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什么,该战的刘备影响有多大

众妙之门 2023-06-27 03:18:18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什么,该战的刘备影响有多大

还不知道:夷陵之战的起因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夷陵之战是蜀国与吴国展开的一场大规模战役,这一场战争是三国“三大战役”中最后一场,对历史的影响非常大。不过这一场战争有很多疑点,为什么会爆发夷陵之战?刘备是要为兄弟报仇还是想夺取荆州?刘备到底带了多少人参战?刘备为什么要连营?今天小编带大家分析这几个问题,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夷陵之战的起因

赤壁之战过后,刘备就抓紧占领了南郡、武陵等一部分荆州地区,导致原本的孙刘联盟出现裂痕。孙权也派人讨要过荆州,但是鲁肃、诸葛瑾等人以联盟抗曹为由劝双方和平瓜分荆州。最终结果就是以湘水为界限,南郡、武陵、零陵郡以西的地区归刘备,而长沙、江夏、桂阳郡以东的地区归东吴。这个协议的建立背景是北方(曹操)的威胁太大了,双方谁也不能独自解决来自北方(曹)的威胁,所以刘备和孙权都暂时妥协了。对于吴国来说,心不甘情不愿;对于蜀国来说,进不能退不甘。双方都有怨气,所以爆发战争只是时间问题,日后吕蒙偷袭荆州、刘备发动东征就是例子。

之后东吴趁关羽北伐时夺回了荆州,而刘备得知后就开始东征。刘备称帝才三个月就慌里慌张发动东征,为什么?只是单纯的为关羽报仇吗?后世很多人说刘备是为了面子强行发动战争的,但事实显然没这么简单。纵观刘备一生,他的战略眼光极其精准。为了夺取汉中,蜀汉陷入男子征战女子运粮的地步。为什么刘备要死磕汉中?那是因为汉中是蜀汉的北大门,失去汉中那么蜀道天险不攻自破,蜀汉政权岌岌可危。

同理,荆州也是一样。要想据守西川,那就需要占据江陵、巫山等地。关羽在荆州经营多年,根基十分深厚。荆州在,那么蜀国东南一带无忧;荆州无,那么蜀国东南一带无险可守。军事位置这是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人文因素。蜀汉的统治集团也分派系,主要派系就是荆州派(过江龙)、益州派(地头蛇)、东洲派(因为没有根基,所以始终不如其他两派)。荆州在,那么荆州派还能和益州派平起平坐。如果荆州没了,那么荆州派的地位肯定会下降。事实上之后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点,刘备死后,荆州派首领诸葛亮北伐时东洲派的李严运输粮草不利,导致北伐无功而返。荆州派首领诸葛亮死后,邓艾伐蜀时益州派并未强烈抵抗,所以蜀汉只能依赖荆州派以及曹魏降将,而且益州派的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

现在明白为什么丞相没有力劝刘备停止东征吗?因为荆州对蜀汉来说太重要了。《隆中对》克服中原的前提就是占据荆州,如果没有荆州那么《隆中对》就成了纸上谈兵。当然只考虑荆州的重要性还不够,东吴和刘备都要考虑曹魏的态度,接下来我们看看曹魏的态度如何。

曹魏态度

孙权要考虑蜀汉和曹魏会不会结盟然后针对东吴,刘备要考虑曹魏会不会趁蜀汉和东吴开战时偷袭汉中,但这两个人多虑了,因为曹丕根本没这个想法。刘备伐吴时,东吴向魏国求援,并且主动投降称臣。面对东吴的求援,曹丕心里也拿不定注意,所以召集群臣商议。对于这件事曹操内部意见也不统一,主要意见有两个,一个是王朗提出来的坐山观虎斗的意见,另一个就是刘晔提出来的趁机灭吴的意见。王朗认为应该等东吴和蜀汉打到精疲力尽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刘晔认为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和刘备一起瓜分吴国。

如图所示,曹魏大部分兵力都是在防范东吴的,只有张郃在西安防范蜀汉北伐。从地图上看曹魏偷袭蜀汉是不太现实的,第一东部军队距离较远只靠张郃显然没戏;第二东部军队调往蜀汉时刘备有充足时间撤军,所以大概率无功而返。而曹丕继位之后就和东吴有摩擦,夏侯惇去世之后曹休还直接烧了孙权的芜湖营,夷陵之战前几个月曹仁还从孙权手里夺回了襄阳,原本关系就不好,现在有了机会怎么能不抓住?所以刘晔建议趁机伐吴,可惜曹丕采纳了王朗的意见,选择了坐观。

双方参战将军及兵力对比

东吴

东吴的兵力非常好考证,因为史书明确说了,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督将军朱然、潘璋、徐盛、孙桓、宋谦、韩当等五万人拒之。东吴的将军基本上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是因此蔑视陆逊,不听陆逊的调遣,以至于孙桓被蜀军先锋击败。东吴的问题就在于陆逊压制不住诸将,但是优势在于将军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但是东吴还有两个问题,那就是来自曹魏、蛮夷的威胁。潘璋镇守当阳其实就是避免曹魏从襄阳南下,而步骘率领万人前往桂阳其实就是为了避免蛮夷叛吴的事态扩大。东吴的问题就在于指挥层有内部矛盾,而且各地的蛮夷、曹魏都蠢蠢欲动,倘若与蜀汉僵持时间久一点,那么这些问题都会迅速放大,东吴的结局可想而知。

刘备

刘备的兵力不好考证,目前主流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是有8万,另一种说是有5万左右。首先说刘备有八万人的证据是“杀其兵八万人 , 备仅以身免”(《溥子》),按照孤证不立案的规矩,这个说法是不能被确认的,因为并没有史料来佐证这一条记载。

《文帝纪》:“孙权上书: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这是孙权向曹丕求援时说的话,意思就是刘备支党四万人。

《三国志·吴主传》:“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这意思是说蜀军一共有五十多个营地,陆逊在和蜀军对峙。

东汉至三国时期,一个营地普遍为一千人左右,五十多个营地也就是五万人左右,这一条记载与孙权所言相差无几。另外其他史书都没有记载杀敌八万人的记录,反而是频繁记载杀敌万余的记录,在没有更多史料之前,五万人左右的说服力显然要比八万人的说服力更大。

首先刘备在兵力上就不占有什么优势,而且将军也略逊一筹。关羽、张飞、黄忠等人已经死了,马超、赵云在防范陇右、魏延镇守汉中,这些一流将军是不能动的,而剩下的就是一些二流将军。刘备出征时带着黄权(益州人)、廖化(荆州襄阳人)、马良(荆州襄阳人)、冯习(荆州人)、张南(自荆州时就跟了刘邦)、傅肜(荆州义阳人)、沙摩柯(蛮夷人)等,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荆州本地人,为什么要带这些人?很明显,这是想让他们同仇敌忾,一起针对东吴。而且有些将军在荆州是有根基的,还能发动一下荆州的父老乡亲为蜀军助力。这些人虽然可以同仇敌忾,但是并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也是蜀汉的一个弱点。

夷陵之战爆发,陆逊火烧连营

正月,刘备带兵大举伐吴,兵出秭归。随后东吴派陆逊带兵拒之,陆逊经过分析最终决定诱敌深入,双方在夷陵地区展开了对峙。

如图所示,陆逊最初在夷陵与刘备对峙,之后退守猇亭。刘备多次挑衅陆逊军队,但是陆逊却不予理睬,反而是一直坚守。最后因为天气炎热,刘备让自己的部队驻扎在山林地区。

在这里有个大问题,那就是刘备到底有没有连营?连营的说法出自《文帝纪》:“初,帝(曹丕)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这句话的意思是曹丕听说刘备连营七百里,然后对抗孙权。首先这是曹丕听说,其次《刘备传》、《陆逊传》都没有记载连营的事情,《陆逊传》记载为: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立数十屯。这里记载的是刘备部队合围至夷陵,而不是连营。后世纷纷质疑刘备为什么那么傻,为什么把连营七百里?事实上刘备根本就没有连营七百里。

刘备的水军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吴班为首驻扎在夷陵地区,这是为了保护刘备的粮道;另一部分就是以黄权为首驻扎在江北地区,这是为了吸引陆逊并且防范曹魏。而刘备主力的目标并不是陆逊,而是孙桓。史书记载孙桓被刘备包围,向陆逊请求支援(《陆逊传》:孙桓别讨备前锋於夷道,为备所围)。如图所示,孙桓驻守地方为夷道,刘备为什么包围夷道?很明显,这是要打通夷道,然后直奔陆逊后方,与黄权部队一起围剿陆逊。后世质疑刘备为什么不用水军直捣建业?很明显,刘备有自己的规划,他想要一举歼灭陆逊部队,然后再直捣建业。如果黄权水军直捣建业,那么危险太高,与东吴比水军这无异于班门弄斧。

刘备是2月包围夷道的,但是一直到6月时期陆逊才开始反攻,为什么要选择6月反攻?很简单,因为南方梅雨季节过后才开始进入炎夏。如果在梅雨季节反攻,那么火攻很有可能不成,因为会下雨,所以避过雨季发动火攻很有必要。之后陆逊攻破刘备的水军防线,然后火攻刘备军队的营地,而刘备开始大逃亡。最后在赵云等人的援救下刘备退至白帝城,夷陵之战以刘备失败而告终。

战争影响

赤壁之战过后刘备迅速发展,而孙权也在加强巩固统治,北方的曹操一时间无力南下,这是为三分局面奠定了基础。但是夷陵之战结束过后,蜀汉实力大损,只能龟缩于益州。但是因为益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以蜀汉自保仍旧没问题。曹丕时期大军驻扎在东吴方向,显然是垂涎东吴的地盘,东吴并没有蜀汉的地理条件,所以北方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夷陵之战过后,孙权立马张罗着修复孙刘联盟的关系。蜀汉无力扩张,孙权想要自保,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坚固的联盟,这个联盟要比赤壁之战时的联盟要稳固的多,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从而导致三国陷入长期的对峙时期。

夷陵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

夷陵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

刘备在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进攻东吴孙权,气势不俗。孙权不愿和解,只好向曹魏称臣,并派陆逊率领军队作战。七八个月的对峙后,陆逊在夷陵一举击败蜀汉军。夷陵之战使蜀汉大失实力,继关羽失荆州后又遭挫败。

结果:

夷陵之战中,刘备军战败惨重,阵亡人数众多,《傅子》所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人,只有刘备侥幸存活。在白帝城的时候,吴将潘璋、徐盛等人建议继续追击,扩大胜果。

但是,刘备收拢散兵,也赵云的后军来援,这时陆逊所驻扎的永安驻军人数接近两万,他已经失去了攻克永安的机会,因此停止了追击,主动撤兵。

而且,他很顾忌曹魏方面趁机袭击后方。九月,曹魏果然来攻打吴,但由于陆逊早有准备,魏军最终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因恼羞成怒、感到惨败,一病不起,最后在白帝城去世。夷陵之战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

影响: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袁绍攻曹操的官渡之战、曹操攻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为什么刘备要发动夷陵之战呢?

原因应该有三个:1、 为关羽报仇。

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但孙权私下联合曹操集团,在关羽背后捅刀子,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斩杀,刘备集团彻底丢失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资治通鉴》记载"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就是说,关羽被孙集团斩杀,刘备认为这是一件很耻辱的事。

2、 刘备集团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占有荆州重地。

3、 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被压缩在益州弹丸之地,刘备的蜀汉集团最弱,注定了刘备要不停的打仗。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失败的原因有许多,孙权在背后捅刀子也是重要原因,于公于私,刘备都要讨伐孙权,《资治通鉴》记载:初,帝诏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孙权否,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侍中刘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魏文帝曹丕问大臣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大家都说"蜀国狭小,关羽是蜀国的名将,关羽被斩杀军队也被孙权消灭,蜀国上下都很惊恐忧虑,不会再出兵了。"只有侍中刘烨认为刘备一定要出兵伐吴,他说"蜀国虽然狭小羸弱,但刘备集团企图依靠威武加强自己,势必要出兵,以表明他的力量强大有余。况且关羽和刘备,名义上是君臣,恩情却如同父子;关羽被杀,不能出兵为他报仇,也不合善始善终的礼义。"

关羽被斩杀一年半以后,刘备才兴兵伐吴,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刘备伐吴主要是战略上的考虑,并不是咬牙切齿的伐吴就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如果这样认为就低估了刘备的枭雄本色。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都有坚强的意志,绝不会感情用事。刘备在乱世中能屹立不倒,肯定有他的长处。关羽被杀,即便是刘备当时很生气,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感情也会慢慢冷静并淡下来。所以,刘备伐吴,有给关羽报仇的成分,但绝不是全部,更多的应该是战略上的考虑。

刘备集团已经失去了荆州,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冲出益州占领荆州才能走向世界。

如果刘备集团占有荆州和益州,北伐的路就会有两条,一条是从南阳出兵攻洛阳,一条从益州出关这一条路,这条路蜿蜒曲折,行军打仗非常困难。事实上,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北伐也只有益州这条路了。诸葛亮多次北伐没有成功,一是蜀汉能力有限,二是和北伐出关道路崎岖后勤补给困难有极大的关系。



所以,称帝以后的刘备肯定要秀秀肌肉,向孙权集团和曹魏集团表明一种态度,"哥虽然失去了荆州,但哥仍然很强大",放眼望去,曹魏集团最强大,不能和曹魏集团动手,弄不好会被反杀,只有孙权集团实力和自己在伯仲之间,只有伐吴来展示蜀汉的实力是最合适的。



《资治通鉴》记载,翊军将军赵云反对刘备伐吴不是上策,认为目前最主要的敌人是曹魏集团。赵云的建议让刘备非常不高兴,"翊军将军赵云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显然,赵云和众大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都没有理解刘备内心深处的想法。




东吴孙权方面,孙权斩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知道刘备必来报复,也相应的做好了准备,如:曹丕称帝,孙权马上称臣、东吴方面厉兵秣马、把治所从建业迁到公安都鄂,改名武昌,这都是为了防止刘备进攻所做的准备。

"夷陵之战"由此开打。


"夷陵之战"的过程《资治通鉴》记载: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南郡太守诸葛瑾遗汉主笺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矣。"汉主不听。孙权听说刘备倾全国之力来犯,非常紧张,马上派诸葛瑾求和,刘备不同意。

刘备继续率领蜀军进攻,孙权求和不成只好派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共同抵抗刘备。

刘备刚开始势如破竹,深入吴境五百多里,陆逊采取防守策略,坚守不出,避敌锋芒,等待战机。

果然,刘备想速战速决,陆逊又坚守不出。两军相持半年多以后,刘备决战不成,蜀军锐气渐丧,天气又特别炎热,刘备只好下令把军队屯在崎岖的山上,《资治通鉴》记载:"蜀军自巫峡建平扎营,直至夷陵附近,设立数十座营盘,以冯习为总指挥,张南为前军指挥,从正月开始与吴军对峙,到六月仍未决战。汉王命令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扎营"


陆逊感到反击的时机来临,全军出动,用火攻大破蜀汉军队。蜀军土崩瓦解,战死一万余人。刘备连夜逃走,驿站员亲自挑着兵器铠甲在险要路口焚烧,以阴挡吴军的追击,刘备才得以逃入白帝城。蜀军的船只、器械,水、陆军的军用物资,全被陆逊夺取;蜀军尸体塞满长江江面,顺流而下。刘备既惭愧又失望地说:"我被陆逊羞辱,这是天意啊!"


"夷陵之战"结束以后带来的影响"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后最重要的一次战役,这三次战役直接影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的走向。"夷陵之战"结束以后,意味着刘备集团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蜀汉原本就先天羸弱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原本在孙权身上找平衡的刘备集团一落千丈,夯实了实力排行榜的末端, 只能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一直到三国归晋,这个实力排行榜都未曾改变过。

蜀汉弹丸之地,再也经不起大风大浪了。刘备留下的烂摊子使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寸步难行,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不是蜀汉穷兵黩武,恰恰是因为蜀汉太弱小了。与其让敌人来进攻等待灭亡还不如主动进攻防敌于外,"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诸葛亮深知此道。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不能成功就不去说了,但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计划肯定有自己的考虑。

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国力,以蜀国的国力来说,即便是魏延偷袭成功,后续的防守及后勤保障绝对是问题,以曹魏的国力,如果倾全国之力反击,蜀汉灭亡将会提前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对孙权而言,"夷陵之战"的胜利彻底解除了来自刘备方面的威胁,巩固了荆州的胜利果实,三国鼎立的格局已成定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3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