手下败北,其他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也略逊一筹,单从智谋才干而论,诸葛亮足以称“三国第一人”。

  我叹息诸葛亮之识。早在与刘备隆中对时,诸葛亮就以长远的战略目光规划了未来数十年的战略格局,而未来形势的发展则足以证明诸葛亮见识的深渊,可惜的是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并没有被完全贯彻实施,这为日后诸葛亮的蜀汉政局的悲惨埋下了祸根。

  我怜诸葛亮之遇。诸葛亮有不世之才,超群之识,却活活累死在五丈原。遭遇之悲惨,世所罕见。诸葛亮的出山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于败军之际,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刘备打下了半壁江山。然而,因为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自大、莽撞和愚蠢,不仅送了自己的命,还是诸葛亮半生心血付诸东流,他居安平定五路大军,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王朝,这是何等的伟大。

  敬佩,敬佩,敬佩这一可怜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之后,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齐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十万支箭,曹操明白上当想追也来不及。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之后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忙他;算到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能够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中最让我佩服的便是“美髯公”关羽了。有道曰: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真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就是这个好汉,因屡战屡胜,竟在老百姓的心中神化了,流芳千古。他那铮铮铁骨、忠心事主的精神千古留存,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更显出他的形象高大威猛,英勇无敌。读着过五关斩六将这一章回,我的心里仿佛显现出这么一幕:关羽一个人一匹马一柄刀,身后护着刘备两位嫂嫂,身前是重重围兵,只见他大喝一声,犹如天神下凡,刀光剑影下,倒下了一个个敌人……我读得心潮澎湃,恨不得回到三国那个时代,同关羽结个拜把兄弟。

  三国中我最崇拜的便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他三气周瑜、火烧赤壁、计退五军都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华之处。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这章了。后人有诗曰: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历史上能有谁像诸葛亮,一介文士却能在刀枪剑戈间谈笑声风,掌控大局?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这本经典名著描述了一千多年前的古战场。兵哥铁马的厮杀,智谋的'较量。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的画面,任凭读者想象。没有图,根据文字说明,借助想像力而勾画出某个人长什么样子,久而久之,就能够从一棵树上看出故事来。

  读了《三国演义》这一本名著,我深深的感觉到,罗贯中的文采真好!因为在他写的这本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很多,故事的内容扣人心弦,整本书写的淋漓尽致,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在他的笔下,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写得活灵活现。比如诸葛亮的聪明`刘备的长善`关羽的义气`张飞的鲁莽,一个个都写得栩栩如生。但是罗贯中不是直接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是将它们“隐藏”在精彩的片段中,通过语言`外貌等的描写来说明他们的性格特征。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而且走的阶梯越多,站的就越高。读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我对历史文化有了新的了解,我对故事人物有了新的看法,我的作文水平也有了进步,书籍真的让人受益无穷啊!

  书就像一座灯塔,让人们在迷茫的大海中找到真缺德方向;书就像一桌美食,让人们吃的津津有味,吃了还想吃;书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吸引许多蜜蜂去采集她的花粉;书就像一句饱含哲理的话,让人们终身受益。只有多看书,才能站在未来的冠军领奖台上。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一场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副副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还有三顾茅庐、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内容,都让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他将故事里的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比如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指挥若定”;比如周瑜的“心胸狭窄,忌才好胜”。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关羽了。他有九尺高,一张血红的脸,一双卧蚕眉,长得特别威武。有一次关羽被毒箭所伤,大夫说:“要用刀把中毒的地方割掉,特别疼。”没想到关羽说:“我和马良下棋就不会觉得疼。”结果关羽在割肉时一声不吭,专注着下棋,连大夫也佩服他的勇气。

  《三国演义》的故事让我领略了智慧的无尽魅力,也让我懂得了“智慧来源于知识,知识来源于勤奋”的道理。在任何时代,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掌握话语权,也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读三国的时候,觉得人物形象很生动鲜明,有很多让我觉得喜欢的人物,其中有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备。关羽……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和曹操。

  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尖绝"曹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汉将,实为汉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武德将军》最被低估的三国超级谋士巨手不次于孔明却被杀



三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谋士寿,没有之一。


他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袁绍的谋士,多次向袁绍献计献策。最有名的是,吴朝之战前,他晚上看天,发现吴朝的粮库有危险,惊动了袁绍,但他拒绝了。


袁绍战败后,率先被俘。他宁死不屈,偷了马逃走了。曹操知道后大怒,杀了他。


小说中,巨手被描写成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其人生轨迹与正史基本一致。


但是《三国演义》实际上弱化了数字一,作者隐藏了很多重要的数字一的故事。


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这个头衔绝对可以和荀_、郭嘉、贾诩、鲁肃、诸葛亮、法正等一系列超级谋士相提并论。


他的战略造诣不如孔明、荀_、鲁肃,足智多谋不如郭嘉、法正、贾诩,具体作战思路堪比曹操。


现代历史学家何子全曾说:“举寿和荀_,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才子。”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这位被低估的超级辅导员的“奇迹”。


第一名可以称为袁绍的“卧龙”。此人早年跟随袁绍,做了《袁绍举守本隆中对》。


寿对袁绍说:


“将军若冠弱,必播海上;价值观废除了,忠诚和义气就会努力;一个人出去,董卓怀会害怕;河以北,然后是渤海。一个真郡卒,一撮冀州人,魏和镇朔人,名扬天下。黄巾虽乱,黑山骄横,大军东进,青州可决;如果还找黑山帮忙,张艳可以被淘汰;回到北方,太阳会消失;容帝一受到威胁,匈奴就会跟着来。在江北这个四州之地,我们可以汇聚英雄之才,拥抱千万人。欢迎来到西京,修复洛邑祠堂,让世人赢得这场战役。谁能打败它?与几年前相比,这项工作并不困难。”


让我们尽可能简单地翻译它。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


“袁将军年轻时是出了名的伟大。你讨伐董卓,夺取冀州,威胁河北。现在先取东线青州,再灭黑山贼张炎,再攻北线公孙瓒、幽州。打败公孙瓒后,匈奴和乌桓都会听命于你。当时你占据四州,广招天下英雄,坐拥百万人。这样你就可以欢迎韩回到洛阳,然后以他的名义指挥狼群去征服那些违抗你的人。那么,这个世界上你的对手是谁?我估计只要按照我的计划去做,几年后就能实现目标!”


现在看来,这个轰轰烈烈的战略构想其实是有超前眼光的,袁绍后来的发展轨迹也基本遵循了这个思路。


鞠寿的战略构想,不亚于荀支持曹操投资,鲁肃的“沙发上的上策”,诸葛亮的忠君。


当时袁绍听到这段话后是什么态度?史书上说,“喜欢说,‘这是我的心’”


其实袁绍也不是草包。他年轻时是个非常能干的人。否则他不可能消灭公孙瓒吞并四国。但后来他变得骄傲起来,得意的性格开始膨胀,就像赤壁之战中的曹操。


寿的大战略是好的,但是袁绍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拒绝汉献帝的请求,不欢迎汉献帝。


袁绍对汉帝的表现很低能。如果他的政治表现得分,他肯定会失败。


也正是这个错误,导致他日后面对曹操,显得“不公平”。袁绍官渡之战的一个主要口号就是夺取汉献帝。


当时,他后悔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去迎接皇帝,但为时已晚。


除了“长寿”,他还有另一个“奇迹”策略


官渡之战爆发前,沮授、田丰对袁绍提出了全新的战略构想,其方针是以“不主动决战,拖曹操于死地”,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全面战争”中击败曹操。


详情如下:


:“经过这几年的研究,人都把缺点穷尽了,仓库里也没有什么积累。他们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明智的是,派第一个人来献皇帝,以培养和造福人民;如果不通过,就意味着曹石将脱离我们的王道,然后进入李阳村,逐步在河南安营扎寨。有利于造船,修理和治疗仪器,派出熟练的骑手。钱是可鄙的,这让他很不安,所以我把它们拿走了。三年之后,事情就可以解决了。”


“曹石欲迎天子,安公许都,今出兵南违仁义。拿下神庙的策略不是强弱。曹植法度甚好,士卒飘逸,但不围公孙瓒者也。今天我放弃了万安的技术,但我是一个无名小卒,因为害怕大众而偷了它!'


概括起来,沮授和田丰的这一战略思想有以下几点:


一、袁绍的不利因素:1。袁绍征战多年,国力衰退,军民疲惫,不得不休养生息。2.曹操迎帝,占据政治道德优势。他不应该莽撞进攻,而应该找借口出兵。袁绍兵虽多,不如曹军精锐,曹操足智多谋,不可轻敌。


针对以上三点,巨人田丰提出了对策:


1.我们主动向汉朝献帝,以获得官职或土地等。如果不能实现,那我们就有了“曹操妨碍我们升迁”的借口,好让我们学学那些有名的;2.必须休养生息,训练步兵,制造渡河装备;3.与其与曹操进行战略决战,不如制造声势,派骑兵骚扰河南,让曹曹参不能安居乐业。


这个战略构想的最终结论是:“三年之内,事情可以解决。”


换句话说,我们不用打仗,也不用浪费钱。我们可以在三年之内对付曹操。


在我们看来,这种战略思想其实是最适合袁绍的战略。


因为曹操在第四次世界大战中,处处受到攻击。


曹操前面是袁绍,后面是刘表,东南是孙孙策,西是马腾韩遂。即使是当时曹操控制的中原腹地,除了颍川,大部分地方都不稳定。比如靠近黄河的镇城和袁绍的家乡汝南,这些地方不仅没有帮助曹操,还经常造反。


所以,沮授和田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拖死曹操”的策略,其实是曹操最害怕的策略,也是最有效的策略。


可惜这个策略最后的结果是袁绍退守聚齐,囚禁田丰,所以这个策略流产,无法实施。


寿的战略造诣非凡,战略战术水平高超。


纵观史书,我们会发现沮授的智谋简直可以称之为“上策”。他的智慧和武功可以和《三国演义》年的诸葛亮相媲美,不亚于史书上的郭嘉!


具体例子如下:


先是袁绍命令颜良收购。寿说袁绍不听。结果曹一战转移注意力,派关羽去杀阎良。袁俊的前锋被击败了。“阎良的气量很窄。他虽然勇敢,却不适合独自领军。”


第二,袁绍和曹操在官渡相持不下。他说:“曹操是个好兵,但是粮草不多。我兵多粮多,欲速则不达,宜避急则战,宜久则战。”


袁绍没有再理会。结果,仅仅过了两个月,曹的粮草就用光了。袁绍听从了沮授的建议,立即进攻。曹操只好放弃官渡,逃回许昌。


第三,袁绍的军队带来了粮草,袁绍派淳于琼镇守。这时,沮授警惕地说:“我们应该派兵防守在淳于琼之外,以防曹操抢食。”





4.在袁绍渡过黄河之前,沮授建议袁绍留下驻扎在黄河渡口的军队,认为他即使失败也要撤退。但袁绍认为自己有压倒性的优势,不可能失败,于是再次拒绝了巨手的建议。


沮授望着汹涌的河水,叹息道:“不要违背我的志向,尽我所能。”


也就是说“上面的人傲慢,下面的人贪婪,目光短浅。它们生长在黄河上。我怕我回不来了。”


后来曹操突然进攻吴朝,袁绍的十万大军几天之内全军覆没。


袁俊退到黄河岸边,发现如果没有事先安排好退路,他的军队就无法渡过黄河。因此,他们都是在6月份被抓获的。


袁绍带800人逃回河北,袁俊有7万人被曹操围困。


官渡之战,曹操以绝对劣势击败袁绍。由于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他不仅取得了胜利,还打了一场“歼灭战”。


如果袁绍听从沮授的建议,提前在黄河渡口安排撤军,即使被曹操打败,十万大军也只能被打败,不可能全军覆没。袁绍将整顿败军,重建士气,东山再起。


现在河北的精锐部队一旦被灭,袁绍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由此,沮授官渡之战的所有要点都向袁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果采用沮授的策略,曹操将难以取胜,历史将被改写。


但是袁绍不需要任何人!


后来,曹骏抓住了沮授,他喊道:“我没有投降,我是被抓住的。”


曹操见了鞠寿,说:“老鞠,想不到我们相识这么多年,你却成了我的俘虏。”


沮授说:“不是我做不到,而是袁本初不听我的,使我的计划无法实现。”


曹操劝他:“我知道袁绍不招人,老是乱。我需要像你这样的天才。我们一起做怎么样?”


这一刻,沮授终于被感动了。他大概是眼含热泪对曹操说:“孟德,我家在河北。”如果我投降,袁会杀了他们。如果你同情我们的熟人,就给我一个痛快。"


曹操仰天长叹:“我已孤独,天下不忧。”


意思是“如果我早点拿到巨头,这个世界就不难决定了!”


寿被杀后埋葬。


早在袁绍南远征之前,沮授就预感到,他这次再也不会回来了。他召集宗族成员,把全部家产分给大家,说:“有权力的时候,好难过。没有电的时候,生命就无法挽救。”


大家一听,都纳闷了,“曹操,小夜曲,这一仗我们占绝对优势。你为什么这么悲观?”


沮授回答说:“曹操有很大的人才和政治优势服务田字。”虽然我们打败了公孙瓒,但是军民都很累。况且将军傲,主子奢。所以,此战必败。"


寿还建议袁绍不要把自己的儿子分散到各个州,这样会导致将来的大灾难。袁绍不听。


结果袁绍死后,袁谭、袁、袁尚等人互相攻讦,袁最后内耗而死,为曹操节省了不少精力。


东晋历史学家孙胜说:“抬起头来就像西恩和陈平。”


宋曰:“曹欲与邵雍说一句话,难乎!”


意思是:如果袁绍能使用沮授的计划,那么曹操将被击败。


这些评价非常客观中肯,也是对巨手最好的肯定。

三国最被低估的谋士,不比诸葛亮差,连曹操都佩服最后他却被斩杀,他是谁?

这个被低估的谋士是沮授。

沮授是袁绍帐下的谋士,在官渡之战中屡次向袁绍献策却不被采纳,后来袁绍兵败沮授被曹操俘虏,因为不愿意背袁投曹被杀。

沮授不仅是个足智多谋的谋士还是个颇有眼光的战略家,他曾和袁绍之间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其精彩程度不亚于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袁绍担任冀州牧雄踞河北时,沮授曾给他规划过一个政治蓝图。沮授认为袁绍要夺天下首先要扫荡河北的黑山军和幽州的公孙瓒,一统河北之后再挥师南下迎接汉献帝还都洛阳。之后挟天子的气势和凭借着雄厚的实力便可以号令天下了。

从事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三国志》

沮授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个对天下大事有着远见卓识的人,他为袁绍规划的蓝图里有着最重要的一项那就是迎接天子还都洛阳。后来曹操比袁绍先下手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都,袁绍不听沮授之谋错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机。

沮授除了有政治眼光还善于用谋。官渡之战时,袁绍派大将颜良为先锋进攻白马,沮授认为颜良一介武夫性情急躁难以独当一面。而袁绍却不听沮授之言一意孤行,最终导致颜良兵败被杀。之后沮授又向袁绍献策,他认为曹操的兵虽少但是精悍,不宜从正面上和曹操交锋。沮授认为曹操军资匮乏,袁军应该坚守壁垒拖死曹军。袁绍自恃兵多将广又不听沮授之言,督促各营向曹操的大军逼近。曹操和袁绍最终在官渡对峙,双方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当时袁绍派大将淳于琼押韵粮草,沮授料到曹操必定会打袁军粮草的主意,于是边力劝袁绍派大将蒋奇另率一支军队保护淳于琼。袁绍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又没听沮授之言,最后导致袁绍的粮草尽数被曹操烧毁。袁绍丢掉了粮草也就输了官渡之战,只得率心腹数百人仓皇逃跑。

袁军兵败如山倒,沮授来不及随袁绍一起逃跑便被曹操捉住。曹操欣赏沮授的才华给了他丰厚的赏赐,但沮授身在曹营心在袁,最后因为谋划逃跑被杀。

三国舌战群儒的台词对白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古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知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主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古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斋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时座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于是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瑾曰:“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瑾曰:“贤弟见过吴侯,却来叙话。”说罢自去。鲁肃曰:“适间所嘱,不可有误。”孔明点头应诺。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莫非诈乎?”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权曰:“愿闻高论。”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肃闻言,便入后堂见孙权。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知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张昭知孙权欲兴兵,遂与众议曰:“中了孔明之计也!”急入见权曰:“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孙权只低头不语。顾雍曰:“刘备因为曹操所败,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为其所用乎;愿听子布之言。”孙权沉吟未决。张昭等出,鲁肃入见曰:“适张子布等,又劝主公休动兵,力主降议,此皆全躯保妻子之臣,为自谋之计耳。原主公勿听也。”孙权尚在沉吟。肃曰:“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权曰:“卿且暂退,容我三思。”肃乃退出。时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吴国太曰:“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孙权如醉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正是:追思国母临终语,引得周郎立战功。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7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