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真正将西域归为中国的一部分?并非汉武帝,而是这位明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74年,汉昭帝撒手人寰去当真正的天子了,非常遗憾的是他没有儿子。这下可让重臣们感到非常饶头的事情来了。自古以来,皇帝当然是要严格遵守纯正的血统的,绝对不能有丝毫戏说的成分在里面,哪怕稍微有一点点也绝对不行。
怎么办?没有儿子,那汉家天下如何延续,位极人臣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主持召开了内阁会议,经过充分酝酿和协商,一致决定昌邑王刘贺当皇帝。可惜的是刘贺当上了皇帝,真的是狗肉上不了台面,刚登上九五之尊就忘记谁把他抬到这个位子上的人了,不仅把皇宫搞的昏天黑地,还乱理朝政,如此荒淫无行,更荒诞不经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让你当皇帝是看得起你,分分钟灭了你,让你卷铺盖走人也绝对不是什么难事。于是,内阁会议再次召开,会议的主题就是废掉刘贺再选一个贤能之人为国君。
这次霍光接受了教训,胆子小了,也学乖了,没有率先发表自己的意见。霍光不表态,自然还是有人干这样的事情的,光禄大夫、给事中邴吉,开口说道把流落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迎入宫中承继帝位,诸位看看行不行。参加会议的重臣们互相看了看,也想了想。都觉得在汉武帝的嫡传后代中,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了,那就是他吧,不行咱们这样的会议还得开,直到找到一个真正的德以配位的皇帝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内阁会议再次举手和鼓掌通过,暂且由这位18岁的刘询当个皇帝看看,于是,18岁的刘询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为汉宣帝。
昨天还要含辛茹苦艰难谋生,今天就成为万人跪拜,天下归己的皇帝,人生如此逆袭,让刘询感觉到的不是晕晕乎乎,更多的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怎样当个好皇帝,如何当个好皇帝。对他来说可是一点职场经验也没有。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一定能干好。有了这样的想法和观念,刘洵就有了底气。勤奋好学,更多地是把霍光当做亚父一般的敬重,当然也包括对前朝的重臣都尊敬有加,真的是付出终有回报,霍光和那般老臣们觉得选择刘洵为帝选对了,于是竭尽全力辅佐新帝,重现“文景之治”是臣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义务和本能。
经过几年的锻炼,刘洵在皇帝这个岗位上越来越胜任,特别是在霍光病故,无疑为汉宣帝刘洵展示治国才华更没有了羁绊,真的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说到汉朝的历史,包括两汉总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那就是汉和匈奴的战争,可谓贯穿了两汉从建国到灭亡的全过程。自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卫青等横扫漠北,把匈奴由阴山山脉驱赶至西域,完全斩断了匈奴可能对西汉边境的侵犯,真正把战火烧到了敌人的大后方。同时,为彻底杜绝后患,汉武帝乘大汉大败匈奴的威名,主动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有二,一是如此凶悍的匈奴,照样被我大汉打出屎来,二是直白的告诉尚在西域艰难生存的各个小国,你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尊称大汉皇帝为天可汗,只有紧密的团结在大汗的旗帜下,绝不给匈奴犯汉提供条件和便利。当然,大汉也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大汉只要锅里有一口的吃的,自然不会忘记还在挨饿的你们。
汉朝这么做,自然让匈奴很不服气。他知道如果再一味的忍让和败退,将彻底退出祖宗之地,去无水无草的苦寒地界何以生存。为了匈奴的血脉延续,匈奴不用说是本能驱使他去做垂死的抵抗。同时,由于自公元前124年2月匈奴被彻底击退溃败至西域后,匈奴也学习借鉴了汉朝对土地的行政管辖制度,在大汉铁骑尚未到达的西域区域,匈奴设置了童仆都尉驻扎在焉耆一带,作为管辖西域诸国的派出机构。
汉武帝大败匈奴、通西域、又乘胜追击沉重打击了始终对大汉边境骚扰的大宛国,歼灭了其有生力量后,汉朝的威望,逐渐的扩散到天山南北。
有道是,想当年汉家的军旗到了哪里,很快汉家的商人就把丝绸铺到了哪里,而宣扬天威的汉使和儒生们,带着汉家特有的标志和《论语》向沿途进发传播,以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同理念。面对既有先进文化,又有怀德之心的大汉,已经和大汉结下梁子的匈奴,面对大汉的威仪,拿不出任何可以抵挡的办法,只能被动的跪地大喊三声我不服。于是斩杀汉使,勒死儒生,顺带着抢劫汉家商人的货物。一桩桩一件件这样的事情传到长安,传到汉宣帝的办公桌上,杀我担任要职的官员,抢我互利互惠的商人,教化尔等懂事知理的读书人,那怎么行呢。
于是,汉家的铁骑很快就出现在茫茫戈壁。匈奴当然也寸步不让,你把我逼近绝境,为了生存,也要和你拼死一战。于是,遂在西域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特别是以天山为界,南为汉朝势力范围,北则为匈奴。因为恶历的气候条件,汉朝军队带的军粮无法维系旷日持久的追击,匈奴军队只要挨过那几天就算胜利。双方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特别是汉朝军队只能无奈的保持这样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是在汉宣帝继位几年后,还是你来我往,是不是很烦。这个战还要打多久,为何总没有结果,难道还要把这样的战争交给下一代吗。汉宣帝很为恼火,也让他总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地方行政长官需要政绩作为升迁的依据。同样的道理一国之君也需要政绩,既能对得起已经逝去的列祖列宗,更能让天下百姓和位居人臣的官僚们对圣上有敬畏之心,起到不怒自威的目的。找还找不到这样的对手,谁知对手就送上门来了。
举全国之力一定要永远解决匈奴这一后患。公元前68年某月的一天朝堂之上,当汉宣帝面对满朝文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众大臣深知要完全彻底干净的消灭匈奴哪能那么简单呢,他们都知道自先帝,还要追溯到上几任的先帝动员全国的力量,也没能把这件事干好,都沉默不语,谁也不敢主动当下这个责任来。
这时,侍郎(副部级)郑吉从朝臣的队列中走出来,他趋步向前,躬身向汉宣帝参奏,臣愿前往以期一劳永逸解决这件事情。汉宣帝双眼聚焦在郑吉的脸上,见郑吉双目如炬,仪态不凡,当即准奏任命郑吉为“使者”即钦差大臣全权负责西域事宜,并为了加强威慑力还派校尉司马熹率领1500士卒共同进驻,治所设在汉朝管辖的西域渠犁这个地方。并给了郑吉为了使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保护来往官员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要有匈奴来犯,你就是我的特命全权大使,相机处理一切事宜,可以大汉的名义要求受到大汉保护的小国出兵,对那些有疑问的国王就说是朕要你这么做的口谕。
有了汉宣帝的尚方宝剑,和大汉在西域地区的威名,不用说郑吉和校尉司马熹率领的1500人组成的军队奔赴西域。虽然漫漫黄沙,滚滚风尘真的辛苦异常,但胸怀天下的郑吉真的是以苦为乐,经过数月的艰难行军达到任所,没多久却听到车师王受到匈奴的蛊惑来骚扰了。来的正好,郑吉大声的说借此机会,给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撮尔小国立规矩的时候到了。
郑吉马上向驻地附近的小国派出信使,向他们传达汉宣帝的口谕,限定某月某日派出多少人马到我这里集中,共同讨伐忤逆车师。这些小国得到汉宣帝的口谕后都急忙在第一时间把全国最精锐的队伍结合好向渠犁集中。当部队集结完毕,旌旗猎猎,战马嘶鸣,郑吉在高台上向这些将士们一一列举车师给大汉和你们带来的祸害,要不要把车师剿灭,要,要不要杀了车师国王,要,好,出发。于是浩浩荡荡的1万多人的军队,直扑车师国。
得到大汉派兵来攻打车师国的消息,车师国的国王内心还是非常轻蔑的,一方面火速把汉军要进攻的消息告诉给他撑胆的匈奴,一方面积极备战,在他想来汉军远道而来,也就1500人马,那些同汉军一道来的西域小国,难道会心甘情愿的给汉军卖命,只要我们挡住了汉军的第一波进攻,灭了汉军的锐气,那些小国不用说不会和汉军一心,没准还会调转枪口攻击汉军,也不一定。车师国王想的真美,并且有了这样的想法壮胆,他很快组织起一只以骑兵为主的军队,疯狂的一路狂飙向汉军和西域联军杀来。
郑吉得知车师国的军队在国王的带领下,不知天高地厚的杀将过来的消息后,这位从士兵一路升任将军位置的主帅,面对来势汹汹的车师国骑兵,他毫不畏惧发出寒光的马刀和肆意的狂叫,多年和骑兵征战使他深知对付骑兵最好的办法,不是硬碰硬的直接互杀,因为所有西域国的军队几乎都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和战马本能的相融到一起,汉军不熟悉马上作战,要对付凶恶的,快速流动的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连发弓箭的弓弩。
郑吉迅速下达了作战命令,1500人的汉军分成几个梯队,选为梯队的士兵每人手里握有一只弓弩,瞄准飞奔的马腿或者马的任何部位也包括人,协同作战的西域诸国军队,作为后续梯队,准备好武器,等我的命令出击。
作为阻击车师国骑兵的第一道防线,每人一支弓弩的汉军士兵,精神高度紧张的看着正前方。探马间隔一会就报向郑吉,敌人还有10里,敌人还有5里,敌人还有不到1里了。各位兄弟瞄准了等我口令。郑吉骑在马上,站在一个高台上,眼见着车师国骑兵越来越近,已经可以看清楚他们的旗帜和战马清晰的身影,他把大手有力的一会,身边的传令兵及时把令旗用力往上一举,发!嗖嗖嗖,一支又一支弓箭,从憋足了劲儿的汉军手握的弩机里发出,在飞奔而来的车师国骑兵面前形成了密集的箭雨。啊啊啊,吼吼吼,人被射中,马被射中,一声又一声人的凄厉的惨叫声,以及马的惨叫声混合在一起,回荡在空旷的戈壁大漠。那些狂飙的马,因为惯性无法止住疾驰的马蹄,前面是被射中倒下的人和马,后面的马依然向前狂奔着,踩踏挤压,乱作一团,而持续的箭雨丝毫没有减弱,始终在车师国骑兵的正面而来。
车师国王从未见过战场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简直是在屠杀。他的骑兵一片片的倒下去,这让他木然又呆呆的看着这一切。站在高坡的郑吉,目睹车师国已经死伤大半,该是配合他来作战的西域诸国骑兵出手的时机了。传令下去,让骑兵出击。早已等不及的传令兵马上举旗示意,早已按耐不住的骑兵看到可以让他们出手的命令。冲啊,舞起战刀,策马扬鞭向残存的敌人飞奔过去。刚躲过飞天蔽日的箭雨的车师国士兵,还未在惊慌中缓过神来,突然被眼前飞奔而来的战马和战刀吓傻了,寒光过后,人头滚落,回过神来的车师国士兵,马上簇拥著国王狂奔。乘胜追击,决不能给敌人有丝毫的喘息机会,郑吉率先冲下高坡,向慌忙溃逃的车师国国王逃跑的方向追去。
慌不择路逃回车师国首都的车师国国王,惊魂未定,就听到手下汇报,汉军已经把我们包围起来了,各种攻城的器械,已经集结在城外,汉军只给我们三天时间要么战死,要么投降。还战战个球,拿什么来战,原指望匈奴来支援我们,可这龟儿子见死不救,是要看着我们死啊。面对如此强敌吓破了胆的车师国王,还有什么选择吗,没得选,只有打开城门迎汉军,赶紧出城投降,只求郑吉饶其不死。
面对手下将领和西域诸国都说要杀掉车师国国王的呼声,郑吉力排众议,因为在他出征之前,汉宣帝就有过交待,对于拱卫边疆的小国,要以怀柔之心,做到恩威并施,才能让他们真正归心,认同大汉,自觉做一个汉家人。
话分两头,匈奴也不是没有得到车师国送来的情报大汉派兵攻打车师的消息,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也派来了援兵。谁知,匈奴的援兵还在路上,郑吉得知消息,果断的领兵迎击,两军遭遇摆开了战场,匈奴本来就很有点心虚,又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汉军,胆怯了,竟不战而退。
收复了车师,彻底消灭了车师国的有生力量,造成这个小国人口锐减,特别是中青年大部分都死于战场,没有充裕的劳动力,无疑车师国只能任期毁灭和荒芜的。目睹这一凄惨的情景,郑吉便从汉军里分派300人马屯驻车师。同时,按照汉朝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相应地成立了各级机构,不仅把车师国送进了历史,还为日后西域完全归为我汉家版图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
当然,郑吉收复车师的捷报,他也在第一时间由快马辗转数月送到长安。早已为这件事搞得寝食难安的汉宣帝看过文稿后,非常高兴,封郑吉为安远侯着令经营西域。得到汉宣帝褒奖的郑吉,怎能忘得了皇恩浩荡,他更有信心和决心在西域干的更是风生水起。
历经20多年的打拼,终于把西域所有的小国感召到大汗的旗帜下,一个汉朝各民族平等和睦生活的观念在西域深入人心。于是,当须发皆白的郑吉把可以在西域设立郡县的报告送达汉宣帝,汉宣帝仔仔细细的看了数遍,又召开了殿前会议认真听取大臣们为此展开的议论和建议,终于形成共识,设立郡县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西域生活在汉朝这个大家庭。于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颁布天下设立西域都护,任命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自此西域广袤的地域正式归为汉朝管辖,成为中华版图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骞西域问佛名的故事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记述:汉武帝元狩年(前122年至前117年)中,派遣大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霍去病率军把匈奴从皋兰追击到居延海,斩杀了匈奴单于王之首。匈奴部属首领发生内讧。昆邪王杀了休屠王,率领他的部属五万余人,投降汉朝。霍去病从战利品中获得匈奴的两尊金像。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把这两尊金像奉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以为是大神,就把这两尊身高一丈有余的金像陈设到甘泉宫里。汉武帝并不大祀,但常率领群臣烧香礼拜。这就是佛道东传的开始。
到了开通西域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赴大夏国〓去问金像名号。张骞从西域归还后,对汉武帝说:“在大夏国的旁边,有一个身毒〓国,另一名也叫天竺〓,那里有浮图像(佛陀)。”从此中国始闻有浮图(佛陀)之教。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西侧,以全景式连环画详细地描绘了这一故事。共五组画面,全幅画面呈凹字形,每组画面都有榜题,有的清晰尚存,有的亦漫漶不清。
第一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下部:有一王者,手敬香炉,跪拜顶礼;左右各立臣属三人,躬身合掌,持笏顶礼。
墨书榜题:“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凶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获得金像,同群臣礼拜的情景。
第二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上部:一座宫殿,匾额上书“甘泉宫”三字。殿内立金像两尊,头有肉髻,衣着袈裟,已是佛陀形象。
榜题仅存方框,文字亦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把两尊金像,陈设在甘泉宫,时常礼拜的情景。
第三组画面,位于全图下层:一王者骑于马上,左右臣属八人,后有侍者执曲柄伞盖。王者对面,一人手持笏,跑拜辞行。后有二侍从,持双节,牵四马。马上驮着物品丝绸。
画面中间是榜题,上书:“前汉中宗既得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题记中“前汉中宗”可能是画工笔误)。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辞行告别的情况。
第四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下部:一人骑马在先,二侍从持节骑马随后,穿行在荒无人烟的山峦中。
榜题仅存方框。文字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跋涉在去西域途中。
第五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上部:三人行至一西域方城,两人手持双节。城内佛塔高耸,城外两僧人向城内观望。
榜题仅存四字:“[至]大夏时”。
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到达了大夏国,并见到了大夏国的僧人、寺院和佛塔。[注释]
①大夏国:西域古国。《史记·大宛传》说: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魏书》、《隋书》、新旧《唐书》皆说:大夏即是吐火罗国,后被大月氏族所灭。在今阿富汗一带,亦叫犍陀罗国。
②③身毒、天竺:都是印度古时旧称。[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魏书》卷114《释老志》译写。原文见中华书局标校本《魏书》第8册,第3025页。
二、此故事又见如下佛经资料:
(1)《历代三宝纪》卷2。见《大正藏》第49册,第29页。
(2)《广弘明集》卷2。见《大正藏》第52册,第101页。
(3)《佛祖统记》卷35。见《大正藏》第49册,第328页。
三、研究此故事画的论著参见:
(1)马世长先生著《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见《敦煌研究》1981年试刊第1期。
(2)孙修身先生著《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见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组编《敦煌学辑刊》第2集,第128页。
(3)金维诺先生著《敦煌壁画里的中国佛教故事》。见《美术研究》1958年第1期。
四、此故事画涉及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对这一问题,从古到今都有争议,史家们争论的焦点是:霍去病大败匈奴,获得两身金人是史实。但这两身金人,是否就是佛像?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史实。但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否就是去问金人的名号?大多数史家认为:这是佛教徒伪造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为了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借此提高佛教的地位。但在唐代时的历史著作中亦有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武帝时,匈奴祭天金人就是佛像的论点。详见马世长先生《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同意: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是汉武帝之时。霍去病所获金人就是佛像。它虽不是佛经传入中国之始,却是佛像传入中国之始。详见孙修身先生《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
中国古代对帝王和做出过大功绩(善或恶)的人有死后加谥号的传统,这个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谥号有好有坏,如谥号为“高”就是“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如“戾”就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谥号为“武”是: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
历史上谥号或者庙号为“武”的帝王,一共有九个(或许有更多,但是没太大名气或作为就不说了),来看看这八位都为何被能被称为“武”吧,符合“武”的哪一条。
第一位:赵武灵王(战国—赵)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国力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颁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
赵雍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赵长城以抵御胡人。前296年吞并中山国。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国都被齐国、中山国攻破,赵武灵王扶植燕昭王回国即位。
第二位:秦武王(又称秦武烈王、秦悼武王)(战国—秦)
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第三位:汉武帝(西汉)
西汉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国力强盛,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设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西汉版图东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奠定了汉地范围;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
第四位:汉光武帝(东汉)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第五位:魏武帝(三国—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第六位:晋武帝(西晋)
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司马炎后宫妃嫔众多,有粉黛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于是有个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
第七位:宋高祖武皇帝(南朝刘宋)
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便于同年病逝,年五十九。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佚。
第八位:唐武宗(唐朝)
公元843年,泽潞镇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欲袭位割据。武宗采纳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次年,刘稹为部下所杀,叛乱平息。李炎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极力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
唐武宗在位时期发生了平昭义之乱,这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后又出兵漠北,击败回鹘;唐廷以回纥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遂以给事中刘蒙为巡边使,命其储备兵器、军粮,侦察吐蕃边防屯兵众寡,以为收复之备。但就在准备执行之时,唐武宗驾崩于含风殿,庙号武宗。
第九位:明武宗(明朝)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即位后史书上出现两极评价,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
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好的将领。另一方面说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大事上从不怠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4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奥斯曼帝国要用黑人太监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