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魏武卒为何在庞涓手里就被打光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吴起《吴子·治兵》
战国初期,中原大地上有一无可争议的最强诸侯国,魏国。
魏国的强大,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魏文侯的知人善任,李悝的强国变法,吴起的强兵改制。
魏文侯不仅能用人不疑,还能听取臣下的谏言,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可以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君明主,他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如翟璜、魏成、吴起、乐羊、卜子夏、段干木等等,都是不世之才。
魏文侯礼贤下士
当乐羊攻打中山国时,曾久攻不下,魏国群臣争相诋毁乐羊,但魏文侯不为所动,还一如既往的支持乐羊,这才让魏国成功灭了中山,乐羊曾说: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出自《吕氏春秋》)。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新纪元,那就是诸侯国的变法浪潮,魏国能在分晋之初率先富强起来,李悝功不可没,后来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皆是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
想要称霸,仅仅富国是不行的,还得强兵,而吴起改革军制训练出的魏武卒,则能横扫天下,魏国的对外战争,这支人数并不多的精锐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创造了“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出自《吴子》)”的奇迹。
战争前夕士兵总动员
但曾助吴起横扫天下的魏武卒,为何在庞涓手里仅两战就被打光了?仅仅是因为庞涓不如吴起吗?当然不止那么简单。
飞鱼本篇就从曾经横扫一时的“魏武卒”入手,浅析魏国为何不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
魏武卒强因何而强?
吴起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在魏国为将,从秦人手里夺下了大片疆域,把秦人压缩在函谷关以西,不得东出,肥沃的西河之地,自此成为了魏国的后花园。
吴起经营此地时,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最大的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在春秋之前的战争,诸侯国普遍采取的是征兵制,说白了,就是义务兵制,国家需要的时候,扛起武器就是士兵,国家不需要的时候,放下武器就回家种地,别说五险一金的保障了,即使死了也是白死。
魏武卒
这样的士兵,你想让他卖命,谈何容易,吴起的想法就是用上等的福利待遇刺激士兵的积极性,让他们不再觉得打仗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当打仗这项活动,能带给高回报的利益时,士兵自然会勇于冲锋陷阵。
那么吴起给这些士兵的福利有哪些呢?土地、田宅、人上人,在那个奴隶制还未彻底土崩瓦解时,这些诱惑足以让士兵忘却生命而奋勇直前,吴起正是带着这支不要命的士兵,为魏国开疆扩土,成就霸业。
庞涓带领魏武卒的两次大战。
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这次战役中,不可一世的庞涓带着魏武卒对赵国发起了灭国之战,赵国不能抵挡,向齐国发起救援,齐国以孙膑为军师,以田忌为大将,发兵救援。
但是齐军并没有直接去攻打围困邯郸的魏军,而是去攻打了魏国的必救之地大梁,庞涓在魏王屡次催促下,回师救援,结果被孙膑在必救路上设置的伏兵打的落花流水,十年之后,魏国再次攻打韩国,齐国又来了一次围魏救韩(又称马陵之战),这次战役中庞涓被杀,魏武卒也惨遭重创。
马陵之战示意图
魏国从这两次战争之后一蹶不振,自吴起训练而成的魏武卒,也几乎损失殆尽,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荀子曾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出自《荀子·议兵》),为何孙膑能指挥齐军大败庞涓带领的魏武卒呢,难道庞涓真的不堪为将的重任?
其实未必,魏惠王前期,庞涓曾带领这支军队南征北战,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失败,庞涓的目空一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孙膑也是军事天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玩的更是出神入化,而魏武卒的战斗力已经削弱也是这两次战争失败的因素,别急着反驳,且听我细细道来。
魏武卒和魏国为何不能一统。
魏武卒从成立之初,就需要国家极强的综合国力作为保障,因为这支军队无论装备,还是士兵的权益,都需要需要国家给予强有力的支撑,说白了,要保证这支军队有战斗力,军费开支相当大,吴起改革军制能成功,离不开李悝变法在背后的支撑。
吴起训练而成的这支精锐步兵,在初期,士兵能不顾一切上阵杀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士兵的年纪会逐渐大,战斗力也会被削弱,而没有牺牲的老兵,摇身一变也成为了新兴的地主,这时候再让他们拼命,就很难了。
古代战争场面
说到这,你可能会说,怎么不招募新兵编入魏武卒呢,其实一直在招募,只是魏国的土地就那么多,新兵的土地、田宅又从哪里出呢,把老兵的土地收回来?显然不现实,如果收回了奖给新兵,那么士兵都会又老的一天,他们会想着自己老了会不会也是如此,自然也不肯卖命了。
于是乎,建造成本很高的魏武卒,渐渐地成为了魏国的负担,魏国为了保证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只有不断对外抢夺土地。
魏惠王时期奉行的四处开战政策正是这种大背景下而催发的,这就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魏国的对外扩张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土地就会被其它诸侯兼并,一旦土地被兼并,士兵的既得利益就无法保障,但谁又能保证一直都能打胜仗呢?
飞鱼说:
曾助吴起横扫天下的魏武卒,为何在庞涓手里仅两战就被打光了?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将军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战争背后的综合国力却是关键。
吴起带领的魏武卒横扫天下离不开魏国强大的国力做后盾,而魏武卒的开疆拓土又反过来强盛了国力,两者相辅相成,庞涓带领的魏武卒被吃的精光,让魏国衰弱,而魏国的衰弱又让魏武卒具有了不可复制性,两者亦相辅相成。
从曾经横扫一时的“魏武卒”入手,浅析魏国为何不能完成统一大业,四处开战的另一个代名词是四处树敌,魏惠王统治的中后期,魏国已经被四面的战争拖入泥潭而无法自拔,越战越败,越败越战形成了恶性的循环,最后的结果是魏国把自己给打残了。
到了战国中期,西部的秦国已经经过了商鞅变法而强大,魏国在战国初期没有率先进攻秦国,而丧失了最佳灭秦的机会,秦国改革军制虽然也是效仿了魏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国提倡的是先功后赏,魏国的提倡的是先赏后功,虽只是调换了次序,但却威力远远不可相提并论。
所以说,魏国的统一大业,其实从魏武卒建立之初,就已经注定了会无疾而终。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荀子》、《吴子》等。
战国时期,最先称霸的,并非强秦,而是魏国。自文候魏斯立国起,魏国就一直执中原之牛耳,而当后来,吴起训练出纵横天下的魏武卒之后,魏国更是如日中天,延极武候。后到魏惠王,甚至魏国已经直接称王,霸权达到顶峰。
但为何,庞涓之后,魏国就盛极而衰,再也没有登上大国的舞台?基本是 “秦为刀俎,魏为鱼肉” ,直到秦灭六国。
庞涓个人的军事能力不行吗?很多人拿孙庞斗智,强调庞涓个人能力不行,又小肚鸡肠,陷害同门孙膑,后面遭到报应!那么,李斯也曾陷害师弟韩非,为啥李斯还是一代名相,协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呢?
魏国之衰,庞涓之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魏国缺乏超一流的政治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不就是两场战争吗?胜败乃兵家常事,秦国也曾经常大败退啊,为何就能一次次东山再起。但魏国一败,却就这么一败,整个国运就没了!
先看看,这两场战争的背景是什么?桂陵之战,因何而起?因为赵国插手魏国的附属国-卫国,而导致魏惠王大怒,进攻赵国。魏武卒势如破竹,一下子就包围了邯郸。结果,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国在孙膑的建议之下,批亢捣虚,围大梁而迫庞涓会师救援。
庞涓无奈,只好撇下刚耗费了巨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攻下来的邯郸,会师大梁救援。结果,被孙膑以逸待劳,打败了!马陵之战,也是同样的版本!
作为鬼谷子的高足,庞涓就这么蠢?连桂陵之战的教训,也不知道汲取,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还把自己的命丢了?
其实,桂陵之战,魏国在军事上,并没有败! 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
庞涓败在了战略上! 魏国为何要进赵国?齐国又为何要救?这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问题,但恰恰却是问题的关键。
魏国要称霸,战略是什么?今天打这个,抢点地,明天打那个,让它臣服?不是的,卫国一事,赵国完全退出来就行了,需要举倾国之力,去攻赵吗?
那是要吞并赵国的节奏,两场战争,先赵后韩,首在三晋合一,韩赵魏三家,曾同属超级大国,历经文候之治,魏国率先强大起来,向赵国开战,就是为执行这个目标。
我们再看,桂林之战后,魏惠王曾调集韩、卫的军队,进攻齐国,双方算是互有胜负。为什么魏惠王能调用韩国的军队,而韩国竟然听调?
魏国对韩国的渗透和控制,卓有成效,在魏惠王继位之初,庞涓就率领魏武卒,对韩国来了一次“政治教育”。在郑之贱臣申不害的建议下,韩昭侯执圭(臣下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玉器)见魏惠王!亲魏在韩国具有从中央到民间的强大影响力。应该说,到此,魏国的战略还执行还不错。
那么,对付赵国呢?赵国实力强悍,可不想臣服于魏国啊!
打!吞了!纵横天下的魏武卒,还怕谁?庞涓对魏武卒很有信心。实际上,魏武卒的战斗力,的确强悍。
《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恐怖不?难怪能将秦国打的没脾气!
魏国,并非魏武卒战斗力不行,而是政治谋略过弱!
魏惠王依仗自身强大,率先称王,首先就棋差一招。这玩的是哪一出?完全不知道为何“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堪称九字国策定江山。
随后,有如此大动干戈,大有吞并赵国的势头,别说三晋合一的目标已经暴露无疑,就是没这目标,这种引发地缘政治格局大地震的行为,不需要去想,国际上会有何反应吗?楚国会允许?齐国会高兴?秦国不恐惧?这些,不需要在庙算中,就提前谋划吗?
齐国自古雄踞东方,据鱼盐之利,从未跌落过大国的行列。诸侯以前可是天天朝拜他的啊,现在你老魏起来了,还称王,还要吞并赵国,齐会怎么想?
“邻之厚,君之薄也!” 齐国一定会出兵,并且态度还会是最坚决的。连齐国会出兵,如何出兵?都预判不到,这战争还如何打下去?
桂陵之战,虽然军事上,魏齐各一胜一负。但在战略上来说,魏国非但没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而且几乎结怨于天下,可谓一败涂地。
而齐国的战略目标达到了!魏赵两相杀,魏占邯郸,双方血仇已结下,魏之战略目标,引起天下警觉,已结怨天下。而齐国站出来,重挫魏武卒,建立了威望。战略上,魏国一败涂地。
那么,后来的马陵之战呢?魏国打韩国引起的,这次,魏国为啥要拿韩国开刀,而齐国,为啥又一次充当搅屎棍?桂陵之战后,魏国霸权,就开始逐渐解体了。
马陵之战,发生在逢泽会盟后一年。魏惠王在宋国都城外摆出天子依仗,效法齐恒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连秦国也赴!但是齐国、韩国却没有来。
很明显,魏国的控制能力,已经大大下降,韩国已经在逐步摆脱魏国的控制。当然,这其中,肯定少不了齐、楚、秦三国的明里暗里唆使。
这才决定了,庞涓决定进攻韩国!否则,还怎么泗上诸小弟!
庞涓打韩国,依然是势如破竹。魏武卒的战力,他的军事才能,并无多大问题!但是,魏国的战略决策者,并没有意识到,魏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形式,形势比人强啊!
为何庞涓要急着去齐决战?一切都是齐国在挑头,若是齐国被压下去了,其他国家,不悠着点吗?至少不会全局性溃败,但是齐国就是拖着。为啥呢?庞涓不胜就意味着败。
秦国,楚国是吃素的吗?它们就就为趁火打劫来着。你看,楚国南攻襄陵,牵制部分魏军,甚至连韩国的胆子也大起来了,为自由和独立,奋力反击。
变法强大起来的秦,曾一直隐忍,如商鞅所言,不出手则矣, “一战则取西河之地” ,这次,趁你病,要你命,千载难逢的机会,秦玩的更大,攻魏之旧都-安邑。
这种情况下,庞涓能如何决策?只有尽快击败齐国!一旦战败,秦和楚会如何?这将是魏国的噩梦!这一战,魏国”东折于齐,南辱于楚,西丧西河七百里,国之根本,竟为之俘!”凄凄惨惨戚戚!
他相信魏武卒的战斗力,可是齐人也知道啊!诸葛亮与司马懿之争论,为何诸葛亮也一直急于求战,蜀国的粮草等供应跟不上!可惜,越是急,越是沉不住气,顶不住舆论的压力,就越容易陷入圈套!
孙子兵法就曾言, “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而这种情况之下,以往的战绩,军人的血性,害了他!
没有高明的政治策略,军事再强,能挽回败局吗?能建立不世之基业吗?以一国之力,处四战之地,而与天下为敌,孤高自许,一个盟友都不找,一点政治形式的分化,拉拢,乃至舍小取大都没有,庞涓纵然是有三头六臂,这仗也不可能打赢!
看看后来的齐闵王,结怨于天下,结果,乐毅的“举天下而伐齐”,牛皮哄哄如齐国,顶得住吗?以秦之强大,统一天下的核心策略是什么?防止六国合纵,多线作战,始终是头等的大事!
苏洵就曾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看看长平之战,赵国军事上,比秦弱多少吗?为啥一败涂地。那是秦国的战略决策者,棋高一着!
看看秦国,商鞅、甘茂、张仪、范雎、李斯等,绝非一流军事家,但都是一等一的战略决策者啊!试想,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类似庞涓,但只有他们,能刘备建立基业吗?
关羽之败,与庞涓类似,在政治而不在军事,北上攻襄樊,战略平衡被打破,与庞涓一样,不预估政治形势之变化,焉能不败?
庞涓败了,而昔日昔日威风凛凛魏武卒就从此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魏国的霸权,也逐渐成昨日黄花,抵不过朝来寒雨晚来风。
战略上的维度过低,很难以军事弥补,这才是庞涓的悲剧之所在!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战国初期,以齐魏为首的七个大国统治者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逐渐后来者居上,最终完成了统一。然而后世大多数人只知道秦国的强大,殊不知战国初期的魏国才是最强大的,当时由吴起组建的魏武卒纵横沙场,未尝败绩。如此强大的魏国之所以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主要是因为魏国的人才流失太严重,人才不能为自己所用反而强大了对手。
魏国与其他几个国家衰亡的原因不同,其他国家多是因为决策或是本身国力较弱而被秦国吞噬。但魏国本身有着强大的底蕴,且国内人才辈出,经过变法后,国力与兵力空前强盛,但有着这样一副好牌的魏国却并没有将其打好,君王的猜疑加上敌国的从中作梗,让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们备受迫害,最终只能选择逃离自己的国家,在这样的处境下,魏国变得越来越衰弱。
在魏文侯统治魏国时,他重用贤能,提拔了一批有志之士,其中李悝是最为优秀的那一个,在他的帮助下,魏国完成了变法,使魏国成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而后吴起效仿李悝变法,便组建了当时让人闻风丧胆的魏武卒,这些士兵骁勇善战,且纪律严明,在战场上有组织有纪律且精通战法,在数十次的作战中未尝败绩,就连勇猛无畏秦军就没能在他们手中套得好果子吃。
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魏国后来因为人才流失严重而葬送了大好局面。原本强大的魏国先后丢失了吴起、商鞅、范睢等人才,并且这些人才大多数都加入了秦国的阵营,这使得秦国逐渐超越了魏国,在秦始皇派兵攻打魏国时,魏国仅仅坚持了三个月变覆灭了。魏国的衰亡是必然的,在一次次的丢掉手中的王牌时,魏国的结局便已经注定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诏令韩虔﹑赵籍﹑魏斯三家为诸侯,《资治通鉴》载“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自此韩、赵、魏三国正式诞生。公元前376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废晋静公,而“三分其地”,因这三国同出于晋国,所以世称为“三晋”。当然韩赵魏三国虽“师出同门”,但毕竟有强有弱,因此在领土上也有优劣之分,这其中魏国就占据了河东郡、半个河西郡、上洛之地和东郡等地。
从以上来看魏国看似乎在领土的划分上赚了,毕竟魏国占据了原晋国最富饶的河东郡,及战略位置最重要的上洛之地,可以说魏国占据的是中原的腹地,也是最为富饶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春秋末魏国所处的位置,就会发现魏国的运气并不好。正因为它地处于中原腹地,所以就注定它将被其他的诸侯国包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当时魏国的西边是秦国,东边是齐国与宋国,南面是楚国,西南是韩国,北面则是赵国。
可以说魏国所处的位置就是“四战之地”,正所谓“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再加上秦、齐、楚、宋和赵等环绕魏的诸侯国都乃是当世强国,所以稍有不慎魏国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也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决定采纳李悝的变法主张,开始在全国实施变法,史称“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主要包含四项变法内容,其一废除世袭制度,改用以能力来“量才适用”。其二废除井田制,采用“尽地利之教”的政策。其三实行法制,建立了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其四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而随着“李悝变法”在魏国的成功实施,魏国的国力也越发的强大。它先后北抑赵,东灭中山,并连败秦、齐、楚等国,从而开辟了大片疆土,一跃为中原霸主,并雄霸天下60余年的时间。
而“李悝变法”之所以能让魏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的如此傲人的成就,其起到的作用最大的无疑就是变法中的第四条内容,那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可以说魏国就是因为通过“武卒制”训练出的一批横行战国无敌手的魏武卒,才最终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李悝对于魏国军事改革的核心就是“废除春秋时期一直盛行的“闲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动员兵制,改行“募兵制”,从而建立起一支完全职业化的军队。”。而“武卒制”的出现就是建立在“募兵制”的基础上,它的核心就是精兵战略,即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士兵来替代原来魏国军队中大量存在的雇佣兵及动员兵,从而组建其一支精锐的重步兵,名曰“武卒”。
“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这就是“武卒”最恐怖的战斗力,而魏国也正是靠着这支强大的部队,最终成为了战国一霸。当然需注意在当时“武卒”制虽是李悝提出的,但是真正去训练魏武卒的却是吴起。那么“武卒”的战斗力为何会如此之强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不可遇魏之武卒”这样让人胆寒的部队呢?吴起又是如何训练出这么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得呢?其实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武卒”的选拨非常的严格,吴起建立的这支部队的核心就是“兵不在多而在“治””,所以他在选拨上采用的是精兵政策。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就是说在当时要想通过考验成为“武卒”一员的,必须要身穿上身甲、股甲、阱甲三层护甲,头带铁盔,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然后用半天的时间快速行军约合40公里。
也就是说只有完成以上的任务,这位士兵才能有资格成为“武卒”,但是也仅仅只是有资格,并不是一定就能。不过想想看全身上下要穿着三重甲、铁盔,带着长矛、剑等这些沉重的装备,然后在半天的时间完成急速行军约40公里,你说就是完成这样残酷的考核的士兵也只是有资格而已,那你说真正的“武卒”该是如何的精锐。
其二、“武卒”的训练方式十分超前。在当时他们在完成最基础的考核后,他们还需要进行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一系列的军事技能训练,只要在完成这些训练后,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武卒”。而且在当时吴起还特别注重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采用的训练方式是“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
而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但能够极大的提高训练的速度,而且还能在士兵教学的过程中间接的磨合着大家的默契和信任度,毕竟这些士兵都是在相互的学习当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可以说他们就是一起长大的“武卒”,也就是如此在信任和默契方面,其他诸侯国的军队显然是比不上“武卒”的,也正是因为武卒们在战场上的相互信任,和互相知道彼此的想法,才最终造就了后来无敌于天下的魏武卒。
其三、“武卒”的待遇十分的优厚。当然武卒虽然在考核上极其的严格,但是一旦你成为武卒,那么你就能享受到十分优厚的待遇。首先入选武卒的士兵的全家可以拥有免交徭赋租税的权力,且还能获得至少百亩的土地。当然如果你之前是奴隶的话,还能够立马解除奴隶的身份,而且如果你战功卓著的话,还可以获得象征着贵族身份的爵位,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优厚的待遇,魏武卒的战斗力才能变得如此的强大。毕竟谁也不想失去这么一个优厚的待遇,谁也不想成为奴隶。而如果想继续拥有这些福利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拼命,必须为魏国打赢每一场战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其四、“武卒”的纪律性非常高。一个好的部队,严格的纪律性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事实上在魏武卒这里也是如此。吴起建立的魏武卒从一开始就被灌输着“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的思想,只要你听从指挥,打赢胜仗,升职加薪都不是事,甚至你的家人也能获得重赏。但是如果你不听从指挥,哪怕是你有战功,你也必将受到严惩,比如当年吴起率领武卒与秦人作战的时候,一位士兵就不等待上级的命令直接冲向了秦人的阵营,最后虽然他勇猛的杀掉了两个秦兵,但是吴起还是以他不按命令行事,将其斩首示众。
也就是在吴起这样严格要求纪律性的情况下,魏武卒在战场上完全的做到了“令行禁止”。在当时魏武卒参加的战争,整个部队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都能做到如同行月流水般的统一。军官让退就退,让进就进,让不动就不动。甚至即使是敌人冲到自己的阵营里,只要军官没有下令进攻,他们就根本不会动。也就是如此,纪律如此严明的魏武卒最终成为了整个战国的恶梦。
其五、“武卒”在编制上很胆大。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对于魏武卒的编制要有“胆大”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是有什么兵种组成的就知道了。熟悉春秋战国的人应该都知道,在那个时候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都是看这个诸侯国拥有多少乘的战车,越强大的国家它拥有的战车也就越多。可以说春秋战国就是战车为王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诸侯国在打仗的时候都是以战车为主,不管是组建什么军队而都会加入战车这一兵种。
但是我们再看看魏武卒的编制,它完全没有战车的影子,它是完全由步兵组成的兵团。而在当时除了魏国,就没有任何国家的军队敢这么做,所以可想而知在当时吴起是有多么的大胆。当然吴起敢于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当时魏武卒不仅在兵种的组成上显得很大胆,而且在军队的军事单位的组成上也显的十分的超前。在当时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也就是“武卒”的基本作战单位就是一千人。然后遇到战事的时候,则会设将军来统领数量不一的千人队。
可以说这样的编制几乎能够确保魏武卒能够在作战的过程中保证绝对的灵活性,基本上统帅想让魏武卒往哪里打,它就能往哪里打。统帅命令二五百主,二五百主命令五百主........命令可以一级一级的下达到军队的任何地方,因此可以确保做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同手使指那样的灵活”。同时这样的编制还能确保魏武卒即使在战败的情况,也能够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迅速的组成军阵阻挡敌人的进一步追击,正所谓“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
此外,吴起在进行编组的时候,还会根据士兵擅长的东西来进行编组,如惯于近战的编为一队,擅长弓箭的编为一队,善于攀爬的编为一队,就这样每当战事发生之时,吴起就会根据战场上的局势来讲这些队伍进行分别使用。也就是如此,在这样灵活的编制下,魏武卒往往能做到出其不意的击败对手。
其六、“武卒”的装备很先进。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天下的冶金中心就在韩魏两国,而这之中尤以魏国的兵器制作最为发达,史称“魏军甲兵犀利”。而武卒就是在借助这些精良的武器才有了称雄中原的资本,再加上当时魏国又逐渐将铁制兵器加入到魏武卒的装备当中。也就是如此在魏国强大的兵器制造业和铁制兵器的支持下,在当时一位魏武卒的单兵武器往往能做到“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也就是武装到牙齿。所以你说一个武卒就装备如此精良,那么由数万这样的武卒组成的魏武卒兵团,你说有多么的强大。
可以说就是在以上因素的造就下,魏武卒最终成为了一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军队。公元前405年,魏武卒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击溃五十万秦军,自此“武卒”名扬天下。公元前354年至350年,魏武卒先是攻破赵都邯郸,后败齐于襄陵,败秦于定阳。在这三十余年的时间里,魏武卒在吴起等魏国将领的率领下,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负”的壮举,鼎盛时期的魏武卒甚至攻下了秦国函谷关,夺取了秦国五百多里的土地,并让秦国数十年不敢再出函谷关半步。
不过最终曾经强大无比的魏武卒还是没有逃过“盛极而衰”的命运。公元前341年,魏武卒因庞涓的战略失误,最终损失惨重,自此彻底衰落,威风不再。公元前293年,随着魏国在伊阙大败于秦国,最后的精锐魏武卒损失殆尽,自此这支雄霸天下60余年的精锐之军彻底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那么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魏武卒为何会在伊阙之战彻底的消失,魏国难道就没有想过继续训练出魏武卒吗?其实并不是魏国不想,只是“培养魏武卒的成本实在太高,而且时间耗费太长”。
刚才我们也说了魏武卒的装备是十分精良的,但是要打造这些精良的装备所耗费的财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再加上每位魏武卒的待遇又是极其的丰厚,不但全家免交徭赋租税,甚至还能获得百亩的田地,所以可想而知一位魏武卒所耗费的财力有多大。而这就是如此,即使财力鼎盛时期的魏国也只能是勉强的支撑着,但是鼎盛时期的魏武卒也只是“有提七万之众”,也就是在当时鼎盛的魏国也仅仅只能维持七万魏武卒的开支,可想而知魏武卒所耗费的财力有多大。而这份财力显然不是已经处于衰落期的魏国能够负担的,毕竟此时的魏国不但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而且魏国内部的贵族又大量的兼并土地,所以早已不能满足魏武卒的需要了。
此外,最为重要的是,魏武卒的培养除了需要支付大量的财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毕竟一支军队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除了靠武器装备,更多的是依靠军队中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而这些老兵显然是需要大量的实战过后才能培养出来的。但是显然魏国周边的国家是不会再给魏武卒培养的时间了,毕竟魏武卒可是压了他们整整60余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巴不得魏武卒早点消失,又怎么会让它再次出现呢?也就是如此最终魏武卒就这样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当然不管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就是魏武卒的出现的确造就了魏国的强盛一时。魏国能够成为当时整个战国最强大的国家,魏武卒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魏武卒,恐怕以魏国的地理环境,它早就被其他国家给联合吞并了,但是正是因为魏武卒的强大,所以周边的国家才不敢对魏国有任何的觊觎之心,甚至魏武卒还帮助魏国雄霸了战国60余年的时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6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