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乾隆时期的风扇到底是什么样的,乾隆是如何改进的呢

以史为鉴 2023-06-27 04:21:31

乾隆时期的风扇到底是什么样的,乾隆是如何改进的呢

还不知道:乾隆时期的风扇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朝尽管是距离近现代最近的一个朝代,但它依旧是一个封建王朝,而且由于统治者轻视工匠,抵触技术,导致清朝时中国的科技依旧十分落后。不过,中国人的经验总结能力是出众的,即使在清朝时期严重缺乏科学理论的情况下,依旧有不少发明诞生。比如身为皇帝的乾隆,就曾有一项发明,虽然简单,但却十分实用。而这项发明,与解暑有关。

直到现在,解暑仍旧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许多人的难题。不过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空调、电风扇等科技产物的诞生,好歹还能解决大部分人的炎热问题,可是在古代,解暑却深深困扰着所有人,即使是王公贵族也不例外。

炎热的天气是公平的,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它都一概影响。如今常说气候变暖,其实古代常常出现极端天气,比如明末的小冰河时代和清初的炎热时代。明末时期,天气出现异常,冬天的时候气温低至零下数十度,即使是南方都有许多人冻死。

小冰河时代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巧合的是,在清朝建立以后,小冰河时代也随之结束,气候转暖,灾难减少。不过小冰河时代的结束并非没有弊处,比如它之后炎热的夏天,就使得人们饱受酷暑的折磨。

在古代没有现在的科技产品,普通百姓除了待在阴凉处以及用扇子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办法了。不过百姓们没有办法,不代表皇帝也没有办法。皇帝是九五至尊,自然不能被酷暑折磨,所以在千百年来,皇帝以及下属们想出许多办法,解决皇帝的避暑问题。

以清朝为例,在清朝时,皇帝的避暑方法已经有很多了。比如在修建宫殿的时候,采用的是厚墙体。在夏天的时候,阳光照不透墙体,宫殿里就要凉快许多;而在冬天时,这些墙体又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可谓冬暖夏凉。在清朝时,窗帘就已经广泛应用。不仅是王公贵族,只要是有经济能力的,都会买来窗帘,挂在窗子以及屋檐下,防止太阳照进去。

清朝的宫殿在夏天时还会放上许多冰块,这些冰块都是在冰窖里贮藏的,当夏天来临以后,它们就会被搬出来给皇上用来降温。

当然,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设计与冰块以外,给皇上降温最主要的办法还是依靠人力。在影视节目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宫女拿着巨大的扇子站在皇上身后扇风。事实上在夏天,这些宫女对于皇帝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冰块等都是辅助工具,宫女扇风才是核心。

不过宫女扇风并不是没有缺点,要知道,皇帝有宫女给她们扇风,但宫女们却只能不停地服侍皇上,轻易不能休息。尽管清朝时工部已经创造出风扇,但它依旧需要人力。酷暑之下光是站着就会汗流满面,更何况这些不停出力的宫女。不出一会,这些宫女身上便全是汗,而这些汗在夏天很快就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雍正帝很快就叫停了宫女,他不是心疼宫女,而是宫女身上的气味实在让他难以忍受。在雍正的授意下,工部对风扇进行了改良,创造出牵引风扇,宫女站在屋外也可以靠着一根牵引绳拉动风扇。可是这样一来,皇帝是悠闲舒适了,站在屋外的宫女却更加痛苦,经常有宫女中暑。

乾隆继位以后,觉得这种牵引式风扇实在太过落后,于是自己研发出一种新式风扇。这种风扇可以依靠水流的动力驱动,不再需要人力。乾隆的小发明看起来简单,但它却解放了人力,让宫女不用再受非人的折磨,这是一项不小的进步。

号称“中国最热夏天”出现在1743年,有多热?你看乾隆圣旨说的啥?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

从古自今,天灾人祸是最让人束手无策的,根据记载,崇祯帝朱由检登基后,明朝灾荒不断,公元1628年,北方发生旱灾,放眼望去,都是一片赤色,周围寸草不生,天色也如血一般,百姓生活艰苦,因为没有粮食来源,很多人都食不果腹。

崇祯三年,陕西地区又爆发饥荒,大部分百姓只能啃树皮,吃土,最后因为无法消化而被胀死,然而,这并不是结束,崇祯六年和七年,陕西河南又发生了蝗灾和旱灾,根据当时的地方官往上报的奏折中提到:“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

大致意思也就是说,因为灾荒导致了村里连狗都饿死了,百姓也只能吃树皮,饮树汁,方圆几百里都看不到几户人烟,因为饥饿,很多人都瘦到不成人形,晚上的啼哭声就像是鬼哭狼嚎一样,还有一些村民为了活下去,只能被迫当强盗,总之,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惨。

然而崇祯帝上位后,不只是饥荒和旱灾,就连瘟疫也一并爆发了出来,从1640至1644年,鼠疫从顺德府一路蔓延至大名府,然后天津,山西等地纷纷出现大规模的鼠疫爆发,根据史学家推测,这次的鼠疫导致华北地区多省死亡人数达到上千万,崇祯十七年,天津都尉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由此可见,古代天灾真不是人力所能及的灾难,而在清朝乾隆时期,也曾爆发过一次天灾,事情发生在乾隆八年的夏天,我们都知道,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而作为皇帝,往年都会跑到避暑山庄“度假”,这一年也和往年一样,天气日渐炎热,乾隆准备带着众人前往避暑山庄。

可是当他们到达避暑山庄后,炎热的感觉却并没有得到缓解,而且奇闻还随着时间的推移月来看越高,终于,到了七月中旬的时候,气温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史料记载:“六月丙辰,京城面临酷暑”,实际上,自从五月开始,天津,山西等地就已经出现干旱的现象了,很多树木枯死。

到了农历六月后,情况更加严重,基本上地面都落不了脚,很多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因中暑而热死了,当时清朝官员上报的情况是,大概有11400人因为这种高温天气而被热死,而宫里的冰块也比往年用的多出了好几倍有余,乾隆听闻后大惊,急忙派人下去分发避暑汤,但这根本无济于事。

他在皇宫里还有冰块降温,而老百姓们只能因为忍受炎热的高温,或许很多人都要疑惑了,到底要多高的温度才能热死这么多人呢?后来也有不少专家翻阅史料和清史的记载,最后得出结论,乾隆八年的那个夏天,温度差不多达到了44.4摄氏度,当时所有的房屋树木都被烤焦。

按照常人所能承受的温度来看,最多三十三四度,一旦超过了三十八度以上,身体就会受不了,而乾隆八年却达到了44多度,这的确是少见的,在那个没有电风扇,又没有空调的年代,人们是能硬挺了,但这一次的灾害还是成为了乾隆执政期间的一个大事件,于此同时,乾隆非常自责,同时还下哒了一封罪己诏。

上面写道:“谕、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细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由此可见,乾隆觉得导致这次灾害的发生是因为自身因为做得不够好,所以这才被“上天”所责罚,他对此感到万分愧疚,今后一定勤政爱民,希望上天能够原谅他。

虽然古人大多都比较迷信,但不可否认,乾隆的确是一位好帝王,自他登基以来,一直兢兢业业,重视百姓生活,多次减免粮税,大力实行农业生产,让国库成为了清朝有史以来最充盈的一个时代,根据统计,从乾隆三十年开始,国库库银一直维持在6千万两以上,而当初康熙时期也不过百万两银子,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乾隆就让它翻了好几倍,足以见乾隆的能力了。

面对旱灾,乾隆使用了哪些经典的赈灾方式呢?

乾隆八年(1743年),法国驻华传教士宋俊荣给国内的朋友写了一封信,抱怨北京的天气。信中写道:“北京的老人说,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高的温度。“当时,宋俊荣用拉姆齐温度计记录了北京的气温。后来国家气象局古气候研究部整理转换数据,得出1743年北京平均气温高达40摄氏度,最高温度是当年7月25日,最高温度44.4摄氏度,是中国北方近300年来最高的夏季高温,至今未破。40度以上的高温,没有清代的空调和风扇,人们的悲惨生活可想而知。不仅北京热,全国都热。根据同时期的文献记载,当时天津“土石方被烧”。山西“人死热”、“行人死”,青城“千里旱”。“西南树木常死。这些骇人听闻的记录看起来仍然令人震惊。走在路上,你会看到行人行走,因为酷热而奄奄一息。土地和石被加热,甚至人被用凉树烤死。

山东、山西、河北、天津、京基等地尤为严重,人们承受着难以形容的痛苦。这种高温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是罕见的。自清朝建立以来,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天气。这场灾难持续了夏季的高温,造成了严重的干旱。当时有官员上书乾隆皇帝,说这场灾难是雍正帝推行的各种新政策造成的,建议皇帝废除新政。乾隆大怒,斥其“无理取闹”。旱灾从乾隆八年夏持续到次年五月。大量人口流离失所,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大量流民涌入北京,对皇权的稳定构成极大威胁。乾隆皇帝对此深感忧虑。乾隆在当时还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皇帝。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他很快做出了决定,并与部长们讨论了救灾计划。在应对酷暑问题上,清政府向灾民提供了大量冰块和药品,并定点发放给灾民。此外,九门还花了12000银币,专门用于应对热灾害。朝廷绥靖之后,城内百姓逐渐稳定。下一次干旱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乾隆皇帝紧急向首都及周边受灾地区分发了40万粒粮食。责令所有受灾州县调查统计灾情,将所有灾民记录为“极端贫困”和“次贫困”,然后根据情况给予补助。拨款,发给每张发票,如果有假收据,我需要凭票领取救济品。在所有受影响的地区,已经建立了“粥厂”供灾民食用。在古代,干旱往往伴随着瘟疫。为了防止干旱引发的瘟疫,还要求隔离当地的“粥厂”,由专门人员管理。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但是受灾面积太大,流落街头的人随处可见。这时,乾隆想出了一个办法,启动荆州土城工程,让灾民去打工,让大量灾民有了工作,大大减轻了首都灾民的压力。

乾隆九年,根据当地灾情,朝廷规定当地民众“借麦种”和“官借费”,并在当地官员的建议下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此外,在春天,法院提供了大量的大米和食物,严厉打击了试图在国家发财的奸商。就这样,持续了近一年的自然灾害以危险的方式进行了。一年后,大多数流离失所者返回家园,恢复生产。因为是清朝的盛世时期,雍正十三年的盛世统治之后,丰厚的国库,强大的财政支持,当时乾隆皇帝的正确决策,教科书上的赈灾之道,百姓平安渡过了天灾。而且因为天灾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天灾并没有进一步导致人为的灾难,挽救了“康干盛世”的名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