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清朝总督和巡抚哪个职位更高

以史为鉴 2023-06-27 06:10:18

揭秘,清朝总督和巡抚哪个职位更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身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借鉴了历朝历代的得失,使其自身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可谓是集大成者也,因此清朝被称之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何为君权高度集中呢?

君权集中的意思就是皇帝是否可以真正的大权独揽、言出法随、生杀予夺或者随心所欲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疑惑了,古代的皇帝不都是这般吗,是天下共主是九五之尊。其实说实话不是每一位古代皇帝都可以大权独揽随心所欲的,不然怎么会出现那么多权臣架空皇帝、后宫干政、太监乱政等情况呢?

而皇帝想要真正的的大权独揽,有两个方法。一是诸如秦皇汉武那般,个人手段高明,利用权谋之术使得下面人老老实实的,这属于考验皇帝的个人能力。二是在制度上防微杜渐,像历史上的很多权臣,都当过百官之首的丞相,因为权力太大,所以才有机会架空皇帝。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干脆以防万一直接将丞相制给废除了,效果也挺好的,大家看看有明一代权臣压根没几个,至于威胁国家社稷的更是没有。

而制度上进行君权集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皇帝的个人能力倒是其次了,主要在制度上长久的制约各方不稳定的因素,对于皇帝个人能力要求并不高,很明显是个长久之计。

清朝就属于是制度上完善的情况,所以大部分皇帝可以做到真正的大权独揽,因此被称之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那么今天宋安之就以清朝的官制入手,来说说为什么总督对于巡抚做不到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效果,来说说这背后清朝制度上的高明之处。

清朝的总督、巡抚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属于是一方封疆大吏。其官制沿袭于明朝,只不过明朝的总督、巡抚属于是临时差遣性质,事后便裁撤,并非固定官职。性质有点类似于某地区发生大事了,朝廷派遣过去的钦差大臣或者救火队长,将大事解决了以后就回京去了。

到了清朝,总督、巡抚成为固定官职,成为省区一级的最高长官。如果以庞大的官僚系统分为中央系统和地方系统来看,那么总督、巡抚就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是朝廷在地方系统上的代表,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以职责上来说,巡抚负责的是一省的民政和军政。而总督则是负责数省或者一省的民政和军政。

清朝刚开始是八督十二抚,后来增为十五抚,最后增为十八抚。八督分别是: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一般来说总督是正二品官阶,照例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样下来是从一品。巡抚则为从二品,照例兼兵部右侍郎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这样下来为正二品。当然有个别德高望重的巡抚可以加兵部尚书衔,这种加衔不同于兼衔,不会随着职务而改变,而是一直算数的。

也就是说总督在官阶上一般都会大巡抚一级,并且按照清制总督可以节制巡抚。按照古代官场上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思维来看,总督肯定将巡抚拿捏的死死的,使巡抚老老实实的。

但是纵观清朝历史,总督和巡抚互相攻击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诸如嘉庆年间的两广总督那彦成,为了争权夺利,弹劾攻击广东巡抚百龄,将其罢官。后任的广东巡抚孙玉庭,又弹劾那彦成滥赏官职过错,将那彦成给赶下两广总督位子。还有清末两江总督曾国藩弹劾江西巡抚沈葆桢,结果是朝廷并没有明显惩罚任何一方,而是各打五十大板。

可以说清朝的总督和巡抚互相弹劾攻击,是一种常见的政治事件,而且还是势均力敌,不会出现总督次次占上风的情况,朝廷也不会维护官高一级的总督威严,而是相当公平的处理其互相攻击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朝廷是有意营造总督和巡抚不合的情况,以此使双方为了争权夺利,互相弹劾攻击,不至于地方上形成总督或者巡抚一家独大的情况,而是两强相争的情况,避免出现一家独大尾大不掉的情况。

那么总督和巡抚都不傻,为什么就甘愿如朝廷所愿那般出现互相攻击的事情呢,因为清朝在地方官制上面,设置的太过巧妙。

首先总督、巡抚虽然官阶有高低之分,辖区也有明显区分。但是职责范围却很是模糊,朝廷压根没有给他们区分清楚,这其中很多职权范围是高度重合的,使总督和巡抚做不到各司其职,而是往往因为重叠的职权范围而争权夺利,甚至撕破脸皮互相弹劾攻击。

而且这里要搞清楚,总督对巡抚只有节制之权,并没有直接领导的权力。所以同是朝廷命官,你总督对我没有领导之权,巡抚自然敢跟总督叫板。

清庭也有意火上浇油,特意将一些总督和巡抚的治所设在同一城市: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治所同驻广州、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治所同驻福州、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治所同驻武汉、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治所同驻昆明。

总督和巡抚本来就不对路,治所又同处一城,这样一来斗的自然更为激烈了。

地方上的总督和巡抚斗的越厉害,清庭是越高兴,最起码不会形成一家独大的情况。如果地方上高度一致,清庭反而不放心了。不过清庭也很聪明,诸如四川总督和直隶总督,别说巡抚和总督同驻一城了,就是连巡抚干脆都没有设立,因为四川在清朝很长时间内属于边疆属于是战事频发之地,所以乾隆年间开始四川总督兼巡抚之事,巡抚实际上被撤销。而直隶则是以北京为中心,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所以雍正年间直隶巡抚被裁,由直隶总督全权负责。这两个地方如此设置,就是免得巡抚和总督争权夺利耽误了正事。

当然随着时间发展,这种情况也有所改变。

比如说因为同城之督、抚一向不和,所以后来广东巡抚一职被撤。到了清末两江总督只对江苏有管辖权力,对于安徽和江西不再有此权力。

而到了清末,因为平定太平天国以后,中央朝廷式微,督抚开始日益权重。这时期开始督抚之争不是重点,督抚与朝廷的争权夺利反而成为重点。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更是凸显出督抚之权重,重到连朝廷都控制不了的局面,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铁路大臣盛宣怀等人,拒不承认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并且联名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史称东南互保事件。

正所谓以史为鉴,通过以上历史,可以看出清朝在制度可谓是煞费苦心,诸如地方制度上,刻意营造出总督、巡抚不和的局面,避免一家独大,保证了中央朝廷的集权,在很长时间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后来平定太平天国以后的督抚日益权重,甚至出现不听朝廷号令的东南互保事件,更是透露出封建社会帝制家天下的弊端,中央为了集权与地方的关系很是敏感,放在朝廷控制力强大的时候没什么,朝廷式微以后,往往是再好的制度,也起不到好的制约效果,所以说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好的制度还是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总督和巡抚谁官大

总督大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扩展资料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六部之设,与明朝相同。但有三点变化。

一是六部之官为复职,即有一汉员,必有一满员。尚书、侍郎如此,司官也是一样。一般说来,司官掌印为满员,办事为汉员。又有笔帖式,满语是文书官的意思,专供笔札,以满、蒙、汉旗人担任(各院寺皆设)。

二是所属机构有部分调整。如户部下设十四司,刑部下设十八司。

三是职权小于明朝六部。如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权划归军机处。兵部不问八旗军政,所司止绿营具体事务,军事调动、命将征伐,则归于皇帝,出于军机处。工部主管工程建设,但黄河、海塘等重要工程皆皇帝指示调度,工部并不过问。乾隆时,六部之外,又增设乐部。乐部管理大祭礼、大朝会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设典乐大臣。统领神乐署、和声署、什帮处。

百度百科-巡抚

巡抚在历史上的官位大吗?和总督比起来哪个大?

在清朝,是总督权力大,还是巡抚权力大?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看级别就可以了。

总督如果不加兵部尚书衔的话,是正二品,加衔的话是从一品。而巡抚(不包括山东巡抚)不加兵部侍郎衔,是从二品,加了衔是从一品。

除了四川总督,其他总督都管着至少两个省。比如两江总督就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闽浙总督管福建、浙江两省,两广总督管广西、广西。巡抚呢?只能管一个省(山东巡抚只管山东,但和总督平级)。

看上去,自然就是总督权力比巡抚大了。

但是,有句老话: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如果该总督驻地,和某省巡抚的驻地在同一城市,那就热闹了。总督和巡抚同驻一城,在全国有四例,分别是:

福州,驻有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

武昌,驻有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

昆明,驻有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

广州,驻有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

有人说两江总督不是驻在南京吗?没错,但问题在于,驻在江苏南京的,是安徽巡抚(1760年以前)。而江苏巡抚,驻在苏州。所以,当两江总督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不用把精力放在和巡抚无休止的勾心斗角上。

以两广总督为例。

两广总督衙门在广州,广东巡抚衙门也在广州。那么,在广州城,谁的话语权更大呢?总督说我级别高,当然要听我的。巡抚则冷笑:宛平县都能管朝廷,广州首先在广东巡抚治下,其次才轮到两广总督管,当然要听巡抚的。

嘉庆九年,1804年,那彦成出任两广总督。那彦成的家世可不简单,他的祖父是乾隆朝大学士阿桂。不久后,原广西巡抚百龄调到广东任巡抚。

那彦成和百龄向来不对付,二人管理区域在广州城重叠,争权夺利,斗得脸红脖子粗。那彦成级别高于百龄,可在广东地面上,他说的话,还真不一定有百龄管用。那彦成要想管好两广,必须扳倒百龄。

百龄为人正直,但有时用刑过猛,出过人命。那彦成就以此事攻击百龄,说他法外用刑,给朝廷抹黑。嘉庆帝是百龄的政治恩人,但百龄毕竟做错了,不好护短,就罢掉百龄职务,到实录馆抄书去了。那彦成以为自己在广州可以呼风唤雨了,可新来的广东巡抚孙玉庭同样不是省油的灯。孙玉庭清楚,不搞掉那彦成,自己就是百龄第二。孙玉庭开始搜集那彦成的把柄。有吗?还真有!

那彦成在两广政绩卓著。但是,他却和百龄相反,滥赏无度。在剿灭了广东海域的海盗后,为了收服这些人,那彦成花钱或以许官的方式,招降五千多名海盗。这本来不算坏事,毕竟平定海盗事大。可是,孙玉庭却抓住这件事,猛攻那彦成慷朝廷之慨,为自己捞好名声。孙玉庭知道嘉庆心疼钱,火上烧油的说:这些冥顽不化的海盗不是真心悔过,而是贪图朝廷的血汗钱。嘉庆帝觉得孙玉庭说的有道理,就把那彦成给罢免了,发配到新疆伊犁。虽然不久后,那彦成又升了官,但却没有再回两广。

两广总督是谁呢?吴熊光、永保之后,竟是百龄。按理说,那彦成搞掉百龄,孙玉庭又搞掉那彦成,百龄应该感激孙玉庭才对。不好意思,百龄是总督,他必须搞掉巡抚,否则自己坐不稳。百龄攻击孙玉庭对朝廷不说实话,结果,孙玉庭被罢了官。

客观讲,不论是那彦成,百龄,还是孙玉庭,都是能员干吏,对朝廷都很忠诚。但他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在总督位置上,必须搞掉巡抚;在巡抚位置上,必须搞掉总督。

这样的督抚恶斗,在这四个省城经常上演。还有一例,湖北巡抚胡林翼是科甲出身,瞧不上内务府出身的湖广总督官文。胡林翼暗中收集了很多对官文不利的证据,比如军费支出不透明。胡林翼有曾国藩等人支持,只要奏折递到皇帝手里,就是官文不倒,也够他喝三壶醋的。

在奏折递出之前,幕僚劝胡林翼冷静。说就算你赢了如何,万一皇帝再派其他旗人官员呢?你接着弹劾?你忙得过来吗?有官文在你头上,出了什么事,你可以拿他当挡箭牌。

听人劝吃饱饭。胡林翼这才明白自己做得有点激进。于是折节,与官文成了好朋友。官文知道胡林翼官场朋友多,为了能干点实事,还得让胡林翼多出头。胡林翼在官场上给足官文面子,官文也不利用总督权力卡胡林翼,二人互相利用,效果竟然不错。

这位幕僚是谁呢?阎敬铭,当过户部尚书,是有名的“铁公鸡”。慈禧不顾北洋水师发展,要挪库银修建清漪园,被阎敬铭强硬拒绝:臣没钱! 慈禧大怒,说没钱?那你滚!阎敬铭站起来说:臣是人,不会滚,会走!说完拂袖而去。

总督和巡抚不对付,主要是权力边界没有划清,模糊空间较大所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7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