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最大贪污案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短衰长的王朝,它前后延续了319年时间。朱元璋刚建立明朝时,明朝还十分强大,但在其之后的执政时间里,官员被大量杀害,致使明朝力量衰减。
幼年的朱元璋家境贫困,为了吃饭活命还曾为地主放过牛。那时正处于元朝,民族矛盾尖锐,灾荒频发,朝廷施舍下的粮食被官员们一层层的贪污,到百姓手里也就所剩无几了。看遍了世间冷暖的朱元璋从小就对这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痛恨至极,于是在自己登上皇位后,他下定决心要严厉处置贪官污吏,还审理了明朝历史上最大的贪污案,当时的他龙颜震怒,一声令下,涉案的3万多官员被一律杀光,撼动了整个朝廷。
这场明朝历史上最大的贪污案,也是明朝洪武四大案之一,它最初是由一本奏折引起的。洪武十八年(也就是1385年),明朝御史余敏和丁廷呈给朱元璋一本奏折,这本奏折上明确地揭露了当时的户部侍郎郭桓贪污之事。朱元璋看了这本奏折后龙颜震怒,即刻吩咐审刑司官员吴庸去调查此事。
吴庸经过仔细调查,确认了郭桓贪污之事是真。与以往的贪污案不同,郭桓贪污案涉及的金额之大、牵连的官员之多令朱元璋心惊。郭桓在当时的官职是户部侍郎,就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而户部有一项职能是收税赋。在政治混乱的明代,这样一种官职能够让郭桓有不少油水可捞。
郭桓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大肆敛财,不仅私吞了浙西一大半的秋粮,而且还私吞了太平、镇江两地的赋税。不仅如此,他还私设库子钱、口食钱等。那么郭桓到底贪污了多少呢?据朱元璋《大诰》记载:“共折米算,所废者两千四百余万精粮”。按照明朝制订的标准计算,相当于有1200多万两,而明朝最高的一品官一年的俸禄也不过才1000石,由此可见,郭桓见钱可谓是蚂蟥见血,利欲熏心!
贪污了这么多钱和粮食,朱元璋当然不会放过他。继续往下调查,此案竟前前后后涉及了3万多人,包括兵部侍郎王志、刑部尚书王惠迪等人也在贪污之列。面对着如此众多的涉案官员,朱元璋感慨道:古今贪有若是乎!就是说古往今来,贪赃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这么过分的,实在是不多!可见明朝当时的官僚机构有多么腐朽。
朱元璋怒不可遏,将以郭桓为首的六部侍郎以下涉案官员全部处死,斩杀人数达到3万多。朱元璋自身勤廉节俭,他绝对不容许自己的官员如此猖狂,这样一场大型斩杀起到了很好的“杀鸡儆猴”的效果,明朝官员们都看到了朱元璋对于贪污腐败行为的态度,也不敢再过多造次,明朝整个国家的朝政作风得到了很大改善。
这场贪污案其实还有一个插曲,那就是案子的主审官吴庸也被处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吴庸只是当了一个替罪羊。由于朱元璋在民间追赃,许多富商大贾都被抄家灭门,甚至很多小百姓也没能幸免,使得民怨沸腾,政局动荡不安。而吴庸在牢里审问涉案人时又用严刑拷打,导致很多人命丧狱中,朱元璋就刚好把吴庸拉来当垫背,以平复民间的一片怨声载道。
云奇告变明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上书朱元璋,说胡家旧宅里的一口陈年老井突然涌出香甜的醴泉,此乃大明之祥瑞,请皇帝前去观赏。朱元璋龙颜大悦,便带领众人前去观赏。当车队走到西华门的时候,忽然从路旁窜出一个人,拦在车前,阻止通行。此人任凭禁卫军拳打脚踢,甚至手臂被打断,也丝毫不退让。朱元璋心中感觉此人必有要事相告,于是就命卫士将此人押到了跟前。
经过询问,原来此人是西华门内史宦官云奇。但是云奇表明身份以后,便不再出声,只是一个劲向胡惟庸旧宅的方向看去。朱元璋不禁疑窦丛生,就登上高台,向胡惟庸旧宅方向望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但见胡惟庸旧宅亭台楼阁之间隐藏着大批身披铠甲、手持利刃的士兵。
朱元璋倒吸一口冷气,当即就拘捕了胡惟庸,至此,胡惟庸案发。
现在看来,“云奇告变”实在不合乎情理,也更富于戏剧性。试想,朱元璋生性多疑,久经政治磨砺,像“井出醴泉”这类的详瑞之兆怎么会轻易相信。再者,此时大明天下初定,政务繁多,即使朱元璋真的相信胡家旧宅“井出醴泉”,也不大可能草率出行。那么,也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得通,那就是朱元璋想杀胡惟庸由来以久,所谓的“云奇告变”就是朱元璋自导自演,拘捕胡惟庸的借口。
那么,胡惟庸被杀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胡惟庸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君相之争君相之争才是胡惟庸被杀的最主要原因。自秦始皇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在不遗余力地在加强中央集权制,或者说在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条件就是处理皇权与相权之争。不管是汉武帝的内朝制还是汉光武帝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以及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无一例外在削弱相权,增强皇权。
胡惟庸早期因深受朱元璋宠信,骄恣渐显,在朝中有恃无恐,尤其在刘伯温死后,更是一手遮天。他不按正常上奏的途径行事,内宦外宦及各司上奏的文书,胡惟庸都先拿来自己翻阅。凡是对自己不利的,统统匿而不报,更是对这些人进行政迫害;而对自己有利的,胡惟庸则不遗余力地进行提拔。
于是乎,那些急着想升官的官员和那些丢官的官员纷纷向胡惟庸靠拢,争相向其献媚,并以重金贿赂于他。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势如日中天,恩威震主,对朱元璋的皇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朱元璋对此十分不安,他的脑海中就萌发了“弃中书省、废丞相”的念头。不过,丞相一职延续了一千多年,废除绝非一朝一夕。朱元璋此时能做的,就是冷眼旁观,“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朱元璋需要一个合适机会,一个合适理由除掉胡惟庸。
随着胡惟庸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愈发狂妄自大。胡惟庸的儿子骑着马在闹市奔行,却从马上摔了下去。恰好此时,路过一辆马车,就把他压死了。胡惟庸见自己的儿子惨死街头,勃然大怒,没有向朱元璋禀告,就私自将驾马车的车夫杀死了。其实,如果胡惟庸如实向朱元璋禀告,朱元璋也会卖胡惟庸一个面子,将车夫杀死为胡惟庸的儿子抵命。而胡惟庸私自行为,就惹恼一朱元璋。胡惟庸见此不妙,就提出用金帛作为赔偿,也被朱元璋驳回。至此,朱元璋所代表的皇权和胡惟庸所代表的相权正式开始交锋。
朱元璋的恼怒加剧了胡惟庸的恐惧。于是,胡惟庸就和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密谋造反,暗地里通知各方追随他的武臣和同党。此时,日本贡使私见胡惟庸,说他们可以派来精兵千人,藏于胡宅。胡惟庸只需要诱导朱元璋前来,到时候,日本精兵就与胡府力士一齐捉住朱元璋。
恰好此时,占城国派使节进京朝贡,胡惟庸私扣使节并且没有把此事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在朝廷上公开审讯此事。但胡惟庸和汪广洋没有主动承担责任,而把责任推给了礼部,而礼部内部又互相推诿责任。朱元璋一怒之下,当场下令拘捕了跟此事有关的大臣,而胡惟庸和汪广洋暂时没有受到斥责。
不久,中丞涂节叛变胡惟庸,向朱元璋密报,说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朱元璋觉得汪广洋应该清楚此事的缘由,就把汪广洋叫来问话。然而,汪广洋矢口否认。朱元璋就以汪广洋结党朋欺,不久就将汪广洋处死了。随着汪广洋身死,中丞涂节害怕他们密谋刺杀朱元璋的阴谋败露,向朱元璋奏发了他们的谋逆之事。朱元璋见废除丞相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亲自审问,称胡惟庸有谋反举动,下令拘捕胡惟庸等人,并将其诛杀。至此,胡惟庸正式案发。胡惟庸案先后涉及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堪称洪武第一大案。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空印案,明初四大案之一。所谓空印,就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就像现在的合同,先盖章,再填内容。
按明朝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因为涉及的内容账目繁多复杂,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古代交通不便,往返路途遥远,一来一回几个月就过去了,为了方便行事,地方办事的官员,都会准备几张盖好了印的空白账册,用以备用。
这其实就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怒下面官员,不按规矩办事,没有把法规放在眼里,并且这样还会引起中央和地方官员一起贪污,这就是欺君罔上的重罪。
于是朱元璋为了整肃官员作风,令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军。从中央到地方,受到牵连的官员数不胜数,连名臣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都受“空印案”而死。
对于涉案被杀的人数,其实后人多有争议,有杀数万之说,有与郭桓案共计杀七、八万人之说。方孝孺《叶郑传》说空印案被杀人数不过数百,而吴晗《朱元璋传》:"空印案与郭桓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 "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别,是因为关于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上还有争论,有的说是洪武八年,有的说是洪武九年,还有说洪武十五年。之所以时间不一样,因为这个案件也不是独立发生的。如果是洪武十五年发生,两年后,又发生了与之相关的“郭恒案”,那么吴晗《朱元璋传》:"空印案与郭桓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 "就是正确的。
朱元璋?怕?有人比他富
沈万三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以相当典型地看出朱元璋对这些豪门富户的态度。
此人名叫沈富,字仲荣,号称天下首富。在各种记载中,少见其人劣迹,大约是元代极为活跃的国际、国内贸易中的一位商业天才。由于人们搞不清此人是如何做到富可敌国的,于是便传说他手中有一个聚宝盆,可以源源不断地生聚财富。据说,帝国首都南京城的城墙、官府衙门、街道、桥梁有一半是该人捐资修建的。这使皇帝朱元璋的心里很不舒服。恰在此时,沈万三为了破财免灾,讨好朱元璋,便自说自话地提出申请,说是愿意再捐一大笔钱,供天子犒赏军队。结果,这个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朱元璋大怒,曰:一介平民,却要犒赏天子的部队,必是污长犯上的乱民,其罪当诛。后来,多亏那位马皇后讲情,认为人家送礼出钱,本是好意,不该杀头。且一介平民富可敌国,本身就是不吉不祥的事情,早晚会遭天谴。于是,皇帝终于开恩,免其死罪,将他全家迁徙充军到了云南。(《九朝谈纂》卷1,引《近峰闻略》)
此后,朱元璋还曾数次取天下富户填充到帝国首都南京。这种强制迁徙与性质有所不同的移民政策,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据说涉及人口,累计达到了至少百万人以上的规模。受到当代直到今天历史学者们的热烈赞颂。
与此同时,帝国实行了一项?粮长?制度。规定每一万石税粮为一个纳税区,由当地最富户担任粮长,负责税粮的催征输解。这是实行?许拿下乡官吏?之政策,割断了政府官员们假借税粮鱼肉百姓后的一个替代性方案。朱元璋为此项发明相当得意,说这是?以良民治良民?的高招(《明太祖实录》卷68),并且给予这些粮长们应该算是很不错的优惠待遇,直至从中直接选拔帝国官员,甚至高级官员。以至于很多年后,大学者顾炎武还在他那本著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说:?当时,父兄们经常教导子弟,做粮长比参加科举考试还好。?
朱元璋狠刹敢钻他空子的官员
谁知,一些有财有势的粮长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希望更快捷迅速地得到更大的财与势。他们想出的主意相当富有中国特色,比如,将自己及其亲友们应当缴纳的税粮,分摊到纳税区的众人头上;比如,除了该缴纳的正粮之外,再加上各种附加费,这些附加费的名目可以达到十八种之多,通常是正粮的数倍以上;比如,将收缴上来的税粮当作高利贷放出去,再对上申请延期交纳,等等。同时,辅之以?临门吊打?、拆屋揭瓦、逼卖家产等手段,表现出极高的智商水平和非道德勇气。
朱元璋对此类人物一般采取的措施就是杀之,并抄其家。在他的《大诰三编》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一次杀头抄家160个粮长的记录。有一个号称浙江金华首富的杨姓粮长,放出狂话,说是皇帝征粮万石,不及他一个田庄的收入。结果,解粮进京时,朱元璋召见,问他:?粮食何在他回答说:?霎时便到。?朱元璋?哼?一声:?杀时便到吗立命拉出去砍头。消息传出,其家人四散而逃,家产被当地人抢掠一空。据说,有一次朱元璋梦见100个无头之人跪在阶下。十天后,有100个粮长解粮到京,恰好全部没有足额按期交纳。朱元璋下令格杀勿论(《九朝谈纂》卷1,引《冶城客论》)。
在朱元璋当政的三十一年中,曾经至少发起过六次大规模整肃帝国官吏与豪门富户的运动。有学者认为,在这些大清洗中,大约有10万以上到15万帝国官吏与豪门富户被杀死。因此,有国内外学者将其称之为?有计划的屠杀?。
不分好坏一次杀了1300个一把手
这些屠杀的'情形不尽相同。其动机与目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的目标针对着贪官污吏,如洪武四年的甄别天下官吏,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十九年的?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大约可以归入这一类。朱元璋习惯上将此类获罪者称之为?不肖无福之徒?。
另一类则主要针对可能威胁他的皇位,或者可能威胁到他的继承人皇位的那些开国功臣们。这一类基本上属于政治谋杀。包括从洪武十三年一直绵延到洪武二十六年的?胡蓝党案?和洪武二十三年的?罪妄言者?。朱元璋将此类人称之为?奸党?。
在针对第一类目标的战场上,朱元璋的胜利短暂而暧昧。
在打击这些所谓?不肖无福之徒?时,朱元璋显得随心所欲,但却有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地扩大打击面,最好将那些豪门富户们攀扯进来,同时,不惜采用最为严酷的手段。?空印案?,几乎是当时人人皆知的冤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其缘起,用今天的语言描述相当简单。大意可以表述为:户部,即帝国最高财政机关,在每年审核各地例行财政报表时,要求严格,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多少位数字,稍有不合,立即作废重报。于是,各地进京申报报表的财务人员为了少跑冤枉路,就在进京时,携带了盖好本地公章的空白报表,以便与中央机关核对过数字后,或者在遭受到刁难时,就地重填。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当时没有电子邮件和特快专递等,最远的省份来回一趟需要几个月时间,且不算时间、精力、花费等等,个中情形,相当苦恼。按理说,用这种报表是造不出有价证券来的,人们也很难靠这里的数字徇私舞弊。
因此,此种做法已经普遍应用,为各方所默认接受。谁知,朱元璋偶然知道了这个情形后,认定自己发现了一个官员相互勾结、舞弊欺诈的泼天大案。于是,这位缺少财务知识的皇帝立即发雷霆之怒,下令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正印官,即一把手全部处死,副手以下官员打一百棍,充军边疆。
当时,全国有13个布政使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141个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192个州,相当于今天的小地级市和大县级市;1013个县。这1300多个官员,不论良莠好坏,全部被杀掉。而且,是在有人已经向朱元璋解释清楚了个中缘由的情况下,被杀掉的。
结果,其中有一些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也稀里糊涂地被干掉了。比如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时任山东济宁知府。此君一件布袍穿了十几年,每日三餐,有两餐以一盘素菜下饭。当地百姓则在他的任期内,号称富足。于是,百姓们不愿意这位知府调离,自发地作歌传唱挽留。歌曰:?使君勿去,我民父母。?结果,这么一个好官好人,此次却被朱元璋不由分说地杀死(《明史》卷281,方克勤传)。二十多年后,他的儿子方孝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原因是,他不肯迎合夺了侄子皇位的永乐皇帝朱棣,结果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灭了十族的人物。此是后话。
洪武朝最大贪污案杀了数万官员
?郭桓案?则号称是洪武朝最大的贪污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这位郭桓时任户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全国最高财政经济部门二把手。据说,在这个官员勾结舞弊的大贪污案件中,被贪污了的财物总计可以折合精米2400多万石。差不多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税粮收入。
朱元璋要求对此案一追到底。就是说,要从中央部门开始,一级级地追查出所有犯罪终端。
最后的结果是,所有中央六个部和全国各地、各级的大部分官员被牵连进去。朱元璋自己说,此案?天下诸司尽皆赃罪,系狱者数万,尽皆拟罪?。《明史》的《刑法志》记载:自六部左右侍郎,即从中央六部每个部两位副部长开始的以下官员全部处死,全国各地各级官员处死者数万人。由于?寄赃遍天下?,所以,?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就是说,朱元璋毕其功于一役,将天下的贪官污吏和豪门大户一网打尽了。其中有多少冤魂怨鬼基本无从查考。
空印案
应该说这确实是一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实在罕见。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根据《刑法志》记载,此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但根据此案当事人的记载,真实发案时间是在洪武九年(1376),目前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确认,本文采用洪武九年的说法。
案件的缘由是这样的,明朝规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地方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这一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能完成。如果对不上,即使只是一个数字,账目就必须重新填造,更让人为难的是所有重修账册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
这个规定在现在看来似乎不难执行,但在当时可就难了。
要知道,当时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各府各县必须派使者带着账册去京城。这些使者的首要条件是身体好,因为这一路上是很辛苦的,没有汽车火车让你坐,你得骑马、坐船、再骑马,某些时候你可能还要搞些登山运动。
比如你是广西某地的官员,要想到京城,最快也得一两个月。就算你年初一就出发,到京城起码也是早春三月了。满头大汗跑去户部,一核对,错了一个数字。
行了,啥也别说了,兄弟你打马回去吧,我等你。
于是又是一路狂奔,先骑马,再坐船,回去改了账册,盖了公章。我去也!
这就是四个月过去了,转眼已是夏天,赶到京城,又见面了。
这位运气不好,核对后发现还是有地方错了,啥也别说了,还是回去吧,下次过来记得穿多点衣服啊,这边冬天冷!
于是又赶回去,赶回来,这回核对上了,可差不多快到第二年了,你也别回去了,在这过年吧,计划又该重新做了。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如果总怎么折腾,谁也受不了。经过分析,官员们发现,关键问题在于盖印这个环节,因为纸笔都是现成的,账册错了改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让你带的,你把印拿走了,官老爷总不能拿萝卜刻印盖公文吧。当时在街头私刻公章的生意还是没几个人敢做的,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带上事先预备好的盖过印信的空白文册不就行了吗?
就这样,带空印文册成了当时一条不成为的规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个人例外。
很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朱元璋。
洪武九年,朱元璋突然发现了这个所谓的秘密,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官员们竟然敢搞这些名堂!
他震怒了,他认为自己做了一回冤大头,于是他派遣官员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按说只要一调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释的,其实即使是他派去调查的官员也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事情的缘由大家都知道,可就是没有人说。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滑稽场景,问话的官员也知道,回答的官员也知道,只有朱元璋不知道。
这个现象不难解释——官员们害怕。
如果上书辩解,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同党或者包庇,这个黑锅谁背得起。
就在此时,一个勇敢的人站了出来,值得敬佩的是,他并不是在职官员,而只是一个平凡的生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只是一个老百姓。
这个人叫郑士利,他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靠山,只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只是为了说出真相。
他利用当时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的渠道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很长的书信,这封书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在书信中郑士利明确指出: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一纸一印,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一一核对,所以很难确定。说明了空印出现的原因
其实郑士利不但敢于直言,也是个聪明人,他估计到朱元璋可能羞于认错,便在文章的最后,为朱元璋开脱,写道:其实您也是为了老百姓好,您是怕贪官污吏借机挪用这些空印纸,用来危害老百姓(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您也是为了百姓好啊。
照郑士利的意思那就是:皇帝大人您也没错,大臣们也没错,当然小人我也没错,大家都没错,误会,误会啊!
朱元璋给他的赏赐是送去劳改。
因为郑士利把朱元璋看得过于简单了,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也不是不肯认错的人。其实从他的无数耳目那里,他是很容易得知事实真相的。如果他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明朝的天下就不会姓朱了。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处罚这些官员呢?
真正的原因在他的心里。
朱元璋从来就不信任那些官员们,这与他从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深刻了解这些官员们营私舞弊的本事,在他看来,这些人是靠不住的,即使现在这些官员们为他干活。
综合各方面分析,空印案之所以给朱元璋如此大的触动,是因为他认为这些官员们轻视他的权力,居然敢于不向他请示就私下擅自盖印。这是藐视他的权威。
真是好大的狗胆!居然为了偷懒就私用权力,今天你们不经过我的允许,把印盖在文书上,要是容了你们,明天就会把印盖到我的头上!不整治你们一下是不行了。
郑士利被罚作苦工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没有机会见识皇家的威严,没有福气享受当官的荣耀,他一无所有,却凭借自己的勇气完成了他个人的壮举。由于他的英勇行为,这位即非皇亲国戚也非名臣将相的普通人被记入了明史。
相对于那些空印案中获罪的官员们,郑士利还是幸运的。
既然案件已经定性,那么接下来的就是处罚了,问题在于几乎全国所有的府县都存在空印现象,总不能把所有的府县官员都杀掉吧。
这又是一个难题,但在朱元璋那里,似乎没有他解不开的题目。
他总能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事情,旁人认为他绝不可能把涉案的所有官员都杀掉,但他真的就这样做了。
官员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不管是天涯还是海角,山地还是平原,所处的环境繁华或是荒芜,你们的待遇都是一样一样的。
在我们宣布处罚结果之前,先说一下当时全国的行政结构,全国共有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这些省府县的官员很多都与空印案有关。
处罚如下: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一百杖充军。除此之外,连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获罪者,理由是监管不力。
这是名副其实的一扫光,平时都争谁官大,这下倒好,干个副职还能去当兵,正职就得掉脑袋了,真是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在这次空印案中很多素有清廉之名的好官也被杀掉了,最有名的就是千古忠臣方孝孺他爹方克勤,这位仁兄在山东济宁干知府,为政清廉,平时肉都舍不得多吃,衣服上满是补丁,就因为他是主印官,糊里糊涂的没了脑袋。
但要说明的是,空印案中所杀官员的数目是有争议的,有些史料记载死者上万人,这应该是不准确的,因为朱元璋处理的只是掌印的官员,对副职他并未杀掉,朱元璋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杀人狂,他是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的。杀光官员这种蠢事,他不会干的。
综合分析空印案,可以看出,此案和肃贪其实并无太大关系。官员们由于工作上的便利采取的一种变通手法,演变成了一件大案。而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且有人上书说明真相的情况下,朱元璋还接着处理此案,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编辑本段
郭桓案
此案与上一案件不同,其中确实存在着贪污问题,但牵涉之广,影响之大在贪污案件中确属罕见,而此案中也确实存在着某些很多疑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在朱元璋的编的《大浩》中,详细列举了郭桓贪污的方式和数量,看了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我们有必要列举一下(请仔细看,疑点就在其中),其贪污行为包括:
1.郭桓私分了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钱粮朱元璋没有收到,全被郭桓私自吞掉了。
2.郭桓私分了浙西的秋粮,具体数字是这样的,当年浙西的钱粮是450万石,郭桓只交给了朱元璋200多万担,其余的他自己私分了。
3.郭桓等人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巧立名目,创造性的征收多种赋税:包括水脚钱、车脚钱、口食钱、库子钱、蒲篓钱、竹篓钱、神佛钱等。
最后算出总账,他和同党一共贪污了2400多万石粮食。
郭桓
这么看来,郭桓确实是胆大妄为,他勾结其他官吏贪污腐败,朱元璋也并没有放过他的同党。那么郭桓的同党是谁呢,经过朱元璋的追查,六部的大多数官员都成为了郭桓的同党!
他们包括礼部(礼法)尚书赵瑁、刑部(司法部)尚书王惠迪、兵部(国防部)侍郎王志、工部(建设部)侍郎麦至德等。请注意,这个名单很长,据《刑法志》记载,当时六部除上面所列高级官员外,所有侍郎(副部长)以下官员都被干掉了。
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六部,每个部除了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两人(上文已列出者除外),所有的办事官员都被杀掉了。当时的部长真的成了光杆司令,官员们陷入了恐惧之中,见面的第一句话应该就是“你们今天死了几个?”其实到后来这个问题也不用回答,因为一个部里最多只剩下三个人。
这是中央官员,还有地方的经办官员,粮食是由省里送来的,往下查,就是各个府县,府县再往下,就是那些所谓的富户、粮长。这些人也大多被杀掉。
此案一共杀掉了三万余人,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算得上是把朝廷上下一扫而空了。
转自《明朝那些事儿》
编辑本段
胡惟庸案
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明初,朱元璋对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影视作品中的胡惟庸
结党营私、骄横跋扈的举动极为不满,采取种种方式对其制约。洪武十三年正月,有人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朱元璋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 3 万余人。前后延续达10年之久,朱元璋并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除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踦等 1公、21侯。胡惟庸 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 ,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编辑本段
蓝玉案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当时称之为“蓝党”。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经两个案件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
蓝玉雕塑
蓝玉,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开平王常遇春内弟。初隶常遇春帐下,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屯蓟州。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内蒙古东部贝尔湖)之战,杀北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甚多。朱元璋对其宠遇甚隆,比之为卫青、李靖,封为凉国公。但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跋扈。他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乘势暴横,并仗势侵占东昌(今山东聊城)民田。当御史按问时,竟将御史鞭打后赶走。北征时私占大量珍宝驼马无算。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吏未及时开门,竟纵兵毁关而入。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不满。但蓝玉犹不收敛,擅定军中将校升降与军队进止,导致朱元璋数次责备。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两万人。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5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