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匡胤执意要迁都,赵光义为什么要反对

众妙之门 2023-06-27 04:20:40

赵匡胤执意要迁都,赵光义为什么要反对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匡胤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年,正月某日,宋太祖下诏,决定在当年四月去洛阳,祭拜自己的父亲赵弘殷。

春四月,宋太祖率文武百官来到洛阳,参观了城中修葺一新的宫殿。

宋太祖出生在洛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忽然觉得这里比都城开封老旧的宫殿好多了,于是向百官提出了迁都的想法。

宋太祖的理由是:开封城无险可守,需要数十万禁军防御,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出现冗官冗兵现象,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巨大,而洛阳据成皋之险,易守难攻。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迁都的理由充分,决定也合情合理,可是以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为首的大臣们却出奇地一致表示反对。

皇帝的决定,弟弟带头反对,这是什么原因呢?

反对迁都的大臣之中,起居郎李符的态度极为坚决,他向皇帝提出八个困难理由:“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

洛阳城早已破烂不堪,恢复困难;

宫殿缺乏,需要时间营建;

郊庙年久失修,也需营建;

官府机构不健全,一时半会儿来不及设置;

城内百姓贫困,税收有限;

军粮无法供应,养不起大量的禁军;

尚未建壁垒,无法保障京城的安全;

千乘万骑在酷暑迁徙,过于辛苦劳累。

起居郎李符负责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应该算得上宋太祖身边的宠臣。

这位一向逢迎皇帝,可如今却成为反对迁都的急先锋,这令宋太祖极为不爽,没有听从他的谏言。

宋太祖的不爽不在于是否迁都,其原因在于,他已经明显意识到,晋王赵光义已经羽翼丰满,满朝文武差不多都上了晋王的船。

宋太祖祭祀父亲的仪式结束后,依旧居住在洛阳,不肯回京。

大臣们知道皇帝的倔脾气上来了,也不敢劝。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却冒死直谏:“开封城水运极为便利,每年从江淮调运粮米数百万斛,如果现在迁都洛阳,一切物资还要经过开封转手,耗时费力,且难以保障都城巨大的需求。”

宋太祖依旧不为所动。

晋王赵光义谏言,认为目前不适合迁都。

宋太祖说:“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迁都洛阳也是权宜之计,将来迁都长安才是长久之计。

赵光义叩首坚持反对,宋太祖无可奈何地说:“我决定迁都,没别的意思,就是因为洛阳有天然的屏障,可以裁撤大量冗兵,仿照周朝、汉朝的旧例,从此可保天下安定。”

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

他认为,江山是否稳固,不在于地势险要,而在于帝王是否仁德。

太祖赵匡胤没有正面表达对这句话的看法。

晋王离开后,宋太祖环顾左右大臣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晋王的话也不是没道理,可是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就会被消耗殆尽啊!

不久,宋太祖“下诏东归”,迁都一事不了了之。

宋太祖可谓一语成谶。

百余年后,“冗兵”问题依旧困扰着宋神宗,民力消耗过大,以至于徽钦两朝,出现了“靖康之难”。

皇室被迫向南迁移,永远失去了北方的疆土。

赵匡胤的一个决定群臣反对导致大宋早亡百年



秦汉武,唐宗宋祖,改变中国的四大皇帝。其中秦朝创造了千年疆域,汉朝成为最伟大的统一帝国之一。唐朝是带着强大的国力来到朝鲜的,而宋朝被很多人诟病为弱小,但宋太祖并不是一个弱小的皇帝。


由于宋朝最基本的民族政策的影响,整个宋朝的思想方向与其他朝代不同,所以出现了汉史上最差的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言语无法表达靖康困境中两位皇帝的屈辱。你是上天授意的皇帝。最后,他死在了一个不同的地方,带着整个王朝的尊严去见他的祖先宋太祖赵匡胤。279年,雅山之战后,南宋结束,从此,大宋灭亡。


事实上,在宋初,太祖赵匡胤就以其绝对的先见之明意识到,如果按照原来的方法,一百年后的大宋朝将会有大麻烦。而这个决定就是建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其实,当初赵匡胤就有迁都洛阳的想法,因为开封“朝不保夕,进退两难”。每年,大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来防备外敌。然而,这一想法遭到大臣们和的强烈反对,于是毛迁都的计划落空了。


自古以来,选择都城都要考虑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军事是第一位的。首先,都城需要能够很好地管理内部和御敌。经济上,要有足够的物质来源,要足够发达,才能保证首都的物质需求。政治上,说白了就是能更好的掌控整个王朝,尽量把事情避得越远越好。开封最大的优势是“得生于世之机”,因为汴水河运河可以把江淮等地联系起来,经济比较富裕。但最大的劣势是开封没有险要之地作为天然屏障,难以防御强大快速移动的铁骑。所以每年都要在外面驻扎几十万军队作为天然屏障。


但是由于五代的侯亮、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都在开封,所以对于当时北宋的建立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在开封有一个马平川可以让大宋更居中更远。结果,赵光义和他的官员都非常渴望在开封建都,而赵匡胤知道,如果在开封这样平坦的地形上建都,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所以他想:“不行


诚然,建都开封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心和很远的地方,但你要知道,大宋最危险的因素不是中部,而是外部,这是太祖皇帝一直担心的。的确,百年之后,铁骑金兵进入开封,俘虏了两位皇帝,酿成了汉朝历史上最惨烈的悲剧。可见太祖迁都的想法当初是正确的,洛阳可以凭借地形缓解金人的骑兵优势。但开封的开阔地形成为了八大金军,赵匡胤的眼光远超赵光义,迁都计划的失败也导致了大宋百年早逝,令人悲哀。

赵匡胤和赵光义究竟有何矛盾?

要说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的矛盾起源,就不得不从宋朝的建立说起。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在幕僚赵普、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赵光义等人的拥立下,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宋朝建立后,作为皇帝的赵匡胤自然非常豪爽,大肆封赏,赵普、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从龙之臣都加官进爵,恩宠极隆,而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虽然也得到了提升,但却仅仅是殿前都虞候,地位官职均低于其他功臣,并且作为皇帝的亲弟弟却没有被封王,这成了赵光义的一块心病,最讽刺的是赵匡胤的三弟赵廷美没有任何功劳,却被封了魏王,这让本来就小肚鸡肠的赵光义早已心生怨恨!

而且,自始至终,赵光义都认为宋朝的江山有自己的一份,赵匡胤能做皇帝,自己为什么不能?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他不断地玩弄手段,耍弄阴谋,布置党羽。

赵匡胤登基时,其母昭宪太后杜氏还健在,因昭宪太后最疼爱赵光义,赵光义经常去杜太后那告状,使得杜太后以为赵匡胤容不下亲兄弟,经常斥责赵匡胤,赵匡胤也因此厌恶赵光义,但赵匡胤毕竟孝顺,虽然反感赵光义所作所为,却不能不照顾母亲的感受,只好给他加官进爵安抚于他。

公元961年,昭宪太后病重之际,因恐去世后,赵匡胤不会善待赵光义,便以后周为何会失去天下为由,让赵匡胤答应将皇位传给赵光义,并让赵普加以记录,以确保大宋江山稳固,这就是“金匮之盟”,此后,赵光义果然得偿所愿,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开封为都城,开封府尹便是储君),再加兼中书令,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自此后赵光义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赵光义成为储君后,自然为结交朝中文臣武将提供了便利条件,毕竟自己是将来的皇帝,朝中大臣都要巴结,自此后羽翼渐渐丰满。

虽然,迫于“金匮之盟”,要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但是,赵匡胤还是希望能将皇位传给儿子,而“金匮之盟”的内容只有三个人知道,宰相赵普自然明白皇帝的心思,所以他极力反对赵光义为储君,也因此遭到赵光义的仇恨,后来赵光义利用赵普贪财受贿,将他驱逐出了京城,自此朝堂上赵光义权势更胜!

就在赵光义权势日盛的时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相继成年,而赵匡胤也表现出了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的意图,他立赵德昭为兴元尹(汉中)、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此同时,他提出迁都洛阳,期望用迁都来打破赵光义在汴梁庞大根深的势力,从而为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扫清道路,但是迁都不仅侵害了赵光义的利益,更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赵匡胤犹豫了,而与此同时,赵光义察觉到了危险,于是他果断地采取了措施,就在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的同年十月,公元976年深秋,赵匡胤突然无疾暴死,后世更是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迷案。

而赵光义继位后,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主动说出了“金匮之盟”,并将证人赵普召回朝中继续做宰相,当然,过去敌对的两人曾经谈过什么,做了哪些妥协,我们并不知道,但是自此以后,赵普恩宠不失,赵光义还将自己的弟弟赵光美任命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并大肆封赏赵匡胤的儿子以及元老旧臣,用以稳定政局。

与赵匡胤一样,赵光义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但是迫于“金匮之盟”,还要暂且忍耐,当朝局渐渐稳定后,赵光义终于不需要隐藏自己凶狠的一面了,他先是以骄横跋扈训斥赵光美,接着又以赵光美勾结大臣图谋不轨为由将其贬斥,以至于赵光美忧愤成疾而亡。

赵光美死后,赵光义将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立为储君,出任开封府尹,但是不久,便以其失德为由逼其自杀。

赵德昭死后,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最年长,本来该由他继位储君,但是却突然病死了。

赵光美、赵德昭、赵德芳三人死后,最年长的自然成了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佐,但是,赵元佐性情宽厚,与赵光美、赵德昭等关系亲厚,赵光美被迫害,赵元佐求情,但是,却换来的是赵光义无情的训斥,赵元佐眼看着叔父兄长均被迫害致死,心中忿恨成疾,后发疯,因火烧皇宫而被废为庶人,直到宋真宗继位,才得以恢复爵位。

纵观历史,皇位多传于子嗣,传位于兄弟的极少,赵光义既然想要毁弃“金匮之盟”,直接封自己的儿子做储君就好,为何还要费尽周折,害死自己的兄弟侄子呢?估计这里面应该还有对赵匡胤的嫉恨吧?毕竟,他生活在赵匡胤的阴影下那么久,好不容易做了皇帝,自然要报复在他儿子的身上了,赵光义靠着阴谋手段,利用赵匡胤的孝顺仁慈,不仅篡夺了帝位,更是杀光了赵匡胤的儿子,不知道九泉之下的赵匡胤会不会后悔?

到底是哪些人,在阻碍宋太祖赵匡胤迁都洛阳?

赵匡胤刚登基不久的时候,想迁都到洛阳去,当时群臣反对,最主要的就有起居郎李符,老部下都虞候李怀忠,还有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这几个人都反对,最终打消了他迁都的念头。

贴身?秘书?李符反对?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就在赵匡胤兴致勃勃组织去洛阳考察的时候,他的起居郎李符就上书反对了。起居郎是皇帝身边非常亲近的人,相当于是赵匡胤的贴身秘书了,他列举了八条理由来陈述不适合迁都于洛阳,称为?陈八难?。他列出洛阳旧都,百业皆废待兴,民困而食难等等理由,可并未被赵匡胤采纳,赵匡胤依旧去了洛阳,并举行了祭天的仪式。

老部下李怀忠反对?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对于迁都,反对的人还是不少的,但是因为李符的建议被赵匡胤否决,就没有什么人提出来,作为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趁着两人一起喝茶聊天的时候,也给提了提建议,不过赵匡胤听也没有说什么。

弟弟赵光义反对?在德不在险。?

虽然说赵匡胤听别人说反对没作什么表态,但是心里还是有疑虑,就找来了弟弟商量,他对赵光义分析,洛阳地势之险要,又是几朝古都,有文化深沉,又易守难攻,可以抵抗外敌,作为首都非常的适合。但是赵光义提出不同观点,以?在德不在险?一句话就卡住了赵匡胤。

因为这些反对的声音,最终赵匡胤没有迁都成功,后世有人评说皆是因为赵光义的缘故,其实我认为是赵匡胤自己本身决心不够,也许迁都之后,金兵就没那么容易攻破都城了吧?

赵匡胤为什么不迁都洛阳或者长安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
  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区经济发达,能基本解决都城的物质需要,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于王朝管辖范围的中心地区,或有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通向四面八方。
  开封府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赵匡胤考虑得比较全面,比群臣和赵光义更有眼光,他认为如继续以开封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
  宋太祖曾拟迁都
  欲西迁据形胜之地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接青齐。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向南北分流,可开凿运河,连接南北河流。
  因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后期,都曾建都于开封,所以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就地理环境而言,自古统治者择都大多选取龙盘虎踞、山河四塞、有险可守的形胜之地,很少选择地势平坦、难以防守之地。而开封偏偏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四通八达的“天下之冲”,交通方便,经济富庶,有利于“居中御远”。
  早在战国后期,纵横家张仪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楚汉相争期间,谋士郦食其对刘邦说:“陈留(今开封一带)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于是刘邦置陈留郡。唐末和五代时,群雄逐鹿中原,开封的地理位置显得更加重要。唐人韩宏说:“大梁(今开封)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后唐郭崇韬说:“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石敬瑭对后唐皇帝李嗣源说:“大梁,天下之要会也。”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两年后便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定为首都。
  随后,后汉、后周相继建都于开封。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时,沿用后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赵匡胤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在基本平定南方诸国及地方割据势力后,他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他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这一打算遭到群臣和其弟赵光义极力反对。
  反对迁都理由之一:
  洛阳凋敝军食不充
  赵匡胤于公元927年在洛阳夹马营出生,因而对洛阳有特殊感情。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下诏西幸洛阳祭祀天地,并打算从此留在洛阳。
  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上书“陈八难”,书中称:“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赵匡胤思乡心切,根本不管西行难不难,于同年三月丙子日从开封出发,在众大臣和卫兵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洛阳。
  四月,赵匡胤一行到达洛阳,在南郊举行合祭天地大典。此前洛阳地区连续一个月大雨不止,赵匡胤到达后,雨就停了下来,举行合祭大典时晴空万里。大典结束后,当地父老说:“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日复见太平天子!”还有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赵匡胤见天公作美,百姓归心,又见洛阳经过重建后宫室壮丽,心情非常愉快,当日下诏大赦,并当面奖励建设洛阳有功的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
  两天后,赵匡胤大宴群臣,随意赏赐,君臣共欢。在言谈中,赵匡胤屡称洛阳为形胜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阳之意,群臣见皇上兴致正浓,不敢扫他的兴,当时没有谁开口进谏。赵匡胤见大家都不反对,以为迁都之事可如愿进行,却不知群臣虽表面不反对,但大多数人仍不乐意迁都。
反对迁都理由之二:
  开封漕运四通八达
  迁都是牵涉到国家命运的大事,群臣有意见不可能不提,况且他们知道赵匡胤是非常尊重臣下意见的明君,所以便利用各种机会向赵匡胤进谏。
  一天,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见皇上略有闲暇,便上前进言,他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就当时形势而言,李怀忠这一番话的理由是很充足的,自后梁建都开封以来,几代统治者便不断开挖运河,以通漕运。尤其是后周世宗柴荣,屡次下诏开挖运河。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四月,世宗下诏疏导汴水北入开封五丈河,使齐鲁舟楫都能到达开封;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下诏开挖汴水口,引导河水达于淮水,使江、淮舟楫畅通无阻;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柴荣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在开封东面疏导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陈颖之漕”,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就着手在开封周围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他首先下令开挖蔡河,使河流直达许镇,以通淮右之漕。第二年,又调集数万民工,从新郑引闵水与蔡河汇合,使蔡河经陈、颖直达寿春。同年,又在开封城北进一步开挖五丈河和金水河,增加流量。
  经不断疏浚和开凿后,基本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地区入五丈河达京。使开封便于取得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解决首都开封数十万禁军和百万居民的粮食和物资供给问题。这在当时是建都长安或洛阳都无法办到的。所以赵匡胤认为李怀忠的意见确实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仍改变不了赵匡胤迁都的决心。
  反对迁都理由之三:
  安邦“在德不在险”
  群臣的意见赵匡胤可以不听,可晋王赵光义的意见赵匡胤却不得不听,因赵光义是他的皇位继承人。当赵匡胤把迁都洛阳和长安利在有险可守的想法告诉赵光义时,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赵匡胤一时语塞。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左右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光义反驳赵匡胤引用了吴起的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事魏武候。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在船上,吴起与魏武侯讨论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对国家安全哪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吴起认为,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而非地理因素,上古时代三苗氏德义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纣修政不德,虽有险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运,所以说安邦治国“在德不在险”。
  眼看晋王和群臣都持反对意见,赵匡胤只好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5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