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能延续一百年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7 04:10:27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能延续一百年呢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安史之乱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虽说,最终大唐王朝还是以及其惨痛的代价镇压了安史之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唐朝已解决了藩镇之祸。

在唐代后期的藩镇里,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对外作战,中原藩镇则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在割据与防割据的相持关系上,中原藩镇与边疆藩镇在维系内外均势的平衡关系上,边疆、东南藩镇与中原藩镇在武力和财力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唐朝相对稳定统治了一百多年。

但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直到大唐王朝覆灭的百余年时间里,各大藩镇虽然从名义上效忠于朝廷,但是,实际上二者之间还是暗流涌动。

唐朝的国力,在玄宗登基后的天宝年间达到巅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的国力急速下滑。此后,仍有安史残党在河朔地区活动,与朝廷分庭抗礼。由于,此前朝廷在岭南乃至江南一带设立了大量藩镇,朝廷日渐衰微的控制力已无法控制各大藩镇,只能坐视藩镇割据。

不过,此时的唐朝与没落时期的东汉有本质上的差别,并未因群雄割据而变得奄奄一息,反而,统治中原长达一个半世纪。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亦与藩镇割据有很大的关系。各藩镇与朝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可以说,就是这种微妙的平衡,才使唐王朝没在朝夕之间分崩离析。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著名学者韩国磐,就针对藩镇崛起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韩国磐认为: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中国的庄院经济蒸蒸日上,大土地私有制成为大势所趋。众所周知,每个统治藩镇的节度使往往坐拥良田千倾,且名下有大量庄园经济。

所以,这些节度使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避免自己的资产受到朝廷的染指,势必会采取一定措施,进而形成藩镇割据的形势。因此,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问题非但没有迎刃而解,节度使们反而竞拥强兵,藩镇问题日渐恶化。

许多史学爱好者赞同这一说法,并进一步推断,藩镇兵强马壮,且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战斗力强横的牙军,原本这些军队都是地方富豪的私人武装,也是藩镇地区地主阶级的武力代表。各地节度使之所以能够手握重兵,离不开这些地方地主阶级的支持。

正是这种军阀势力与大地主经济的紧密结合,使节度使们拥有了割据一方的资本。

不过,也有一部分朋友否定了该观点,他们提出,并非所有藩镇都参与到割据中,例如:郭子仪等一些本身拥有大量田产庄园的节度使依旧安分守己,其治下的地主阶级也不支持、拥护割据。反观同样以大土地所有制治国的北宋,朝廷还曾推行了一套支持武将购买田产的政策,但是,北宋却并未出现割据现象。

所以,藩镇割据是一种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现象,与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是一种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的政体形势。

除了上述两种论调外,还有人觉得,藩镇完全受到武人支配,因而,造成割据现象的始作俑者正是军士。这些地方色彩非常严重的私兵出身于劳苦大众,他们以当兵作为谋生的职业,依靠武力巧取豪夺。因此,割据地区的社会基础是完全建立在军士之上的,节度使必须维护这一人群的利益,代表这一人群的意志,才能收获他们的支持。

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藩镇割据的最大受益者不仅是野心昭彰的节度使,还有最底层的军士。军士是否拥护节度使,都是围绕着利益进行的。

简而言之,“嗜利性”才是导致藩镇问题的重中之重。

还有些学者改变了视角,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他们提出,五代时期的商人们往往会选择依附于某个军队,许多军阀也会进行经商活动。在利益的驱使下,军阀往往会与商人有债务关系。当军阀选择进行割据时,商人自然会理所应当地成为藩镇的经济后盾。

根据这种说法来看,经济才是割据势力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自唐中期以后,军阀与商人的地方利益大体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使他们在反叛朝廷的旗帜下联合勾结。商人是藩镇势力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而割据政权又是保护商人利益的保护伞。

实际上,唐朝中期以后的藩镇形势复杂,每个藩镇治下都有相当规模的土地、人民,又有独具特色的私人武装,在财赋上又与中央朝廷互不相关。因此,藩镇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不能将藩镇问题视作某种单一社会条件的产物,而是因各方面社会因素及社会矛盾综合造成的结果。

所以,关于藩镇问题,史学界的观点虽多,却都不尽然,还需综合考虑。

经历八年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还能苦撑150年之久

如果说评价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让人向往的一个朝代,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唐朝,理由也十分简单,它既有着秦的强大实力,也有着宋的繁荣富庶,遗憾的是,在八年的安史之乱当中,唐王朝的命运却发生了颠覆,在叛将安禄山带领下,唐朝实力最强大的河北三镇谋反,初期叛军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洛阳和长安,尽管在李光弼、郭子仪等大将带领下,艰难的平定了叛乱,却造成了30多万军队的伤亡,百姓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在此之后,唐王朝开始长期内外交困,藩镇割据、社会混乱,边疆不稳,困扰着一代代天子,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是,尽管在这之后,唐朝却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一直到907年才灭亡,为何唐朝还能苦苦支撑150年,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唐朝的气数,命不该绝,为何这么说呢?这四个原因也很重要。

首先,便是缺乏推翻唐朝的理由,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主要还是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的背叛,他们对于中原,并没有太多归属感,这也就区分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当时在位的唐玄宗,晚年虽然有些糊涂,总得算是一个明君,没有犯下什么过失,因此大部分官民的心中,唐朝依然是合法性的代表,就连回鹘,也出兵相助,因此等到叛军被剿灭之后,大家名义上,依然服从于唐天子的号令。

第二个原因,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并没有因此得到摧毁,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北方受到了严重破坏,但是南方相对比较安宁,唐朝也就有了税赋来源来支持平叛和异族之间的战争。韩愈提到“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也就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个原因,虽然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但是真正闹腾的,实际上也就只有河北等那么几个,而唐王朝中央,也不是任人揉捏的软柿子,

唐德宗期间,将原本是负责戌边的部队,改编为神策军,由宦官统一管辖,从此皇帝麾下就有了一支可以信赖倚重的力量,之后的唐朝几个皇帝,又先后对神策军展开了扩编,此外,还有一大批节度使,依然服从唐王朝的管控和调遣,京师和地方之间,从而维持了一种巧妙的平衡。李唐也得以控制局势。


至于第四个原因,在安史之乱的后续一百年里面,皇帝并没有太过昏庸离谱,时不时还有明君能够增砖添瓦,比如安史之乱后的皇帝唐代宗,在位17年,就很好的为后来的继承人们作出了表率,镇压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地方局势,之后的唐德宗和唐顺宗,虽然没有什么太大作为,也没有犯下什么过错。

而到了806年,唐宪宗登基,进一步加强对藩镇的打压,恢复国力,史称元和中兴。而在唐宪宗之后,虽然唐穆宗唐文宗等昏君将好不容易起来的局势又拉了回去,但是在唐武宗唐宣宗的治理下又恢复了精气神。

一直到唐末一口气出了懿宗,僖宗,昭宗三个昏君,唐朝这才算是气数已尽,期间多少又有点运气成分,毕竟导致唐朝覆灭的农民起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饥荒。

在安史之乱过后,唐朝明明气数已尽,为何还能撑住100年?

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就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

经过安史之乱后,虽然中央很难制约地方藩镇,但也没有哪个藩镇能吞掉中央,中央还有自保乃至撤藩的实力,所以各方藩镇没有轻举妄动。但是经过战乱后唐朝,制度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皇权旁落,宦官专权,朋党政治,王朝逐渐衰败,导致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爆发,藩镇也是趁此机会灭亡唐朝的,所以唐朝的灭亡是慢慢的,我的分析如下。

首先是安史之乱使中国的经济中心由北方转移的南方,但没有摧毁南方的经济中心,所以朝廷还有很广的税收,可以维持统治工具运作。
其次是唐朝与蒙古西藏的政权虽然有矛盾但总体关系良好,回鹘是属国,吐蕃是盟国。平定安史之乱时唐朝就向吐蕃借兵。
然后唐朝强盛时期对四夷五胡进行大规模战争,打服北面的民族,打败西南的民族,打怕东北的民族。到安史之乱时,五胡四夷也不敢肯定就算自己出兵进攻唐朝能使唐朝灭亡,所以选择支持李唐。


最后就是安史之乱后形成节度使割据的局面,他们表面上是唐朝的官员,实际上拥兵自重,控制地方。唐中央政府以无力对地方进行实际控制,但地方也没有推翻唐朝的实力。

在安史之乱之后,为什么唐朝还能延续150年?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中期的一次浩劫,严重损害了唐朝的发展,但让人诧异的是,经过了安史之乱的唐朝,竟然又向后延续了150年的时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唐朝至今依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安史之乱都不能掩盖它的光芒。至今在世界许多地方,华人聚居的地区都叫做唐人街,这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仍能延续150年的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的原因,并非因为不得人心,而是在军政政策上的一系列失误。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唐朝的民心还在,这就是唐朝得以延续的最根本原因。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成为了唐朝面对的最严重问题,唐朝的好几任帝王都坚决执行了打击藩镇的政策,一度让唐朝恢复了中兴的局面。但是这依然无法根除藩镇割据的隐患,最终唐朝也是灭亡在这里。


但是凭借安史之乱后唐朝几个能干的皇帝,还是将唐朝延续了近150年。

首先是唐德宗,他实行了著名的两税法改革,减轻了百姓负担,抑制了唐朝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让唐朝经济得以恢复,拥有了足够的钱粮,唐朝的控制力也得到了恢复,这是唐朝后面打击藩镇的基础。


到了唐宪宗时期,这一阶段是唐中后期军事力量最强的阶段,他任用了一批文臣武将,如裴度、武元衡、李吉甫、李愬等,对藩镇进行了坚决打击,几乎削平了当时全部的藩镇,唐朝在事实上实现了统一,史称?元和中兴?。当时,韩愈也曾参加过平叛战争,对唐宪宗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随后就是唐武宗和唐宣宗,这两个帝王又为唐朝延续了生命,唐武宗励精图治发展军政民生,对外打击了回鹘,唐宣宗时期则多次击败了强大的吐蕃,为唐朝再次续命。


所以说,唐朝的延续并不是好运气,而是自己奋斗而来的。要不是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代帝王寿命都很短,唐朝估计还能延续更长的时间。

安史之乱之后 唐朝为什么还能支撑一百多年?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的一个时间段转折点,同时也是历史上的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唐玄宗李隆基期间,安禄山史明思发动的政变,李隆基被迫离开长安,等他终于回来了之后,物非人也非,感慨万千。只不过,经历过了安史之乱以后,为什么唐朝还能够还需生存一百多年才灭亡?唐朝为何还能支撑那么久?

公元755年,正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当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15万反唐。当安禄山被唐朝压下去后,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接着反叛。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前后持续了八年,让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民众更是饱受摧残。战火燃烧之处,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诗人杜甫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场安史之乱拖垮了唐朝。此后,唐朝由盛转衰,颓势难以挽回。然而,就算日趋衰落,可唐朝仍然持续了150年之久,直到907年朱温篡唐,才正式宣告覆亡。

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大略有以下三点。

一、唐朝政权的合法性没有动摇

安史之乱从本质上讲,不是外敌入侵,也不是农民军起义,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权之争,属于内部矛盾。因为不管是安禄山还是史思明,都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安禄山起兵时,也是打着“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旗号。所以,八年安史之乱,的确给大唐王朝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困局,但不是死局。

同理,当唐玄宗仓皇逃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时,意外遭遇兵变。发起兵变之人,也仅仅是杀掉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对唐玄宗秋毫不犯。及至后来,才改立唐玄宗长子、皇太子李亨为帝,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继续延续李家王朝的统治。

此后,唐朝历代统治者充分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也涌现了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等一批较为能干的皇帝,他们知人善任、勤勉政事、革除弊政、视民如伤,整个国家一度比较安定兴旺,出现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和“大中之治”,为大唐帝国注入了最后的强心针。

二、经济基础保持稳定

安史之乱爆发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叛军就攻陷了唐朝都城长安。唐玄宗被迫带着心爱的女人杨贵妃一行人匆匆忙忙逃出长安,往四川方向逃去。到这一刻为止,安禄山叛军进入巅峰状态。

然而,安禄山叛军最巅峰状态,也仅仅是控制了河南、陕西两省而已。其中,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达10个月之久,成为叛军的眼中钉。其余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朝廷手中。

例如,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成为朝廷坚实的后盾,始终没有落到叛军手里。而幅员辽阔、富庶繁华的江南地区,更是支撑了朝廷的运转,使得皇帝有足够的底气与叛军对决。

三、军事上逐步恢复元气

安史之乱的初期,唐朝军队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大致有两点原因。一是唐玄宗的昏庸无能,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屡屡出错。二是太平日子过久了,军队很久没有打过仗了,缺乏实战,以至于被打得措手不及。

随着战事的深入,唐朝军队逐步恢复了昔日风范。郭子仪、李光弼、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张镐、张巡等将领担当起抗击叛军的重任,最终击败安禄山和史思明,挽救了濒临灭亡的大唐王朝。

安史之乱结束后,朝廷建立了一支相当强悍的部队:神策军。这支部队由朝廷直接控制,负责保卫京师、宿卫宫廷,以及征伐叛军。这在相当程度上震慑了新的藩镇势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朝廷想彻底消灭藩镇势力,也是有心无力。朝廷和藩镇,便保持着一种默契状态,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于是,大唐王朝便得以苟延残喘150年之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4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